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分,在有更充足的资金前提下,毕赣对《路边野餐》做了一次全面升级。金马二刷之后,感觉整体又提升了不少,线索也更加清晰了。仍是一个浪漫的爱的故事,男主以梦境的方式,去达成他的思念,关于亲人,更关于爱人。 |
|
一小时整的3D长镜头,技术和摄影给跪了!后半段的梦境不仅揭开了谜团,还美得不像话。但也有<<路边野餐>>的问题,演员不说人话,台词让人翻白眼。 |
|
《地球》在处理故事的方式上,跟《路边野餐》完全不一样,它是师承希区柯克的《迷魂记》,前后两部分互文的故事是需要用符号串联的叙事拼图,骨子里其实是诺兰那种理工科的叙事编排方法。2D现实部分里,导演先给了各种散落的符号,蜜蜂,火把,胎儿,苹果,乒乓球,照片、野柚子、白猫、老鹰、扑克牌、港台歌星的名字等等,这些线索无法连串出完整的叙事情节。到了3D梦境部分之后,这些符号再次出现,被男主角的潜意识重组,这时候前后的信息可以在观众的脑中重组出一条清晰的故事线。一个男人被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伤害过,男人最后在梦中分别解开了与这个两个女人相关的心结,用一种超现实的浪漫方式自我自愈。不过梦醒了,叙事信息量叠加之后,男人的命运又多了一层不确定。这时候故事完整了,人物立体了,角色成长也完成了,特别硬!★★★★ |
|
诚实翻拍了自己。无论长镜头内的世界,还是长镜头之外的生活,都是原样重来:凯里天气、漏水房子、火车轨道、卡拉OK、镜子玻璃……全程靠黄觉旁白在苦撑,没能流畅转动起来。好比对小弟,对女人,有亏欠或执念的强烈情感,但是到底从何而来?概念不能靠强行灌输啊。影像画面,并没有提供有效的信息,相反有大量遮挡阴影,全是无效内容。感觉不是剧本没写好,而是根本没有剧本。如果演员只是人体模特道具,又让李鸿其大特写啃食苹果,在黑夜中告诉你主人公哭了。为仪式感而存在的长镜头,并没有《路边野餐》技术不达标所造成的梦境以及塌陷错觉,而是直接告诉你,漫长黑夜都是假的。所谓时间和记忆,本质上还是一回事。但事先被提示告知,就导致这回无法也根本不能进入监狱。万绮雯、邰肇玫、陈慧娴、水草、飞向太空之类的解码猜谜游戏,玩太多次, |
|
2018年度最特别的一次观影体验,全程跪着看完。
犹如观看《头号玩家》,跟随罗纮武戴上眼镜,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又犹如《黑镜》般让人分不清梦境和现实,诗情画意,半梦半醒。
我们跟随他打乒乓球、坐摩托车、坐缆车,跟随他飞行,跟随他进入旋转的房间,见证灯火阑珊,天旋地转。
如梦如幻的色彩、精妙绝伦的画面、登峰造极的美术、美轮美奂的摄影,都让人瞠目结舌,无以言表。
观影过程如同喝了一杯烈酒,酣畅淋漓,如痴如醉;又如同站在山岗之巅,任由清风拂面,沁人心脾。
罗纮武说:“电影和记忆最大的区别就是电影是假的。”
然而《地球最后的夜晚》却让我们明白电影也可以如此真实,仿佛置身其中,身临其境。
毕赣打造了一部“VR电影”,给我们带来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同时电影又富有诗意,充满情调,浪漫无比。意犹未尽,回味无穷。 |
|
说话不要太刻薄,给你3000万让你做场大梦,你倒是做一个看看。 |
|
