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这群新浪潮大神的脑中,挥霍青春、追寻爱情和直面死亡永远是最正经的事 |
|
【上海电影节归来】戈达尔处女作,法国新浪潮标志性作品。本片最大贡献在于对跳接(Jump Cut)的首次大规模使用,打破了好莱坞的连贯性剪辑传统(以30度规则为主)。在廉价旅馆拍摄的23分室内调情戏和夸张的结局都让人印象深刻,也引出了存在主义色彩的思索:在悲伤与虚无之间,我选择虚无。(8.0/10) |
|
最大的贡献就是把"跳接"这种手法从穿帮上升到了电影语言的领域.其实都是逼出来的,因为胶片不够,所以只能这样. |
|
女主美绝了发型50年不过时 |
|
本片灵感来源于特吕弗看到的新闻,他将收集的剪报交给了戈达尔,后者不负所托。虽仍能看出不少偶像雷诺阿、希区柯克的痕迹,但无视传统的跳切、嘲讽主流的价值观、虚无主义的态度已足够让人大惊失色,此后一直走在电影革新和实验的前列。而梅尔维尔也正如他在片中所言“成为不朽,然后死去” 。戈达尔影展。 |
|
对好莱坞剧作法的奉行者来说,《精疲力尽》肯定是业余的、滑稽的、乃至不可理喻的。和《随心所欲》《狂人皮埃罗》一样,从一开始它就抛弃了所谓的常理与常态。戈达尔和特吕弗这两位新浪潮的主将朝向不同的方向,后者在寻找与捕捉,前者则在背叛和破坏。跳切,跨越轴线,全是语言实验;以将近半小时的室内闲聊为代表,全是“恋人絮语”。抚摸嘴唇是为了什么?渴望你的吻。我皱眉,我想吐,我爱你,我死去。mla唱:“高达说的爱是刺激的、好玩的、有今生没来世的、哲学的。” |
|
我不高興是因爲我不自由,我不自由是因爲我不高興 |
|
在亲吻的边缘,时间是空虚的。 |
|
看的最为顺畅的一次戈达尔。戈达尔特喜欢拍着演员,然后将镜头拉到其他书画作品,或者直接出现几个单词。表示关注台词最享受,冷不丁就蹦几句经典出来,直接吓尿。影片的最好一幕好熟悉,《白日焰火》是在致敬么? |
|
破墙,破坏时空连续性,往往是一个长镜头后突然接一个略显突兀的跳剪,破坏性十足;但也只有这般的大胆才能破旧立新,并且从此以后耽误一堆文艺小青年。 |
|
米歇尔:选择悲伤,这太蠢了。我选择虚无。这也好不到哪儿去……但是悲伤是一种妥协了。要么统统归我,要么一无所有。 |
|
在魔幻成为现实的今天已经很难理解那些逝去的对魔幻的渴望,告别革命的人们永远失去了革命的体温。最好笑的是,电影里头那些频频回头的围观群众甚至撞到镜头上来,如今在街上再看到一台两台摄影机,谁还会多看两眼?印象深刻的台词是:睡觉真没意思。别人说他伟大于是硬要找出一个他伟大的理由。 |
|
戈达尔那销魂的跳切哟……结尾房间里那个1080°的长镜头太牛逼了!梅尔维尔的客串太有趣了! |
|
帕特莉霞:听着,最后一句真美。(望着米歇尔)“在悲伤与虚无之间,我选择悲伤”……你呢,你选择什么?
