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荐,眼花缭乱的80年代国产电影之一种,很厉害的实验电影,算是当代艺术之一种呈现了,古今交错,虚实进退,诡谲神秘,一出场就是裸女击鼓,摄影、置景、音乐都很出彩,题材也很有意思,见义勇为者不得善终,死后灵魂复活去一一拷问当事人。今天的国片,除了技术和资本升级了,对于各类题材的勇敢尝试、电影人的大胆思考、叙事上的个性化路径,几乎荡然无存了,当然,这个问题不能全怪作者们……一个黄健中,一个黄建新,80年代不能忽略的作者导演。 |
|
80年代中期正是“前卫艺术”的创作思潮,黄健中的这部电影可以说正是艺术氛围的产物,电影根据同名话剧改编,所以影视语言上也更直白,可内容却是典型的表现主义,色调阴暗,怪异的视觉构图加上充满象征性的场景,让这个见义勇为的死者周遭世界充满了批判性。
可电影又太急于批判,欲盖弥彰的教育味道致使电影落入窠臼当中,整体来看就是三十年前的《驴得水》,不过就这部电影论艺术素养,黄健中真是完爆下几代人的。 |
|
中國和蘇聯幾乎在80年代中後期這同一時間迸發出各種魑魅魍魎和怪力亂神般的電影。雖說這部片是一部道德電影,但是前衛的元素確實讓人眼前一亮。這片在華語片界堪稱一奇葩。 |
|
魔幻现实主义 很难想象中国大陆还有这么先锋的电影 音效慎人 画面和布景充满仪式感和神秘氛围 影片探讨的主题放到现在仍然不过时 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
|
八十年代中國電影美學反面典型 特別是對舞台劇的借鑑成了本片巨型敗筆 感覺導演就是女主角這樣的人吧 想給她ㄧ槌子 |
|
当年的林芳兵,现在不知道在哪里。黄健中一直都是很前卫的,可惜懂的人不多。 |
|
童年看过的优秀国产电影,八十年代的中国电影,在短暂的春天里的绽放。很多非现实,意识流的东西在电影里呈现,而内核并不复杂,反而更加赤裸裸的现实生活中的人的状态进行批判。有趣,有趣。 |
|
有幸观摩遗珠,先锋手法搁现在仍有超前意识:荒诞戏剧程式化舞台;声画不对位;跳脱配乐衬托,外加东方神秘主义与生殖图腾,整体阴森恐怖,但现实部分却傻气十足,死者灵魂手写入党申请书、裸体雕像追认党员的情节,惊悚又滑稽,气氛独一家。 |
|
揭露社会道德冷漠的实验cult之作,搞的荒诞戏剧那套,舞台感很强还有乱七八糟的行为艺术,当年想必很前卫如今看来只剩雷人和奇葩;入党申请书不要太好笑;给女主的美腿和放到如今都不过时的衣着品位加一星;想到伍仕贤的《车四十四》。 |
|
电影资料馆2号厅,八十年代的本土超现实主义,很有意思。 79 |
|
在80年代末的中国大陆,可谓是大胆、先锋、实验性质拉满的作品。阴冷的调色,惊悚的配乐、装饰着各种符号的置景和完全不可连续的人物行为拼凑在一起,编织出充满现实批判意义的荒诞力作。裸体,入党,生活作风,可笑的将人抵挡在一个阶层之外,但他却比多数有着阶层身份的人更有道德更具备勇气。赤裸而来也将赤裸而去,谁也不过如此,独留兵马俑似的遗迹作为沉默的见证。 |
|
此片网上似已绝迹,幸得还有资料馆。87年的先锋电影,现在看依然前卫得可以。各种当代艺术符号缠绕,舞台剧化场景混搭原始生殖崇拜,在小厅的暖风熏陶下,小睡数次,又每每被恐怖配乐和空寂的浪笑声惊醒。穿插死后被追认党员以及裸体雕像等现实调侃,整个观感实在是先安逸再惊悚后滑稽的超值三合一。 |
|
八十年代的先锋作品,充满了非常前卫的符号式隐喻和艺术探索精神,形式上借鉴了各种舞台艺术的形式,画面色彩浓郁,总体看来非常前卫,只能说那个年代的国产片导演真的很大胆…… |
