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本来就是一场麻烦,只有死不是。” 两个女人死了,生意泡汤…两个男人在“麻烦”和“死亡”中学会了“自由”。“你见过如此精彩的撞击吗?”——对他们而言,能够做这么一场“梦”已经知足了。ost的乐器和风格和the third man很像。 |
|
很多时候,回应期望的不是希望,而是失望。影片是人生的实质,一点点的欢乐,很多的无助、绝望和痛苦,我们的态度不仅是要努力寻找那一点点的欢乐,还要有在不幸来临时能欢乐跳舞的无畏。据说原著作者有“希腊鲁迅”之称,怪不得。 |
|
男人跌到底谷还能靠跳舞、搅基延续生命,女人就要被赶尽杀绝,用一命换一夜,看完对生活失去信心,没有人真的爱女人。佐巴是希腊阿Q,代表民族精神里生命力的几个面,能给垂死的、被害的女人们一点温情和支持,还把妓女当公主 |
|
年轻的寡妇死的时候,一度有点愤怒,难以接受这样的主角人设,之后才明白另一个老寡妇为什么一定要结婚的行为,看到最后的舞蹈,明明看起来很欢乐,却突然觉得这是最悲伤的结尾了。爱情没有了,存款没有了,事业又回到了原点,还有两个性格并不讨喜的男人,不过他们学会了换一个角度看待问题,突然学会了自由。和当年的意大利电影一样,这部希腊电影也拍的非常的好莱坞,不过对于希腊的影迷,这部电影里的人物形象可能就没有那么友好了,总觉得那种丧失理性的自由和浪漫都是虚假的,连理智的作家在生活面前都丧失了理智,他以为疯疯癫癫的活着就等于自由。 |
|
最淳樸的人們踐行著最本色的人性之惡,最忘情的舞蹈戲謔嘲笑著生活坎坷,左巴的笑容是多麼有感染力,左巴的形象是多麼浪漫多麼經典,又是多麼無力。
不緊不慢的節奏很舒服;輕盈通透的影像風格,揮發出黑白攝影的最大魅力;被符號化處理的「烏合之眾」之誇張戲劇性與形式感;歡快美妙的音樂,襯托得悲傷更顯悲傷。 |
|
无法理解佐巴的生活哲学,在我看来这不是疯狂而浪漫的生活智慧,而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回到影片本身也并无多大趣味,长达接近两个半小时的电影令人非常疲惫。当然亮点也确实存在,一是法国女人的段落令人无比心酸,另一点是寡妇之死。佐巴也就在这两个情节上还有些吸引人的地方。 |
|
入睡前我要再好好温习下这部电影。当你以为他没心没肺抛家弃子,他在舞尽所有力气后告诉你他失去了最爱的儿子。当你以为他没有原则无所事事,他揭开了自己的上衣给你亲眼看他在战场上留下的疤痕,没一处在背上。当你以为他准备已久的计划成功在即,他将穿着光洁平整的西装喝香槟烤羊腿庆祝,轨道在瞬间全部塌毁。
每个人的尽头都一样,被虫子啃食,正如结尾村妇们将布布丽娜的房间洗劫一空,家徒四壁,什么都没法带走。
嫉妒引发的恶意,对待外乡人的冷漠,两位寡妇的死因截然不同又甚是雷同。这么多电影让我没办法去在脑海里刻画婚姻的美好。
谁都别管谁,遇到跨不过去的坎,先忘情舞蹈再说吧,跳到无法站立为止。
佐巴,你可真是有趣。我敬你是条汉子。 |
|
浪漫自由主义的最佳诠释,希腊人的剪影。出色的男人戏和配乐,四星半。 |
|
"I spit on their agony." "A man needs a little madness, or else he never dares cut the rope and be free." |
|
电影自由又悲伤 / 这场观众真绝了:有带小孩来看全程给翻译剧情的 有亮手机被提醒大喊“我就是不愿意调暗屏幕怎么了”的 有响手机铃声的 以上观众你们自己组一个厅 放过影迷吧 |
|
