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让他们当一辈子笼中鸟,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们曾经回到过天空。 |
|
史錦镛是我的曾祖父,但对他知之甚少。只知道他一生从商,最后逝世于上海。纪录片里看到他,很好奇他经历了怎样的一生。我那么放荡不羁爱自由或许也是基因遗传吧。。。而从到美国留学又到现在定居于此也算是帮他完成了一个改变命运的未了遗愿。以此自勉,望有幸能为世界留下些什么有用的。 |
|
今日学子有此番觉悟?浑浑噩噩,只道追求个人幸福,却从不细究责任二字的沉重,今日学子的烂俗青春还不如百年前的一张古旧照片令我泪流满面 |
|
看得感动啊..
强力推荐之
跟这批100年前官派留学生比,我tm出国就是浪费爸妈的银子!
|
|
来自萌叔徐涛的吐血推荐,看完对晚清民国的历史好有兴趣啊(还想去广东会馆)。 |
|
1854年,容闳从耶鲁大学毕业。容闳在毕业留言簿上写道:大人者不失赤子之心。他的同学回赠道:愿你回到你的国家时,发现它已成为神圣的共和国。而你将共享推翻专制王朝后胜利的喜悦。 |
|
還是第一、二集最好看。出去了就不想回來,都是這樣的,一百多年都未變。可惜的是都是男孩,120人中竟無一女子。 |
|
历史的烟尘 1919年,这些当年的留美幼童平均年龄已是六十岁的时候,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他们满口地道的英文,保留着西方人的生活习惯,但在一个革命了的社会,他们不但会被人看成前清遗老,还有洋奴之嫌。他们欢乐、哭泣、成功、失败,他们亲历激荡的百年,被遗忘,又被重新发现。 |
|
无论如何,一个国家的沉重命运都不应让孩子来背负。 |
|
高中历史课的时候看的,那些孩子是改变了历史还是被历史改变 |
|
哭了,因为骄傲,哭了,因为难过。百年已逝,国人惊醒了吗?国人挺直了脊梁了吗?为何国人依旧这般睁不开眼?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句话没错。百年前这些留学生所希望所追求的,依旧是今天所有想为中国民主、自由等事业做出贡献的年轻人该去争取的。向他们致敬! |
|
人文记录片中最为感人的故事,容闳先生的奋力向前,120名幼童和几十名耄耋之年的老者,他们是最早的开路人,是最激进的前行者。被顽固派讽刺,被新文化鄙视,然孜孜以行,荣辱不言。大人者不失赤子之心。 |
|
高中时看的,感受了我们国家的泪水与痛苦。这些小小的幼童扛起了全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故事,美丽而忧伤。拍摄这部纪录片的团队才是真正的业界良心。 |
|
这哪里是幼童,简直是神童,在功课、体育、社交、人格魅力上横扫新英格兰的神童。 |
|
容闳和李鸿章真是操碎了心 两次海战阵亡的学生和早年病逝的数位可惜了 |
|
100多年前的这批晚晴留美幼童,在中国近代史上回响了大半个世纪,确实是天之骄子国之栋梁,爱国永远是一种与自我实现紧密相关的情怀“此去西洋,深知中国自强之计,舍此无所他求。背负国家之未来,取尽洋人之科学。赴七万里长途,别祖国父母之邦,奋然无悔。”,真是一个激荡理想的年代。 |
|
非常尊重历史的纪录片。
李鸿章真是高瞻远瞩、一代伟人。他是在马关条约上签字之后气愤吐血而死的!90多个幼童学成归来,首先就有担任福建水师官员的4人在中法马尾海战中白白送了死(清廷下令不准开炮,按船不动),然后甲午海战爆发时,一艘主力军舰正被派往天津给太后送荔枝!我也想吐血啊!