|
前卫大乱炖,当代艺术的符号堆砌,矫揉造作,不明所以。片中体现出的80年代的先锋意识,在当下华语电影中已完全绝迹。死者对生者的访问,从击鼓者、兵马俑等符号来看,编导有意讲民族文化反思表现其中,即历史对当下的访问,然而除了结构性的符号之外,却不了了之。一代女星林芳兵真是美艳! |
|
瑕疵很明显:人物设置较为刻板,做得很粗糙,例如郝处长内心并没有那么好、亮亮眼盲心亮等等,都是一些比较明显的讽刺与暗示。但瑕不掩瑜,前卫大胆的风格不必多说,但其实我对这方面真没什么趣味。更多打动的点在于主题和社会议题呈现,表层谴责民众冷血,随情节深挖能感受到的则是对这一历史时期中,狂热思潮的惋惜。开头一张大字报,诉说官媒对冷血民众的斥责,而主人公作为受害者,却只是不断对生者进行“访问”,他探寻的是这件事情的真相,也是一个时代的真相,是对这一历史时期“自上而下、扣帽子、标签化”舆论导向的叩问。然而,时至今日,这世道还是如此,没有发生改变呀 |
|
没赶上2021资料馆黄建中回顾展只能看一个画质糊到渣的92分钟版。可能中国电影史上数得上号的形式主义向神作(真·阴间电影哈哈哈)。叙事极有可能受启发于《罗生门》,但视听上可能还是颇受左岸派(尤其《去年在马里昂巴》)影响。批判的力度是有,但指向性今天看可能还是有点不太精准(最狠的点咋能落在76年的入D申请书上呢???问题是这个吗???) |
|
高概念,低操作,导演技法实在太差。特别舞台风,有些地方是真先锋,比孟京辉好,但电影语言实在是...扶额 |
|
电影的先锋性源于先锋戏剧,这个观感在大概十几二十分钟的时候就能强烈感受到,这也是为什么我认为形式感掩盖了叙事本质让这部电影略显沉闷的原因。当然,本片不论从任何角度而言,都是一部会是载入影史的作品。只可惜映后没有开放提问,很想知道片中的政治讽刺段落的巧思是否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 |
|
浅薄的故事台词主题 山寨版死者田园祭圣山的造型 / 但 按这些势头发展 可想而知 但 八九和九十年代数码商业冲击(世界整体大环境都…)……无奈的中影史 |
|
《黑炮事件》点燃的中国城市电影浪潮在80s末迎来高潮,而后便是对现代化与现代主义的彻底失望,对城市的现代性想象同时荡然无存,但87年的黄健中似乎已经洞察到了城市化进程中无可避免的漠然情感,并在与80s兴起的装置艺术、实验戏剧的联姻中进行了对社会公共事件的创造性搬演,博取众长的方式让电影受到了各界艺术的滋养,《去年在马里昂巴德》中模特式的表演在影片中直接被具化为实在的裸体模特,就像车上的众人般见证罪恶的发生却无动于衷。初期介入案情的警察随着真相的水落石出渐次退场,黄健中使用闪回调查案件的手段也让位于庞杂的符号拼贴:图腾式的菲勒斯崇拜、双重曝光剥离出的异质精神,巨量的能指汇聚而成的能量已经逾越了导演的控制阀限,结尾以一个东方奇观匆忙收场,露怯之余尽显调度的疲惫。
2022.1.4 |
|
无上装哨牙野人鼓,光屁股小孩围观兵马俑土坑精神世界;还魂看守鬼门关,黑绳圆阵捆绑术,深度睡眠武术家,激吻不闻身外事,领导干部木偶诱惑,盲女生日降灵蜡烛,死者点不燃火柴且写不成入党申请书,讨厌开会的灵魂不得不奔赴自己的追悼会,冥婚办证解决非法同居作风问题,四万抚恤金裸体烈士像……卡夫卡人物乱入生硬政宣教化语境,当年放映看跑百分之九十以上观众,87年批资产阶级自由化被抓典型,随后拍民营企业家纪录片催生了《过年》;为三十多年后本片的放映重找故友,才发现对方已在几年前离去——关于导演的故事的故事,也蛮有意思#中国电影资料馆# |