导演竟然是塞浦路斯人。这样的戏剧方式对现代的我来说太残忍了,脸谱化的克里特岛民和两个寡妇,抛开问题直接疯癫获取片刻自由甜头的佐巴和他的小尾巴boss。美貌本是人类的生命延续里最原始的美好 而在社会秩序分崩离析的年代里 这便成了人类发泄集体主义罪恶的牺牲品。
|
|
佐巴让我想起了公无渡河的故事,都是走向人生尽头的年纪,对生命的看法却截然相反。一个在余生之年不停地释放精力,甚至能反过来感染年轻人。而另一个则全力以赴投河而死,好像突然明白了生命是怎么一回事,同样感人。我只希望我的晚年不要一潭死水毫无变化毫无激情,死和生,同样都可以充满激情地进行 |
|
外观喜剧却拥有悲剧的内核,人生处处受阻碰壁何妨,只需舞舞舞就是,又一出结尾跳舞结束的无尽戏剧。作家的软弱彷徨,佐巴的放浪形骸,村民的自私贪婪,对立明显的人物刻画,双男主的差异及最终和解比较好莱坞设定,但偏舒散的叙事节奏则依旧是欧洲文艺片的路数。 |
|
“聪明人和杂货店老板一样,总是衡量所有事的利弊。”佐巴则他的把聪明用在了想出野心勃勃的主意,睡女人和怜悯可怜的旅馆老板娘,跳舞,喝酒和大笑上。于是唯一的财产是一把琴,整日穿着脏兮兮的衬衫。一个浪漫率性的人,表面看上去是自由自在,但真正让他区别于村庄里那些为所欲为的人,还是他有用心感悟生命,因为明白了生命的易衰,无常和渺小,所以选择快乐,豁达和善良。 |
|
Anthony Quinn Zorba is great,电影配乐用希腊乐器风味,黑白经典 |
|
我不是男人吗?男人不愚蠢?正因为我是个男人,所以我结婚了。老婆、孩子、家、一切一切,简直是场灾难。
|
|
欧盟影展2018
看得出自由和为自己做决定的话题经久不衰,时至今日影视剧依然通过塑造孤注一掷的角色继续传达。1964年的摄影、运镜与配乐虽粗砾,却已然成熟。(不过也说明近年来并没有多少突破创新)
讶异无论从思想和观感都和去年欧盟影展的《自由广场》极为相似,借用荒诞表达了很多东西,具体能收获到什么,权凭观众的思想与阅历。神奇的片子!说起来妈妈咪呀和这片子太像了!欧盟影展不给翻译希腊语挺差劲的,虽然影响不大但有些部分还是会觉得云里雾里,希腊语不是中国观众母语,很难读懂唇语和呢喃。
PS.到底是阿兰贝茨帅的穿越世纪还是当代审美归化复古🤔
每次看老片子豆瓣上日常关注的影评人的短篇都感觉很神奇,观感完全彻底的不同!不是自夸,自觉比他们更懂得欣赏这片子。 |
|
人生就是如此的真实,拥有一点点的欢乐,更多的是绝望与苦难,希望你能像佐巴一样,看尽苦难,还能真诚的热舞,依旧热爱生活。 |
|
在绝望中聊以慰藉的佐巴之舞,看得人哑然失笑,黯然神伤,谁也没能改变这个世界多少。穷乡僻壤出蛆虫放之四海而皆准。黑白摄影太喜欢了,几场“围剿”戏所制造的眩晕和压迫感,张力十足。 |
|
有幸看的是高清画质投影,影像质感太惊人了,感觉双眼得到了净化!索道支架与人类野心在尖锐的呼啸中一同坍塌,“你还见过比这更壮观的崩塌吗”?乌合之众,笑声有多淳朴,劫掠就有多残酷。表演都太好了,太好了,两位女神!故事看起来仿佛是两个女人的死换男人游戏一场,但反过来想,悲剧的中心在女人,她们终于不是英雄故事中的爱情陪衬,女性被强加的悲剧命运得到显影,成为了男性创业故事中永恒的悲哀。他们永远都不会再有单纯的快乐了。 |
|
越往后看越好看 |
|
从开始就因克里特岛上的人感到愤怒,荡妇羞辱、贪婪、丑恶,尤其寡妇被杀死之后,两个男主的反应却出乎意料的平淡。看到最后渐渐明白了,他们也无能为力,天性乐观浪漫的佐巴用了另一种方式消解自己的悲伤,最后教作家舞步即是如此。 |
|
当身边(甚至喜欢)的女性像牲口一样被杀死,男人们追求的自由还有什么狗屁意义?佐巴也不是真的洒脱,他只是老了,学会了得过且过。 |
