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女性主义,瓦尔达难道专门拍这种? |
|
1977年的瓦尔达说,我是坚定的女权主义者。她说“我的身体是我的,胖瘦都是我的”2020年的一些女性说,“我只是女性主义者,我可不是女权主义者。”退让让你的日子好受一些吗? |
|
女性主义大概就应该是这个样子,不管导演是在用电影思考女性的地位和出路,还是在表达。一个唱与一个不唱从一个友谊的起点出发,由旁白与明信片勾勒两条不断变化的女性成长之路,外化不同,内化合一,终于友谊。最后导演把镜头给了新一代更独立更激进的女性,带着担心。看时略觉平淡啰嗦,再想回味无穷 |
|
agnes varda,1974。瓦尔达的电影总让我强烈的感受到女人的“在场”。尽管如此,她并不急于批判男性或者两性间的不平等。她让裸露的女性身体在镜头里自由伸展,不是为了取悦男性,而是女性也热爱展示。她让男性角色缺位或边缘化,去考察女性思想与情感的转变。不悲喜,不倚靠,不哭闹,女性就是如此。 |
|
瓦尔达的女性意识觉醒总是自然柔滑而不突兀,自尊自爱而不自恃,开放包容的程度已超越时代所为 |
|
轻描淡写带来的力量感。
女性既是女性也是自己,既有追求爱情的自由,也可以为了自由舍弃爱情,既有选择堕胎的权利,也有选择享受怀孕的快乐,不可撼动的女性意志,温柔而振奋。 |
|
一个跑遍法国周游列国,用歌声赞美女性的身体和灵魂;另一个留在自己的小镇,独立抚养孩子,在家庭计划中心工作,疏导迷茫的女性。电影把她们遭受的巨大痛苦和困难,隐藏在嬉皮般自由而色彩丰富的生活和一首又一首有趣的民谣后面一笔带过,但正是她们的坚强,才能让女性运动一直传承下去 #CC修复版 |
|
Agnès Varda真的是偶像,有洞察能力还有幽默感的创作者,如侯麦,很自然地会要么悲天悯人要么cynical,而像Varda这样对自己的角色可以像知心朋友一样开开玩笑然后将她们沐浴在爱之中,简直自带天使光环啊! |
|
9# 在文本核心上瓦尔达最令人赞叹的还是她对于现象本身的坚持与忠诚 她同时描绘“唱”和“不唱” 抛出两种在人生宏大命题前看似截然不同的女性选择 但却不下任何价值判断 她也并不偏袒这二元中的任何一方 在个人行动上 瓦尔达是“唱”了的(与雅克·德米结婚并生下几个孩子)但她却在展示“唱”的同时也一再描摹“不唱”的正当性(描摹 而非呐喊或宣扬) 这不仅是微观的个体经验 也是一种宏观上非常温和的关怀 一如最终的点题:“唱”与“不唱”本无差别 大家都在求取自由和美 但在行动上它们确乎不同 瓦尔达温柔地鼓励这种不同|另一妙举是用一段美妙情谊串联这两种选择 情谊之绵软悠长令人动容 书信体 中间插入的短片预告和尾声“总结”没有将片子拆解 反而将其编织成了一篇可爱又绮丽的散文(瓦尔达的美学是我永爱!)/9102 |
|
“女人并非生来就是女人”,不一样的人生道路,一样的自由精神。喜欢这部女权作品的名字,70s瓦尔达代表作 |
|
风格轻盈,内容依然相当沉重与尖锐;原来这种类似于近来红得发紫的上野千鹤子的对话集、书信交流的女性主义书籍,瓦尔达早在1977年就已“写”过——真的可以这样形容如果结合左岸派“写”电影的观念的话,多么睿智前卫的女人,她同样不是狭隘地批判男人讨厌男人,她批判的同样是男性思维和男性的父权的社会,例子很深刻了:比如宝儿的老公在法国就是个新潮的能接受各种观点与行为的新好男人,同样的人在伊朗却成了无法接受妻子不做饭也非要带走儿子的传统男人,比如深受其害的不仅有未婚妈妈,未婚爸爸也是一样的;歌声唱着女性身体的自主权,也唱着恩格斯老爹的“一个家庭里男人是资产阶级女人是无产阶级”,多少借由台词与歌词表达的所思所感,“我们是最好的失败夫妻”她依然爱着他,只是瓦尔达更想说:“我会做饭也会拍电影,但是我更想做后者” |