#Cannes71# 看了这个片觉得以前自己没看过长镜头……彻底跪了。终于想到一句合适的评论了:杨索都得让毕赣三分……这世界…… |
|
如果说《路边野餐》里的长镜头让人看到了一种淳朴而空灵的新鲜感,到了这部完全成了无用的造作,为了实现某种符号而故伎重演。我一直认为一个导演的手法和特点绝不能成为拖累叙事的借口,如果用炫技堂而皇之地掩护短板,就更加恶心了。恕我只看到了一个被宠坏的孩子,把本末倒置当作个性十足。 |
|
吃瓜群众们看看蜘蛛侠不是挺好的嘛,非要给自己花钱买罪受..... |
|
前70分钟导演知道自己讲啥了吗 |
|
睡着了 不敢给更低分 (另外诗写得太差了朋友) |
|
畢贛無疑在視覺經營上是有才華的,但劇作能力和個人經驗的侷限卻讓他除了重複和模仿各類符號之外,幾乎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再表達。整個長鏡頭的高預算製作都展示了一種從創作到資本的虛妄,宣發以不專業製作經驗的慘痛教訓作為電影「情懷」的賣點,更加證明中國電影從獨立製作到整個工業仍然處於一種荒謬和業餘的境地。如果不是因為某些評論和資本的盲目吹捧及創作人的自我膨脹,其實他本該走得更踏實更遠。 |
|
“人在吃东西的时候肯定来不及说谎话”有几个开心点:邰肇玫,左宏元,万绮雯…这个老派港台明星太可爱,电影里唱《墨绿的夜》的居然是个大阿姨,噗!最后的房子旋转,为啥不是天旋地转?哈哈哈…“从那个时候开始,对越危险的东西越感兴趣” 记忆分不清真假,它随时浮现在眼前,活在里面才可怕。“你还想跟我走多远?” 观影中途跟随男主戴上3D眼镜的仪式感,走入导演的长镜头梦境,一切没有改变的凯里,代表永恒的表和代表短暂的烟花,虚实难辨,“这个夜晚太短暂”… |
|
中国阿彼察邦,
广西马尔克斯,
贵州塔可夫斯基,
大卫林奇加候孝贤,
杨索也得让三分~
王家卫御用灯光师看了掉眼泪。
哪有什么“赛杨索”毕赣宇宙,
不过是塔可夫斯基鲸落。
喜欢你时是毕赣,
不喜欢你时是赣B |
|
用片名和汤唯,诓骗了科幻粉和直男。 |
|
各种挪用中比较致命的是对墨镜王的挪用。《路边野餐》中极为可贵的残酷现实诗意荡然无存。黄觉-汤唯活脱脱就是凯里周慕云-苏丽珍,凯里王家卫必然是精致的平庸。3D版60分钟梦境应该放在开场。年度最令人失望华语片。 |
|
把《路边野餐》重拍了一遍,弥补了前作的很多缺陷,同时又出现了新的问题。3D长镜头把影像氛围做到了极致,足以能让人沉醉其中,但与此同时彻底抛弃角色,毫无意义的炫技成了弊端,其实跟迈克贝沉迷于构思设计《变形金刚》系列的特效场面是一回事。 |
|
考虑到讨厌给左右两边观众抬脚让道的麻烦劲儿,特意买了场观众极少的大中午场次,结尾走字幕的时候听邻座一对情侣(女方)丢了句“看汤唯那个骚气样,你不就喜欢这样的吗”,听完后内心默默噗嗤一笑的同时又有些伤感,不知该心疼汤唯还是心疼毕赣,或者是,心疼观众? |
|
将观看《地球最后的夜晚》当作跨年仪式,并和喜欢的人在影院接吻,因为听说电影结尾特别适合接吻。这片真是成功营销出网红打卡的效果,骗情侣买票。
【珍惜少部分现代人拥有的少部分仪式感】【但其实我就是想在影院跨年接吻去他家睡觉电影演什么我才不关心】
【地球最后的夜晚我也要和他在一起】
但真到地球最后的夜晚来临那天,相信我,你们才不会看毕赣的电影。 |
|
讲故事旅馆就能长住,有音乐歌厅就会开业,念咒语房子就会旋转,所有记忆里的地方都有魔力。吃了蜂蜜就会幸福,吃了柚子就会快乐,吃了苹果就会伤心,所有牵挂过的食物都有情感。我穿越时空,教孩子打球,与母亲送别,和情人看水晶吊灯。故事不会讲完,歌厅不会拆除,房子不会烧焦,在短暂里走向永远。 |
