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剧本好,片子拍的太四平八稳了,闪回揭开谜案的叙事段落算是亮眼的地方,整体趋于平淡,杰克莱蒙表演出色 |
|
太激烈 处理这类的电影必须处处小心 可惜一些细节险些毁了这部片子 |
|
虽然是政治阴谋题材,但拍的比较轻松,甚至有喜剧的风格。其中的亲情还是挺感人的。 |
|
地震不能上街躲避因为宵禁。绝黑!…加夫拉斯首部英语片,改编自小说查尔斯霍曼的处决,以美政府阴谋策划73年针对智利民选左翼总统萨尔瓦多阿连德的军事政变为背景,当年遭尼克松政府否认。82年上映时也让美政府颇为紧张,里根任命的国务卿黑格曾被迫发表声明否认影片所影射。但凡有点智商都不会相信。……卢旺达酒店导演特瑞乔治认为,过目难忘的情景汇聚使大失踪充满了力量。“一些视觉时刻使人叹服,特别是那匹白马被士兵追逐当街狂奔的景象!野蛮与疯狂之中有种迷幻亢奋的东西!” |
|
暂且不谈把美国作为民主自由的衡量标杆和美国公民的优越性,片中的政治暗喻放诸很多国家都是曾经上演过的真实历史,就算到了2012年的今天,我们的国家都会颁发刑73这样的法律,【大失踪】这样的PI*民残酷历史重演恐怕也只是时间问题。也许噩运不降临到你身上,你根本也永远不用知道不会在乎。★★★★ |
|
奥利弗·斯通式好看。 |
|
arte, 播放的时候正好是巴西-科特迪瓦足球赛。每次换到球赛都是巴西刚刚进球,真是邪了。
美国人好歹容许这样的影片,中国呢? |
|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成,最后的矛头直指美国政府。加夫拉斯在表达政治立场的同时难能可贵的兼顾了影片的可看性。以悬疑侦探类型的方式切入,让观众和剧中人一样都想迫切的了解儿子的下落,这个悬念推着故事一直向前走,直到最后才给出真相。整体的叙事架构和导演的成名作《焦点新闻》如出一辙。用悬疑片来包装这类影片确实是将政治电影类型化的较为有效的方法。 |
|
美国政府对外干政,培植政治势力,暗许智利军政府屠杀美国公民,对媒体和受害人家属隐瞒真相,因为宵禁所以不能离开大楼躲避地震,这简直就像一次超现实主义讥讽。能让我继续容忍美式主旋律和美式优越感的唯一支柱,便是把美国政府与美国文化黑的伸手不见五指的政治惊悚片。活要见人死要见尸,无论你多么离经叛道,多么令我失望,但我永远为你而拼搏,我们的血缘亲情不为政治立场而减少半分,电影中的故事曾经发生在不少主流国家,电影中的父亲也是无数父亲的缩影,《大失踪》的共鸣感在所有政治惊悚片中无疑都是上乘的 |
|
4.5。父亲和妻子寻找失踪美国男青年,串起政变前后的智利。故事情节在政治惊悚片很常见:美国情报机构参与策划,政变军人滥杀无辜,制造疑云重重的无数惨剧。更精彩的地方在于人情,固执的父亲在寻找中才了解这些年轻人,真正知晓了他们的正直烂漫和官僚的卑劣无情。除了随时随地的枪声、监禁、枪杀,逃离的白马、无处逃生的地震和秃鹫般靠近的直升飞机等异象进一步描绘当时的紧张气氛,直至停尸房中骇人的人间地狱降临。看完后才知道,片中一家人的遭遇是真实事件。 |
|
背景是冷战期间1973年智利军人政变事件,军人干政满街屠杀,尸体堆满体育馆,宵禁和沿街追捕枪杀,会有一种奇怪的、说不出的错觉。调度极度准确流畅,叙述留白部分就是白色恐怖,故事写实画面氤氲,通篇援用Dan Gibson的曲子《Theme From Missing》,紧张中一丝温馨。 一句话,还是美国护照牛逼。 |
|
"I just want my boy back." Jack Lemmon的表演有张有弛,有礼有节,从未令人失望。 |
|
美国拉美政策vs卷入国家机器的无助小民,更吸引我的是老派实干长辈vs不事生产专做梦嬉皮一代:媳妇无害幼稚抱定反政府阴谋论但亦可不屈不饶,公公处事能力明显胜出也有勇气打破成见看清事实但助美国称霸世界的可能亦是这类优秀国民 |
|
