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神往之的一段历史,务实又浪漫,艰苦而又活泼,大师星布,浩篇充栋,可是联想到他们在浩劫中四散,命运不一,再联想如今大学的氛围和状态,如今之所闻失望透顶的讯息,叹息一声 |
|
我之所以热爱那个国破家亡、民族颠沛流离的时代,就是因为乱世之中有一批铮铮铁骨,挺起了中国文化的脊梁。 |
|
第一集,以蒋梦麟《西潮》始,以冯友兰《西南联大碑文》终;第二集,以《吴宓日记》始,以闻一多《也许》终;第三集,以沈从文《边城》始,以鹿桥《未央歌》终;第四集,以金岳霖《论道》始,以穆旦《森林之魅》终;第五集,以冯至《昆明往事》始,以冯友兰《西南联大碑文》终。西南联大师生的文字与这段历史融合在了一起。
第三集,当《未央歌》的开头在纪录片中被朗诵出来时,当黄舒骏的歌被当做背景,而影像中闪现的是一位位联大的学生时。
联大精神,永远未央。 |
|
这里曾经存在过的,是真正的浪漫与自由。 |
|
这群看似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却用钢铁一般的意志,构筑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
|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热泪盈眶,唏嘘不已。风骨不再,斯文难继。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西南联大,不能忘记。 |
|
第三集黄舒骏《未央歌》!!!《未央歌》影视化会不会是有生之年?! |
|
时代剧变,风急雨骤;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华北之大,已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西山沧沧,滇水茫茫,这已不是渤海太行,这已不是衡岳潇湘。西南联大是一个特殊的存在,表征着一个民族在面临存亡绝续临界点时,所能达到的精神高度。 |
|
1948年冬的南京机场,胡适面对三架从北平飞回来却空空如也的飞机时,嚎啕大哭。 |
|
看完了以后,我想看书,我想学习,我想不负此生 |
|
终于理解晓松说的名校,国之重器的意思了。也明白他为啥对找工作之类的问题那么生气了……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国内最聪明的人,最顶级的学者,教着,保护着这个民族的未来,看着那些九十多岁一百岁的国宝们,真的是,热泪盈眶……人终其一生,如果能如此,才不算白活一场吧?…… |
|
承包全年淚點…… |
|
我虽依然可以自诩为知识分子,可我这一辈人,已经没有了赤诚之心。 |
|
牛,太牛了!此等学者,死去不需一秒钟,再生产一位,却要几十年!!泪目…… |
|
“办大学就是要民主,自由”。我在想,促成西南联大的因素里,除了优秀的教师之外,是否也有政府的未干预(无暇顾及)。很难想象有这么多影像资料,而且清晰度很高 |
|
作为云南人大学在天津上的,熟悉昆明、天津、大连,无数次流连于南开大学及西南联大在云师大的旧址,了解谈不上深刻但还是知道一些情况的。片子刻意回避了某些历史真实,歌功成份较大,全然不提昆华农校等学校为西南联大迁移昆明所作出的牺牲,片子中说校舍“租借”,实际上是省政府下令强制搬离的,更谈不上租金,为了这所伟大名校,昆明的几所普通学校牺牲也蛮大的,不少学生没宿舍都辍学了。此外西南联大教授并非人人都是大师,伪大师也是有的,有些荒唐事还挺多。哎!逝者如斯,就不点名道姓了。 |
|
中国群星闪耀时,民国时期的诸子百家 |
|
已哭瞎。
作品一般,真正的伟大是生活本身 |
|
西南联大的历史,可说是中国学人“抗战”史的缩影。旧中国之学者精英,在艰难险阻中,为新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才。薪火相传,绵延不绝!出镜的联大校友都是耄耋之年,却精神矍铄,侃侃而谈,说到兴起时,仍激动不已,可见对当年岁月记忆之深,对一生影响之大。 |
|