|
宣发敢这么玩,那就有被喷死的觉悟。现在的状况是被虚假营销蒙骗的无知观众,忍受寒风,牺牲睡眠,赶集式的在跨年这个节点观赏一部对他们来说莫名其妙的电影,他们花了钱,耗费了精力,看了一部烂电影,还被人侮辱说是审美低下 |
|
随同自然景观消失的,还有《路边野餐》里那动人在地性以及人与人之间真挚情感和烟火气。电影毕竟不是马戏团杂耍,也不是一场闯关游戏。是不是3D,有没有长镜头,飞不飞起来其实都和一个电影是否惊喜没有关系。 |
|
一开始看的一头雾水 后半段就是爆爆爆的牛逼 虽然感觉导演玩的是同样的梗 但是上升到另一个等级以后就是戳得无法拒绝 完全拍出了我的梦境 跪求长镜头幕后花絮!2018.5.17 戛纳 |
|
《地球最后的夜晚》的营销至少没有欺骗,预告片放出来很多,导演特辑也说的清清楚楚这是怎样的一种影片。但在跨年夜上映某种程度上是逆大众气氛的行为,很少有人愿意在跨年夜丧丧的,所以被大众恶评好像成了“理所应当”?好像成了“想要钱就得承受着”?但这些大众好像并没有清醒的认识到:电影上映的档期与节日气氛没有必然联系;电影的片名与影片类型没有必然联系;电影的营销与电影本身没有必然联系。 《地球》预售票房的成功并不是什么中国艺术电影的里程碑,只能代表中国电影观众并没有成熟。一个成熟的普通观众不可能恶评《地球》这样的“真电影”,也不会有在跨年夜去抢购《地球》这样的冲动行为。 |
|
手表是永恒,烟花是短暂,地球最后的夜晚是诗。看见她就知道是做梦,一层层的梦境依然是她。跳出《路边野餐》的捉襟见肘,毕赣的才华终于在资金技术的支持下绽放出彩。镜头有股吸力,让我想到塔可夫斯基~(外国友人看完直呼Master Bi,我一脸黑线,别捧杀80后好吗...) |
|
以黑色电影的类型外壳书写了一次升级版的《路边野餐》,在延续「时间与记忆,空间与梦境」的主题下,对视听语言进行了一次精致升华。前半部分的写实与后半程的写意,核心元素的对应与映照、叙事碎片的弥合、时间线的捋顺与延展,俱得到和顺的统一,可以清晰地将前后人物对比并归位,或许解读空间反而不如野餐,但在观赏的亲和度上更进一步。记忆是梦境的接驳口,3D段落如深潜的梦境,演绎现实之不可为,长镜头契合梦境的视点自由转移属性,那些欲望的深渊、无法挽回的过往、卑微的希望与苦苦的追寻,在爱的咒语魔力下,如美丽的谶言,将我们脑海中回忆的废墟迷宫逐一还原,停滞钟表指代的儿时定格记忆,波光反射的幻梦一场,时间永远是最伟大最残酷的魔法师。 |
|
没有文艺命得了文艺病。真的算是没天赋的那种类型了。有钱的学生作品。懒得细说了。毕赣红毯场。 |
|
《路边野餐》时就觉得和毕赣最像的是诺兰,看完《地球》更确认这一想法——前半部的现实碎片并非真实发生,而是虚实相并,把两个相差十二年的不同时空进行表层的逻辑建构。后半部的梦境沉浸则把主角打进时间的深井里,捞起自我镜像并与之对话,在幻觉里追寻逝去的时光。于我而言,全片最佳的一场戏,是红发张艾嘉与黄觉“再也不见”的相视。可惜,时间的空间化、舞台化带来机械感与生硬感,远不如前作。 |
|
节前故意没看八卦,也不知道有个一小时的长镜头。看片尾字幕,全中国搞audiovisual的金主几乎都投了,还有国外电影基金加持。完全主竞赛装备,一种关注的头号种子。毕赣也证明了一下《路边野餐》中的技术瑕疵确实是因为缺钱。从作者电影的角度来说,他从野餐时的温和君主,变成了地球上的暴君。 |