|
罗生门。中国能拍出这样的题材很难得。喜欢被绑着绳子的女人那一段,被男性道德观念捆绑束缚。父亲站在石柱那一段,石柱像高高耸起的男性生殖器。盲人女孩看不见外表却能看见人心。一群小孩儿嬉笑四散而逃没怎么看明白。祭祀篝火原始粗暴充满雄性荷尔蒙。缺了头颅的石柱都在时装秀场的海报上,失落的灵魂都在这里得以重现。唐甜甜说那一晚仿佛回到17岁,而盲女孩的生日蛋糕插了17根蜡烛。一身红衣的小女孩,身上的红领巾是五星红旗的一角,是被战士的鲜血染红的。还有很多细节懒得思考,总之人死了,什么都可以接受了,中国人总是这样。 |
|
80年代的黄健中太牛逼了。最后对一个死人说,你的入党问题解决了,真是毛骨悚然。写不出入党申请书的笔,怎么也得穿件衣服的裸体雕像,换个角度就变成生殖器的无头人……生前的龙套,死后的主角,都不是真实的你。(林芳兵好腿!) |
|
当年话剧还没式微到眼下这个地步 |
|
令人惊讶、叹服;知道80年代厉害,但仍旧超乎想象,这部片子放现在看都时髦得一塌糊涂。怪不得导演说是他自己最偏爱的一部作品;刘索拉配乐亮。看过后不禁感慨,现在的电影市场是怎么了,从来不缺好导演与编剧;男主现在经常在婆妈剧里演知识分子、唯唯诺诺的老好人父亲,真不知心里有没有落差! |
|
(2021.11.10黄健中电影作品展,映后:黄健中)其实是三星,剧作不够丰满,可能也是话剧编剧直接当电影编剧的原因,但先锋性非常值得鼓励,也有适合于电影美术和音乐的尝试。电影背后的故事令人唏嘘,“因为这部电影我被列为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代表”,以及导演“88年以后就没有看过这个片子”,也就是黄健中33年后才又看这部“全国大概只订了两个拷贝”的先锋之作。(腾讯视频独播版本79分17秒明显断开,删减了3分钟左右,实际片长是91分钟。) |
|
片子总体呈诡异向,要表达的不难理解,但形式上也算别出心裁。整体上借鉴了舞台剧、现代舞、宗教以及东方神秘主义等元素,画面视觉体验丰富,有很强的实验性,在当时颇为前卫。这倒让我想起七十年代日本的cult片,梦幻而离奇。 |
|
拍的很魔幻,也很有想法,只是题材的局限性,时代的局限性,这种艺术尝试的感染力还是薄弱。既然死者要与生者对话,导演没有限于一种生者看到死者后的恐怖死胡同,而是魔幻地把阴阳两界合并了,洽谈如家常,如此一来,舍去了许多繁琐的顾虑。既然是假的,那么就按照假的来;既然是假设,那么每个人都按照假设的来。肖肖是个很平凡的人,他对待爱情胆怯,胸无大志,连入党申请书都没批准,这样一个凡人只因为有良心而被杀害,之后引起了一大波舆论风浪。肖肖的正义被揭开之后,弘扬他的伟大便成了政治正确,他不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弘扬社会价值的符号。这个符号是不能实事求是,只能是各种现实主义。在肖肖生前,他的正义被所有人冷漠对待;在肖肖死后,同样是被形式主义地冷漠对待。批判方和被批判方哪个不是冷漠的?在他们眼中肖肖只是一个符号而已。 |
|
故事本身很简单,从公交车事件透视人性。但回溯的方式不够清晰,先以调查案件的角度,罗生门式的目击者回忆。随后以死者访问生者,剖析每个人冷漠之因。实验影像部分都由女生甜甜连接,似是她的主观想象。兵马俑墓场,野人击鼓,众野娃嘲笑表意不明,至少理解起来有难度。死者质问特意选取高柱等场景,除了视觉的冲击,结合到内容进行解读有些困难。形式特点或许不能仅营造氛围,也不能离故事太远。 |