|
法国新浪潮大师们的片子里总有既能stand out又真实无比的细节。悲伤而充盈着生命感,抒情且携带真实的质感:再深刻的主题也还是需要故事和细节来撑起的。瓦尔达,实在是细腻,而且够女性主义。 |
|
三半/堅強的女性和動人的友誼。雖然電影有點長,節奏不是太好,但法國人的自由靈魂真是讓人羨慕不已。喜歡Suzanne的造型,每個屋子都很美,大家隨便穿穿就又時髦又好看,而且Varda片裡的小朋友永遠那麼可愛。 |
|
阿涅斯说自己当然是女权主义者。她把女性很早的结婚怀孕带来自己今后生活的困境在那个漂亮高雅的乡下姑娘那里呈现出来,拿着打第三胎的钱,她没有去瑞士生活医院堕胎,用那些钱交了房租、水电,随便做了手术,导致丧失了生育功能。城市姑娘大胆求自由,跟伊朗开明小伙婚后到了伊朗,发现伊朗丈夫的 |
|
瓦尔达因为这部电影才被称为女权主义导演?将一段历史镶嵌在两个人的友谊中,没有夸张的表现和情节冲突,不过依旧平顺勾人。第一次被这么镜头简单故事简单人物简单的电影抓住 |
|
我实在没想到是在这样的情境下看这部电影,就在噩耗传来的五天前,我刚看过阿涅斯·瓦尔达的《达格雷街风情》,那时我写到“望奶奶长命百岁”,可这一天来得这么快,像是某种不可测的存在如玩笑般捉弄了下所谓的命运。
我很想为奶奶写篇悼文,但又不知如何下笔:我要巨细无遗的向别人讲述阿涅斯的一生?还是传递一些只有我能真切、完全感受到的复杂情绪?我写不出来,只是觉得心里缺了一块。
曾经洛城少女踱步走过“新浪潮”来到了流媒体时代——阿涅斯走了许久,年岁越来越大,她却越活越年轻。也许最嫉妒她的是向前奔流的时光之河,它无法阻止阿涅斯在时光的侵蚀下变得年轻,只好带走了她;也许这只是阿涅斯的一点诡计,让她得以和分别三十年的雅克·德米见面,也许在那边,也有一个心形土豆、一片阿涅斯的海滩和一栋粉色的可爱房子。 |
|
「父亲、教皇、国王、法官、医生、立法者,都不能把法律强加在我的身体上 生物学不是命运 父命为天早已过时 我的身体属于我 只有我知道 是否想生孩子 是否要带新生命来到这个尘世中 我的身体是胖是瘦 自己做主 我的身体属于我」瓦尔达作品中总是贯穿虚构与非虚构元素 她创造了一个梦境和纪录片的组合 其中一种手段就是把讲述女性迷思的歌曲和真实女性避难所的图像结合 而导演本人为影片配旁白则作为一种她参与女性故事、女性影像以及女性伦理的前提 |
|
女性主义万岁,歌曲大赞。20171224@广州奇遇书店通宵放映瓦尔达合辑光碟之11,120分钟版。 |
|
献给女儿的电影,一部包裹在德米式童话质感中的女权电影。 |
|
两个截然不同女性维持的一段友谊,各自不同的人生,关于女性的独立与选择....唱游的歌声,流浪的人生。尽管面对着太多的规范与困境,女性坚韧不拔的美丽总是存在。 |
|
7.5/10。①一个乡村女性和一个中产阶级女性的友谊以及他们各自为女性的幸福而奋斗的故事:一个四处周游,以歌赞美女性的独立自由,并在恋爱中学会辨别与选择;一个在家乡默默努力抚养三个孩子(男友死了),并成立家庭帮助中心为同样困境者提供帮助。②有趣的生活细节捕捉+大量的深焦(运动)长镜【营造写实感】+反戏剧化叙事,但叙事节奏【事件之间的“转场”、主次区分等】还是太传统情节剧。 |
|
