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大哥在看着你 |
|
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悲剧是国外观众只关注其中敏感话题忽略其艺术性,国内就直接禁播。 |
|
前后两段撕裂感突兀地存在,明显是剧本的问题。依然摆脱不了大陆独立电影在国外电影节上的姿态:政治主题先行,其他一切逻辑忽略不计。对南京这座城市的刻画是唯一亮点,尽管我看的时候并不知道这座城市…… |
|
广林巷录不进导航系统,k永远进不了城堡,躲回房间里抽烟像蓝丝绒里杰弗里被denis hopper打完回到家,第三幕太弱 喝一次茶就怂了也是很奇怪的明明是有点混街头的 |
|
何文超饰演的女人在剧中缺席了30分钟。这段缺席是值得玩味的,它与权力的步调一致,因而最后女人的眼睛变成了监控镜头,它通过镜子凝视着男人。 |
|
前半段是闲散清新的爱情叙事,后半段是急转直下的政治角力,一轻一重的安排颇有意味。场景在怀旧情绪(碰碰车,古着,照片冲印)和现代社会(地图采绘,监视器,手机)间周旋。可惜拍得还是过于随便,叙事层面想表达的意图受制于影像空间的狭小,导致画面无甚张力。观念先行的一部电影。 |
|
两段式结构,前半段清新,后半段重钝。这种急转直下的设计显要的镜像化了政治磁场打破日常生活,日常生活被吊起,然后失重的魔幻现实。至此个人的恍惚,漂浮都成为一种新的常态。受限于狭窄的场域,较为孱弱的剧本,这一概念最终没能成为盖棺定论完备的书卷。 |
|
男主角还是不错的,女主角好丑。 |
|
其实我蛮喜欢这种暧昧又工于省略的影片的。 |
|
7分。文晏的导演处女作已经很成熟,完成度很高了。在中国,铺天盖地的监控,人无所遁形。政治高压一旦落到自己头上,被迫从里到外交代干净,没有丝毫隐私与人权。应该在多年之后,我还会记得,夜里和老婆一起分析女主是保密人员还是领导女人的场景,那两个U盘又到底代表什么。片中很多蛛丝马迹,包括深夜未下班的红车、掩饰的淡妆、奇怪的对话、若有所思的表情、被监视的约会,似乎都在暗示,203所其实就是一个老干部玩弄年轻女性的俱乐部。 |
|
无处不在的监视与地图上不存在的密所,可惜人物个体的情感发展没有和这一层做出有效的互动呼应,这两部分呈现一种误打误撞的因果,效果上是分离的、僵硬的。 |
|
又是一部“国内观众看如坐针毡,但国外备受追捧”系列的国产小众文艺片。广林巷、经纬度、碰碰车、203所、测绘员、监控头、杂志社、礼品店、台球厅、关禁闭......我可以忍受电影没有剧情,可以忍受电影又闷又无聊,但我无法忍受这种符号和意象的拼凑和堆砌。 |
|
宁海路广场下午的阳光到古林公园的碰碰车场,如同我的行进,会被人观察,我也观察别人,身陷其中,却无法真正参与到当代生活 |
|
前半段爱情小清新,后半段直接干到政治惊悚片,文晏真牛逼。讲的是一个普通人无意中卷入涉密部门之后发生的一系列故事,最终,一切都仿佛没有发生过,一切又都已彻底改变,就像一场噩梦,你甚至无法确知其是否真正存在。这种不可言说的特质是公民可能面对的最大的不安全感。 |
|
李秋明被拿走的照片宛如27年前赵书信被拿走的黑炮,只是他被拿走地更多,归还地更少。城堡仍然无法抵达,而城堡的触手逾墙越舍,从单位到企业乃至个体户,所到之处无不臣服。这是爱情故事吗?最后的镜头告诉我们,无论男女主角有没有在一起,他们一生都将生活在阴影之中。而在戏外,多年之后能否看到“水印街”也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
|
《水印街》 文晏 2013年
这是一部爱情包装下的魔幻现实题材电影。