米歇尔:选择悲伤,这太蠢了。我选择虚无。这也好不到哪儿去……但是悲伤是一种妥协了。要么统统归我,要么一无所有。 |
|
一部视观众为无物的电影 |
|
爱情脆弱,但是值得你投入更加脆弱的生命。我爱你。我倒下。我不停说话。都一样,我是作为一个人在活过日子。死亡让这模糊的一切都鲜活起来了。其实只是无聊和寂寞。为什么说话,因为我爱对你说话胜过爱我自己一个人待着。 |
|
第一部戈达尔。哈哈哈 |
|
电影是好看的,演员也很棒,但是我觉得剧情对“精疲力尽”的推进并不到位。结局多少有点少年意气。 |
|
贝萌哥捂着后腰的枪眼,扭大秧歌似地往前跑,嘴里的烟还哧哧往上喷,然后pia叽一下倒在巷口。看着心酸的同时又想笑。小时候不懂。现在看出戈达尔任性得多么别无分店。他跟贝萌哥是天生一对。也只有那种彼得潘气质的,才能一直一直对女生说“我想睡你”啪啪啪挨着耳光却一点不招人厌。 |
|
戈达尔拍电影就像小混混米歇尔一样自由自在、不受约束,他所频繁使用的跳切极大丰富了本片的表现力度,而意外成为了新浪潮的开山鼻祖,可能只是历史开了一个愉快的玩笑。
“我什么都不选,选择痛苦?这太蠢了。我选择虚无?这也好不到哪儿去。但是痛苦就是一种妥协。要么统统归我,要么一无所有。” |
|
帕特丽夏去报社时,遇到警长,对方要她一有米歇尔的消息就打电话相告。对米歇尔,帕特丽夏心态复杂,一面深深为他对一切都无所谓的劲儿着迷,一面却嫌弃他太吊儿郎当 |
|
新浪潮最重要之处就是表现你熟悉的事物。我们不懂巴黎,所以不懂戈达尔 |
|
59年,一个叫戈达尔的小伙子拍了部痞子跟姑娘的电影,因为胶片不够,他想了个招儿来剪片子。后来,戈达尔成了大师,于是,后来者纷纷惊呼,卧槽,跳接诶,牛逼。连这个故事,都可以变成萨特和加缪的存在主义的另一版本了。 |
|
如果你不喜欢海滨,
如果你不喜欢高山,
如果你不喜欢城市,
那你就完了。
|
|
被女主迷得神魂颠倒,最后那个直视镜头的画面跟《四百击》如出一辙。。。 |
|
喜欢这部胜过法外之徒!果然有特吕弗做编剧就是不一样呢!格调轻倩许多。新浪潮的反类型反传统体现在犯罪/侦探情节只是个壳子,实际上讲的还是社会、人生与艺术(美)。这个壳子越松散越好,不断从主线中荡开,看到猛虎与小鹿。珍茜宝太美了,重庆森林里的王菲感觉像是王家卫对新浪潮的致敬。 |
|
新浪潮啊新浪潮~!这片子就像里面的女孩一样,喜欢爱情的刺激,享受逃离的快感,却又无法放下自由的诱惑。对于这种展示城市独特魅力的电影毫无抵抗。男女主角都潮爆了(尤其女孩,喜欢她的每套衣服!)。 |
|
2021-1-10重看;最爱的戈达尔时期,意外的好看;弱项变特点的跳切、环形漂亮镜头、日后衍生扩展的系列命题,充满力量与生气;不仅形式上开创新风,主题内容亦如是,“在悲伤与虚无之间,我选择虚无”,这个局外人式的存在主义者,吉田喜重《一无是处》与之相似,东西方的新浪潮运动遥相呼应。
“在接吻的边缘,时光流逝得飞快。生命有点像我们跳舞的时候。”开场他看见有个人被车撞死,不安的战栗就升上来,这让我想到安娜·卡列尼娜初遇沃伦斯基时的某种寒冷感,巴黎的街景如流动的盛宴,他们是幕布上朝着那不可控制的方向滑下去的人;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我太累了”,因此他后来的放逐似乎也在意料之中。 |
|
感觉戈达尔用疯狂的跳切来挑战传统的电影剪辑规范就像片中目无法纪的米歇尔一样,偷起汽车来毫无负罪感,特别随性轻松。不过,那会儿大家车钥匙就不能随身带吗?作为新浪潮的代表作,新浪潮新浪潮,就是要新,同时具有潮水般扑面而来的巨大势能,精疲力尽的确会有比较大的后劲。不过就这些具体的电影来说,由于本身对法国对六七十年代对戈达尔都缺乏足够多的了解,所以即便大致看懂了故事,看清了台词,很多内容的理解上也有很大的距离,当然这也是这些电影本身在解读上提供的巨大空间。至于悲伤和虚无的选择,那还是选择悲伤吧。 |
|
【C】神经病且一堆废话的片子。。。受不了戈达尔的风格。虽然说这部电影发明了跳接技术,但那只适合在电影里做点缀增加些观赏趣味,全片都是跳接完全无必要看着又难受。节奏显的特赶,也使电影丧失了本该具备的适当"留白",女主角倒是很美,旅馆戏非常像王家卫。新浪潮还是四百击更好看 |
|
