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们无法理解法西斯主义,但突然间,他们就成了这场运动的一部分”,有些事情不是有理智就能够分辨清楚的 |
|
由个人魅力领导 不平等社会因素推动的独裁主义遏制除领袖外一切个人主义 妄图以集体的力量去对抗所有不平等 逃避现实 忽视个体的重要性 只要还有贫富不均 那么法西斯主义的民众基础永远都会有的 |
|
浪潮的手势和上好佳广告里的手势95%相似。 |
|
你认为新纳粹主义不会重新卷土重来吗?看看这部影片吧!法西斯强大的生命力深植于每个人内心,轻易被点燃。 |
|
世界离独裁只有五天。让我们回到1967年4月克柏莱中学的那场试验。就在试验结束之时,罗恩•琼斯对他的学生说:“和德国人一样,你们也很难承认,竟然做得如此过分,你们不会愿意承认被人操纵,你们不会愿意承认,参与了这场闹剧。” ---作者熊培云 ,原载《凤凰周刊》 |
|
糟蹋了这个题材,穿下校服和上课遵守纪律,学生就脑补到满城涂鸦、开枪杀人了。人类社会离不开组织和秩序,独裁统治和有效组织的区别其实应该是影片讲述的重点。而影片用一个神经脆弱学生的开枪来否定几乎一切社会运动和社会团体的组织方式显得很无力,对独裁的关键——监视、绝对的理念展现不够。 |
|
人物动机设计简单粗暴,缺乏说服力,一个个入戏这么深,幼稚园过家家还是邪教团体 |
|
奇怪的不是獨裁者而是服從者 |
|
“还有,发言的人必须起立”“有点过分了吧!” |
|
只用了五天时间的“微型纳粹养成课“,最正常的学生往往是最不正常的。 |
|
这个想法很有趣 可惜太浅白了 |
|
总觉得还差了点什么,拍得不够。
想起中学时参加广播操比赛时被强制购买统一套装,有几个没买的,愣是被班主任说成了“自私”“没有集体荣誉感”,然后其他同学都在练操,他们几个就站在操场外面看着,像是看着一群猴子在整齐划一地听着口令杂耍。 |
|
他们入戏太深,而我们连演戏的自由都没有. |
|
(真实事件是发生在美国的) |
|
看的我后背发凉 德国人真是善于自省 |
|
归属感源于脆弱,人类渴求同质化。 |
|
其实这个电影是根据美国1967年一所高中的老师Ron Jones所进行的一个真实的实验改编的,只不过美国的这个实验结局比较好,没有那么极端的学生出现罢了:
时间:1967年4月,地点:加利福尼亚Palo Alto Cubberley高中历史课,主题:第三帝国。
一个学生提了个问题,为什么德国人声称,对于屠杀犹太人不知情?为什么无论农民、银行雇员、教师还是医生 都声称,他们并不知道集中营里发生的惨剧?Ron Jones不知道如何回答。
下课之后,这个问题仍在Ron Jones的脑子了 |
|
不管愿不愿意承认,这是人性中无法摆脱的事实。人们想要寻找强大的力量,并躲避其下。关键不是什么主义好,什么不好,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判断题,这是一个需要仔细思考,并从中看到人性本质的问答题。时刻警醒着,是否身边还有这样的事情,如何去避免。 |
|
与法西斯无关 如果主题周是文学 没准就是另一个死亡诗社~ |
|
作为社会动物,人都害怕被排斥被孤立,在寻求认同的前提下,往往会或盲目或违心地被卷入团体之中,所谓集体荣誉开始是顶虚幻帽子,到最后就成了紧箍咒;法西斯从未消失过,从点燃火种到蔓延开来只需短短数天,青年人的热血永远是沸腾的,从希特勒到东方不败,革命偶像的实质都一样。 |
|
为什么要把年轻人的青春期反叛和专制混为一谈?为什么要把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对立起来呢?我倒觉得浪潮的标志和行事很好玩,是对西方社会竖中指,不过没经济基础注定没前途,永远不会是浪潮吞没德国而是自诩工人代表法西斯党被大资产阶级收买。在全球化时代如何反专制,你还是该去问问世界五百强企业 |
|
