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时的电影正面人物的情操都好高尚 电影也好假 我爸说 好人死时就下雨 坏人死时就大晴天 好会渲染气氛啊 中国文学果然不一般啊 |
|
千淘万漉虽辛苦,大浪淘沙始到金。
小时候看过同名连环画,只是书上信息不连贯,一些情节理解不了。现在看起来,是一部“中国革命往事”,由四个结义兄弟的小场面切入,贯穿每个人不同的革命经历和思想变迁,从意气风发,到分道扬镳,最后兄弟相残的故事,跌宕起伏,史诗感十足。结合27年的时代背景,由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到412反革命暴乱,最后得出枪杆子里出政权的理论和农村根据地的方略结束,经历了从黑暗洪荒到光明正确的路线变革,冲击感很强烈。
不过现在看起来,作品有那个时代的巨大局限,四兄弟里贫下中农就一定正确,少爷小资就一定错误的思想钢印根深蒂固,角色行动性和思想性苍白,全篇充斥着口号和精神,个别代表工农利益的台词,现在听起来一言难尽。电影终究脱离不了时代,最终沦为岁月的烙印。 |
|
男主一开始见到女主喊“小姐”,女主气得不理他:在济南居然还不知道喊声老师? |
|
我爺爺導縯的~ |
|
三星给演员!刘汉雄因为此片成为银幕上知识分子形象代表,基本都是反面,他的声音很特别!杜熊文被时代埋没的帅哥!于洋还是一贯典型的正面人物。 |
|
革命的,不革命的或反革命的知识分子的最后区别,在于其是否愿意并且实行与工农相结合。--------毛泽东 |
|
本片达到了“文革”前国产故事影片的最高水平 |
|
青年时期看过数遍,所受的教育是深长的。 |
|
这貌似是珠影拍的片子哦~ |
|
中学时看的,当时很喜欢,觉得里面的一个女演员很像自己喜欢的初中英语老师。 |
|
史诗电影,刻画了时代中年青人的不同追求和命运,算是珠影厂拍得很好的电影 |
|
国民革命战争史诗,热血青年在注定失败的革命中改变、分化。杨如宽式的小资有着特殊的代表性,不像余宏奎那么见利忘义,但也不要指望能担得起什么历史重任。 |
|
小时候第一时间看的电影了,话说人物群像还是有看头的,用金圣叹的话说有几个人就有几样出身,几样面孔,几样性格。只是那时教科书写的遮遮掩掩,所以电影也看的云里雾里。尤其那句“广州是革命的发源地”,就蒙了,难道不是延安吗? |
|
1.如果自己作为一名当时的热血青年,会做出正确的选择吗?做出正确的选择真的就那么容易吗?2.自己已经走过了26个年头,如果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说不定已经去闹革命(杀人)了,性情是否还会像现在这样前怕狼、后怕虎?3.毛主席27岁时已经在湖南创建了共产主义组织。我该干点啥呢? |
|
靳恭绶式的善举救不了国家的,赵先生说得对,推翻这个制度,需要流血牺牲 |
|
好像那个年代刘冠雄都是演知识分子,儒雅英俊,但也不是什么正面角色,符合那时“知识分子是臭老九”的说法,可我还是喜欢。不喜欢瞪着眼珠子嚷嚷的于洋。 |
|
这部电影的历史背景很宏大,在大革命的洪流下,四个同船共渡结拜兄弟并没有“渡尽劫波兄弟在”,反而因分属不同的政治阵营而反目成仇,拔枪互射。这其实正是中国革命的缩影。每当革命推进到一定的程度,革命阵营中的一些“同志”就不想继续革命了,甚至成了反革命,他们暗算和残害曾经的同志,使革命成果丧失殆尽,使中国社会复辟倒退。国民党是这样,修正主义也是这样。可怜英雄烈士的无尽鲜血,竟是为他人做嫁 |
|
开头那幅四只出笼鸟儿的画真心不错 |
|
史诗级电影 |
|
人物特写较多,较倾注于人物刻画。 |
|
要听毛泽东同志的话…… |
|
进步青年或知识青年的路线选择问题,意识形态之争,认清革命形势,17年时期拍摄更早的革命阶段是具有现实要求的(巩固,继续革命,生产建设热情) |
|
看得要死要活 |
|
类似于青春之歌 |
|
国产片的经典,节奏,表演,配乐,细节,都极堪玩味 |
|
少见的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摄。反映1925年-1927年之间的国共第一次合作、北伐、合作破裂。两条道路的斗争,电影里是二十年代的,电影外则是六十年代的。