政治惊悚片现在已经很难看到了。画面还是比较震撼的,主题曲很好听。看到的大量内容是埃德和乔伊斯与政府官员之间的矛盾冲突。是美国在智利大使馆的官员们,忽视了埃德和乔伊斯的“知情权”!所以,我觉得影片的重点并不在“查尔斯•霍曼之死”,而是“寻找查尔斯•霍曼”! |
|
杰克莱蒙的父亲形象太让人心疼。从一开始与儿媳的针锋相对,到逐渐了解尸位素餐的官派作风,同时也由乐观和不愿面对,变为了愤怒。千万心愿最终指向悲剧的深渊,但其终究不变的是打不倒的坚强心境,重振旗鼓打响诉讼的一枪。
莱蒙的父亲角色,从知晓孩子失踪、亲自前往、无果、成就悲剧,一定让观众觉得,其乐观的太过了?一开始甚至有点不急不慢?但其从容的表演,似乎又透露出故意躲避和自我安慰“无论如何,事实已经铸成”。难道抓紧时间寻找,会不会有改变?会不会更多希望?他并没有那么做,如果真如此急切,在悲剧后恐怕根本没有勇气去收拾儿子的遗物并提起诉讼。叛军开枪打涂鸦的男孩、对领事馆第一次大发雷霆,足见这位父亲心中的压抑。
加夫拉斯的电影我超级喜爱,而这一步我认为是目前为止,政变题材中最为有温度的,也最主流观感的。力荐 |
|
加华斯的政治片真是厉害,不去刻意营造流血场面却让人一步步陷入跟主角一样紧张无助的漩涡。杰克莱蒙和茜茜斯派塞克演得非常好 |
|
剧情描述南美某国(暗示是智利)发生政变,一名美国自由作家神秘失踪,他的太太日夜不停搜寻其夫踪迹,而他的父亲也从美国赶来欲了解事情真相,两人的政治信仰不同,经常发生争执,后来他们发现美国政府介入了这次政变 |
|
第35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作家霍曼不会被拯救,因为他不是大兵瑞恩,这更合利益,也正合狼意。白马飞奔惊艳,莱蒙演技惊人(完全没认出来)——《故事》之二百六十二。 |
|
《大失踪》的核心是政治惊悚电影,悬疑气氛充足,却穿着一件现实主义审美的外套,所以尽管它的画面震撼,也完全在统一的掌控之下,但并不适合那些试图从中攫取商业片快感的观众。令人震惊的画面,静中带动的节奏,《大失踪》的风格带有新浪潮电影式的锐利和不同凡响,让人刮目相看。 |
|
Told from American civilian's point of view and mostly made for American audiences (and indeed it achieved modest commercial success among its targets), it's forgivable that it places central focus on one missing American journalist and the massacre of countless Chilean civilians during the coup serves more of a backdrop. Indeed the film is acutely aware of...read full review here: https://letterboxd.com/ziggyzaggy/film/missing/ |
|
导演从父亲的转变来揭示这场阴谋显得比较圆滑,虽似层层揭开暗幕却过于力不从心,不太入戏,权当了解下这段历史 |
|
很少直观地对美国左翼青年感觉厌恶,这个电影两个小时就是在一个每天死一堆人的国家找一个失踪的美国青年,这里面每一个美国左派的正义都是来自他们是美国人而不会被当街打死,他们用着爹妈的钱到处旅游然后路见不平,却不愿意承担争取正义的风险。此类左翼青年的正义和道德何尝不是一种特权。 |
|
就是喜欢不来Jack Lemmon的表演。这电影的亮点在主题和配乐。 |
|
一出没有高潮的烂戏,莱蒙的表演即使比较平庸,也是片中唯一亮点。表演方式过于古老,特别是操德州口音的斯帕塞克,像是从好莱坞黄金时期黑白片里走出来的演员。男女配角可能有的婚外情是唯一引起我期待的剧情,可惜没发生,而且女配还无故被摸胸,真晦气。雅各布为了政治性给本片金棕榈有些不择手段。 |
