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来“Peace on earth ”是梦啊?哈哈哈太讽刺了!
|
|
无论最后的梦境反转,本意是颠覆还是暗讽,似乎都不足以达到卓别林所期望的那种效果。因为你前面的这个战争故事叙述得太默剧式的欢快喜闹和夸张,扮树克敌、水中睡觉,乔装敌后,智擒敌将……使观众总处在一种轻松惬意的情绪状态,而并没有把照理本该残酷异常的惨烈战事当一回事儿,所以最后即便以梦境逆转整个故事的真相,也只能换来他们见怪不怪波澜不惊的反应,最多不过自言自语嘟囔一句:哦,原来在做梦啊! |
|
最后镜头,原来系黄粱一梦。也是如此更显得战争之荒诞感。这片子超过100年了,真NB! |
|
当大家对正在发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不敢妄加评论时,卓别林却拍摄本片来对战争大开玩笑,其过人胆识令人敬佩,而票房上的成功也证明卓别林的商业触觉敏锐。流浪汉夏尔洛被征召入伍,到欧战前线去打仗。通过这名协约国小兵的荒谬遭遇,对德军将领与登堡及德国皇室大加讽刺,可以说是《大独裁者》的先声。 |
|
搞笑反战的初尝。行动线和情感线完备,最终“梦境”首尾呼应,让观众瞬间从小人物逆袭的故事中瞬间醒来,意识到真正的战争胜利可并没有影片的黄粱一梦。这一切关于电影的结构,形式,主题和表达,每一项都是创世纪式的,必值五星。这种梦境式的结构,几十年后的库布里克在《大开眼界》,再几十年后的莱昂内在《美国往事》中,都有传承。 |
|
#卓别林短片#在小破站上看一出“擒贼先擒王”的荒诞大戏(弹幕君优秀),卓别林的反战立场始终是无比坚定的,一如这部《从军记》(一战)和后来的经典《大独裁者》(二战),都是在战争尚未结束时摄制而成。用荒诞不经表现战争,轻松愉快掩盖了血腥残酷,喜剧大师扮成大树逃跑的段落堪称经典,剧情yy成分居多但也不乏史实,最后德皇误打误撞被卓别林“绑架”拉回营地(然后一战胜利?),真是天才的设想!电影拍摄于1918,其实此时距离一战结束也已经不远了。“Peace on earth——good will to all mankind”,最后一句话是最好的祝愿——“全人类共同的美好愿景——世界和平。”可惜只是黄粱一梦吧,梦中人醒来还得继续战斗……这种设计实在太高级。 |
|
一战还没结束,就拍出了关于一战战场的电影,还创造出第一部战争喜剧片。
前半段是碎片式构成,讲在战场上的各种荒唐事。后半段是个神奇的小卒变英雄的故事。 |
|
一个大头兵的黄粱一梦,也正因是梦,才使讽刺意味更加强烈:梦醒之前的“片尾”,字幕写着世界和平的愿望,结果醒来战争仍在继续——又何止在此刻继续,22年后,另一场战争让卓别林拍出了《大独裁者》,世界和平可能真的只能是黄粱一梦。 |
|
b站野老相声4k上色修复,精彩。一个大头兵的黄粱一梦,也正因是梦,才使讽刺意味更加强烈:梦醒之前的“片尾”,字幕写着世界和平的愿望,结果醒来战争仍在继续——又何止在此刻继续,22年后,另一场战争让卓别林拍出了《大独裁者》,世界和平可能真的只能是黄粱一梦。100多年后,欧战无人机大战,更加惨烈。剧中女主Edna Purviance 第一位“查女郎” 主要是出现在卓别林早期 1915-1923的默片时期。多年来一直跟卓别林保持了微妙的关系,但是却没有下嫁给他。直到他去世的时候卓别林一直给她发工资。 |
|
错错错 这部才是最早的 汗
来个4星纪念一下 |
|
第一幕新兵训练,别人搞训练他搞笑。到了第二幕则完全聚焦战壕生活,看战友家书神伤、在被淹满水的床上睡觉、炮弹用来点烟开酒、恶臭奶酪当生化武器~用喜剧展示战争的荒诞。第三幕查理换上经典树人皮肤深入敌方,凭一己之力结束战争,最终字幕打出"愿世界和平"。当以为就要结束时卓别林却杀了个回马枪,原来这一切英雄壮举不过是新兵营里的一场黄粱一梦,那么世界和平是不是真的就如一场幻梦? |