瓦尔达作为导演对手中的角色永远都是关切、陪伴、善意、不做任何价值观摆布跟批判的目光真的是很稀有、很独特、很难得,她的摄影机就是一个善意的倾听者、陪伴者、观察者。将法国女权运动的历史融化进两个女孩的成长与友谊中,自然又幽默。两个女孩,一个唱,一个不唱,唱歌的女孩大胆表达自己的女性意识,最后也在爱情的冒险里学会辨别和选择,不唱的女孩年纪轻轻便忍受了单身母亲的苦难,最后却成立了家庭帮助中心,帮未婚妈妈和家庭女性面对生活。两个女孩性格差别很大,唱和不唱的区别也很大,但她们又是那么相似。女性为幸福抗争的不同道路与态度像彩虹光谱一样铺开,很迷人。 |
|
4/9西岸观影会“她们的叠影”之D场。片中极尽融汇了瓦尔达的快乐女权主义,而伊还是过于理想化了,过于光明我是说,所以其实,是格外醒目的,震耳发聩的。 |
|
#AIFF2-4|影史十佳# 想推荐给所有人看,从女性肖像和身体漫游至女性友谊,从痛苦的割舍和抛下航行至田野的收获欢歌。盛载着悲伤和抗争的船只在阿姆斯特丹的水面上漂泊,阳光照耀下流淌着的是自由、友谊和权利的光晕。在争夺堕胎权的游行队伍前歌唱,在和友人离别前歌唱,在城镇的广场、质朴的笑脸前歌唱,在草地的重逢中歌唱,乐观和坚定将被不断传承。受触动的画面有太多太多,为堕胎女孩辩护的女律师劈开铁围栏和警卫,将声援力量揽进陈旧法律天平的时刻,相信所有迂腐和专制都将倒塌。 |
|
瓦尔达的 abortion musical (lol) 可以在阿姆斯特丹去堕胎的船上唱歌庆祝堕胎 也可以在陌生的乡下村庄歌颂怀孕的喜悦和庆祝自己肚中的孩子 / 他们说这部是最 overtly political 的瓦尔达 生来就有的权利有什么可political的 |
|
看过就明白为什么这一部不会出现在这次的影展里。不仅是因为摄影画面,也因为“女性”这个主题本身就容易触到一些敏感的神经。Varda的女性主义是两位主角是生活相互对照的,同时又是充满艺术浪漫的。那些照片里的女性们的表情情,在第一次出现时只感觉是男摄影师的做作,再次出现时则感觉充满内容。 |
|
真心受不鸟这样的叙事方式,看得过程中除了杀死白细胞以外估计就省下折寿了。不过还好的是,女性题材电影看起来果然很带劲儿的;女人真的有两种,一个唱一个不唱。 |
|
165/365days。女性的身体是女性自己的!思想也应该是自己的,我大受感动并不吝啬所有赞美。大概这就是完美的女性主义,很柔软地结合了一对互帮互助共同需要的友谊,一个唱一个不唱,就算选择了截然不同的道路,但没有谁能指导谁的生活方式。在友善真诚的底色下总有一些部分是通的,暴露的身体仅作为美的展示,不媚男,不需要客体的存在。对男性的忽视而非蔑视源自对自身性别的根本认同,而非迫不及待想成为新的压迫者,甚至把比自己更为弱小的女性当成压迫对象。豆瓣某些又浅薄又狭隘的女权人,我真不想说哎,都来看看你瓦尔达奶奶吧! |
|
看的时候不断想起小王前段时间说的:「人是很难改变的,但女人能变。」或者说女性充满着不断自我学习、自我觉醒、重新定义和争取幸福的潜力,而观察这样的女性改变多么迷人。这部那种童话般的、乌托邦式的质地,正是来源于对女性成长的由衷的欣赏和爱意,这是多么让人满怀希望的电影啊! |
|
她们两人分开十年以后碰见说"When sth special happened...It's you I always want to see." "Me too,I even spoken to u in my mind."...整部戏几乎都是她们隔空讲给对方听自己的悲欢离合,这样真好。 |
|