|
父子情描述得不錯,很動人。政治方面不太了解,但也能看出力道 |
|
这是我看过的第八部杰克莱蒙的作品,前七部全部来自比利怀尔德的喜剧,所以我一度非常怀疑他是怎么拿到全满贯影帝的(奥斯卡、戛纳、威尼斯、柏林),这部半纪录片给了很好的例证。神奇一幕:傍夜枪响,斯派塞克蜷缩着望着街道,一匹白马嘶声而过……政治戕害的悲鸣。 |
|
片子拍得很真,也很闷。剧情片?又带着纪录片的布景与镜头流动。脉络模糊?可导演的控制又处处显现,包括演员的定位,似乎是一个盘子上的颗颗棋子。不同于班德拉斯主导节奏的《梦想阿根廷》,这部片是导演的片子。这部片注定不会被大众接受,成年人的世界,成年人的,世界。7+ |
|
这样的电影是很难拍的,因为亲身经历的人感到天都崩了,旁观的人有点同情就很难得了,观众的距离就更远了。电影需要用克制的手法层层触及痛处,一点一点加大戏份,而前面那些显得无聊的铺垫又必不可少。最厉害的地方是电影高潮过后,回过头看前面的铺垫依然扎实、细腻、有感染力,确实牛。 |
|
加夫拉斯所最擅长的政治悬疑片,镜头冷静写实,叙事稍感冗长。剧情并不复杂,但不断穿插闪回,使悬念铺陈层层递进。氛围营造极为出色,政变下动荡的城市,军警林立,枪声频响,尸横街头,人人自危,到处充满白色恐怖。军车横冲直撞用机枪扫射大街上奔驰的白马,这一超现实主义镜头给人印象最为深刻。 |
|
加夫拉斯的金棕榈,奥斯卡最佳剧本和拿手的剪辑更扎实克制,但影帝莱蒙和斯派塞克的好莱坞式表演有利弊。持不同政见信仰的公媳寻找真相的同时对国家的看法也有了变化,声画不同步的回述,政变世界的氛围塑造了几次瞠目的超现实时刻。美国至少回来还有诉讼的机会,而被失踪的是天真的理想主义,法盟蓝光。 |
|
《大失踪》里所有惊心动魄的桥段都跟两位主角无关。一位自由倾向的女青年,一位保守主义的父亲,这两位扁平到不能再扁平的your everyday american一起寻找失踪的男青年,与此同时,智利的惨烈政局反倒沦落成了悲剧。是啊,街头巷尾无数的喋血事件没人关心,可一个美国人居然会在美当局默许的情况下被杀害,how dare you! 这样一个重要的题材当然需要大书特书,但它并不需要把普通人塑造成反抗体制的英雄来博取任何人的同情,屠杀就是屠杀。 |
|
有点搞不清楚这么严肃的题材导演为何会引向轻喜剧的方向?还是我的感觉出错了?有些手法的应用在我看来是非常不合时宜的。感觉非常不对,不是这样拍的。两星。一颗送给令人震惊的场面还原,一颗向为理想主义而死的青年们致敬。 |
|
以为会出现议题过时的问题然而并没有,套在国内就是一个粉红老爹寻找左翼嬉皮天真“被失踪”的儿子,经历各种以前觉得是境外势力抹黑之离谱事后终于被锤醒的故事。
加夫拉斯以一个外国公民眼里突如其来的政变为切入点,终点却是指向冷战时期的“For the Great America”的美国。其中一句台词点出,“你们美国人总以为被抓是做了什么坏事,实际上我们什么也没做。”
两个场面印象最深:Charles打开窗户看见近在咫尺的直升机——一个镜头就拍清了普通人眼里的政变,惊悚和不安定;Ed和Beth抬头看见头顶的玻璃上模糊的尸体轮廓,古今多少事啊……
莱蒙前半段还是很舞台的演法(比如密集的不等对方回应的台词和气口),故事进入中段他也满满轻松起来开始了大银幕表演。想来可能是为了对照这个老父亲的转变做的设计? |
|
中产老白男和新派嬉皮女的角色反差略带些喜剧效果,比如在谈到床事上的态度。不过影片整体还是严肃的政治题材,借美国视角看南美政变,既挖出了美国参与的阴谋,又突出了普通人的命运在政治面前如同草芥。难忘的场景还是堆满尸体的房间,仿佛大家是集体入眠一般,静谧却惊悚。 |
|
金棕榈大奖加戛纳影帝,比较起来杰克莱蒙的影帝显然更有说服力,以老父寻子的视角带入拉美地区的政治阴谋,老派的上一代和嬉皮的下一代之间完成和解,偶有佳句,但节奏实在温吞,摄影风格也与这部社会写实类的影片格格不入。 |