|
@小西天。卓别林短片三本连映之二。嘲弄战争而不是将其神圣化,至今无法在中国的战争电影里传递。潜入敌营扮德国军官一段像是大独裁者的demo。结尾的黄粱一梦兼顾了商业片要求的大团圆和卓别林的自我表达:无义的战争里没有人好运,也不会发生喜剧。 |
|
如果说有什么比大陆古装剧里的蒙面人和女扮男装更差的伪装,那就是查理扮演的大树了。 |
|
春节回家前在宿舍看的最后一部是卓别林的《马戏团》,春节回来天津也打算再看部卓别林的作品,想到昨儿在影院看的是《红海行动》,因而没看《舞台春秋》而选择了同是军事战争类型的《从军记》。——因为回宿舍后突然想看《你在烦恼什么》MV而间接导致追看了很多「苏打绿」的视频拖到了23点左右才观影。 |
|
夏尔洛式即兴创造力和面对危险时无限想象力的化身。“伪装”成树的那一段之本片最大的亮点和笑点;除此之外,由于时代和主题的限制,本片只继续了卓别林的表演天赋却牺牲了他的主题。 |
|
卓别林总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一个经典的传奇 |
|
终于不是争夺女人见人就抡的类型,战场很适合卓别林喜剧的发挥,练兵时破坏队形迈着六亲不认的步伐能把人笑出心脏病,战壕里俨然是个打仗的大师,装成一棵树在敌人的地界守株待兔,一敲一个倒,装成敌方军官又扮成司机,直接把敌方大人物送到了我方阵营。 |
|
6/10 睡在水上那段太誇張了,哈哈。又見Edna Purviance,很美。 |
|
黄粱一梦,最后十分钟想起同出卓别林的《大独裁者》。 |
|
只是一场梦,和平只是梦,战争只有残酷而收尾,战壕里生命如同乌有,一切希望都无复存在,只有下一秒牺牲的现实,此片有了一个看似美满的结局,后来大独裁者有了更大的精神飞跃。不变的是卓别林对和平的认知。 |
|
同样是1918年的作品,那时的卓别林还需要妥协,因为观众的心理诉求需要宣泄!好吧,赴死路上英雄救美建功立业,真是光明的大团圆。【8】 |
|
那个时候的卓别林,其实还不是真正的卓别林。 |
|
卓别林短片精选之二。和平是喜剧,胜利是美梦。如果说卓别林此时对于一战仍只是带有嘲讽的轻蔑,二十多年后的二战显然让他真正洞悉了恶的可怖不稀罕与善的可贵不可及。 |
|
8.5,简单直接的快乐和讽刺,卓别林拍这个片子的时候一战甚至都还没有结束 |
|
资料馆。一方面是《大独裁者》的先声,另一方面,这种和平是南柯一梦的讽刺实际上是比《大独裁者》结尾的宣教更锋利,更能explains itself的。 |
|
具备成熟的导演水平,很多人没理解这个梦境,看到结尾还觉得挺惊讶,实际上电影已经提示了,这不是什么技巧啊。OVER THERE 的字幕看不到么,此片也没任何创世纪的创新,什么结构,形式,主题,表达,可以吹,别瞎吹。 |
|
用喜剧的形式去讲述战争题材着实不易,可卓别林却找到了这个度,不会觉得故作轻松而又充满戏谑,水淹战壕和假扮树人两场戏最好,用夸张的手法呈现战争时条件的艰苦以及小人物临危时的随机应变。 |
|
笑死我了一个人包围了十三个人哈哈哈哈!他妈的那个树人太好笑了吧哈哈哈哈!!妈的他拿砖头砸自己脑袋那里我居然看出来他在画国旗哈哈哈哈哈哈救命!!太会了!!!!草,当代欧亨利大师,我都忘了这一出了,结果这都是这个家伙做的梦哈哈哈,不过是美梦!好耶!!可恶我看那些德军跟🤡一样我他妈笑的像个德黑。 |
|
一战结束前夕的反战讽刺,某种意义上甚至算是古早版的《举起手来》和《无耻混蛋》,只是如此美好解构的结局,终究只能落在南柯一梦的底上,这才是永恒的现实。而片中战壕里的大兵们听到冲锋号一齐奔向死亡,又想起了《黑爵士》最后一季的大结局…… |
|