每集都看哭。配乐配的好。西南联大那些人的故事永远听不腻看不腻。大学之大最后在北京大学纪念建校80周年看着大师们互相握手问好聊着天不知道为什么眼睛哗哗掉啊。 |
|
西南联大 心神往之 |
|
片中每位出自西南联大的学生回忆起过往,神采奕奕得令人动容。因此而萌生了要去云南的念头,我一定要去昆明看看,要去西南联大博物馆看看。 |
|
有一种老师叫「先生」,
有一种教育叫「通识」,
有一种研究叫「无畏」,
有一种故乡叫「云南」,
有一种情怀叫「天下」,
有一种精神叫「刚毅坚卓」。
八音合奏,终和且平。
自由,宽和,坦率。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是有史以来最好的国文课。
哭到不能自已。想到陈寅恪,想到沈从文,心中大恸。那十年里怎么敢这么对他们,又凭什么这么对他们。
如今,我只祈盼,不负此生,自由开阔,千秋万世,长乐未央。 |
|
4.5;前三集看得心潮澎湃回肠荡气,当值五星。群星闪耀,大师云集,一个在战乱与贫穷中盛放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荣光年代,崇尚科学民主的气氛兴盛,人文艺术百舸争流,堪称建构起近现代中国各行各业中流砥柱的脊梁,真乃“旷百世而难遇者哉”!从三校合并渊源始,及至抗战白日化,最终返平津,穿插西南联大师生的诸多出镜回忆或文字记录,调用多方影像,资料较详实,配乐动人,但囿于篇幅有限,某些名字的未提殊为遗憾。下午读到巫宁坤文革时收到沈从文的勉励信,在本片中他忆起老师的精神感召,唱起《松花江上》,真是令人泪目,与闻一多遇害前问及窗前竹子、金岳霖重写《论道》、穆旦诗风的转变,都让人无限怀缅昔日文人的铮铮风骨。 |
|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真正的乱世佳人。 |
|
一口气看完,前三集很好,真的热泪盈眶,最后一集减一星,央视的纪录片终究没能避免沦为主流宣传片的命运。而且居然都没有讲傅斯年!唯一提到一次傅斯年的名字还是在一张图片里说他搀扶着陈寅恪。5集太短不说,讲述也不够深入,有些流于表面甚至过于美化。但是拍摄手法还是不错的,很有新意,而且配乐真的太棒了。“大师之后再无大师”,一想到他们熬过了这么艰苦的抗战岁月,最后却落得那样的结局,就更难过了。 |
|
嗜欲浅者天机深 |
|
“我们过得很沉重,却又很愉快。”——赵瑞蕻。老先生们的名字起得都太好了~时势造英雄,当时所谓时代巨轮上的小齿轮们,如今看来则是人类历史长河中颗颗璀璨的星。“中兴业,须人杰。”特定时期当为人杰和一心报国的志向早已被时代的洪流冲刷殆尽。在我们抱怨着如今的社会如何浮躁如何不尽如人意的时候,看看老先生们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播洒热血,苦中作乐,多少该反思反思自己。历史有可能会被误解,但总不该被忘记。泪点频出,旁白大神,范宗沛林海,值五星!ps,个人第100部纪录片。 |
|
不合适的时间、也不太合适的地点、却能扎堆造就一批时代的精英。这学习氛围,让今天的我等羡慕不已。 |
|
题材具有天然优势,但是制作得并不好。想说的太多,什么也没有说深。结构剪得太乱,详略重点都没有突出,最后全都结于煽情。最宝贵的部分是采访了那批高寿的校友,如今都是看一眼少一眼了,但是也都是浅尝辄止流于表面。看完之后感觉雁过无痕,几乎没有引人深思的部分,真正对联大感兴趣的人不看也没什么损失。 |
|
毕竟是央视出品,所以纪录片更偏向于讴歌赞美,有部分偏颇失实的地方。令人惊艳的是纪录片的拍摄手法,除了大量的口述采访和文献影像资料之外,纪录片运用了大量当事人自己的回忆录中的口吻配上精致考究的动态素描和配乐,将观众带回那个大师云集,群星闪耀的时代。尤其是开篇所选择的时间节点,颇有点《万历十五年》的感觉…… |
|
一代士人,风骨铮铮;同学少年,激扬文字。战火硝烟、奔徙流离中的救亡图存、弦歌不辍,虽然总有战争、饥馑、贫瘠、死亡的阴影环伺左右,但也可见每个人的清白自守、骄傲自持、发愤自强,那是一代人永远的未央之歌。一再感慨那真是一个星光灿烂的时代啊,每个人都值得大书特书,目前的篇幅还是太局限。配乐太动听,每次听到《也许》都要泪眼汪汪。 |
|