|
①三星半,观看时内心复杂,一方面觉得佐巴这死老头忒不正经,今朝有酒今朝醉,干什么什么不成,吃什么什么不剩,若不是男作家对他网开一面,早就像前一份差事一样被boss开除了;另一方面佐巴又让我想到那个著名的禅宗故事,山崖间命悬一线的人,却不顾生死沉醉于身边的一朵小花,把活在当下做到了极致,喝酒、跳舞、泡女人,管它明天天崩地裂呢;②佐巴的人生价值观和生活态度,源自希腊作品毫不奇怪,在我有限的认知里,新疆、非洲、南欧有很多普通人就是这样的,打几天工,够吃喝一顿了,第二天就不干了。之前我们拍片约好一个非洲留学生来片场当群演,到了那天左等右等不来,电话一问他说太远了懒得动不来了;③村民围攻并当众处死手无寸铁的美丽寡妇,给人震撼太大,以众人的名义施恶,恶就成了凛然正义,《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也有相似的一幕 |
|
曾获奥斯卡黑白摄影等三项金像奖,后来并改编成百老汇舞台剧 |
|
安东尼奎因到哪都是亮点啊,另一类希腊电影人视角下的克里特岛,希腊的回归移民和当地住民蒙昧的对比反映的是一个与时代的断层。 |
|
最难卒读的是女人们的章节,尤其是霍斯顿夫人的:观众和作家一样,认识她的时候不吝于讥笑、蔑视,转而开始了解、同情,然后冷眼旁观她走完最后的一程。
尤其是夫人死前一幕,实在是too hard to lay eye on:黑压压的老村妇如同秃鹫一样,围绕在将死之人的床前。大家都翘首期盼着这个异乡遗娼咽气的一刻,彷如世上最热烈的庆典,房子就被啄食得一干二净。
只有疯狂的佐巴能可怜可怜人,疯狂的又是谁呢。总之有点太残酷了,看得很难受,但是是一部无与伦比的佳作。
另,奎因和哈维尔巴登真的像!!!# 欧盟展 |
|
#欧盟电影展# 11.2于保利。十分人性。穷乡僻壤出刁民。但不喜欢结局,但很好地被唤起了情绪,十分愤怒。不过相比上一场的影像之书,该片显得太传统了。读书太多的人,头脑过于发达,四肢却容易丧失行动力。“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我在想读的书越多越不能适应社会,那么读书还有什么意义,是否真得要“丢掉书本上街去”? |
|
断断续续的看。每次音乐想起佐巴开始舞蹈,心里之前的那点小火苗总会比之前旺些。 |
|
9.4 看开头以为是好莱坞式的史诗冒险片;到一半以为是右倾明显、对底层人民的极致讽刺;直到最后才明白,其实讲的是可笑的人生。心想着既然死后带不走一片云彩,就该趁活着的时候去干些了不起的事以证明自我价值,可事业也好,爱情也罢,忙活了半天最后还是一场空,这才明白人生本就虚无,而活着的意义只是为了短暂地逃避人必有一死的事实。 |
|
理性的消解,观念的同化;粗鲁的愚民,无耻的强盗,豺狼与土狗进驻了理性的殿堂。善恶对立分明,人性残酷无情,或许只有心底永保乐观与浪漫,才能终得自由;无力改变现实的残酷,只有尽情的起舞。最伟大的喜剧往往都是悲剧!豆瓣影视标记第3700部。 |
|
教科书一样经典 |
|
@欧盟影展2018 | 强忍着巨大的愤怒和恶心给了四星。残忍至极,几度使人如坐针毡。来了两个男人,以死掉两个女人和一个年轻人的代价探索“自由”。寡妇戏难以忍受,想杀光在场的所有人,给法国女人的假许诺及其死亡也很可怕(看过安哲的《重建》和荷索的《生命的标记》和《最后的话》再看完这个,对希腊乡村的黑白疯狂印象更深了 |
|
2018172 保利世博。结局两人和着地中海风强烈的配乐起舞的场景可谓经典,挣脱一切束缚的灵魂。佐巴是一个“完美”的银幕形象,他入世而超脱,勇敢而疯狂,他是自由之神的化身。 |