影片文本被时代撕扯得过于集中在革命斗争,多处外景都很用心还原,四兄弟不同命运的框架设定也很好,只是最后都被迫去口号、主义、路线,牺牲了故事可看性。 |
|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补记) |
|
故事底子不错。几位主角选的很好,就是于洋年轻的时候怎么越看越像宋晓峰。 |
|
四星:2023第一弹,革命洪流,时代抉择,很有现实意义 |
|
sb,革命?白痴 |
|
四兄弟里面就只有于洋还在了。于洋文革前最后一部电影吧,拍摄时间最长,三年多。五朵金花阿鹏哥莫梓江客串个学生,有海外关系珠影不让他演戏,78年才出来正式上镜。本片拍完不久就文革了,文革中这电影被定调为“严重歪曲革命史实”的“反革命”影片和“十大毒草”影片之一,最早叫公今寿,于洋嫌叫起来老公老公的不好听建议改成了今公寿,夏衍说百家姓没有姓今的,又改成金公寿,77年恢复上映后陶铸没有平反避嫌字幕改成了靳恭寿。金寿合起来为铸字,金公寿就是陶铸。硬被说成是为陶铸歌功颂德、树碑立传。客串丁铁宝、杜德夫。伊琳的最后一部导演作品。于洋拍这戏眼睛受伤视网膜脱落打了激素以后就变胖了,视力也不好了。王蓓的最后一部电影 |
|
突然就想起来了,小时候看的。为了理想的同路人,最终分道扬镳走向你死我活的终局,对于小时候的我真是太震撼了,这个评分也太低了。希望能够重制一下,出个蓝光啥的 |
|
非常优秀的电影。
记录年代:1925-1927国民革命时期
拍摄年代:1966
上映年份:1978
导演:伊琳,映后去世。
革命叙事,表现矛盾分立,人物性格饱满,演员表演激情,台词有理解价值,即使最后的表达模式深深地刻着60年代的政治烙印,若抛开对政治正确的渲染,可以窥见国民革命时代的真实政治状态。 |
|
出乎意料的好看。对比那个时代,现在的人简直就是无病呻吟,自私透顶! |
|
北伐戰爭各奔前程的三兄弟 |
|
两只老虎交响乐,真的看得非常爱国,思考方式都有新思路了。 |
|
正能量国产老电影,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一段动人心魄的岁月!真是“大江东去浪淘沙,革命的洪流冲天下”!整部电影贯穿主题,也是对历史的最好描述! |
|
在30年代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和三民主义像光照亮了沉沉黑暗。 |
|
1925-1927年知识分子的政治命运转折。北伐和国共两党分裂的大历史背景,知识分子的世界观随着革命形成,又随着政见不同而分裂。整个电影洋溢着革命的热情,演员和角色其实都在经历着大革命的洗礼。所以表演上很激情。几个小故事讲的都很完整,细腻,转折也很自然流畅。对年轻人来说接受起来可能比较困难,大道理太多,角色太容易被洗脑,但在当时打破旧制度,新制度没建立起来的时候,很多人都是这样的。 |
|
最喜欢的老电影之一,看过不知道多少遍了。剧本和音乐都好。去古未远,很多镜头还是旧中国的景色。。 |
|
大革命的大辩论 |
|
随着成长,分化是不可避免的 |
|
我特别讨厌这部电影,不知道为什么在我幼年的记忆中与残暴、血腥联系得非常紧密!还有靳恭守这个奇怪的名字!因此对于洋老师有阴影! |
|
党史专业课上看的,现在看来当然一般,但作为故事片,这种冲突性的表达在那个年代应该算是很不错的了? |
|
弥足珍贵的镜头和视角。“咱们工农组织绝不能放下枪。”
这个时期出来的片子,能做到这种程度,相当不容易。 |
|
莫名其妙看了一部让我很觉得很枯燥的主旋律电影。
|
|
今天中午我发现哔哩哔哩里有于洋、简瑞超(已故)、杜熊文、刘冠雄(已故)主演的本电影很高兴,特发布消息! |
|
《两只老虎》配乐很有意思,让紧张的战争场景有了些乐观幽默意味,新编的革命歌词雄壮通俗,有利于传播。 |
|
小时候看这部电影感觉有点恐怖,不知为什么。 |
|
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印象深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