|
为了看这片子,我找了个能看这片子的工作。 |
|
经提点,终于知道那个一小时的长镜头是什么感觉啦!就是:超级马里奥:凯里奥德赛!还要闯关的,打败对手可以获得通行证那种😂。整体是黑色电影的味道,侦探类男主去找黑道大佬的蛇蝎女,连比较厌女这一特点都有完美学走(不知道是不是好事)。和第一部电影相比自然有技术上质的飞跃,长镜头不抖了,技术瑕疵看不见了,但也不能完全说是技术升级版的路边野餐,因为这部里虽然也有许多喃喃自语的旁白,却多了很多功能性的介绍背景、人物等等,不是第一部里那种纯粹写诗了——也就是说对观众更友好了。总的来说当然是更成熟的作品,虽然情节和人物都没有足够厚重,风格和长镜头可以弥补就好。就是不知为什么,比较核心的爱情部分,人物缺少一些火花。。。可能是汤唯的方言不太有说服力吗? |
|
所有溢美之词都是苍白了。我跟男主一样,做了一场梦,并甘愿在梦里。 |
|
毕赣是真能装逼,整天长镜头长镜头的,他的电影亮点从来不是主题内涵,演员演技,故事本身,都是些表面噱头。 |
|
这是一片营销超级厉害的影片,首先是片名,什么最后的夜晚,然后选择在12.31号上映,很讨巧。再来,影片先是2D,然后70分钟开始变3D,从21:40开始,片长140分钟的电影结束后,刚好是新年0点,整好跨年,观众情侣们被感动到开始热烈拥吻,刻苦铭心。
可看完影片你会发现一个问题:体位再多,花样再频,可最关键的是老公不行,那又怎么办呢?哦,不对,应该前提是你有办法坚持看完影片!!!辛苦晚上看这片的情侣观众们了,估计看不到半小时,你们就要开始拥吻,然后吻个110分钟以上,才有办法实现原来影片设计的目标,毕竟看这部电影就像看你家门口监控一样,能撑30分钟,已是很行。
买了晚上21:40分电影的朋友们,一定要吃饱饭,才有体力一吻跨年,加油!!! |
|
土味王家卫,乡非长镜头。欲做林奇梦,强说老塔愁。 |
|
Not a good story teller but an interesting contemporary artist. |
|
毕赣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荡麦宇宙,看这部电影就像是玩“密室逃脱”一样的体验,长长的路,湿湿的梦。戴上3D眼镜后,你会完完全全“进入”一个角色,在一个超过60分钟的长镜头里跟着引路人走了几个圈,天要亮了,梦要醒了,却压根不愿从梦魇中醒来。 |
|
还不错。其实毕赣电影里的视听细节中间滋生的诗意,比他塞进去的台词和自己的诗要好得多,他是一个有诗的感觉但没有表达诗的方法的人。整部电影兜兜转转仿佛就是要把最后那几句咒语/诗句给“正当”地念出来,这有点尴尬。另外,梦,不应该当做一个雕琢的镜子使用,而应该被当做一个无底的湖面来观察。最后,长镜头还是很喜欢的,但已经没有《路边野餐》里那个粗粝的长镜头更美妙了,希望毕赣拿到拍片的钱的时候,把钱上印的匠气先抖落掉再用。 |
|
如梦之梦,非常有才。各种牛逼的长镜头、迷人奇幻的气质,然后故事、表演、剧情都可以不用管了(吗?)自觉电影修养真的有限,没法打分= =那就打平均分好了。这戏感觉讨论长镜头以外的东西,都是政治不正确,所以汤小姐可以躲过一劫了。 |
|