瓦尔达奶奶作为多栖艺术家和社会运动者,产量不小,也并非部部佳作。影片的创作立场不错,但较为浅白的方式直击70s女性解放运动下的性别觉醒意识和自我选择的命题 。影片追溯了两人12年间的友谊,堕胎情节,极少出现男女间的冲突,男性的存在只是必然性的简单描摹,从女人自身观看女人,两位存在阶级对立的女子故事。 |
|
#Varda Retrospective# 一开始叹为观止,面对女性困境的反应拍的可太举重若轻了(双女筹钱堕胎不得不往432那里去想),退学唱歌赚面包,一体两面地塑造女性轨迹,前半生的男性从此消失不见,走到远处迎接自己的选择,也掉进自己选择的生活困境,看到最后觉得越像传记电影,始于不凡终于宁静,大概应了女权到底是一种人权 |
|
DVD时代的经典
没有拿过DVD,现在直接看2K画质版本,依然一头雾水:导演没有被封为“革命”艺术家真的屈才了,看怹老人家的电影真的要有一颗信仰的心别想探讨故事性戈达尔、瓦尔达、特吕弗、雅克·德米……好吧。 |
|
女权欧洲看英女,亚洲看韩女的吧。昨天刚上热搜的事,实在无法淡定的和影片里的一起赞美爱情和孕妇,一起对有些事装作不存在避而不谈(比如,明明拍到了伊朗,也能用男人和女人各有自己的世界,这样的话来自我催眠),我可能这辈子达不到这种境界(。以及同样无法淡定的听国内教授(哪怕是女)侃侃而谈,拉踩极女,受不了liberal féministe 希望你们在带了二十年()的她面前也能如此理所当然的说这样的话。(也许我在这里看这部就注定要配上这样的讲解)还有竟然有人觉得五十年前的本片激进也是不可思议,当然意料之中点开个人页果然一看性别就是第一性啊(。不过单说电影大部分还是很吸引人的,喜欢那个上身赤裸戴着洛可可风格的帽子的夭折戏剧,让我想起了希腊迪米特里版的美狄亚。 |
|
关于那个年代悄然萌芽的女权,避孕与堕胎,在两个女人身上展开,玻木叛逆乐天,绪桑努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丈夫悬梁早亡,如大众女性显出疲累,她与玻木之间充满快乐因子的明信片让思绪获得解放,两人迥然不同,却相同地为幸福而战斗。 |
|
我还是会惊讶于瓦尔达能如此贴近人群却远离愤怒,是不是内在足够坚定的人才能将自己释放得如此柔软,然后所有的宣言和号角,都变成了随心所欲的吟唱,变成了心照不宣的羁绊,变成了自由自在的灵魂。 |
|
女性独有的,深深又温柔的落寞,藏着一把坚硬的刀;阿捏斯的构图深得我心;乐天的战斗真好,很温柔的女性战斗——过于乌托邦的画面。也许正如短评所说:激进的时代已经到来。也应该到来。看着看着觉得中国还在古代。 |
|
想给五星但又吝啬,完美的电影,令人感动。从始至终都是女人的温柔。歌一点也不会嫌多,一点也不。关于两个女人,以及所有女人。她们的生活,她们的战斗,她们的友谊,她们的歌唱。瓦尔达是“女性主义者”吗?当你拍一个男人的生活或者书写一个男人时,你就是在讨论人的处境。而当你书写一个女人时,你就没法不成为女性的书写者,以及女性主义者,否则就是不公正的。这就是女性以及女性主义的现实。在我看来,女性问题并不会得到解决,但这不妨碍我们总能看到,每个女性都是如此之美,不管是她们接受还是拒绝牺牲的时刻。至于究竟什么是女性?并不需要急着回答。也许归根结底,她们就是一个谜。 |
|
瓦尔达作品总让你想起“举重若轻”、“游戏人间”这些字。时间与空间的跨度被她以画外音、明信片、歌唱等转场手法轻灵地越过,苦涩的现实冲突逐一展现,却始终被笼罩在主角不懈追求理想的气氛之中。色彩、幽默感,都有她一贯特色……这是个接地气的乌托邦,一部看似随性其实拍摄难度极大的作品,非大师不能为也。 |
