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觉得慈父严母这个译名并不准确。母亲的一切举动并不是出于严格,而且发自内心的一种不在乎。不吃早饭?不吃拉倒。考了74分?所以呢。内心抑郁?不惯着就好了。就连唯一一次看似关心退出游泳队,也只是因为自己的权威受到漠视。狗屁一家人,只不过是合租室友罢了。 |
|
教科书级的家庭剧,关注少年心理和成长,平铺直叙,贴近生活,直指人心。背景及人物关系在叙事中逐渐展开。小儿子先后承载了兄长离世、母亲怪责、轻生阴影、好友自杀等诸多压力,但他的悟性和进步让人欣喜,从心理医生那学到了如何理解别人的局限性,再宽恕自己。片尾他主动对母亲的拥抱是那么震撼人心。罗伯特雷德福导演处女作即生涯巅峰 |
|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有答案,就像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你的伴侣不再爱你了,你的母亲为什么永远对你不够亲密。不要把所有的错都揽到自己身上。而那些在生活中愿意付出和包容的人总是更能体谅彼此的艰辛。这部家庭片真的太适合拿来与传统中国家庭文化作对比了。我们要承认有些家庭和个体是生来就不完美的,人会犯错,人也会冷漠和麻木,并非所有的家庭关系都那么温馨动人。家庭内部结构不是僵化的统一形式的完美团圆,反而充满了争执、愤怒、不理解和疏离,这些反而能让问题被直观呈现。结尾父子长之间久没有袒露过的话语一出口,卡农一响起,人就哭起来了。2020-09-14重看,希望经历劫难后的我们仍能够真诚面对彼此。 |
|
1.一个看似和谐幸福美满的家庭在一次事故之后便如同被抽走一块木块而倒塌的积木塔,原来婚姻、家庭有时候只是一个框架,禁锢家庭成员的框架,其实里面已经没有爱;2.脆弱敏感的人往往只是需要一个宣泄口和一个理解他的人,他们的愤怒是为了保护自己,他们愤怒是在等待一个可以理解并容忍他的人。 |
|
越长大越喜欢这样的电影,简单一件事,三两人一家,却好像阅尽千万苦痛,竭尽所有冥思。最终,你却依旧没有答案。“Things happen in this world, people don't always have the answers.” |
|
我倒是想为那个看似冷漠的母亲说几句话——哀莫大于心死,如果死去的是小儿子,她也会这样,有的人内心越痛苦,表面越好似强大,不过或许导演不这么想。 |
|
比野蛮女友早很多年用cannon做ost |
|
如果说《窈窕淑女》的表演形式是舞台戏剧化,那《普通人》就是写实生活化的那种。不过,虽然我偏爱后者一些,但对于影片的喜欢与否,终究还是要取决于内容。就像,有些人最初容易对外表好看的人产生好感,但能不能心仪到选择在一起可能还要考虑对方的内在(还有其它条件)?蒂莫西是史上最年轻的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得主。 |
|
越看到后面越能体会到本片的力量,一次家庭变故让所有人都走不出自己的牢笼,死里逃生的小儿子永远在自责,本应该庆幸还留下一个孩子的母亲却冷脸相待,只有父亲在苦苦支撑,小心维护家庭里脆弱的平衡,同时强压自己的情绪。无论是怪自己还是怪别人,都是不良情绪无处释放的表现,谁都无法释怀。喜欢最后母亲离开的结局,很早之前已经没有爱了,又何必再假装呢。演漂亮妹子的竟然是Elizabeth McGovern,小惊喜~ |
|
第5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 |
|
第52届OSCAR BEST PICTURE,“Things happen.
