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让骇客帝国,盗梦空间和银翼杀手都去屎吧!世界上只需要有法斯宾德一个导演!啊也也!
没有政治意识,连科幻都是空谈。
另:老于指出的国际政治隐喻:东西德在冷战时代作为表美苏两大阵营的试验品这一层十分有趣。 |
|
让法斯宾德着迷的问题是:如果镜子不是现实世界的映射,那么到底什么才是真实的?如果两个世界毫无差别,那么真实还有任何意义吗?他试图找到真相,可永远逃不出莫比斯环,就像悖论里的阿基里斯不可能追上乌龟,虚拟的网络与真实的存在牢牢将他囚禁在无窗的房间,旦夕之间却如同永恒般漫长。 |
|
2024德国电影大师展。不是因为有大师的名头,或者说因为有「赛博空间」的早期设定就一定是「神坛之作」,实际上本片还是过誉(法斯宾德的两部电视剧作品都非常世俗到庸俗),非常夸张的表演,加上后半段根本就是故事无法编下去,充满草率解决的自暴自弃感,结尾又是非常油腻,唯一符合法斯宾德阶级属性的唯有在虚拟的全息影像里,「数字人」依旧会阶级斗争。 |
|
結尾!!!永不得窺見窗外的房間!真實即虛談!法斯賓達拍出不存在的結尾! |
|
镜头有意思,叙事磨叽,pass~ |
|
观影清仓期,看过留脚印。裸看无字幕,看过好充逼~ |
|
这货太科幻太超前了,好难想象是三十多年前的作品啊,赶脚现在的科幻哲学片应该都是这里来的吧。。修复版颜色和声音都不错~话说音乐好牛逼,不是古典乐,就是未来音。。。。。。。。 |
|
法斯宾德颇具野心的科幻佳作,世纪末一系列Rubber Reality电影的鼻祖。1.三层世界的嵌套结构,不仅探讨虚拟与现实问题(即“缸中之脑”思想实验),还涉及现代技术与跨国公司的垄断,并影射极权社会的思想控制。2.影片恍若一处处镜之迷宫,五花八门的镜像每每从四面八方包围住人物,而镜子既喻指着虚与实、真与假,还指称着自我的分裂与身份认同的困境(恰似拉康理论中主体遭逢的镜式迷惑),亦暗示出一种窥视的目光(一如上层世界肆意窥伺与操控下层世界)。3.大量诡异的运动镜头,如猝然的变焦推拉(渲染震惊感)和不少环绕镜头(眩晕效果与暗中观视)。4.布景与配色上佳,幽绿的公司和机房显得封闭而压抑,现代主义金属家具充当镜面。5.不少围栏、窗格的前景遮挡构图。6.电话亭作为出入口后启[黑客帝国]。7.还是较拖沓,片长完全可压缩。(8.5/10) |
|
8.5,实在不敢想,这部电影上映法斯宾德才28岁。虽然叙事有点拖沓但意识相当的前卫,一个人执迷昆虫执迷尸体或者器官任何都可以感同,但是一个导演执迷玻璃这实在是有趣又特别 |
|
2024-11-1风雨夜重看;以现实为基准架构,演绎前瞻科幻概念,四两拨千斤的软科幻模式启发后世无数(再次听到《蓝色多瑙河》会心一笑),博尔赫斯式的「世界处于上帝的大梦中」在本片中被拆分成三重嵌套、周而复始的的序列,大有“庄生晓梦迷蝴蝶”的意味。
大量镜像(镜渊)与玻璃反射的使用,意指被窥视、被扭曲的水花镜月,一切都在印证柏拉图之“真实世界存在于意识世界。”三叠镜的象征很明显,甚至中间的镜像是上下颠倒的,镜子的运用一向是法斯宾德偏爱且擅长的。
结尾大赞,两个世界的对切+徐徐上升的镜头,大有俯视的窥视感和控制感,而所谓“真实”的世界亦不过是封闭的盒状房间,令人不寒而栗,法斯宾德对身份的认知和追寻从未停止;而随时被删除的身份存在和个人记忆,似乎很难拒绝政治隐喻的阐释。 |
