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喂喂我是村长,宣布一个好消息,老朴家商店来了一车明太鱼,没现金的赊账也行,春天会高价收购明太鱼干,快来拿些回去吧。 |
|
一江之隔,两个国度,三种归属。大爷家的哥哥年轻时去韩国打工回来给我们讲一个月一次假期如何在灯红酒绿间想念故乡。四姨和大姨家的哥哥则会时常讲述在延边大学的求学以及懵懂的爱情。种族,国家,宗教,信仰,在最原始的状态下都是狗屎,我们是有道德的人类,我们也是最可怖的动物。 |
|
6/10。开篇两分多钟的固定机位对准冰封江面上装扮尸体的昌浩,村长和老板娘走进时他一溜烟跑了,这其中流淌的悲伤情绪源自无法缝合想象与现实的桥梁纽带:村长老妈几番尝试过从桥梁渡江,江上意味着想象中的归乡。而现实中姐姐被脱北者强暴的昌浩守在江边用木棒击打准备上岸的脱北者,甚至对郑真送礼物的态度也发生粗暴转变。理想的祖国出现裂痕,是新闻里播出赞美金将军的讲话对应脱北者突发的性暴力,村民们食物被频繁来往的脱北者偷也动摇了孩子的同情心,愿意伸出援手的同时也带着防备手段和领政府奖励的告发心态,居住国与祖国的微妙情感关系,投注在藏身废墟里的踢球游戏和昌浩跃下房顶的死亡选择。只拍摄无关事物的留白不能饱满人物的情感,显得空洞无意义,姐姐身体成为男性的泄欲工具和怀孕的圣母情结,以及昌浩结尾的殉道体现了观念的公式化。 |
|
无论从质量还是数量上,张律都是目前最牛逼的华/韩语导演 |
|
4.5;一江相隔的两个国度,在血缘和地缘上都有一种奇妙、微妙的勾连,片中以不少窗框分割的视野表现两岸的对峙及融合,且呈现宏观政局和个人微观情感层面的动荡;脱北者与归乡者的对照,无论身处何地,都是难以安放的身心,难以确认的家国归属。故事略有戏剧化,令人心碎。结尾印证“我梦见姐姐能说话了”,张律一以贯之的超现实意味之笔法。 |
|
北朝鲜难民与一江之隔的吉林某村落,及对后者日常生活的影响(或者说超越日常的影响)。边界、饥饿、尊严、兽性、背叛、绝望,透过少年昌镐的眼睛展开。张律作品里最有力的一部。几乎他所有电影里都有一个被强暴的女性来见证人类劣行和悲剧;要走回对岸的奶奶令人想起《童年往事》里的祖母,虚幻的桥。 |
|
一条江,隔断了联系,却封不住回忆。每个人都住在心灵的围城,在逼仄的现实中苦苦寻找归属感。白雪藏不住原始的欲望。小男孩的纵身一跳,留住了人性最单纯的美好。结尾奶奶走上虚幻的桥,踏上心灵的归乡之旅,写实主义中的一抹超现实色彩。 |
|
一种围城,北韩人想进来,本地人想出去,更多的人留在这里…老一辈对脱北者的坚定接受和友善,中年一辈的缺席和出走,年轻一辈的游离和困惑。
开头昌浩装成尸体隐喻了结局,脱北者们吃饭的样子,对死亡的习以为常,受害者瞬间成为施暴者…只能送出破碎的火箭作为礼物,也只能接受无法起飞/逃离的命运;弟弟的纵身一跃和姐姐的突然说话,一边是跳楼,一边是堕胎,双重的毁灭/死亡…
有没有那样一座桥…
倒回去补看张律的早期作品,粗粝冰冷,让人噎住的沉重...导演说他拍摄的村庄实际没有任何人举报过脱北者 |
|
影像上非常漂亮,统一的色调是气候帮了大忙。往延边之路的河流与道路曲线的透视感,跟聚居地垂直墙面正向拍摄所形成的方正线条/景框的滞感,构成迥异的反差。两场性描写都很厉害,北韩人性侵姐姐一场是借着电视播出北韩新闻的“政治春药”;村长与豆腐娘通奸一场,要设置在做豆腐的案板上,性与生计被捆绑在一起。更多的政治隐喻与身份焦虑都跃然纸上,而两者都成立,得益于故事本身被密集聚合在一块的村庄模型。 |
|
人生就同一树花,随风而落,有的飘在茵席上,有的落在粪坑里;一江图们水,两岸乡愁情,白雪盖大地,痛苦亦平静 |
|
生硬,刻意 |
|
影片开始的一个长镜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镜头,它涵盖了该片的节奏、基调、角色动机和故事延展,这一镜处理的和许多伟大流逼的导演一样,见功底。然而,它并不炫耀,而是内敛的理智,值得反复体味。 |