|
2012年瓦尔达影展放过胶片,这个2014年的2K修复版校正了色彩。瓦尔达曾说她拍的不是政治电影,而是她在那个时代里面,这部所谓反映1960-1970年代法国女性争取堕胎权的电影是很好的例子,两位不同女性间的友情在岁月流转里自然地呈现现实,与戏剧冲突强烈的《四月三周两天》对比明显。 |
|
瓦尔达的女性主义是沐浴在爱和包容里的,自带柔和的圣光。只要出自本心,只要身体的选择权在自己手里,选择生育和堕胎都是女人们漂亮的决定。电影完成了一次和波伏娃的辉映:女人是后天成为女人的。 |
|
女人,没有什么能阻止你干扰你消灭你 |
|
窗外的两只雌鸟跳跃,由低枝到高枝。一个唱,一个不唱。其实唱与不唱全听任她们自己。 |
|
瓦尔达这类导演,把电影变成了一种通感。一种宣言类的电影被她拍得举重若轻。 |
|
Elles luttent, elles optent, elles témoignent, elles s’entraident, elles ne soumettent ni aux hommes ni au régime de l’homme, elles ne se situent que ceux qu’elles veulent être, elles chantent ou pas, elles existent. |
|
运用了很多之前电影中的技巧。比如色彩的象征意义,两个女主身边的蓝色是她们追求的自由。十年之前的单一色调变成十年后的丰富色彩,暗示着社会的进步。苏珊娜桌子上的棋盘暗示着父亲对她的控制。摄影机代表着摄影师对于女性的凝视,照片中的无助是一种精神的赤裸,本质是一种控制。所以当无法控制苹果,他选择了自杀,并用捆绑照片的方式试图挽回。两个女主的家庭是男权社会的缩影,而苏珊娜和摄影师是失败婚姻的代表。两个女主在这种女性所处的困境中,以不同的方式去反抗,一个唱,一个不唱。但本质都是追求个体的自由,追求生育和堕胎的自由,追求婚姻和恋爱的自由。而且互相帮助,并且帮助了很多其他女性。结尾所有人在河边相聚,享受着美丽风景,她们终于争取到了女性应有的幸福。同时也为后来的女性开路,让她们可以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加轻松。 |
|
男人用自己的名字给孩子命名,女人用朋友的名字给孩子命名 |
|
刚开始一看简介觉得会是我最喜欢的电影,但是看完之后发现还是有很大的思想局限性,比如依旧对男性,婚姻,家庭抱有期待,美化生育,带有强烈的自由主义色彩和浪漫爱,性解放的痕迹。但是不管怎么说,至少在女性友谊这方面刻画得非常好,两个人给我一种太阳和月亮,利拉和莱农的感觉,还有对女权运动的描述和女性追求自由与自我的肯定都很前卫。 |
|
奶奶不是我的菜,心中的阳光画质和字幕翻译都很糟糕。虽然你是独家资源,也请稍微用点心吧 |
|
Varda才是真正的女性主义影人,在这里“女性”不是主义或概念或任何供人解构的哲学,女性就是女性,女性是人。当我们不是“生存”或者“存在”,而是“生活”的时候,我们才回归了这一系列讨论和变革的本身。Varda的镜头有这样一种安详的、充满生命之力的温柔与庞大,一种与你肩并肩头抵头的亲密与平等。毫不说教的女权讲述,天呐,多么稀缺!但这样的美妙通常会被男观众解读为无聊,因为他们习惯了说教与俯视。Oui,il avait raison, ce papa Engel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