空镜好,美工强,学习 |
|
一开始边看边吃午饭的,边吃边哭,为避免影响别人,后来便只能看,不能带耳机听,现在回想起来,全剧的旁白从未故意煽情逼你流泪,相反都是来自当年这些了不起的人物写的文章、自述或者健在者的采访等,写法颇像张新颖的作品,是一种建立在史实之上的发自事实本身的动人力量,闻一多一段催泪瓦斯级别,明明是一个危难时代,却散发着辉煌的黄金时代一般的璀璨光华,当年的老师和学生都是万水千山万水千山来相聚,教师阵容可怕堪称天团,国家的前途命运与个人的前途命运交汇在一起,所有人将家国大义置于第一位,让为了一点小情小爱小郁闷小得失就呼天抢地患得患失强说愁的和平年代生人羞愧万分;如今谈联大精神理当不限于风骨和情怀,感觉纪录片制作者隐藏不可过于直白言说的深意 |
|
虽然没有什么新意,但这段历史是看不厌的。 |
|
确实是好选题,如一个如花似玉大姑娘,玉树临风帅小伙,即使犯错,也容易得到谅解。可是,实事求是地说,这部纪录片因为私人视角的片段拼凑,少了历史的纵深和深度,毕竟是央视的制作,有一种歌功颂德的甜腻味。 |
|
有那么多资料,文案都不用写,就是牛x。音乐、绘画都走心了。顺便,求个音乐打包。 |
|
Power of education, magic of culture heritage. Will find inner peace. 办学只需要一个语境:「民主爱国」就够了 |
|
第二集讲到,日军占领北平时,85岁的陈三立大放悲声:“苍天何以如此对中国也!”遂绝食以死明志,看到这段,听到那沉痛的呼唤,我的眼泪扑簌簌掉个不停。中国,中国,多少前辈曾因你的沉沦和不幸而终生痛苦!他们中有学者之英,儒者之秀,他们生斯长斯,吾爱吾国。 |
|
我们怀念过去,我们不满于现实。 |
|
从南渡北归开始关注这段历史 我们的文化命脉 |
|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
|
云南省历史文化宣传片。当时真得是国仇家恨都一起来了。多少人因为战争,学业、学术、命运发生了改变。当时,求学是真不容易啊!偌大的华北,居然容不下一张课桌。千里迁徙,迁到大后方,书没了实验器材没了学校没了,但只要人还在,求学之心还在,学校就还在。郑天挺那段也是不容易啊!有时间真应该把这些人的回忆录都拿出来,好好读一遍,感受感受他们当年的风骨和志气。钱穆《国史大纲》也算是向死而生吧!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原来是中国大学领导者的第三代,涨知识。吴大猷也太牛了吧,培养两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和李政道;陶元逵太可惜了,生生饥寒交迫而死。再次证明牛人都是扎堆出现的,不存在孤掌难鸣一说。 |
|
中华民族曾有那样的力量和荣光。 |
|
今年最佳。看的时候几度热泪盈眶,为那个不可复制的热血年代,为那座高山仰止的教育巅峰,为鲜活灵动的生命,为独立有趣的人格。制作之专业精致,情怀之充沛动人,娓娓道来,却着实震撼。 |
|
一个特殊年代出现的一所特殊学校,那一代的文人真的是铁骨铮铮不输于战场上的战士。好些泪目的地方。 |
|
没有预期的那么好,有些方面避重就轻了(“为国而死”的、死法符合主旋律的花了大篇幅,而一些被国家害死的提都没敢提),看到陈梦家和赵萝蕤年轻时候意气风发的照片,很难过。
没上过特别优秀的大学,不好讨论大学,但对现在的大学生并不失望,自古时势造英雄,现在的比如岳姑娘和沈姑娘,多棒呀,还有更多像她们一样的人呢。 |
|
虽然感慨民国大家战时与国家的同甘苦共命运,但更让人唏嘘的是守候国家到最后,天南地北各分散,留下的被各种迫害致死,离开的却无法回到故乡,各种悲剧,不知他们战时的守候是否换来了未来,但却点亮了这段中国的历史 |
|
那个山河破碎而又群星闪耀的时代实在是太迷人了,现在看来越发光芒万丈。而如今民国留下来的那些人才老的老死的死,学生、老师不问学术但求前程利益,西南联大的精神所剩无几,中国到了要重振教育的时候了。 |
|
致敬伟大的时代 伟大的人 看的时候心里一直在想电影【无问西东】里的那段话:“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