片子细节非常丰富,既尊重事实又充满人文情怀,没有刻意的价值导向。 |
|
毕竟那段如沐春风,早刻进百年长的信 |
|
中国的历史貌似始终在改革派和保守派的拉锯战中曲折前进,并且每个派别占上风时都作出看似正确、最正确、永远正确的决定。个人试图主宰命运的行为终归是换来一声叹息,纵观历史风云想在中国混得好,识时务者为俊杰啊 |
|
依然有人在那个腐朽到根上的朝代寻求志强,只是积重难返,虽然中间有容闳、美国各方的努力,很可惜他们最后没有完成学业,虽然即使完成了也不能改变什么……唉。不过感觉美国学校对档案保管地好详细啊,连那么久以前的学生的照片和成绩单都能拿的出来…… |
|
涛涛推荐我来的,Mark一下 |
|
这段历史很典型啊,洋务派的局限,清政府的腐朽,微妙的中美关系,殊途同归的命运,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唏嘘不已 |
|
留美幼童第一批中,竟就有我济宁:石锦堂 山东济宁 13岁! |
|
历史最大的魅力在此尽显无疑。 |
|
初中看的,一直难忘。幼童们虽去国离家栉欧风沐美雨,仍致毕生心力于吾国吾民。而如今假科长的山河故人则掏空了祖国的心脏然后漂泊海外与家园失联。有恒产者有恒心,一个国家应该让生活于其中的人民在土地里扎根,才能树人而使民族枝繁叶茂,而这或许是当年以共产主义为救国良方的爱国志士始料未及的。 |
|
他们是幸运的,成为我国最早的公派留学生,学习了最新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等。同时他们又是最不幸的,在大清帝国这艘早已千疮百孔的破船里,他们只能做一颗船钉,并随之沉没。。。 |
|
这批孩子如果全都成才了,中国的历史会不会就此改变呢。 |
|
Tell me the tales that to me were so dear
Long, long ago
long, long ago. |
|
最爱纪录片之一. |
|
觉得太好看 十分钟就把我看哭了 |
|
老师推荐的陪孩子暑假观看纪录片之一。120名跟我孩子一般大的幼童怀抱重大使命远赴重洋寻求强国之道,令人动容。(相比之下我儿子简直天真烂漫得不像话,沉溺游戏漫画推理鬼故事)// 美国人民历史上真是帮了中国不少忙,愿中美友谊长存吧 // 最后各人命运让人唏嘘 国人什么时候才能放下主义之争干点实事(想起广为流传的“留日留法的回国干革命,只有留美的才是干实事的”) |
|
回望这段岁月,再想想民国初年的教育氛围,联想一下如果台湾政坛的政治人物的教育背景,就知道我们的差距在哪里? |
|
a bit too repetitive |
|
愿你永远永远年轻。 |
|
难以想象他们跌宕的一生都经历了些什么!热泪盈眶! |
|
个别人看到的唯有责任,唯有厚古薄今,我看到的则是一群纯粹的人在自由的土壤里蓬勃地生长,为了自身的理想家家庭的期待国家民族的未来全力以赴。如果这还叫没有历史感,什么才叫历史感。十多年后的今天,我的脑海里依然时常萦绕着这部片尾曲《long long ago》。真的是一部瑰宝级的纪录片 |
|
几年前 电视上放过 |
|
“他们是荒原中第一个探路人”。打开近代中国的眼界。多少能人和后来的名门。教科书真害人。曾国藩,李鸿章和袁世凯存在时代局限性但进步性和贡献更大。 |
|
细腻、扎实、平和,叙事层面的功底保证了表达的确切,也保证了表达内容的吞吐量。那段历史,如同自己的记忆一般扑面而来,让我拥紧我的国、我的民,我的左邻右居,我的远山近水。 |
|
徐涛推荐哈哈哈
一旦尝试过 就再也无法放弃自由的滋味了 |
|
穿越历史 洞悉真相 感同身受 |
|
做领先于时代的人,很幸运,却也很孤独。 |
|
他们是最早的开路人前行者,感人的故事,真是感慨万千。 |
|
1.学生留言的落款是“中华、中国、China”,从来没有“大清国”;2.所谓的“靠人心”就是用儒家思想奴役人民;3.不必苛责那些逃跑的人,能当公民为什么要当奴才,当时的大清是奴隶制,小粉红不要放着人不当去共情奴隶主,逃跑的那人毕生为中国驻美使馆工作;4.至于有些人对比现代废物大学生,我想政府并不希望今天的学生像这批留学生那样有诸多想法;5.带清一边斥巨资学外国一边看不起人家的技术,自卑又自大,劣根性。 |
|
晚清的纪录片。历史长河发展终归需要依靠一代代人才的大力改革。羡慕那些小小年纪就能出去看世界的幼童。只是一个衰老的国家积重难返,只有他们的力量远远不够。喜欢其中一个幼童写的诗:一只从一出生就被囚禁的鸟,不知道森林的滋味,一旦获得过自由,就会奋力冲破禁锢。 |
|
各种不容易 |
|
历史感不够却古板有加 |
|
庆幸这场留学计划坚持了十二年,至少给近代中国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思想巨变.中国人从来不笨,只是大部分聪明的思想家们都没有足够的勇气成为统治者.亦或者统治者们都总被权力所束缚. |
|
30岁的容闳先是赴南京拜见太平军。33年,容闳又受邀去安庆见曾国藩(时两江总督)。三十岁就有这样的境遇不同凡响。后来七十高龄见到了晚辈孙文、梁启超,历史是一条河流,而非课本上历史线上的很多点。广东人当年敢为天下先,走在了前面。耶鲁和中国的历史很早就开始了。晚清这群幼童能有次留洋境遇真是幸运,普通人家的孩子后来也身居要职。 |
|
再天赋聪颖的人才也拯救不了摇摇欲坠的腐朽、落后的清王朝,被送去国外的幼童们,心中何尝不是怀抱着救国救民的宏愿,只是他们中的多数人既难以反抗清政府,也无法反抗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封建思想,注定成为时代的牺牲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