|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
|
客观讲上海新闻频道的《人间世》比北京台的《生命缘》在结构规划上更有肌理。如此优秀的纪录片竟然默默无闻地在地方电视台的新闻综合频道播放!各大卫视频道却全部都是跑男、极限加速度、花样姐姐花儿少年这种彼此山寨的破节目!喵了个咪看的时候哭瞎我的双眼……目测这片子要火! |
|
等我死了也把能捐的器官都捐了吧 |
|
“我觉得,学医救不了中国人”——鲁迅。
“我觉得,学医受再多苦,都不如记者们转转镜头。”——我。 |
|
看到评论里千篇一律的歌颂医德和摄制组。难道没有人看到生命多珍贵又多脆弱吗?面对手术时做与不做的抉择困境,虔诚祈祷却换不回生机的痛苦,这些都是隐藏在片子里的。
希望不要所有的评论都指向歌功颂德的刻意煽情。请认识到生命的宝贵,珍惜身边的人。
写于武汉同济医院。 |
|
播出前连续失眠,拍摄制作的那段时光,是我24岁时最宝贵而难忘的经历。阅历尚浅,诸多不足,接受一切声音,感恩成长。 |
|
每天都是实战,没有演习 |
|
作为一名医学生,我真的很骄傲但同时也很害怕,我不知道自己敢不敢承担起生命的重托。我期待着未来那怕仅仅可以拯救一个生命,那么在此之前我所有付出的努力都是无比值得的。我深爱着这个世界,所以我珍爱这世间每个微小的存在。 |
|
认真地告诉自己:不要再熬夜了! |
|
机场比婚礼的殿堂见证了更多真诚的吻,医院的墙比教堂听到了更多的祈祷。 |
|
身为医学生,考试月看着几百页的名解叙述恨不得跳楼,听说实习学姐的悲惨生活,看着舅舅舅妈一台手术十小时和习以为常的通宵,很多时候都想退缩。可是,心里总还是有那么一团火,那么一点虚无缥缈的理想,一点执念,让别人问起是否后悔时回答,不。十年饮冰,难凉热血。 |
|
从六院到瑞金,上海的态度! |
|
虽然有美化与矫饰,虽然大多时刻站在医生角度,虽然显露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歌功颂德,虽然更像官方出品为缓和当下医患矛盾,虽然我们身边的医生并不总像片中那样只有在镜头的摆拍之下才会慈眉善目、温文尔雅、怀有“医者父母心”,但依然是今年最有诚意的纪录片。毕竟在生死面前,其他一切皆是小事。 |
|
哭着看完的,想起自己在实习时参与的抢救,呼吸内科突然间咯血窒息的年轻妈妈,ICU中车祸的老奶奶,那么多医生护士那么久那么努力的救助,却依然无力回天,心疼的打颤。我是一个接受不了生离死别的人,索性换了工作方向。可医生们所有的付出,努力,艰辛以及痛苦,我都懂!感谢他们还愿意坚持! |
|
大医精诚,含灵素问 |
|
少了煽情和鸡汤,多了记录和真实,在参差不齐的综艺节目娱乐八卦泛滥的时代,纪录片仍然有它存在的意义 |
|
看完是满满的感动。希望这世间,患者得其医,医者得其敬 |
|
很少有人能沉下心来看,生命不能承受之沉重。医生的心理状态比普通人要艰难很多,伟大的职业。中国家庭素质普遍太低,每个人的生命都平等,为什么只有你的家人不能死?中国人对于死这个话题太忌讳,不愿去谈论,可是只有只有直面尊重死亡才可以明白生的意义,希望中国有一天能有安乐死。 |
|
无论怀着什么目的,拍成这个样子,也值得给五颗星了,不然豆瓣上这个五星得留下打给什么样的影像呢?张丽君啊,这姑娘好到老天都晚叫走大半年啊…… |
|
我爸在医院急性猝死,我姐先赶到医院,说当时的大夫轮流做心脏复苏抢救,各个满头大汗。现在看到第一集就这个场面,十多年的悲痛一下子又回来了,撑不住。 |
|
想不通北上广这样一个经济最为发达的一线城市,竟然还有器官捐献因为交通问题而废掉一颗心脏的这样的事,我看实习医生格蕾的时候,有器官捐献移植的时候不是都应该有直升机来护送器官以最快的速度来争取时间的么?难道一个生命抵不过一次直升机的送达么?想不通,在这个泱泱大国,竟然还有这样的事 |
|
“有的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永远活着。”最感动的除了第九集《爱》,还有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一台手术做了5个小时,旁观的一大波顶级专家都没招,历经一次次失败,做到手抽筋却还在坚持,因为他面对的是一条活生生的生命!“他们经历的,我们必将经历。他们思考的,我们终须思考” |
|
展现了医生这本就是人的职业。有兴奋,有成功,有无奈,有失败。累,疲劳,信仰,热情。真实,客观,纪实。