这部电影好玄阿,有点《1984》的影子在里面,我隐约看到背后有个“老大哥”。女主角的身份没公开就如同一根鱼刺一样,卡在那边,太难受了,最后的收尾太魔幻了,能很明显的感受到男主角精神上的不安全感。我觉得这部电影虽然讲“涉密”跟“爱情”,但是它的主题并不是讲政治,而是讲科技对人类的影响并且回归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问题上来。
这部电影是文晏的处女作,文晏算是小众一派的宠儿,代表作《夜车》《嘉年华》《白日焰火》《牛郎织女》,基本上都是围绕女性精神世界的电影。这部电影算是挺让我意外的,怎么不是讲女人的。 |
|
【反派影评推荐打卡】整个故事还蛮流畅的,一个脑子还算灵光的小伙子,因为荷尔蒙冲动和旺盛的好奇心,给自己招惹上麻烦,经历了普通人难以招架的审视后,变成了惶惶不可终日的惊弓之鸟。唯一的突兀是从约会现场突然到了“审讯室”,但,审讯过程也没有想象的那么恐怖。。无非是和你有关的一切人和事,都逃不过“上面”的眼睛。最后神秘女子的再次出现确实有点迷。。如果有问题的这个小伙,那么他不会被放过(当然可能仍处于监视之中),如果他没问题,那么必然是女子有问题,他们为何还能相见。这种不确定可能既是主角将持续很久的迷思,也给观众留下了想象空间。小伙子的演技相当可以,虽然能看出拍摄设备比较简陋,但是他的青涩和面对美丽异性的冲动、遭受精神折磨后的惶恐(对比之前干私活时的灵光与敏),都十分自然,着实给电影加分了。 |
|
中国特色《窃听大阴谋》,后半段彻底拍飘了,反而不如《嘉年华》真正拍出了权力结构的“威不可测”。 |
|
前半部分恋人絮语非常好,动物园散步才是正经事。后面的阴谋论很幼稚,一下破坏了本来可能的现实基调。 |
|
除了对南京的爱,看不出更多的东西了。感觉是先想好了这么一句梗概,然后去编出来的故事。 |
|
剧情介绍得太不痛不痒了,导致看完一个大写的惊叹!看完就知道文晏为什么是外媒最佳新锐导演(之一)了。文晏常作为刁亦男的制片人而为人所知,比较低调,文晏作为导演的作品不多,目前为止就两部,但部部经典,尤其这部处女作。虽然比科波拉那部要逊色些,但敢于表现这个主题绝对五星没商量。推荐赶紧去看,应该很快就看不到了。 |
|
还是故事没编好,后面有点意思了,但前面太差,实在不知道想要表达什么,没准备好就别拍。 |
|
“不加密”对强权傲慢性展现的淋漓尽致 |
|
人物性格情感尴尬,故事情节发展尴尬,用国安和爱情来扯入普通人生活,整个感觉都很莫名其妙。怎么就独特视角了,怎么就探讨了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里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了?很好奇片尾里提到的影片顾问和致谢人物心里是怎么想的,顿时对《嘉年华》很抱怀疑。 |
|
狗屎 |
|
还真是会让人想起《1984》。老大哥在看着你。。。 |
|
看似简单的单一视角的故事,却在几个层次间缜密地穿引,最终竟能汇成一股不可阻挡的暗潮。有些细节是在看完电影后回想起来才恍然大悟,就像生活中那些被忽略却往往重要的细节。 |
|
75/100 绝对的老中惊悚片,庞大的体制怪兽将人卷入其中,撕裂情感,暴露人性中最黑暗的角落,几个地方的处理真是毛骨悚然,也似乎看到了“抓软肋”的恐怖场景。男主角最后重获自由,但招待所的门牌号又在提醒你:它们无处不在。来自路人的异样眼光,继承《小武》的批判视角,却又注入完全不同的当代内涵。对白的生涩和表演的稚嫩,是新导演很难避免也无伤大雅的小瑕疵。 |
|
比《春晚》里的南京更亲切,太多熟悉的地方:影片里男主多次测量的地方是宁海路,前几天有事去了两次;男女主喂猴的地方是红山动物园;还有一幕喷泉应该是在紫峰大厦门口。有幸参与去年《嘉年华》南京唯二的点映(另一场在南京艺术学院),点映地点就是在紫峰卢米埃绿地影城,文晏映后说特地选择了这,因为这是她处女作的取景地。 |