People don't always have answers.事情总要发生的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有答案” |
|
很沉得住气的电影。万圣节的小鬼真可爱。“你是一个很棒的男高音!”“哈罗,我是康瑞,我想,我们什么时候能一起出去。”“你是说,像约会那样?”“不一定是约会。我们可以假装是约会那样,看看结果怎样”“算了,太差劲了……再来一次”“呃,哈罗,我是康瑞”“……我非常乐意,什么时候?”“我们要去参加儿子的葬礼,你却在担心我穿什么鞋子?” |
|
虽然剧情看来平淡无奇、好无味道,但是谁说世间的生活不是如此呢?某些人能够轻松应付的问题对于另外一些人却成为了不可逾越的鸿沟;看似和谐平静的生活有的时候可能蕴藏着巨大的问题。。。总的来说,觉得这个电影还是有些参考意义的。 |
|
操心家事卻跟家人波長從根本上偏離的母親極具現實代表性,爸爸為此暗自垂淚:你怎麼就是不懂呢?哭死人的父子情啊。Kiefer說看著這片大哭,“真想自己是片中那個兒子” (> <) 也是Robert Sean Leanard最愛電影之一所以後來Wilson辦公室才挂了這海報 |
|
1980,导演:罗伯特·雷德福(美),43岁。
本片是美国巨星雷德福初执导筒的惊人之作,获四项奥斯卡金像奖和五项金球奖,并掀起美国家庭的广泛共鸣,纷纷讨论父母子女之间的沟通之道。《普通人》是继《克莱默夫妇》之后,又一部反映美国中产阶级家庭问题的影片。根据朱迪斯.格斯特的同名小 |
|
二胎有风险,分爱需谨慎;丧子后漫长的心理重建与家庭反思,罗伯特·雷德福初执导筒拿下奥斯卡,可与《大河恋》对比观看;兄亡弟悲—>《伴我同行》,精神导师—>《心灵捕手》;贯穿全片的加农,还是略拖沓;演女同学的伊丽莎白·麦高文后来出演《美国往事》成年黛博拉;七八十年代的唐纳德·萨瑟兰真爱 |
|
只是单纯地讲一家人面对死去的哥哥留下的心理创伤,情节进行的模式化,这个矛盾以后必然接着那个矛盾,死去的现场一定用闪回,必须有朋友,心理医生,女孩等,最后和解,镜头拉远,让人乏味。 |
|
24/13 母亲的角色算是一个经典了吧。这里父亲和儿子都很容易让人理解,但母亲的行为与心理的确让人深思。 |
|
"idk..it was like..falling into a hole.it keeps getting bigger and bigger. you cant get out.all of a sudden, it's inside.and you are the hole.you're trapped. and it's all over." |
|
30年前,Robert Redford讲诉了这样一次因沉船而引发的苦难;30年后,他自己化身主角,又演了一部海上求生。这真的就像是一次多年前未完待续的救赎,在生命走向尽头时,终于完成了对心灵,对世界的告解。细致动人的讲述,心中的痛苦抽丝剥茧般层层剥开,每一次压抑的情感都必将导致更为强烈的爆发。 |
|
内敛 反省 萝卜特雷德福初执导筒 手法未免稚嫩 但对演员的调度有一套 爸爸演得很好 音乐特别好 《卡农》 恩 我记住你了 |
|
虽然是心理治愈,但这样的叙事角度让人能更为客观的去评判和感受;非常优秀的家庭伦理电影,一直认为这是非常难去创作的体裁,雷德福处女座竟能驾驭的这么好,天才啊 |
|
抽丝剥茧的平静叙事,在看似普通的家庭里掀起惊涛骇浪。每个人都隐忍克制,却也都貌合神离。或许亲情爱情早已随着灾祸渐行渐远,沟通岂是唯一缺少的药剂。表演都很棒,剧本倒没那么喜欢。 |
|
ordinary=ordin 命令;秩序 + ary …的 → 按秩序办的 → 普通的。Ordinary People《普通人》最难理解的是妻子和母亲这个角色,想了一晚才意识到作为妻子和母亲的贝丝只是上帝命令和秩序的化身。这个化身的意义犹如中国哲学在道德中分伦理。道德是玄学中的精神义,伦理是所谓世俗道德即教条义。影片以唱圣歌开头,以上帝离开为结束,留下一对父子,所留下的就是普通人所具备的内在主宰义。作为话头的认识论部分则由心理医生与父子的沟通所构成,反复出现的画面是好儿子和坏儿子在风暴中同抓住一块木板求生,最后好人被浪卷走,坏人活了下来,这不是天地不仁吗?若将话头局限在各人自性的范畴,哲学中的认识论或人生论部分则全从这不公平见到公平的境地开始。老子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所谓大鹏斑鸠两不相羡,万有以不齐为齐。 |