以卓别林式独树一帜的喜剧模式来讽刺残酷的战争,此般大胆尝试让人惊叹不已。只身前往敌营虎穴的布阵与直面军官英雄救美的危机解决惊喜连连,许多经典桥段也一直在被后辈模仿。结尾的梦境可看作是时代背景下的妥协,但却成就了本作歪打正着基础上的画龙点睛,融入了戏谑与反战的灵魂。 |
|
三毛从军记借鉴了本片好多,那个树的造型很格鲁特啊 |
|
泛黄胶片画质… 《大独裁者》前身。卓别林政治意识觉醒好早。 |
|
《从军记》(1918年)老卓的南柯一梦,谁不希望世界和平呢,卓别林的喜剧总是笑中带些许思考。 |
|
表演是基础 |
|
水淹军营,树桩,星条旗,黄粱梦 |
|
小兵成英雄,三毛从军记源于此 |
|
百看不厌。哪怕你知道那些耳熟能详的桥段。 |
|
世界和平,原来是大梦一场,装扮成树的那一段那部传记电影卓别林中也重演了一遍。卓别林,也是无可救药的自恋难道这些有个性的大师们都难逃自恋的桎梏吗?又或是我们喜欢的正是他们的这种自恋呢? |
|
精彩。卓别林的八字腿走队列那么有喜感。 |
|
最喜欢的一幕是卓别林蹭战友的信看,两人表情变化高度一致,笑着笑着卓比林被发现,战友离开,剩下卓别林一人发呆(因为没人寄信),好笑又心酸。这可能是卓别林比基顿好的地方,就是会有一些复杂的情感融在电影里。基顿凭创意与笑果在短片里可无人能比,但长片子还是需要像这样一种情感作支撑。
战场上回想家乡的叠印、壕沟打枪的画外空间、欢呼和平面前观众打破第四面墙、结尾揭示的南柯一梦。 |
|
他消解了战争的残酷,插科打诨地从军却又影射了战争的滑稽可笑。在战争思维影响下,开包裹要带防毒面罩、扔奶酪等等特别好玩。最喜欢的水里的一段,虽在他以往的影片中多次运用过水中人,但这次集体浸泡喜剧性仍然不减。荒唐的身份置换和赢取胜利的方式正贴合了结尾的黄粱一梦。 |
|
黄粱一梦的设定真乃神来之笔,拉满了讽刺与荒诞,做着战争的梦,醒来也得继续投入战争。前半段片段式,后半段是小人物变英雄的题材(卓别林确实很喜欢拍这种小人物)装扮树的那段很经典,很多设定桥段现在看来有些老套但还是具有超越了时代的先进性与创意性的,世界和平——全人类的美好愿景 |
|
企鹅步走军姿 战壕举瓶开瓶 举烟点烟 射杀敌军五个一休 以及「装树」!这是幻影坦克吗 女扮男装画胡子 哈哈哈哈哈哈 结果都是新兵营里的一场梦 |
|
卓别林的反战短片,用最幽默诙谐的方式来表现最残酷无情的战争,在冷嘲热讽这一方面卓别林真的算是独树一帜的存在,就像最后如梦初醒式的结局,幻想总是会变成虚幻的梦境,而我们能做的唯有继续奋斗。 |
|
8分。牛逼了半天原来是个梦。扮树那个形象搞笑 |
|
一百多年前的电影,卓别林梦想世界和平,可是这世界的某个角落几乎无时无刻没有战争发生着。 |
|
2011/9/10 7:30PM SM |
|
Peace on earth—good will to all mankind。电影《1917》的剧情竟然和这部电影有共通之处,想来也是有趣。小兵大梦,世界和平。 |
|
戏谑战争,嬉笑胡闹着擒敌制胜,然而世界和平的愿景却只是一出幻梦。卓别林的才思和敏锐的情感透过具体迷人的细节传达。比如:分裂画面,身在战壕而魂飞故乡;旁观同伴的家书而喜悦;水中入睡与滑稽的交战淡化了战争生活的艰苦与残酷。那栋房子也被轰得只剩个断壁残垣,然而所有人却都默认推门而入,推门这个动作让人产生一座这还是一座房子(完备的、可用的)的假象,然而不久之后我们便会目睹它的轰然倒塌。《从军记》其实也便是那扇门,虽然战争的惨烈事实与灾难性后果是避无可避的,但是某种程度上幻想的抚慰——假装一切还有希望,还有一个光明的前景仍然是适应人们心灵的需要的。 |
|
整个故事结构采用黄粱一梦结构:夏尔洛在前线的传奇经历只不过是他做的一场梦而已。在战壕里,用了一个推镜头,还有特写镜头,包括中近景镜头。他装扮成一棵树的段落太搞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