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之所以这帮人属于恐怖分子而不是革命者主要是因为音乐品味太糟糕了 |
|
典型的“有佳句,无佳章”。导演标志性的分屏此次利用监视器表现很有意思,以及反复回溯时间多角度重现同一瞬间,然而全都浅尝辄止。影片开头大量跟拍堆叠起到的效果只是乏味,至始至终难以和任何一个主角产生共鸣。另外个人非常讨厌这种“上帝视角叙事,留给后人评说”的角度 |
|
3.5 对现实的大胆照映,波尼洛是一直很大胆、敢拍。去年除《错乱的一代》/《毛骨悚然》外破坏力第三的新片,社会不安情绪的捕捉和鲜明政治符号营造出了罕见的强烈氛围。同样罕见的是全程都是佳句,可惜却无佳章——动机缺失的背后充满无序、矛盾、苍白。 |
|
@aribau club 各种手法甚至类型好像都想强行塞进去一点,也因此显得犹犹豫豫,像部畏手畏脚的学生习作,逻辑缺失,节奏混乱,动机敷衍,糟糕的音乐品味更是令人烦不胜烦。 |
|
有种想扮酷卻更土了的感覺 |
|
音效设计巨烦 |
|
这是演了一场法国#愤青#炸巴黎啊,是不是觉得IS#恐袭巴黎#还不够恨?全片对故事叙述都是非线性可总体看来并不好,角色也被故事搞得支离玻碎的,外加剪辑和监视器拍摄大量跟拍镜头只能说是一部求创新的#艺术片#观赏性不强 |
|
行走中的关于前进的时间和转换的空间的大型实验,剪辑的逻辑与节奏,生存的规则与未来,在突如其来的爆炸中被彻底摧毁。 |
|
3.5 有一点前几年(记忆中的)The Bling Ring加Victoria的感觉,但是当时觉得这两个片子都太差了。有意思的是尿裤子的Sciences Po高材生和在避难的商场里和模特的镜像场景。他们反抗的也恰恰也是吸引他们的,太讽刺,太无力,但也完全在意料之中,从开始就实则散成沙的一群人,一种不得已的现实而已。 |
|
一部看似有态度,其实世界观混乱得一塌糊涂的影片。手册批评其缺乏逻辑的连贯,正片干脆说波尼洛是不负责任的导演,从形式到动机,愈发证明两家之批评并非妄言,甚至可以说这一次,花里胡哨的形式拖累了内容本身,让混乱从电影的第一分钟就伴随左右。 |
|
种族(法国人,阿人和黑人),阶层(爆炸地点的选择:证券银行政治等上层阶级象征;团队人的阶级),宗教(男扮女装听音乐喝酒是回教世界末日的象征),音乐(刺耳,既充当时间节点,又彰显阿族青年文化认同),法国社会批判,可以解读的点很多,可惜没玩开。谁来“帮帮“这群囿于阿族身份的年轻人? |
|
A / 波尼洛不需要为人物提供详尽的背景介绍,因为他相信这个世界的图像内部便蕴藏了动作之力,而人物如星系般流转交织的运动与图像的情动紧紧联结。而后半段我们来到了《野兽》的起源处:如何让电影的时间成为一种外在于现实的缠卷着羁绊着的时间,让电影的速度成为不可被量化的速度。故事向必然终点的行进并未消解叙述语气的多维属性,反而让狂欢与恐惧、讽刺与共情都冷冽而克制地释放出来。只是“野兽”还未虚化为“不存在”之物,而被围剿者的面容尚未瓦解为“非-面容”。或许真的是在大流行几年波尼洛才对自己的方法有了更彻底的精进。 |
|
散漫奢靡又紧张有序、开始于暴力又诉求于死亡的大型盛宴。 |
|
没有逻辑,角色只是导演的扯线木偶,可是导演也没有陈述什么观点 |
|
我的天,波尼洛拍得啥,这题材大概真的不适合他,以前那些展示亲密和情欲的电影多么好。看完感觉《大象》拍得不是一般的好,真不是跟着人后脑勺然后从一个时间点发散几条线那么简单的,这个后半段商场密室真的太冗长拖沓了。全片在政治方面也没有什么深入思考,剥除背景并不代表酷吧。。。 |
|
8.2 关于时间和空间的杰作,前半段是时间,节奏以近乎游戏的姿态在前进,城市作为地图,正常时间线和视点打碎,然后重组,形成一个横切面,波尼洛给横切面填充了些具有批判性的东西,更多是虚无主义。后半部分,空间为主体,时间不复存在,流动的空间,成了狂欢现场,在枪声枪和爆炸中灰飞烟灭,无政府主义者必然的结局。 |
|