|
镜有千千个,情有千千劫,文学化和形式感都把人看到身体被掏空。不知道是不是碍于电视电影限制,连法斯宾德都甩出真爱救世界。可以数上百处喜欢的地方,但还是很受不了辛辛苦苦营造三小时的神秘主义被呱哒一下解释撂给你,好破功啊。话说1973年就在拍虚拟现实的嵌套故事了,反观现在却没什么新东西。 |
|
我不否认本片在科幻片影史上的地位,但是这片实在是太长太沉闷了,观影中睡着了n次~~~镜头拍的非常精致漂亮,这是一部高级的电影,但不是所有人都欣赏的来的~ |
|
法斯宾德把人类对存在感的感受能力全部拴在了无处不在的镜子上,对镜看人之时亦是虚实难辨之时。气氛营造上依然是上乘,科幻片用古典乐,迷幻洗脑的单一频率电子音,不过叙事在科幻题材里显得太缓慢了,好几场招牌夜店废戏。 |
|
摄影机自治地离开主体,扫射四周之时获得了一种强烈的主体在场,转向房间中的机器(“世界”的容器),在《世界旦夕之间》的开场,沃尔默的“末世寓言”中,一个突然间的拉镜头令影片空间的物理定律开始失效。电子音并不是无源的,而是世界的杂音。
无法通过反拟像接近的“真实”控制又不得不被控制。法斯宾德重述了秘教中企图返乡的囚徒的故事,在显在的,新柏拉图主义的表层之外,是一个在不断上升的序列网络之中显现的神圣,诺斯替的控制论机器。
不同于其好莱坞翻拍版本,法斯宾德将《世》塑造为一部介于卡夫卡与《潜行者》之间的,脱胎于包豪斯办公室的“德式科幻”,关于官僚主义与被害妄想症候群,在坚实的现代性空间中创造偶然性。如同舞台般房间中的happy ending背后是绝对的拘禁感,通往萨特《禁闭》的人际地狱。 |
|
#SIFF# 1973年就拍出这样的电影让人惊叹。现在就是过去的未来。 |
|
对镜子的使用所构架的银幕空间虚实感倒是十分契合整部电影的文本,是唯一喜欢这部电影的点。还是无法喜欢法斯宾德,全片依旧显得格外笨拙,不论构图多么精巧,但运镜、剪辑、表演、每幕衔接的情绪都看不到丝毫的灵气。 |
|
三个多小时是想怎样 就表达一个 全都是泡沫? |
|
Daniel F. Galouye的原作Simulacron-3改编,也就是电影The 13th Floor 的原作。由于事实上就是部电视电影,所以节奏也是缓慢地。但题材和出品时间使然,相信是影响了许多作者、电影人的。主角和某些场景老是让人想起闪灵杰克。有许多跟镜子有关的场景,还有玻璃隔断甚至是金鱼缸,就叫人想起今敏了。 |
|
三刷,改编自丹尼尔·迦卢耶原著《幻世三》,私影史十佳科幻片。1.影片讲述某控制论与未来科技研究所的项目——斯莫莱克戎,可通过架设微缩世界针对现实社会的经济和政治事件做出精确预测。在研究项目创办人神秘死亡后,继任负责人开始展开侦查,并最终探解世界真相的故事。法斯宾德在长达四小时的上下两集内,灵活运用镜子等意象,结合多层嵌套的文本构思创造了虚实交错的三重世界观,(大段哲学辩论)表达自身于世界真实性的质疑与彼时政况的悲观思维。2.控制论的意识仿真恐惧,由科幻拓延至政治、宗教的广义指喻。幽蓝色调和不时萦绕的絮乱电流声,即便最后为“爱”成功逃离下层,也不过进入又一个绝对控制的封闭式空间。3.上下集结尾互文;回绕式长镜头和室内画框设计。4.电话亭穿越/记忆消除/集体思维奴役启蒙后辈无数。(9.5/10) |
