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一部会让中国高中生郁闷致死的片子,大致是这样的。 |
|
关于英国最美好的两样事物:男校和同性恋。 |
|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国情决定了我们只有羡慕的份儿~~ |
|
记得一篇介绍上有这么一句话:这里有英国最好的两样东西,同性恋和男校 |
|
“死亡诗社”的另一诠释,英美差异显露无遗。英国人的高人一等幽默风趣僵硬严谨智慧闪耀,Hmmm……我更喜欢英国制造。女教师关于“历史无女人”那段太犀利了。我爱Rudge直板板的抛弃牛津去铺地毯的气质,我爱小受老师僵硬的举止闪烁的眼神苍白的嘴唇,我爱色老师浪费生命的教学方法,我爱小天使 posner的眼神和歌声,念诗那段太美了!最后——换掉男主!受不了一群天使围绕着一个自大白痴丑男主!我要舞台版的Jamie King! |
|
珠连妙语很多,但还有很多没看明白 |
|
男孩子们滔滔不绝的精彩对白让我慌了神 |
|
如此大胆勾引老师,不愧是立志考牛津剑桥的小朋友。 |
|
这简直就是腐国的精华啊,诗歌与搅基双管齐下。对白犀利,语速惊人,信息量让人目不暇接,言语之物也是那般深刻,宗教信仰、身份和性格带来的小幽默还都是点到即止,那种只有过来人才懂,会心一笑之后当成一个荤段子,比如基督小哥自告奋勇坐上胖老师的摩托车享受同性按摩。★★★★ |
|
读诗歌,读文学,读历史,读所有看似奢侈无用的东西,都是为了有一天,当一切发生在自己身上时,当别人感觉天崩地裂时,你已经手握着解药。 |
|
就在我沉醉在随时从他们几位即将自由开展人生使用身体的年轻人嘴里冒出的诗句反观自己不说英国文学就是在中国古典文学面前也只有跪舔的份儿时,Hector在Posner这个少年时的自己背诵哈代一首关于“正名与归宿”的诗结尾后讲出了真正的文学意义——不在于你记住了多少诗句,而在于它是否抓住了你的手。 |
|
当案头的书籍堆积如山的时候,当笔记本换了一本又一本时,当法语成章时,当经典语录随口流出时,我似乎看到文艺复兴时的博学家是怎么炼成的了…… |
|
Why does Hector have to die at the end? to make the movie look 'deeper'? oh well, it'll fly out of my brain in six months anyway, never mind |
|
英语被他们说得口齿留香。 |
|
无聊到我看一半睡着了 |
|
7/10。虚拟语态、文学互动下确凿的史实被颠覆和解构,学生戴金用虚拟时态向欧文表示,哈利法克斯去看牙医的决定影响了二战英国的胜败,就以一个偶然的因素表达历史和人生的无常,而当赫克托向学生讲述哈代反映祖鲁战争的诗歌里的鼓手的时候,他把自己的遭遇同那个被埋于无名荒野的鼓手联系在一起,同性恋的赫克托在学校中始终被剥夺话语权,也是历史话语的偏见的受害者。历史无正解,它是一件接一件狗屁事情,女老师愤愤不平地谈论历史是男人的无聊论调,截然不同的两人也难以给出明确答案,赫克托独特的教学方式不会空谈知识的乐趣,天马行空地借历史教授诗歌、戏剧和电影桥段,欧文则拘泥于名校的规则,面对学生赤裸裸的表白求欢不敢逾越出界,完全没有课堂上教授学生逆向思维的离经叛道,假冒牛津毕业的声誉,实际上摧毁了自己非名校毕业的知识潜力。 |
|
跟他们一比,我们跟白痴有神马两样,这种课堂、这种教学方式我们连想都不敢想,这差距,他们在想什么,我们在想什么,真是浑身冷汗.........PS:英国男生唱歌都这么好听吗?本·巴恩斯在《水性杨花》里的歌声也是把我萌翻了~~~~还有这英音............啊啊啊~~~ |
|
好像很久很久前看的,只记得看完后,我突然用功了几天~汗 |
|
美少年多啊~~ |
|
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一部影片,一部能让人看不只一次的影片. |
|
最后5分钟最触动……最后大家会走到各行各业,当年在学校如饥似渴接受人文教育,热衷于同学和师生关系,觉得未来一片光明……都只是人生里太短暂的一小段了。 |
|
好片!英国片果然都有很强的“戏剧”存在感。 男孩们在课上旁征博引的真是太让人激动,对白深刻有趣!这让人回想自己的高中课堂真是黯然。印象很深的是胖老师跟Posner的对话,还有Posner唱歌无比动人,Irwin也好招人喜欢! 看完这电影立刻想读很多书,很多“无用”而美丽的书。 |
|
history is just one fucking thing after another |
|
没看明白。。。 |
|
自然发光的男孩们把我的心都萌化了~~~~ |
|
对话是很睿智,但是说话能不这么drama么... 能不句句都吟诗作对么... 聪明的小孩真糟人嫌!! |
|
oh,那些诗并没有什么用,但却是这该死的人生中实实在在的慰藉。 |