|
@水怪 远离政冶,否则就跟本片男主一样下场…… |
|
喜欢整体的政乱城市氛围的压抑与惊悚,并且插叙叙事上情景还原模式有些唐突和出戏。不过电影对真相的朦胧未知是电影最恐怖的,墙里埋人、街头遍地尸体似乎被认为所谓的正常等等。 |
|
# Travelling # 在看了这么多讲述这段专制历史的故事后,总觉得这部很隔靴搔痒,看完之后没有任何触动。故事叙述节奏很奇怪,演技也很悬浮,让人无法带入和共情。明明应该是一个精彩的故事,结果既不紧张或害怕,也不悬疑,更不让人震惊和刺痛,就很平淡。似乎背景是不是出现的枪声就是电影唯一的危险环境塑造。这部电影本来唯一的优势就是展现美国政府的中介和干预,但是拍得干巴巴没有任何深度。大段篇幅用来讲述丈人和儿媳之间的矛盾和和解,就像一部肥皂剧,本来想以小见大,但最后落入繁杂和无聊之中。片中父亲时不时流露的美国白男的普信状态也让人很无语。
PS: 开场是两个电影方向选修的高中生介绍的,这种教育方式真好。 |
|
the acting is restrained and reserved,it appear to be a sleuth movie,but it touches upon the involvement of america in military coup,their illusion about american's way of life. |
|
两位演员的演技真赞! |
|
题材的优势就不禁想往高分打。电影虽然没有过深挖掘政治方面的内容,但其拥有很清晰的认识,实为难得。影片中虽然没有提及,但是实际上内容是影射美国支持的智利政变。但是玄妙的是政治这个极端复杂的东西具有高度可重复性及可传递性,当然也有手段高低之分。 |
|
找了一圈找了个寂寞……灯塔国到如今依然在干涉别国内政的事儿。 |
|
70年代直接尖锐呈现智利政变的影片制作思路,最终被统御进了美国的主流类型叙事内,不光变为一个家庭人物和解的文本,还成为政治惊悚包装下抛弃历史对美国个人的聚焦,忽视其画面中经常出现的死者。指责者变为美国自身的时候,虚化国家就变为事件剥削运用。最终结尾话语也遗憾的停留在官方声称保护资产阶段,不彻底的批判将伙同军方政变的残酷行径改写为官僚系统的失职作为,进而令电影成为可被主流“接受”的批评之作。茜茜·斯派塞克用的好,和《三女性》对比的话,明显加夫拉斯是把奥特曼的用法倒置了过来,先是咄咄逼人不讲理的进击姿态在悬疑故事内保持多向结果,再是随人物关系缓和后的抛离情绪问题,与之相伴的是杰克·莱蒙在肢体与语言上的垮塌与激烈,最终形成一个80年代语境下老价值观对新价值观的认可,并塑造整合当时新时期的左翼观念。 |
|
幕后故事比剧情更精彩 |
|
7.8 原著出版后曾被一将军以诽谤罪告上法庭,并要求上亿赔偿。其实在一开始差不多就知道这个政治故事会是怎样,再黑暗的内幕也不会使人惊讶了。比起Z的焦躁犀利,这部显得平稳温和、中规中矩。杰克莱蒙却真的没话说。片尾曲很美。 |
|
John Shea透过车窗看小孩子踢球那一镜好美 |
|
压抑的观影体验最终得到的是对美国政府的愤怒而已,美国人的小家观念同样体现在这位寻找儿子的父亲身上。 |
|
国家永远不会与自己的公民同一战线,他们会带着高于普通民众的优越感把这称为“国家机密”或“大局为重”。我们从小就被教育国家利益大于个人利益,这是多么深远的政治预见和清醒的政治觉悟啊。 |
|
揭露了美国政府常年在南美国家搞政变来达到自己的zz目的以获取相关利益的事实,在这一过程中有谁胆敢触及真相都会被试图抹杀,即使你是本国公民。莱蒙对一个顽固父亲的角色驾轻就熟,没有一点喜剧痕迹,在基金会的那个眼神变化堪称绝佳。 |
|
导演手法克制 两代人演得都不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