|
科幻电影十佳没跑儿了。虽然三个半小时长,但我敢说没有一分钟是废的;不仅如此,每一秒还都非常精致,时不常就会来一个神来之笔,场面调度能力令人咋舌。环绕式长镜头毫不给人炫技之感,每一次中的每一个位置都意味深长。不真实感贯穿始终(植物、化妆…),有明显人造痕迹。镜子象征虚拟和现实的界限,而片中又多次出现两面镜子之间的无限空间…耐人寻味。政治与资本合谋鱼肉大众,冷战期间美苏和两德关系融入其中。关于“我思故我在”、表象与实质、疯狂与正常的哲学思辨。伊娃对高阶人的讽刺有影射上帝的意味,科幻式宗教解读有趣。上下集结尾互文照应,两次置换难免让人想到有更高阶。但最后一个场景的确没有反射的意象,只是这又是一个盒子式的封闭空间… |
|
结尾是很棒的,找寻生存的意义最终只会是死路一条,比后来的许多类似作品都先锋很多。调度和摄影就不用说了吧,反正法老师拍啥都牛逼,放到这部电影里并不觉得更高明,但我真的没有想到,科幻片也能有这么多台词?? |
|
镜头运动卯足了劲、镜面反射和色彩用得穷凶极恶,小法就是这么激情!正点的赛博朋克故事,跟十三层凶间是同一本小说原作,被铃木光司的凶铃四部曲完全抄走所以害我早就被剧透了 |
|
另一种表现形式的《索拉里斯》。淫荡的窥探视角影射高压的政治环境,无处不在的镜子混淆真实与虚幻的边界,一枚棋子自我意识的觉醒足以扰乱操盘之手,无用而万能爱情又一次改写命运的脚本,最后,色调鲜艳的房间两人相对与暗沉的街头被人群包围两个场景来回切换,肉身冰冷的消亡换来了精神灿烂的永生。
/2018.7.21尤伦斯重看:注意到了更多的细节,从柏拉图的洞穴理论到拉康的镜像理论,都在强调某种映射在镜子中的“现实”,另外经策展人提醒,整部电影一半时间都用到了巴赫的赋格,作为一种试图证明上帝存在的音符的错位,也是对何为真实何为虚幻的追问。 |
|
9.3;結尾的比《馮塔訥的艾菲·布裡斯特》早一年的較為粗糙的緩拍平行蒙太奇。鏡頭或道具的環繞,垂直剪輯,構造出嚴苛的“世界規則” |
|
70年代版冷峻,镜像间疑怖,90年代版热闹,套娃中游娱,各有所长。 |
|
黑客帝国和盗梦空间等等科幻片的源头,现在看还是很超前,无论是内里还是造型。
比较意外地联想到了库布里克,戴上头盔的几处特写和古典配乐思路是效仿2001太空漫游吗?有趣的是,闪灵里的主角Jack和斯蒂勒有几分神似,而那些上面的“他们”会从主角的恐惧和绝望中获得乐趣又很靠近大开眼戒了,上面是神秘的,此地充满了死亡,无故消失和无爱可寻,和大开眼戒相比,虽然命运同样无法逃脱,斯蒂勒是逐渐清醒一直在求索的,而Bill自始自终都是迷惑无措的,希望和绝望的区别。
以及不愧是德国电影,车非常炫酷,原定的同名话剧又取消了,唉… |
|
好的作品总是能产生各种意像,让他们自我交织,而作者期待人物作出自己的反抗,胆怯的上位者则不。这就是作者与上位者的差别。 |
|
比起科幻,更像是悬疑。上下部两层故事三重世界。随处可见法胖对玻璃和虚焦的迷恋。 |
|
全片纵深空间尺度的扁平失真都是为了2:58:50的那个横摇镜头,一个击穿银幕的3D时刻,空间像手风琴的褶皱一般在他们脚下舒展开来,如此轻而易举,如此动听。 |
|