|
好聪明的电影,好高规格的调调,电影里很多对话都可以拿来做为日后择偶参考,比如hector说的文学抓住你的手的那段,希望我以后的伴侣是个能够理解这一段对话的聪明人,既不会理性得死板,又不会感性到无知。这部电影里的英音美得让人耳朵要怀孕。 |
|
沉闷,nerd至极,故事大多在一个场景里发生,感觉像舞台剧,放在电影里真的很别扭..电影里表现的老师和学生之间的那种关系真的很让我恶心,肥老碰了学生,学生还帮他开脱,最后肥老也死的很突然.. |
|
果然这片子都是腐国的精华,字字珠玑的辩论,全是诗歌和历史啊!一定要找书来看。(当初看了济慈的片子以后我就这么嚷了。。)还有各色人种的帅哥们,简直让人无法把持。QAF的翻译真是很不错,厉害! |
|
历史就是差之毫谬以千里的意思 |
|
1 Irwin最后坐在Hector摩托上,向他们伸出的V字太可爱
2 喜欢Hector, 他对于文学的理解,学过英美文学的人才有共鸣!!!佩服他。。
3我也想有一辆卡车,装满书,环游世界 |
|
腐国男校基情食物链,天马行空素质教育pk另辟蹊径应考方针,接受信息功利与否论,混合阶级宗教,个人的历史观;毕竟是横扫托尼奖的话剧原班底,互文性的诗句史实援引令台词格外精到,人物情感比《死亡诗社》更复杂微妙;猥亵男学生的灵感型老教师真·圆形角色,男孩们对他的性骚扰虽反感却并不憎恶,他被意外举报后,校长和同事的反应很现实:前者抓到把柄能挤掉对升学率无助益的他,后者则震惊之余惋惜他不小心——学生方面根本没考虑;新老师的上位是功利主义得宠史(处理得很灰色),和明星学生对换了权力位置意味深长;最棒的两场戏除了读书共鸣,就是达金勾引新老师,表面说历史事在人为,扯到闪击波兰、转折点和虚拟情境,潜台词全是调情博弈——性offer奇袭、掰弯有预感、离开又折返、一试何不可、“前任”余毒深、笑灭荷尔蒙。 |
|
很不错,观点有趣,对话风趣。 |
|
actually it's only half-musical. i don't like posner's voice but he's definitely a v good singer.
most of the stuff is v diff for me so i don't quite understand the quotations and history.
v sad and unfortunate ending though. does it have to be like |
|
一群可爱的男生,
为他们的妙语所折服... |
|
posner明明跟scripps那么配!!!russel的戏份不多但是都还蛮精彩啊。最喜欢后面Dakin和Irwin的戏,那个感觉演得好到位,当然Dominic还是略显稚嫩。抽时间看看死亡诗社感受一下Ethan的清纯时光。感觉不用过度比较吧,毕竟受众都不同。ps爱死了Scripps弹琴Posner唱歌的样子。pps哎呦喂竟然情敌2333 |
|
其实是学历史的男生+创造历史的男生,反正不是大学历史系男生。刨除同性恋题材和腐国特色,这是一部几乎截出上百画面对白的全无节操的电影,一部毫不逊色《死亡诗社》的教育电影。除了众多俊美的面容和诗,政治正确的胖子丑女穆斯林犹太人,更有让人神往惆怅的真正小组教学和导师一对一教学场景展现。 |
|
难得有一部电影我强烈推荐不要看,一部浪费了我2个小时,而几乎毫无意义,试图翻版死亡诗社的电影,一个喜欢性骚扰同性学生的老师和一个有同性 恋倾向的老师如何改变了学生的一生?超烂,forget it!!! |
|
还是很萌的说~~~ |
|
如同《死亡诗社》般的青春片。自然、轻松,最后深度挖掘还需更上一层。 |
|
感觉一群配角男生和死亡诗社的那群长得好像 |
|
羡慕嫉妒恨 ~~~~(>_<)~~~~ |
|
一辆房车、装满书、环游世界 |
|
这就有点像黑塞写的同性关系,仰慕、模仿、渴望成为和拥有,典型的male homosocial desire。 |
|
基佬和男校是腐国历史遗留下来的两大优良传统 |
|
年少轻狂时的妄言:如果不是傻逼的死记硬背的应试教育,凭我的性格和能力,到美国是常青藤,去英国也是剑桥牛津。后来也是拐弯抹角的被啪啪啪打脸。既然学生时代做不了学霸和帅气的合体,那就争取在未来的老师时代做一个骑着摩托,听着巴赫,运用哈耶克,“模仿”陈寅恪,讲透苏东坡的雅痞吧。 |
|
不错的电影,应该在哪个下午再看一次 |
|
看完了一个剧团写的对该剧所有引用和背景的分析,现在脑子里正在经历一场信息爆炸。|| 细想其实Hector的教学方式就像我一个工科狗每天没有功利目的地在看各种文学,感觉受到了熏陶时不时能脱口而出一两句,但其实对找工作并没有太大帮助,反而需要一个Irwin拎着你变得smart。 |
|
看到主要演员都是小男生和老男人,看到出产地是英国,我就早应该想到这很可能是一部基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