真的别再无脑吹了~再无脑吹只会害他。这样下去,毕赣最好的电影只能是《路边野餐》了。这部电影已经把我对《路边野餐》的所有好感都败坏光了,本片撑死就是个“技术实验”,因为毫无纵深,3D的存在便毫无意义,拿几千万做个流于技术的VR实验,一度怀疑毕赣是不是中邪了,两星给那些最辛苦的摄影组工作者。说实话,摄影其实并不如张艺谋的《影》对摄影师专业上的要求高。被资本裹挟的青年导演,拍这部电影之前或许他真的没想清楚自己想表达的到底什么···就先不说胡波了(在胡波面前,毕赣就像一个投机者),就拿忻钰坤来讲,同样是第二部作品,就创作上的诚意而言,我觉得忻钰坤做的很好,但毕赣就真的以为自己就是别人吹捧的那个天才,不管怎样拍都会有人来无脑吹。So,我不喜欢!重点是那些诗,难道没人觉得比《路边野餐》里更水么? |
|
感觉路边野餐是地球最后的夜晚的trailer,美术摄影技术环节的提升实现了毕赣如梦之梦的设定,让影像本身变成一个不需要讲述任何故事也不需要承载任何表达的主体,真正的沉浸感,离故事越来越远,离技术越来越近,而最让人好奇的是,导演的下一部拍什么怎么拍。 |
|
二刷之后,猛然发现这是个寻母的故事,不管是万绮雯还是凯莉似乎都可能是罗纮武恋母情结的反应。不管是记忆还是梦境,都是爱而不得,最后和张艾嘉的那场戏似乎才是真正的戏眼——对母亲依恋的告别,对母亲怨恨的和解,这样一想影片还挺好玩的。尤其吃苹果那场戏是我最喜欢的一场戏,李鸿其太TM惊艳了,这场戏足以媲美《鬼魅浮生》鲁妮玛拉那场吃派戏。毕赣俨然已经成为奇观创造大师,将《路边野餐》做了一次360度升级,不同于《路边野餐》的轻盈灵巧,《地球最后的夜晚》更加雍容华贵,这一转变的内在原因我自己觉得是创作者的焦虑。《地球最后的夜晚》是一部很焦虑的电影,它有着毕赣作者风格的外壳,但内里却是一个焦虑逃避的毕赣,当然这不一定是坏事,因为保持焦虑是创作者创作的来源之一,这样说来我倒是期待下一部毕赣将做出怎样的系统升级 |
|
【重看2019.01.01】“人们总是很夸张,其中一个超现实主义记者说。闭嘴吧,房子的主人说。那我们现在干什么?一个中尉问。醉后酣睡,房子的主人说。”电影跟波拉尼奥并无关,但总让我想到他另外一本小说里的这句话。3D长镜头,被流放到地球的外星人们困在不自由里,然后困惑、浪漫、沉默的自由着。 |
|
很失望,当一个导演对长镜头的追求理解只剩一个长字的时候你还能说什么?电影是骗不了人的。目前国内的美育是极度失败甚至都不存在的,然而我们整个民族的传统又是崇文慕雅的,于是伪文青市场空前繁荣。你毕赣想吃这碗饭也不是不行,但有一点要记住,伪文青是有奖有名才是娘,你得先把碗挣起来。 |
|
长评。还是喜欢的,视觉和音乐近乎洗脑,制作精美程度堪称华语顶级。在破碎的时间在人与人、人与自己的内心之间徘徊和重组,黄觉的无数次déjà vu也造成了观众déjà vu,所谓“致幻”大概正是来源于此。
两段式结构依靠3D长镜头区隔,总体来讲比我个人预期高一些:“3D”构建出多重仪式感,其结构性、主题性作用都是比较明显的,并非可有可无;至于“长镜头”,虽然确实有主题层面的必要性,但各个场景之间缺乏内在的诗性的、精神性的关联,这导致后半段看上去更像一场用某种格式封装起来的游戏,一如导演对塔可夫斯基的花式“调用”也显得有些潦草,让宝贵的观影经验未经咀嚼地曝露出来。总体看瑕瑜互见,是年度最宝贵的影院观影体验之一。 |
|
看睡着的,赞我一下,谢谢。抖音营销太恶心了 |
|
1989那年,毕赣导演出生 |
|
我个人认为,好的电影,每一帧都是不容浪费的。 |
|
对于代表中国电影前途的青年导演,无论如何是要关爱和支持的。 |
|
“毕”竟还是青年,追求酷炫可以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