Jeu de miroirs vertigineux, déformation géométrique de l'écran...Le génie de Fassbinder fait de cette œuvre paranoïaque une beauté absolue. |
|
A-. 即便祖师爷级的故事在今天已很难产生惊喜,但玩弄空间的花活仍然百看不厌:错综复杂的镜像与隔断,在镜头的推拉和环绕中,完成对感知的扰乱、虚实的混淆与秩序的重组。很有意思的一点在于,原本充满生涩与诡异感的塑料世界,反倒是在主角意识到它的虚假之后,开始变得“接地气”起来,而影片的语调也从前半段无孔不入的鬼魅氛围和存在主义焦虑,落到叙事更实的政治隐喻乃至爱情范式中,情节强度上来,情绪却掉了下去。但法斯宾德的“happy ending”总归带着让人不安的冰冷底色:所谓“真实”不过一个密闭的匣子,而造物主与造物之间的“莞莞类卿”,又何尝不是一种惊悚?2024.11.1 影城 |
|
#CyberApril# 看的过程不断想起博尔赫斯的《天真》“地球上所有的每一件东西/ 都同时是自己、是反衬或者竟属虚幻”。无数次出现的折射和反射,在镜面、桌面、浴缸、玻璃器皿上不断发生。法斯宾德的高超在于没有用任何未来感的道具就独树一帜地塑造了科幻片中的疏离感:冷战时期的室内装饰、古典美人的蓝色眼影以及不断出现的古典乐。尤其是声音的处理上,人声如同贴满瓷砖的室内的评论音轨,这种在耳边的将近4小时的劝说,不得不使观众陷入自己是否是以一个研究室单元而存在的怀疑中。不仅如此,对于人类的意识与意志的哲学思考也不局限于科幻作品而是更多的赋予其大公司阴谋与政治操控等社会议题。对于自由意志的考量和怀疑一切的态度,再次想起“我只对平凡的事物感到惊异 / 我奇怪一把钥匙居然能够打开一扇门 / 我奇怪自己的手居然确实无疑”。 |
|
【歌德学院展映】超越时代的大师杰作,虚拟世界主题科幻先声。设定处处可见《黑客帝国》(电话亭)《盗梦空间》(对空间的怀疑)等后世科幻片对其模仿借鉴的影子。反复运用镜子、玻璃倒映折射人像的构图(不知是否受奥森威尔斯影响)以及各种镜头语言的使用,出色地表现出扑朔迷离的真假世界。配以典雅古典乐与刺耳电子音效的结合,营造出强烈的悬疑气氛。让人陷入法斯宾德营造的疑云密布的焦虑情绪中。P.S男主颇像杰克尼科尔森,因此观影偶觉闪灵的惊悚感 |
|
#CC版#开山与集大成神作。莉莉玛莲戏中戏指涉了在赛博世界与真实世界为爱穿梭的女主人公伊娃 |
|
9.3 莫名想到《飞向太空》都是一个冰冷,压抑的空间,最后依靠爱来拯救,此外镜子除了常见的电影运用外,在此处还是感受器 |
|
谜题揭晓前的质感相当惊艳,用古典调度和悬疑手段在现实环境中打造未来感,镜像运用占据全片,就氛围上看始终保持了顶级水准。中途之后一度陷入了主人公的自我沉溺中,节奏感也随之变得阴晴不定,积极的看为后世一种类型化继承提供了样板,消极的讲多少有些力不从心了。 |
|
又冷又酷 |
|
2017SIFF#难以想象是30年前的电影,厉害了 |
|
一直被复制,从未被超越。 |
|