我们,我们中国教育,一直从小这样。。。。大部分人觉得没问题。。。所以,现在世界变成这个样子,大部分人也习以为常。 |
|
教育一个具有自由、民主的坚定理念,在任何情况下都惯于独立思考的公民,可能需要20年,而培养一个纳粹,却只需要5天。 |
|
我觉得那位弱者的形象是最意味深长的,弱者某种程度上渴待在专制的奴役下给予他的安全感。看完《浪潮》后再翻文艺青年们的影评讨论众人纷纷表示讨厌女主~hehe到底是被本朝特色的“浪潮”教育洗礼长大的啊,潜意识里的反应真是,电影白看了都。。。 |
|
一开始是被发达国家的教育氛围惊到,上课可以七嘴八舌,可以直呼老师名字。然后更恐怖的是片中老师“驯化”学生的过程我好像都不陌生,什么纪律,校服,广播操,巴结老师,打小报告,党同伐异。对战斗民族进行独裁化的结果就是人人成了战士,放到东方农耕文明的后代身上则是培养出了一群绵羊。学生果然是最容易操控的一群人,可惜真能影响历史的还是极少数,绝大部分自以为是的正义代言人都是人性的试验品而已。 |
|
震惊。谁说独裁不能再次实现?我们离法西斯只有五天的距离(尤其是年轻人)。不必理解这么做的目的,只要有人跟着做,就会越来越壮大。人果然是最危险的物种!叙事倒是很正常,其实我想象中是更刺激的。。当然,这是一个令人瞠目的真是故事,原型在美国。 |
|
人们总是在重复“历史绝不可能重演”这个谎言,但凡人性还在历史中作主导,历史就时刻可能重演,尤其是其中最黑暗的那面。 |
|
被压抑久了的中华民族还在追求不自由毋宁死,缺乏管束自在惯了的欧洲人却喜欢上了被纪律约束的感觉,人类真是复杂的社会性动物,既渴求小众的优越感又渴求集体的认同感。 |
|
还是吃太饱。不过到底是德国人,政治题材玩得6,对法西斯独裁的批判反思确实相对独特且深刻。单就电影内容和技法而言,绝对是一部优秀的电影,而对独裁的警惕也确实不能放松,这可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呀,而现在的香港不就是电影中的内容照进了现实吗?那些废青也有统一的制服、口号和手势,只是他们标榜的是独裁的另一面—民主。这个我们不假思索认为正确的内容也会因为各种原因而产生异化,就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一般释放出各种洪水猛兽,而普通人都像被浪潮一般裹挟进去无法自拔。所以电影如果不是单纯的警惕独裁,而是反对一切形式的极端主义,那么境界就更高了!所以幼稚的不是电影,而是那些企图用这部电影讽刺中国的人。我们除了要警惕独裁,也要警惕颜色革命,警惕一切形式的极端主义!只是悲观的是,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理性的,别人是被洗脑的 |
|
【B-】政治意向过于赤裸,就差把中心思想直接写银幕上了。剧本十分急躁,用扁平的逻辑建造寓言,以极端角色表达极端,“独裁复辟”想法不错,但《浪潮》却是个没有说服力的纸老虎,一个德国学校让学生遵守一些中国学生天天在做的规则,大家就变法西斯了?只让人觉得德国学生都是群极易被煽动的蠢蛋。 |
|
后半段有点陡,感觉对独裁和集体主义如何让人丧失自我的揭露还不够充分和深刻,这个悲剧更像是角色本身的人格缺陷导致的。但前面课堂那一段太妙了,每一个细节,都是重国学生经历过的。未经老师允许不能发言、发言必须站起来、军训训练齐步走、穿校服压抑个性差异、调座位拆散小团体、优生差生一起坐以互助为名企图实现某种平等、追求比赛的集体荣誉……经历过却从没思考过,一直处于只会服从的集体无意识中,这才是让我觉得最恐怖的地方。 |
|
人是最危险的动物。 |
|
浪潮之所以能被狂热分子信奉和追捧,不在于宗教种族民族抑或任何一种历史复兴,它能让不明真相的参与者产生一种前所未有并且莫名其妙的神圣感、归属感、荣耀感和被需要感,煽动群众不理性的一面,进而转化成一种极权、独裁、运动或革命。立意和切入点都很好,但挖得不深,我想看的不止这些 |
|