|
古典,如父如友,穷山恶水,蒙昧无知,苦中作乐,寡妇之死着实惹人动容,女人不已失,友谊长存,弦乐富有动感,来跟佐巴一起跳舞, |
|
前七十分钟看得我真觉得男人生当如左巴,可是到了县城看到年轻姑娘就忘了他的布布丽娜,再一次看清,男人无论多少岁都只爱年轻女人。被围攻杀死的寡妇,布布丽娜临死时村民们的狂欢似的抢夺,看到人性的丑陋。最后那个运树木的庞大工程想起《陆上行舟》和《哪儿哪儿神去村》,失败后的大笑和跳舞。 |
|
又浪漫又自由,看过最丧的片之一,“我唾弃你们的痛苦” |
|
因为晚上跳了Epic Syrtaki发现了这个电影。Anthony Quinn和Alan Bates的表演让我想起了Hugh Laurie和Chris Pine。You have everything, except for one thing,madness. 真是不疯魔不成活 |
|
最近总遇到这种“生命就是相遇,生活就是各种意外,各种经历,吧啦吧啦吧啦”有时有觉得其实电影也不过是看“别人生活的可能性”的一个视角。然后遇到影院吵架,也是活久见了。生如何生,死如何死。 |
|
"Only the dancing stops the pain"、“你什麼都有,就是差了一樣,madness”。將生命中的悲傷化為狂舞吧。0426집 |
|
这种鬼地方需要被殖民一次才会进化。然而佐巴有更乐观的态度。 |
|
看得云里雾里,对于两个男主来说,没有什么是跳舞不能解决的;可是为什么女性的处境就如此艰难、结局如此残忍?想读一下Kazantzakis的原小说,增进对当时社会环境的了解。 |
|
不能说本片不好,但不太对我的味,本片的优点是独特的配乐加上全片充满异域风情的摄影使得本片还算是一部挺美的电影,但是本片给我的感觉就是穷山恶水出刁民,想知道希腊本地人对于电影这种丑化有什么看法,两个男主角个性也不讨喜,一个软弱无能犹犹豫豫,一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还花心,影片对于女性角色的塑造也让人看了极其不舒服,而且影片的中间段落着实是有点拖沓无趣,个人不太喜欢这部电影,感觉这部电影太疯了,而我显然是一个比较循规蹈矩的人。本片的表演确实是十分不错,安东尼奎恩毫无表演痕迹,很厉害的一个表演,丽拉科卓娃演的法国寡妇也让人印象深刻,全片最令人动容的片段就来自这个角色 |
|
南欧穷国都有好多让人过目不忘的群众演员 |
|
一场故土寻根之旅,前半段轻松诙谐,后半段急转直下,两个寡妇的悲剧折射出穷苦村民的自私贪婪,拘谨文雅的英国人碰上自由浪漫的希腊人,即便崩塌也是如此壮观。 |
|
那些被遗弃的,被侮辱的,被抢夺的,被毁灭的,还有那些努力活出自己生命的人们。2018欧盟电影展之2 |
|
期待已久的电影,看了之后竟然如此不喜欢。。。。。。。。。。 |
|
一个文明的现代人介入一个曾经文明但现今只剩下荒凉的村庄和朴实的农民的国度。佐巴这个人物一定寄托了作者要表达的丰厚涵义,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两个不同性格的女人殊途同归的命运。 |
|
愚昧和贫穷是多么可怕的东西 我不由得觉得Zorba是作者心目中理想的化身 映衬大众的丑陋 希望我能学到一点Zorba的勇气和自在 两个女人的死亡让我感到触目惊心 把最美的东西在你眼前毁灭 不要像阿兰贝茨那样没有担当 不然这辈子都会活在悔恨和失去中 |
|
在一个残忍、绝望、沦陷的世界里,需要一些疯狂才能幸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