|
柏林2010 Generation 14plus-水晶熊Special Mention。张律“跨境民族”题材中对“脱北者”表达最直接的一部,两国边界上边民的关系很是复杂,整个悲剧故事也写出两国边民关系-中朝关系的转变(友邦→恶邻),也特别好地写出了少年的逻辑。摄影非常棒,结尾真挺神的(画→《童年往事》式的老太太“回家”,姐姐突然说话)。 |
|
大概是张律作品中情绪最溢出的一部,几处声画分离场景尤其强烈(如金正日阅兵-强奸、ending处哑巴姐姐在画外的呼喊);但也恰恰因此反而会显得过于工整,较之《春梦》反倒落了下乘。镜头还是以固定视角和简单的运动镜头为主,却也有明显能看出影像自觉的地方:对白与人物身份相当契合,趋于极简,人物的内在情绪主要通过其outer behavior来呈现。 |
|
太好了,太会拍了。镜头传达的氛围,鲜有生气的荒凉、贫苦,恒定的无聊,包藏着谋生的痛苦和脆弱,还有这种脆弱里极力去建构的尊严。即便如此也要“谋生”吗,即便如此也有“善”存在其中。构图太好了。我还是喜欢比春梦更加沉重的豆满江,比暖暖的太阳更为绝望的雪原。 |
|
3.5吧,归根结底还是关于身份的认同和家的寻找。 |
|
张律是我特别偏爱的一个导演,他的作品有文人气质,是以文学入了电影的,这在后来的《庆州》《春梦》中尤甚。《豆满江》表现的主题更大些,脱北者相关的题材也比较猎奇,但影片的气质极为冷静,角色的表情仿佛被吉林的冬天给冻住了,全部是僵僵的,以此表现出村民对脱北者的复杂情绪。 |
|
7.0 “界限”与“交流”的命题正暗合了张律的身份,寒冬季节的“江”“山”被冰雪连得一片素白,图们江两岸从大格局上看其实同根同源。冰冻期的江水可被轻易跨越,而景框外的空间和人反复进入画面,都是在暗示界限的废除和互相涌入。男孩的跳楼将通篇的沉默转为呼号,结尾用“桥”补偿了他对“邮票”的挂念 |
|
看过的几乎所有脱北题材都是韩国视角、韩国制造,难得一部中国……准确说是中国边境上一个朝鲜族村庄如何直面对岸不断逃来的同胞。这其中有多种关系,电影非常冷峻、克制地呈现这几种关系带给一个边境村庄的改变。可是男主的表演实在看不出任何波动,削弱了他很多行为的说服力。 |
|
看了张律导演的三部作品 这部感触最深 张导本就是朝鲜族 这个发生在延边图门小村子里的故事 也是导演个人经验所熟悉的环境 豆满江是一个表现朝鲜半岛近代史最直接的象征 它连接延边 朝鲜 韩国 直至日本海 已经勾勒出了张律导演一直在作品中重复的朝鲜族历史与身份暧昧的母题 影片从卧冰的男孩到最后男孩的血洒冰上 也构成了一个环形结构 故事表现图门这个与朝鲜一江之隔 却是两国之地的暧昧地带与北逃者错综的关系 村中老者们因为对朝鲜族身份的认同帮助北逃者 北逃者有的知恩图报 有的恩将仇报 最后当朝鲜族孩子追打逃难的朝鲜孩子时 张律导演也许正是表现了朝鲜族内不断的内斗才致使今日的境况 两个村子的足球赛要依靠朝鲜“外援”才能得胜 看得出他对团结十分渴望 最后哑巴姐姐叫出声 渴望回家的老者走在幼年的桥上 魔幻而点睛的结局处理很棒 |
|
同一民族的同胞,不是同一国家的同胞,透出人从属于意识形态的荒诞感… |
|
开篇的固定长镜头拍摄画面,一望无际的平原上是一片皑皑白雪,镜头之外看不见的地方,弥漫着死亡的气息;同行的小孩没了呼吸,孩子们的第一反应不是抢救而是离去,年迈的老人想要渡江回到那边,却不曾想过当初来时的心境也如现在一般,时间的年轮在肉身上留下苍老的伤痕,而内心的本质却没有丝毫改变,寒冷的严冬冰封了世间万物,人们感受到的只有严寒与饥饿;恩将仇报的逃北者,内心的信仰变成了不可遏制的欲望,身着绿色军装四处巡逻的士兵,也有如孩童般玩乐的心,小孩拿着木棍,像对待脱北者一样用力的敲击无辜者的头颅,将民族的矛盾浓缩到了最微小的孩童身上,当小孩成为了罪犯,这个国家的未来也陷入了迷茫的境地;老人缓慢的走在荒芜且冰冷的铁桥上,走向她出生的地方,她将过去留在了身后,把所剩无几的生命消逝在了那条没有尽头的长廊之中。 |