我们有时候妄自菲薄,有时候狂妄自大。无法决定自己身体里面的自己究竟要做什么,若能有丝毫清醒觉察,实属不易。 |
|
在德国算惊悚片 在中国属于是纪录片 |
|
至今,在某些国家中,法西斯主义被披上了集体主义的外壳 |
|
德国是一本上等的教材。中国、日本该好好使用并学习。 |
|
警惕极权主义不应该只着眼于极权主义本身,形成极权主义的原因更应该注意,贫富差距、高失业率等等。就像在电影里,对极权主义最为狂热的正是那个备受欺凌的学生。 |
|
小时候,我们不懂政治,长大后,我们厌恶政治,渐渐的我们缓缓走入体制,被政治胁迫,成为被政治绑架后的一品脱。(本片改编自真实故事,只是地点由美国换到了德国,谈起独裁和故事缘由,本片多少有点让人啼笑皆非。简言之,本片讲述了一群学生如何渐渐被集体无意识绑架,沦为乌合之众。) |
|
题材很好,但是故事讲的真是槽点十足,反省法西斯过错本来是好事,结果就反思了一个反对集体主义?集体主义直接与法西斯画了等号,难道不应该剖析法西斯为什么在德国可以大行其道吗?难道靠的是logo制服与手势?老师上课就讲了讲独裁,让学生回答了下问题,所以学生就拉帮结派毁坏市容持枪杀人?剧情连贯性太烂,中间夹杂着青春问题和性爱又和主题有什么关系呢?让同学团结起来,消除歧视不公,难道就是独裁吗?结尾杀人和女朋友分手和水课毫无联系。个体问题上升到集体,政治体制这么庞大的问题本来看了简介还蛮有兴趣,结果点都没点到,再夹杂烂俗美式校园问题,最大的看点反而在第一节课普及了法西斯出现的原因,戏剧冲突缺乏逻辑支持,政治表达概念也没弄明白,就点子给个及格分 |
|
观影前应该先区分清楚下面三种主义在定义上的区别:
集权主义(Authoritarianism):国家有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允许人民享有有限的政治自由。政治进程以及个人自由都由没有任何宪法责任的政府控制。
极权主义(Totalitarianism):国家权力无限,几乎控制着公共和私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控制延伸到所有的政治和金融事务,以及道德和信仰之中。
法西斯主义(Fascism):结合了极权主义和集权主义最极端方面的政府形式,是政治光谱中的极右翼。特点是强加独裁权力,政府控制工商业,强行镇压反对派,通常是在军队手中。
影片中对三种主义的概念存在模糊,这也是评论区大量疑问与黄腔的由来。 |
|
这很独裁吗?这不就是每一个中国学生的日常吗 |
|
世界离独裁只有五天 |
|
概念放一边,作为一部电影并不成功。 |
|
在一场庞大的革命里,没有人能置身事外,这个久负盛名的真实实验其深度值得深思。自以为发展到高等动物的是人类,被操控而不自知的依然是人类。敢于自省反思的日耳曼民族,在勃兰特跪拜纪念碑之后,又用这部电影显示诚意。讽刺的是,在我们的中小学里,穿统一的校服喊整饬的口号,这该是浪潮还是愚钝。 |
|
本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并荣获2008年德国电影杰出剧情片和最佳男配角奖 |
|
我们这一代大概也都在集体主义中度过童年和少年吧,之后或早或晚地开始自我觉醒,但每一位最终成长为“个人主义”的,都难能可贵。影片短评讨论区里有多少人像“浪潮”成员们厌恶Carol 的独立或自我,其实也就证明了我们的教育有多“成功”(他们厌恶的理由也是影片内外完全一样的)。 |
|
在现在这个时点看这部片,真是感触良多。那些在白色外壳遮蔽下的党同伐异,在群体鼓舞下的无所畏惧,在信仰激励下的雄心勃勃都如此的令人胆寒。最跳脱的反而成了最透明的,淹没在巨浪之中。PS:历史总是那么相似,运动一波跟着一波。 |
|
很棒的影片,值得一看,所描述的情节,细思极恐。 |
|
类似于斯坦福监狱实验,《三体III》还提到过这部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