|
偶然看到北京日报新闻:81岁著名剧作家、原中央实验话剧院院长刘树纲于2022年8月11日在北京病逝。名字陌生,作品却耳熟能详《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并获全国第三届曹禺戏剧文学优秀剧本创作奖)。奇怪的是,豆瓣却“查无此人”,即便可以查到影片,编剧也只字未提。好在《死者》还可以找到,感叹原来魔幻现实主义就是这样。无论其中的隐喻懂还是不懂,这短短的90分钟的影片,即便在当下也具有现实意义。换个角度,三十五年的进步是有的,但还又很多东西一如既往。 |
|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八十年代的中国电影很神奇。在国营制片厂体系限制下的体制内创作者通过获得允许的大胆尝试探索,造就一批独属于那个年代、空前绝后的佳作。本片的实验、先锋、魔幻至今仍是超越时代的前卫。由话剧改编的此片有剧场风格的表演、冷峻的色调、充满现代艺术元素的布景,徘徊在现实与超现实之间,反复地质问人性的缺陷、深刻地批判大众“平庸的恶”,发出至今仍振聋发聩的灵魂拷问。原始鼓乐、现代舞蹈、模特雕塑、兵马俑、巨石阵、面具穿透历史与当代、愚昧与良知、压抑与爆发、生存与死亡,构成魔幻的基调。裸体雕像下的火线入党讽刺至极。玻璃幕墙前的长镜头移动摄影调度可圈可点。常蓝天面对这自私残忍的世界,无奈中带有追问真相的坚持,仿佛一代知识分子的化身。林芳兵反抗中保持毫不妥协的坚定执着,非常动人,气质出众、惊艳。 |
|
红色的公交车构成了一个现实空间,代表着那个时代的社会。而它的终点站是火葬场,暗示着见死不救的社会必然走向灭亡。公交车上所有人的心理空间都在石头人阵聚集,石头人是他们的象征。所有石头人都没有脑袋,暗示着他们失去了灵魂。而失去了灵魂的人其实就是死者。影片反复出现的兵马俑除了是一个历史符号,同时也代表了保家卫国舍己为人的男性力量。男主工作室的兵马俑正暗示了他内心的这种充满了男性力量的英雄主义。一身白色的女主画像和屋内的白色模特并置也暗示模特是女性力量的象征。她们虽然脆弱,但纯洁善良,同时裸体也代表了真实。女主花费重金为男主在为英雄塑像的工厂打造了青铜雕像。他比男主更高大威猛,代表着男主高贵的英雄主义精神。正如有些人虽然活着,却像石像般失去灵魂变成死者;而有些人死了精神却像青铜像般不朽。 |
|
高度抽象化表达,节奏也很慢。当年全国仅卖掉两个拷贝。 |
|
80年代末期国产电影中炸裂的实验、先锋、表现主义,寓意的解读也具有开放性,部落击鼓女和生殖图腾是原力觉醒吗?还是以先民道德映衬今日之事?电影里的受害者无罪论至30多年后的今天也仍然是社会风气,是英雄还是流氓仅草率地被手拿裸体模型做了定义,红领巾的口中则透露了社会对英雄主义的刻板印象“你一定是劳模(本来就先进),那你是个党员”,肖肖的自述则是对宏大叙事祛魅“我只是想有一点价值”。 |
|
一上来就是一个乳房的特写,震撼 |
|
211110电影资料馆1号厅,黄健中回顾展。映后访谈黄健中导演介绍了很多关于这部电影台前幕后的故事。这是根据当年武汉发生的真实事件创作的先锋话剧改编的,利用三个维度:历史、灵魂和现实,来对人性和现实拷问。其中少数民族妇女裸上身打鼓、篝火舞蹈,充满了80年少数民族风时代特点。还有一些今日不可言说现象,如人性的冷漠、看客心理、有伤风化的判定等,既离我们很远又离我们很近。这是导演黄健中对于艺术探索走得最远的一次,此后两年未拍长片的他,最后通过过年龙年警官两部作品回归现实主义题材风格,也标志着其对艺术先锋性探索的终结!各种滋味缘由尽在不言中。此片已成绝唱因为美术副导演秦川已去世,编剧刘树纲重病住院,林芳兵导演联系不上,摄影赵非第一次独立掌镜,女声吟唱是刘索拉,李雪健自荐不成反而常蓝天摔出一次主演机会 |