|
超现实意味放到完全写实的故事里往往能成为特色,如果全是超现实,处理得好也能有惊艳的效果(如寺山修司的部分电影),但回想起来却是无焦点的无力感。可能放在小说写作上也是如此。 |
|
边境题材,这种影像在中国的电影中极为稀少,显示出张律的稀缺性。豆满江,中朝韩三国横亘其中,关乎的是历史的、民族的、政治的、现实的与成长的。当这些复杂性聚集于豆满江,一种根植于现实的强烈情感挣脱而出,结局太妙了,直接升华了现实感。 |
|
具有很强的影像人类学/社会学价值,一个注定在主流语境里根本不可能被谈及的题材。摄影极赞,真正拍出了东北边境农村冬日的荒凉萧瑟,而这冷与片中人们的生存境遇又是吻合的。从浅显的角度看,电影说的是延边朝鲜族尴尬的处境——于江那边的人而言,他们是富庶的,但是于线那边的人而言,他们又是低贱的,而在这个国家,他们则是边缘的,这种看似有家实则无家的荒谬感是如此真实,而继续深入探讨,电影说的则是民族与国家孰轻孰重的问题,村里的人们笃信着血浓于水这样的简单道理,若不是那一道人为划出的疆界,原本一切都不会发生。而即便饥饿让北人失去了人性最基本的温良,他们依然愿意相信与帮助对方,这正是主体民族最为恐惧的。而那素朴的基于人性善的观念在国家高于民族的反复教育面前,显得又是如此不堪一击。 |
|
怀念以前的张律。现在的张律只会无病呻吟,以及模仿洪常秀。 |
|
人性和政治,大概是最复杂的两种事物了,所有的“平铺直叙”都是暗涌,所有的“沉默无声”都是怒吼,在时代的洪流之中,一个个进退维谷的困境,一个个努力挣扎的凡人。 |
|
电影表象平静无波,人生的无奈与从容,人性的善与恶,政治的光明与黑暗却涌动其中。纵身一跃的反抗,超现实的友谊桥,张律电影的结尾堪比安东尼奥尼般深刻有力,且具有独特的东方韵味。第一次看反映中朝边境的电影,《图门江》至少为华人电影的多元性做出了贡献。 |
|
3.5,有几个漂亮的段落 |
|
极度冰冷,不动声色,滴水不漏。鱼干、跳绳和图们江简直是绝妙的隐喻:我们和他们尝试着跨过界线却又停留在原地。整体影调清冷而红色的局部色相穿插得恰到好处。摄影构图的空间对话和张力简直令人窒息。生存残酷的呈现而非政治观点的生硬表达。一切都已在豆满江的洪水中毁灭殆尽。第一部张律太喜欢了。 |
|
我觉得没有庆州好,但是还是很强。重复的场景映照出平静中的冲突,但有些地方也太克制了... |
|
正·日笑了 |
|
回看张律老片,这次感到了格外的匠气,取景看似空旷简洁,情节和行动对画面时间的利用效率却高得可怕,脱北者和边缘人两条线上悬挂的叙事钩子满满当当。姐弟的遭遇和几个老人的死与执念形成人生只此凄凉的寓言,但姐姐这个角色的纯洁性却非常诡异,她是一块华丽的花纹,把一切衬托得像场事先张扬的谋杀案(一股谋子味,#谋系电影#?),或者是白雪公主必定吃下毒苹果的塑料灾难。语言在姐姐身上也是一个过于现实主义的工具,这种占有全部的企图,配合脱北者痛哭的电视机画面,像是打造了一具庄严肃穆、声色俱全的盆景。 |
|
Artificiellement mis en scène pour ne pas dire grandes choses. La maladresse et la nativité sont omniprésentes |
|
被强奸的哑女,从屋顶跳下的昌浩,自始至终平静的爷爷…复杂地缘、渺小个体、言近旨远。会讲故事的导演从不忌惮于冒犯观众,但又不同于某些乐此不疲地沉浸在自己艺术小天地且为之洋洋得意的导演。如果说另外几部还一直被和洪尚秀放一起说事儿的话,那么拍出这部《豆满江》的张律,恐怕李沧东也比不了。 |
|