在悲伤与虚无之间,我选择什么?我能否像米歇尔、像导演那样选择虚无?要何等的洒脱与无所谓才能作出这个选择?我不愿意选择悲伤,却又不敢选择虚无。生存终究不法摆脱社会,所以我失败了,我一直精疲力尽的站着与活着。 |
|
加缪存在主义小说的另一版本 |
|
这该死的生活和爱情啊!身份是假的,钱是偷的,爱你是真的。做着鬼脸骂着脏话死去真动人。「成为不朽,然后死去。」电影史由此改写,等到他去世那天,戈达尔真的可以算是实现豪言了吧。//茜宝太美太美了 //https://cinephilia.net/50258/ |
|
7/10。戈达尔所用的构图有心理学意义,平衡画面中路边的树木和草丛展现心理上的和谐有序,当汽车开进城市,平衡感慢慢消失变成了现代文明一系列非秩序符号,透过汽车窗户、暗屋子的剪影和玻璃门上的方块图案、马路的虚线标志进行取景,这些符号切割了画面呈现出支离破碎的现实世界,米歇尔什么都不放眼里,腋下夹着半裸女郎的报纸四处流浪、打听意大利朋友,熟练地偷情人衣柜里的钱包,熟练地在卫生间击昏别人劫财,这个世界不理解他的行为逻辑,偷到了车但胆小的买主临时反悔,共处一室的情人背叛了他,再也没有可靠的东西值得生命留恋,结尾中枪倒地的米歇尔做了一副不寻常的鬼脸,以帕特丽夏茫然地凝视镜头,模仿鲍嘉的手势抹过嘴唇,转身淡出镜头,人物表情充满多义性令人困惑。胡闹、缺乏过场镜头的手法就像普通的邪典电影,没有使笔者着魔的地方。 |
|
今年我第一次在电影院里睡着居然是因为戈达尔,汗... |
|
配乐与电影不搭,镜头与故事不搭,台词与情节不搭,一会跳得跟不上,一会枯燥的让人挠墙。我只喜欢海报,我是新浪潮黑——写于二刷54分钟时 |
|
似乎没有意义却迷人的大段对话,拥有巨大魅力的人物形象,满嘴做爱实则纯情,引经据典和轻快的跳接。做一切事情的理由都退却至模糊甚或完全不存在,所有人都在自己的世界里思想斗争试图寻找意义所在,简单又如此矛盾,以至于即使是在悲伤与虚无间选择,也要all or nothing这么绝对。梅尔维尔好好笑! |
|
海魂衫从此成为永恒经典 |
|
看新浪潮的初始动机和看哲学是一样的:装逼。
后来,就成了习惯。
总要在速食时代偶尔冷静下来,
思忖思忖虚无,考虑考虑存在。
能不能通透无所谓,有没有答案很随意,
毕竟,你不能决定明天的太阳能不能照常升起,但你可以选择要不要和可能的照常共舞。 |
|
新浪潮代表作之一。男主身上带着法式独有的浪荡、轻浮、随意又认真,那种对待生活的态度如果换了一个国家的人好似就不太对味。任性的剪辑则跳脱又生动,但同理,好像脱离了新浪潮这个背景就会显得怪异。女主美极,即便她转头告发了你,依旧想拥她入怀。 |
|
沉醉在女主的精致五官里,短发也能这么美。 |
|
我不能忘记那句New York Herald Tribune. 看完之后你能么? |
|
惊现梅尔维尔,以及真的一点儿也不喜欢 |
|
遇到一个你只想和她做爱但她却要和你聊音乐谈人生的姑娘或许是一生中最美好的事。 |
|
和善超在法國文化中心看的。太差勁了,現代人最大的野心是「長生不死然後死去」,在《野棕櫚》的結尾中福克納寫道「如果只能選擇悲苦和空白,我會選擇悲苦」。而米歇爾選擇了空白,因為兩個都不好,而悲苦更沒什麼好的。看戈達爾,就像是在看老朋友,法國電影界個人所識的最老的壞老友,嗯,是個好人。 |
|
因为一部影片的技术创新而说它是部好片子,如同夸一个穿着时尚的人内外兼修。叛逆和个性并不意味着经典。我同意这是部有重要意义的作品,但离好作品还差得很远 |
|
跳接跳接再跳接,估计当年戈达尔跟多兰撑开画幅一样为这种巧计而洋洋得意吧,不过这一得意可是得意了整整五十年。非常多的迷影细节,各色小说鉴赏之后接上的妙语,街头游荡吊儿郎当都是为了跟特吕弗比吧。除了影史垂名的电影语言,Jean Seberg的后侧面和微笑看过都永生难忘。 |
|
#亨利•朗格鲁瓦上海回顾展# DCP质量真好。又重看一遍就又发现很多细节。比如墙上的画有毕加索、雷诺阿以及保罗·克利。引用福克纳《野棕榈》的一节(关于虚无和悲伤之间的选择,米歇尔说悲伤更像是妥协)也暗合全片同时是爱情故事/侦探片间的对位法。 |
|
8.8;演员无比个人魅力差点儿掩盖了戈达尔 |
|
第二遍看,因为第一次的观影完全被遗忘。充满魅力和美!独特。法国电影独有的情思。配乐有英雄史诗和悬疑片的色彩。不用叫《精疲力尽》,直接叫酣畅淋漓,这就是我的观后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