唯一的一点小瑕疵是,旁白的用词偶尔不妥,第一集里马凡两个病例,女孩出院时旁白的配词,男孩家属听到的话怕是会很痛。第三集有句‘捐献者的一时善心拯救了三个生命‘ 很不妥 |
|
啊,哭的好累。 |
|
六月在医院呆了十多天 跟医生的相处是充满 tension 的,卑躬屈膝小心翼翼,一副受教的样子,却也得不到真诚耐心的交流。因为资源太少病人太多,医生很辛苦,病人也得不到应得的关注。说到底 多少看似悲情的牺牲 实则是人事未尽。大环境是如此,医患矛盾突出是必然的。更关注的反而是病人们。 |
|
第一集,第三集,泪目啊…… |
|
看了几集哭的不行,生命之渺小,拯救之伟大。我已经注册捐献器官了。 |
|
敢叫日月换新天! |
|
看完特别想嫁医生… |
|
我就看了第一集,“每天都要开心”——一个重症外科大夫的微信签名 |
|
其实拍摄有很多瑕疵 但真的太好了 好到希望可以捐献遗体 “每一次都是实战,没有演习。” |
|
除了第一集那些“失败”的手术稍出彩外,整部纪录片依然没有摆脱煽情有余、反思不足的弊病,浮于表面的纪录对于医患矛盾的解决于事无补,也抵达不了病灶的核心。不过,像《大同》《书记》《穹顶之下》这样的纪录片毕竟通不过审查,难以在官方渠道上映。所以本片步子虽小,难言完美,但终归算迈了一步。 |
|
器官捐献这集真的很感动,看到被移植救活的人忍不住掉眼泪。死后可以不成灰,可以变成种子在别的生命中发芽。讨论区有人说:“在美国,理想的器官多来自意外死亡的健康青壮年,因此,美国人会将捐献器官的声明夹在自己的驾照里。如果不幸车祸身亡,医生可以第一时间获知自己的器官捐献意愿。”这个办法真好,可以学起来。 |
|
这不是纪录片,这是见闻录。 |
|
信息对称真的很重要,只有了解才能理解,才能懂得配合,才能不被猜疑和偏见阻塞重要的事情,才能正确的做决定。看了很多评论说看完决定捐献器官,很感慨,如果这种意识能影响一代人,那就真的是造福子孙了。 |
|
”我个人非常讨厌人间世这类片子 动不动就以感人真情为名义吸引别人目光 说是感叹医生的伟大,但是从另一方面暗示你,医生的一切牺牲都是值得的,这反而加重医患的矛盾,比如你去看病,你发现这个医生怎么和电视上不一样,你就会心生不满 很多医患之间的关系,就是被这帮记者导演所谓的艺术折腾坏的” |
|
根本就是官方制造,谈何纪录?良知是修养,无关职业。 |
|
不敢看下去,太真实太惨烈太揪心。 |
|
生老病死,每一件都是难看而尊严尽失的事,人生就是这么无奈。 |
|
我个人非常讨厌人间世这类片子,动不动就以感人,真情为名义吸引别人目光,说是感叹医生的伟大,但是从另一方面暗示你,医生的一切牺牲都是值得的,这反而加重医患的矛盾,比如你去看病,你发现这个医生怎么和电视上不一样,你就会心生不满,很多医患之间的关系,就是被这帮记者导演所谓的艺术折腾坏的 |
|
一般般,就是政府拍的公共医疗宣传片,比英国bbc拍的差远了,根本没那么神,不知道哪个营销大神做的宣传做的那么好,简直就是贴金 |
|
人生,就像是在打扑克牌.如果不足够幸运,总会抓到几张烂牌,烂牌抓得多了,也就无所谓输赢了. |
|
人间世,人世间,生老病死,动人心弦 |
|
看到好多熟悉的场面,医生做久了,看到这些依旧会感动,会难受。医生不会麻木,只是有些时候真的无能为力,又不能在家属面前表现出来,压抑着自己的心情。回家之后的崩溃,谁又能看得到呢? |
|
真实残忍揪心 脆弱且伟大 |
|
虽然后面几集将重心放到了患者心路历程而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医生与医学的缺席,但我仍要给这部记录片五星。每天只敢看一集,每次都哭到不能自抑。它揭示了现代医学在对抗疾病、起死回生方面的限制,“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那些被骤然带走的生命、那些随时可能没有明天的重症患者,我想我可以了解他们的惊惶与无助,“我要活下去,我一定要活下去”是每个病人内心的呐喊。而直视这个不完美的人间,直面其中的无能为力,并以自己的方式努力着,这或许是医生和患者面对生死时所能做的一切。 |
|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5011192/ |
|
看完赶紧去器官志愿捐献的网站登记去了,万万想不到去年全国捐献的才2千多人,也太少了吧。。。 |
|
人世间,人间世 |
|
为什么我喜欢说,活着,因为活着对很多人来说,是奢侈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