剪辑过于零碎和故意制造的时间混乱让人很不适应~ |
|
暗杀银行家,燃油烧金像,炸楼炸车忙,百货大楼资本人偶,国家机器无差别杀戮,革命变奏小夜曲。犹如六七十年代左派电影再现,不错 |
|
4/10。剧本没一个明确的事件动机,无力挖掘更深层次的人物背景,跟导演前作一样毁于意识流的自恋阐述,奢侈糜烂的室内潮趴和监控器分屏的加持,这次却没有带来什么审美体验,剪辑过于随性拍哪儿是哪儿,片中被特警干掉的炫富帮简单、无聊得像郭敬明的设定,构建的暴力寓言也在流水帐的故事中付之东流。 @2017-03-26 20:29:44 |
|
是我想拍的那种电影 |
|
最后还有一句天堂,我就不知道导演是要表达覆灭还是尽情了。可以肯定的是大半夜在商场开趴浪费资本是非常自私的行为,还连带害死了一对homeless。 |
|
混乱无序荒谬的恐怖主义影像 |
|
少数能拍出“时间”的导演。 |
|
一群你囶小粉红思维的人,成不了大事 |
|
第一次看波尼洛的电影,这剧情走向真是犀利。法国青年的偶像内马尔已经破纪录加盟大巴黎,而他们却成为了恐怖分子。前半部分跟随行动,后边物质刺激后彻底现形被击溃屠杀。空间从分散开阔到封闭,手法多样独特,烦闷聒噪的音乐复杂恐惧的心情。暴力的声音有如大象理工学院但是反向的。法国文化dcp。 |
|
可以看作一种舞台剧的变体。不断显示的时间作转场,由爆炸为节点分割成的前后幕分别以城市和商场作为戏剧的布景,而人物在其中交错且无目的的行动构成舞台上冗长而无意义的表演。在突显两类空间中所能发散出的不同可能的同时,又共同指向行为本质上的虚无性。荒诞派戏剧与影像艺术的一次完美结合。
|
|
87/100,原来早在2016年波尼洛就开始玩这些东西了,人物及其行动先于情节进入电影场域,我们无从得知动力为何,但处处感知到惊悚。对同一动作的发生以不同的视点展现,扰乱了时间的流动,剪辑也时常在做中止行为,混乱的气氛不断袭来。影片走向中段,那些关乎政治的意识开始下沉,无政府主义者进入一个消费主义的场所,瞬间被包围,他们的狂欢成为一场庆祝自己死亡的仪式,这是莫大的讽刺。 |
|
拍意识形态,可惜剧作如片中的青少年一般混乱无章法,前后两段地铁与商场的戏也无法执行导演意图。总之导演的欧洲青少年堕落与恐袭的思考意图失败了,艺术片与娱乐片两边不靠。[B-] |
|
大概能get到ideal,人物状态是对的:处于不自知的“自欺”状态中等待审判。与《大象》的对比也很有思考点,前者相比后者在于“导演强权”的释放,但给予观众的“重组”权力(前段的无序)是虚假的自由(动机被不断重申),人物走动的目的并非真正无序而是趋向规整前的杂乱态,人物情境不被构建亦断绝观众在人物情感、逻辑进行体会的可能,敞开与闭塞是两种迥异的状态。后段显冗长就在于闭塞,同时“时间”的捕捉亦不在支撑空间的构建,人物状态虽然是对的但变化显得过于单薄。结构化精简会更好。 |
|
能把中二安那其过家家拍得这么无聊也算是一种本事了 |
|
1. 导演刻意隐去所有人的身份背景,和homeless一样,他们是anybody;2. 舞台被刻意安置在一个百货公司,狂欢喧嚣与外部的死寂强烈反差,百货公司是资本主义符号世界的伊甸园;3. 看见模特假人和自己穿着一样的衣服,强化了反抗注定没有革命性的隐喻;4. 片中不断强调“现在是几点”,homeless的回应反而揭露了对资本主义线性时间宰制人类生活的讽刺(现在是喝咖啡吃面包的时间);5. 导演用了很多对位和浪漫化的表达,长镜头和景别景深的把控都很出色,虽然叙事稍显零碎;6. 反抗注定要发生,无论是符号性反抗(玩具枪)还是实质反抗,都会被格杀勿论。7. 后现代的反抗对象一样是笼统的,南斯拉夫的炸药,炸的是政府、历史、现代工业品和全球化;7. 黑人暴徒的“平等”存在同样是对政治正确的小聪明反讽 |
|