|
看起来平平淡淡,其实还挺能引起某种共鸣,所谓的家庭和亲情,或许并没有那么简单,没有那么无私和轻而易举,父母不见得就是无条件爱所有孩子,只是个事实而已。 |
|
焦点在于母子关系,从母亲的态度会让人觉得康纳德并非她亲生,大儿子的死始终是这个家的沉重负担,与心理医生的交流让康纳德封禁的内心一步步剖开,对自己的严苛让他步履维艰,看似围绕康纳德编织的情感网络,实则显示了母亲这个人物的复杂。 |
|
非常杨德昌,片子乍看上去很温和,人物对话基本全是正反打,连特写都非常克制,但能感觉到这种克制下隐约的不安,感情冲击力很足,技巧是非常厉害的,比如一开场就能看到镜头从人群渐渐转向心不在焉的主角,这个细节给我很深印象,因为一上来导演就展示出很强的对观众注意力的约束,这是高效创作力的体现,对Redford很是吃惊,没想到他居然拍出了欧美导演一向不擅长的细腻,一方面有原著撑腰,剧本非常厚实,另一方面几个主角表演上全都在线,非常到位。这片子把家庭片的内核矛盾一步步展开、发展最终爆发表现的极为透彻。不过结尾让老杨来拍,肯定不一样 |
|
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2396852618/ |
|
don't admire people too much, they'll disappoint you sometimes, |
|
逃避追求表面的光鲜忽视距离感只会让问题更严重。 |
|
The typical self-deception of middle-class family: let's just pretend everything is okay, nothing out of ordinary. |
|
每个人物都挖掘的很深,内心戏很精彩,完全没法预料故事的发展。“有的事情注定要发生,但不是所有事情都有答案”,有的事尽了全力事情还是无法挽救,因为只是“普通人”。 |
|
交流,争吵,小心翼翼,词不达意,对自己以及他人的愤怒,对一切事物的心碎,迟迟没有办法做到的愈合。 |
|
我已经很久没有在影院感受到这么强烈的爱恨了 眼泪贯穿始终 听母亲说话我甚至产生了不良反应:恶心 想吐 胃痛 所以问题来了:这部电影如何塑造了好莱坞最爱无能而不自知的母亲?结构由浅入深 日常对话和家庭序列与精神分析环环相扣深入分析了家庭关系的症结 青春期的孩子如何面对母亲不爱他的事实 刻板的女人如何面对自己对孩子的爱只能触及到长子 这种症结似乎闻所未闻 导演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从一开始我就意识到母亲是残忍的 严酷的 对孩子的爱如此有限到要以一种逃避和敌对的姿态才能察觉到自己的情绪 父亲因温和被夹在中间 经由闪回阐释了家庭分崩离析的原因 但片子是充满希望的 即使全程都被自杀和死亡的阴影笼罩 全片以空前的深度分析所有互动 阐释的症结的复杂程度也是今天大银幕看不到的 克制精准却动人 年度最佳观影体验 |
|
美国佬都是玻璃心吗?死了大娃固然是惨剧,但冷落小娃是怎么回事?把自己小孩当怪物的婆娘要来干什么?剧中母亲这个角色令人作呕 |
|
尽管Robert Redford是我心中完美男人,但我对他导演水平感觉一直波澜不惊。可能因为他一直没显著个人风格吧,尤其这部导演处女作,没任何玩出惊艳。交叉蒙太奇表现事故创伤、大量中景和远景表达家人隔阂、内心冲突时才打特写等,这些都是观众熟悉的典型手法,但Robert Redford牛逼在他第一次导演就把每件事做对了,这就等于完美。包括他对配乐使用十分克制,除了关键几处D大调卡农,剩下寥寥也都是画内音乐。唯一不太能理解为什么选卡农?甚至整个巴洛克音乐我都感觉与这片不搭。。。话说回来,Timothy Hutton和Elizabeth McGovern是真心嫩啊,这两个不足20岁的年轻演员当时就能看出表演底子了得;Donald Sutherland也好年轻啊,跟Jack Bauer一毛一样(废话);母亲角色不讨喜但Mary Tyler Moore挖掘的很好。。。完美的故事、导演和卡司 |