4.5 at 影城。好看,和十三层和黑客帝国不同,虚拟现实的科幻设定浇上左味浓郁的阶级觉醒戏码,“上面”暗示的人机权力结构也是阶级现实的投影,揭开本体论真相的过程也是刺破体制性合谋的反乌托邦冒险,硬汉过美人逃监控,从仿真的迷宫走向工人运动,实现双重的liberty,这种对控制论的明写暗喻,媲美莱姆写Cyberiada,形式上用摇镜头和变焦完成眼花缭乱的镜面调度,摄影机像捉鬼一样抓住环境和景深中的每处镜像,虽然类型化的桥段现在看有些糙(这配乐像拿着古典名曲磁带同期声放的),但法斯宾德对电影可能性的胃口是大师年代的见证,有两处利用影像来自反尤其精彩:开场如在显影液中飘动的画面,会议室男主撑开手说“怎么也走不出这盒子”——这盒子也永远地交换了我们一部分的灵魂。 |
|
第一遍看的时候完全被目眩神迷惊世骇俗的影像夺去了注意力,无暇去顾及情节。无数面镜子,无数片玻璃,如闭入冰冷虚无的蓝色海洋。现在也还是觉得这是一部视听惊艳大于内容的科幻,法斯宾德挥霍天才之作,这样的电影看三个半小时太享受 |
|
建议玩玩《Space Funeral》,别看了 |
|
Welt am Draht 1973 720p BluRay AAC1 0 x264-DON 法斯宾德拍的科幻两集电影 |
|
意志的表象的表象的表象。我之前已经看过《异次元骇客》了——此片的商业精制版吧。不过品出实际上拍科幻确实也不需要太多花里胡哨的特效,能把概念表达出来也很厉害。话又说回来,如果只是想接收概念表达,读原著文字——脑内获得的想象估计又是更无与伦比的,文字也会更细腻。对异次元骇客印象还是很深的,尤其主角开车开到了那个建模没完成的诡异之地。 |
|
#SIFF2017#Day2Film5 午夜不亏。看了才知道什么异次元骇客基本全抄了,我真是太蠢了好长时间才发觉。法斯宾德玩镜子玩得炉火纯青,很喜欢。纯色橙是科幻的颜色啊。 |
|
73年的科幻! |
|
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的事业是现代电影的奇迹之一—也是整个电影史上的奇迹之一—但是很难仅仅根据他的少数几部电影的数字拷贝和他作品相对罕见的放映(需要一个完整的回顾展,但它将占据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他在十五年里制作了41部电影加上十五小时的迷你系列片《柏林亚历山大广场》,并于1982年37岁去世)。他并没有像他多产的直接先驱让·吕克·戈达尔那样重组电影元素,但是他深入探究了他那个时代的世界。就像他1973年的科幻惊悚片《线上世界》一样,这部电影现在才在美国首映。这个迟来的放映值得庆祝,也值得严肃地摇摇头:这些年来它在哪里?法斯宾德绝妙的讽刺手法用高光泽的70年代庸俗艺术(树脂玻璃和镜子,涂漆的木头和铬)和无处不在的视频屏幕展现未来,这些屏幕像他的全景变焦镜头、摇摄镜头、跟踪镜头和电击切割一样容易反射、扭曲和复制身 |
|
来看原版。李建军打薄了一些,追问也更加集中,斯蒂勒像困苦中嘶吼着要说出真相的80s诗人们。镜是重中之重的意象,舞台版也在此大做文章,全新引入的旁白叙述和ai音有了与时俱进的意味,也恰巧为嘶吼降了温。 |
|
9.6
三个半钟头,73年的非常有风格的科幻电影,感觉后来好多科幻电影都有该片的影子,起码有十几个,神马黑客帝国盗梦空间源代码弱爆了,后来者都不外乎是拍这个电影的思想。拍摄镜子中的影像也做到了极致,没有另何一个电影可以超越。中场休息片段似乎明示像《云图》一样一人饰多角。神作。 |
|
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