|
[想看2017-11-15 ]2013威尼斯影评人周。“爱上了不该爱的人”,不过亮点还是地图(包括手表测算的经纬度)-监控这套视觉体系中体现出的从私人领域到国家机器的权力结构。吕聿来的演技有点捉急……(测绘仪倒可以跟后来的《郊区的鸟》连起来看) |
|
以五十四分钟的审讯为界,本片割裂为了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是带有黑色气质的生活日常,普通人无意中掀起了真相的一角,而审讯结束后,影片着力表现一种创伤后遗症,进而上升到大数据时代无处藏身的恐惧。文晏所注重的是强权的逻辑,而非强权本身,公司的职场霸凌,父亲对儿子的打压,偷拍、强拆,均是这种逻辑渗入日常的产物,而真正的审讯倒显得幼稚而多余。
何文超的角色是另一个亮点,她本质上是被工具化的人,是活体的摄像头,某种程度上亦是女性在男权世界中的一个缩影。而她实际上也有短暂从蛛网中挣脱的时刻,在那场“真正牵手”的酒吧戏中,出现了全片唯一温暖的黄色调,她在那时真实的和身边的世界发生着关联。而当男主被带走后,无形的套索再次收紧,浅焦镜头把她和身边的世界隔离开来。 |
|
文晏处女作
孱弱的剧本
拼凑堆砌的符号、意象
无感
三星
6.8 |
|
昨天看了导演的采访就引起了我对这部的兴趣,对于当代中国无处不在的摄像头引起的观看问题,文晏可比贾和娄都更早有这个意识呢。没错!还有影片中的现代性,与哈内克的相似感,文晏导演也是中国少有的知识分子创作者了。 |
|
从英文片名来理解会跟容易些。主人公仿佛掉进陷阱般不知所措一脸懵逼。很暧昧的风格。 |
|
结尾完全抄袭《对话》 |
|
这片很棒! |
|
因为喜欢上一个女人而落入到陷阱街里,同样也是这个的女人消失,与之步调一致的权力则出现了。在最后宾馆的那场戏,女人的眼睛化作了监控镜头,通过镜子的反射凝视着男人,这样的惊悚感让人不寒而栗。 |
|
什么破玩意 |
|
演员太弱了。 |
|
没看介绍就去看了电影,故事出人意料。导演的叙事方法很独特,画面中人物和空间的冲突充满张力,配合了电影的主题。少见的令人深思的中国电影。 |
|
隐性心理干预密集,猴儿们成了神群演,女主选得远不如嘉年华成功.足够当代的创作显得超前,很期待下部作品.片头片尾设计/有张力的片尾曲/游乐设施/监控视角/不抓人的预告…保留项多多 |
|
一夜之间的恐惧教育。 |
|
人物太有距离感,转折生硬,关键情节竟然还要小角色出来点破。倒不是外国观众只关注敏感话题的中国电影,是只有这类话题的中国电影才能拿到国外的基金。 |
|
文晏还是比较适合做海外发行…把导演让给别人吧 |
|
为勇气为巧思,第一部已经看出表达之犀利,看不见的往往左右着看得见的,受教 |
|
当一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人感受到无处不在的老大哥的时候,整个世界都不一样了。 |
|
【D】黄建新的政治惊悚本身和现实主义的手法关系不大,这里的叙事方式和环境都并不适合这种主题的嫁接。哪怕做成《默视录》那样的类型化都会好看不少。 |
|
少见的题材,佩服导演! |
|
文晏导演的首作,竟然在13年就传递出了一种独属于电子信息时代的信任缺失感。直到中间何文超突然起身一脸惊恐地四处寻找吕聿来,片子才卸下伪装,从一部爱情电影变化成为政治惊悚片,面对权力机构时的信息失灵与不可琢磨和反过来又构成为权力机构的监视手段的电子设备成为贯穿其中的线索,它正上升着在生活中无孔不入,所以它带来的战栗感尤为真实。 |
|
太需要这样的电影了,导演啊,你是不是也去了203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