A capitalist realism where violent actions are carried out by youths well versed in composing formulaic political essays posed as radical but they are all co-oped by an institutional hegemony with zero self-awareness. There is no real revolution to be had except getting crushed as state enemy in cold blood. I thoroughly enjoy the film's slick look, meticulous choreography, composition and motif, a pacing like a suspenseful genre film. It's just consumerism really. |
|
【4.5】原来早在16年波尼洛就开始践行这种模式了:人物及其行动先于情节进入电影场域,我们无从得知动力为何,但处处感知到惊悚。对同一动作的发生以不同的视点展现,扰乱了时间的流动,剪辑也时常做中止行为,混乱的气氛不断袭来。影片走向中段,那些关乎政治的意识开始下沉,无政府主义者进入象征消费主义的场所,瞬间被包围,他们的狂欢成为一场庆祝自己死亡的仪式,这是莫大的讽刺。 |
|
欢迎共赴这场巴黎街头的饕餮狂欢,夤夜商场的青春悼亡。可以把音响调到最大,躲进纸醉的橱窗;或是陷入瓷白的浴缸,洗掉郁结的迷殇。当雕像流泪、全城恐慌,这群少年无处宣泄的踌躇才会释放。终于,举起双手只会被无情击毙,呼喊救命换来屈辱的死亡。戴上金色面具,青春残酷;生命如同蝼蚁,毫无价值。 |
|
前二十分钟特别nouveau roman,城市化身纵横交错的迷宫,时间刻度的跳动仿佛某种要通往夜的秘密的倒计时,而携带各色面孔的人们不知目的,只剩下游荡的节奏和动作,他们究竟要奔赴怎样一场盛宴? |
|
混乱无章法 是想拍得很文艺吗?因为全篇叙述得很拖沓..
且这些极端恐怖分子的做法并不高明
制造混乱之后却如此求生 讽刺意味明显 |
|
革命青年陷入消费主义就死翘翘了 |
|
主角脸上大写的蠢,剧情非常弱,剪辑顶多算粗剪,音乐品味奇差,烦死个人。 |
|
感觉这个故事太超前了,观点/倾向引发的恐怖袭击尚且有太多话题可讲,它已经进入年轻人的空虚驱动模式了。 |
|
1. 这就复杂了,这些孩子有移民后代,也有法国白人,都青春年少,其实他们只是在制造爆炸、混乱,但究竟为何却根本不知道。2。 爆炸完成后会怎样,他们全然没有任何计划,坐以待毙。3. 逛了巴黎的街道和商场。 |
|
题材很棒,不大适合波尼洛,隐约觉得特适合某个导演,但想不起来哪个了.... |
|
温和穆斯林,温和恐怖主义,温和影像。 |
|
想蹭个恐怖袭击的热点,又想有着独特的解析,在形式上也想有突破,结果力又不逮,拍得如此的混乱。 |
|
奇片一部。特别是隔音商场的夜半狂欢,真·如入无人之境,简直是集时装、惊悚、爱情、悬疑为一体的元素大碰撞,而且撞出了怪味豆一样的火花,时而嘲讽力度惊人,时而惊惧令人汗下,阿拉伯小哥涂口红高唱i did it my way又别具酷儿精神。把烧杀抢掠拍得既黑色又fancy,这导演很神。 |
|
@Cinémathèque 感觉有点笨拙。 |
|
Freaky, creepy |
|
全程迷之紧张,很可能是剧情简介给了我心理预期,总怕下一秒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唉。枪声好可怕,片里那些歌实在太难听了! |
|
7.0。以大量非線性無對白的人物行動拼貼描摹無緣由的青年無政府主義暴力以及國家暴力機器的反制,從而無比貼近暴力的冷酷本質。 |
|
主角大写的蠢 |
|
多巧哦,反送终期间还赶上了巴黎青年报复社会片,命运嫌我操心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