|
8.4 真正能触动心灵的片子。。。让人感同身受,当年击败愤怒的公牛拿下BP,以至被很多人攻击,此片虽不及前者的高度,但仍然不失经典。 |
|
7.6/10。看似模范美满的美式中产阶级家庭因其中的长子意外溺亡而导致整个家庭(父亲母亲次子)潜藏的种种问题爆发陷入了各种混乱。影片叙事节奏舒缓流畅,摄影精准,运镜与场面调度娴熟,配乐不错,而且家庭三人的表演/角色塑造做得很好非常丰满立体。 |
|
As a human, she shouldn't be so fakey. Be true to ur heart. |
|
这片子没办法从更高远的社会学角度解析一个家庭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它只告诉你一个母亲不可能平均地把她的爱分给所有儿子,她也只是个普通人,而家庭里的其他成员,当然也各有各的问题。雷德福第一次执导就如此从容淡定,确实不易。 |
|
太TMD普通了。我看了3/4还不知所云不明所以。大概是一个小帅哥有心理问题。他哥一次出意外死了。和妈妈关系紧张。时不时去游泳训练,看看心理医生。家里吵吵架。。。可能是此刻心情浮躁,看不进这种剧情片吧。实际上没看完,上半部看了个不明所以,下半部看了个开头,总而言之是不明所以 |
|
funny family
结尾印象深刻,太悲情了,不过还留有希望 |
|
中产阶级家庭的精神危机。专业评论详见理查德.麦特白写的《好莱坞电影》第331-337页。 |
|
90/100 这部电影就是把普通人的生活层层剥开,让人顿悟原来埋藏在我们人类的言语和行为之下的本质动机,远非我们想象中那样的简单明晰、合情合理。一个缺乏爱需要关注的儿子,遇到了一个同样因缺乏爱而难以给出关怀的母亲,简直是灾难,但好在他终于找到了一个好的代替者,以及理解他的好父亲。 |
|
那一年大家应该是因为看哭了所以把票投给雷德福吗? |
|
一个徐徐展开的家庭故事。虽然开场平淡,但是从小儿子视角一步步揭开的心理创伤又感觉事情并不像表面看上去那么简单。或者《凡夫俗子》这个名字更适合电影主题。我们都有难以疗愈的创伤,总需要时间抚平,沟通化解。 |
|
真好看,情感细腻的家庭剧,我永远看不厌,始终觉得家庭就是每个人的原罪,逃不开又躲不掉,卡农真的很适合这部电影,绝望中带着希望,希望里又透着绝望。 |
|
“我想能更好的自控,那样大家就不会再担心我了。”
“唯一能帮助我的,只有我自己。”
“如果有什么事情是你想去做的,那你就应该去做。”
“你为什么不停的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呢?”
“孩子,关于情绪,给你一点建议,不要总期望它会是愉悦的。”
“我已经不知道要怎么和他相处了。”
“我不明白你为什么要一个人独自承受。”
“就算人们足够小心,也可能会有糟糕的事发生。”
“ I don't know who you are.
我又不知道我们之间在扮演点什么……”
“不是任何人的错,世界上发生的事情,人们不是总能找得到答案的。”
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太惨了……
伟大的父亲 |
|
暖色调的室内情感片。随着剧情的推移,整个前因后果逐渐浮出水面,节奏很好。好多闪回,用来表达回忆。对白偏多但效果不错。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展现得入木三分,人和人、特别是亲人和亲人间的关系与心境也表现得到位,反映了两代人之间的沟通困难、虽然他们之间仍然是有爱的。让我想起屠格涅夫的父与子 |
|
看了这个电影的刚刚毕业的单身男孩,是否想拥有个比自己大的兄弟不一定,却一定期待一个恋爱的开端了。电影里的那些争吵,真的不算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