看睡着了。视觉上是始于90年代的中国独立电影长镜头美学,开场时趴在冰上装死的男孩、强奸时出画而只留下电视机之类镜头都是比较老套的设计,但张律比较重视构图和色彩搭配,村长广播提防朝鲜人的那个户外远景设计的挺好,屋里的那个红盆也有几分小津的趣味。故事背景是个与北逃者水乳交融的图们江边的朝鲜族村落,男孩们的“外援”球员、设卡检查的警察、求收留又被将军新闻刺激到强奸的北逃者、幻想回朝鲜的失能老太,再到片尾大规模的集中遣返,在弱戏剧性的组织方式下,用这些碎裂化的段落堆积出编导对朝鲜人以同情为主的情绪基调。当然也用哑巴女孩在韩国的母亲和赊账买鱼等信息,强调了村民并不丰裕的经济状况,似乎要营造穷人与更穷者共情之类角色身份上的互动。电影结构太散了,数羊、村长偷情等段落拍的啰嗦或虚假,哑巴女孩这条线太独立电影味 |
|
悲惨么,其实还有更加难受的状况。克制这回事,张律还挺在行 |
|
生存渴望与情欲宣泄的焦着,寄居者与闯入者的对立与和解,政治春药混杂着儿童友谊的纯挚,地理表征下的肃穆寂寥,与政治信仰的热血澎湃,一架友谊桥,联结着两岸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殊不知只有狂热献祭才能抵达梦想的彼岸。 |
|
在图们这样的边境城市生活的人们,身份归属感是一回事,情感的归属感又是一回事,是内陆城市很难感同身受的别样处境。同魏书均的《延边少年》一样,镜头对准了少年,去交代少年对待从北朝鲜跑来的男孩摇摆不定的心理变化。一线之隔的善意与仇视,既可以举起砖块反目,又仰赖着对方球技的支持。
肚子里怀的是朝鲜男人的孩子,母亲远在韩国打工赚钱,图们江边所有人都背负着复杂的身份羁绊,但有一件事又是清晰无比的。饥肠辘辘的脱北者、丢家舍业的本地人和只身漂泊的异乡人,大家都不幸福。 |
|
充满了身份焦虑 通过对生活环境的呈现和雕琢推出自身关于政治关于地域关于群体关于个人的思考//工整清冷 对空间有自成体系的运用//影像质感与当地气候和地理环境得到恰好的互相辅成 设计感显眼但我不讨厌 和后期作品相比多少还是笨拙了些 |
|
一江有双名,朝鲜叫豆满,中国称图们。一江连两国,一江,既是一衣带水,又是天各一方;两国,既似情同手足,又像水火不容。作为为数不多的朝鲜族导演张律,虽身在韩国,然心系东亚,一直致力于依托影像实现民族共情,通过影像洞悉朝鲜族人情感,在《豆满江》中,脱北者在逼仄的空间苦苦寻求一丝归属感,一座桥它曾经存在过,现在也还在,但已经不同了。画面如真似幻,故事痛美并存,《豆满江》无疑是脱北者最真实的写照,亦是张律巅峰之作。 |
|
从这部开始喜欢张律。列入最爱的华语导演之一。 |
|
1.最后的长镜头是老奶奶在“理想中”的友谊桥上走了2分半钟;2.原本是哑巴的姐姐在昌浩[死]后,超现实般从画外不停呼唤他的名字;3.昌浩的纵身一挑表明他的不满与反抗意识,个人觉得略显生硬,角色此刻彻底沦为导演意识的工具,失去了故事对角色的塑造;4.妈妈与哑巴姐姐的通话,彼此默契,一方叮嘱道歉,一方默默聆听答应,懂事得令人难过;5.特定地域的故事,让不了解的观众进入,皑皑白雪,尽是落在这片土地上的哀伤。 |
|
很难清楚地界定这到底是文艺片还是纪录片,写实之余又带了那么一丁点儿超现实,律女郎还是一如既往的漂亮,十分有感觉的片子 |
|
inbetweeners的故事 |
|
因《白塔之光》入围2023年第73届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而查阅「张律」的作品,然后对这部豆瓣8.2分的《豆满江》产生兴趣……白天看了张艺谋的《满江红》,晚上偶然想起本片,因片名都有「满江」二字,于是就选在同一天观影了:讲述关于居住在中朝边界人们生活的故事于我而言还挺罕见。& 饰演男孩昌浩的演员名为崔健。 |
|
张律一直很安静,也很用心 |
|
隐忍不发,厚重的情结,别样的张律 |
|
善心的反噬与沉默的悲哀,再次感受到人一旦穷极饿极是没有道德感的。 |
|
那边的人想过来,这边的人想过去。一个为生,一个为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