|
“我是谁?这是要不断认识和不断回忆的“为黄导道一句 可惜了。既生瑜何生亮?黄导被招安,姜导才得大放异彩 |
|
凶杀事件、艺术映照与历史文化反思构成的三重影像叙事,跟国民性反思与呼唤人道主义、人性论的时代思想文化大潮密切呼应,林芳兵、瞿小松、刘索拉等一流艺术家的共同创作也为本片增色。作为光影万象“第四代”导演系列作品展映的开幕影片呈现,非常有纪念意义。 |
|
八零年代真的先锋,也可见那时对电影本体的意识(这部无疑是蒙太奇式的),对电影艺术论的信念,都是和今时今日截然不同的。而那时神茶无疑也是宽松的,信仰、政·治、灰色的社会游戏规则与人性的自私狭隘统统可以放在前景,甚至裸胸的击鼓祭祀妇女与山隘上成百的赤裸稚童。前三十分钟非常引人入胜,无论形态抑或内容,男主意外死亡的一大段拍的非常撼人心魄,瓢泼大雨,有些抽象的车站,他冒着雨夹着等人高的模特挤上公交,公交上的群像处理也是蒙太奇式的,芸芸众生,拍法是偏向写实的,但他们的状态却又是抽象的,例如一直接吻不顾及混乱的恋人,以及男二编剧一直背向镜头站在车厢最后一排。但那时的艺术创作者终究还是有些保守,或许那个时代,他们也缺少渠道看到更多先锋电影,于是后续的具体技法依然匮乏,看得不免让人疲惫。但八零年代在燃烧! |
|
公交车上的现实空间 西安半坡村的历史空间 现代人脑中幻想的灵魂空间 |
|
6/10。精神压抑的古城墙,东倒西歪的兵马俑,无头的人像石雕阵,这些物象似乎在象征见死不救的人们冷漠的心灵,只不过能指堆砌过剩,反而显现出作者思想的混乱。开场公交车上肖肖勇斗歹徒一段,场景不断插入恬恬在一群女体塑料模特之间工作,以及肖肖抱上车的女体模特,荒诞的物件使现实、幻想和历史空间融合在一起。恬恬来到太平间,迷糊的老者盘腿坐在门边,让恬恬自己去看尸体,结果肖肖活了,他们来到兵马俑坑,恬恬弹奏着悲凉的乐曲,她听到现实中警察验尸的谈话,愤然砸碎了琴,塬上数百个光腚的男孩笑着在荒原上跑开,世间的阴冷使肖肖死不瞑目,不但死后背上了流氓斗殴的污名,还看到全车人为自己开脱辩解的各种琐屑卑微的理由,最终,肖肖被追认为烈士,恬恬出资为他塑了一尊赤裸的泥像,肖肖看到自己的灵魂清白赤裸地站在人间,大笑离去。 |
|
一定要让英雄在追悼会之前入党 |
|
对于人类的一次次道德逼问➕罗生门。色调太有历史厚重感了,回归原始探讨性意识。装置造型艺术、极为对称的大面积的同色块构图以及重调音乐,现代主义艺术的电影方式,一直以为这种风格是黄建新在《错位》和 《黑炮事件》开始探索的,但没想到黄健中在1987年也运用这些,但符号和意象堆积的太多了,虽然解读空间很大,但是未免看着过火了。还是最爱黄建新。太羡慕老爷子的80岁这精气神儿了 |
|
1.我可以忍受真实,哪怕它如此残酷,但我不能忍受欺骗。2.中国影史被低估的cult神作,不足之处就是故事性稍弱。3.那对动不动就甩着的双乳简直可以列入国内影史邪典场面经典。4.虽然我看不见,但我的名字却叫亮亮。 |
|
帮帮我,别让我离大家那么远。先锋性艺术探索影片,最先锋的应该是阳具勃起的英雄雕像吧。讽刺官僚主义,批判国民性和传统道德,故事对观众还挺友好的,至少有一条明晰的主线。 |
|
古城楼好像在《背靠背,脸对脸》里也出现过,市文化馆所在地。 |
|
真的很佩服黄健中导演对于艺术的先锋探索,这部影片在近四十年后所表达出的震颤感也让人叹服,即使很多人都在吐槽五毛钱特效,阴森的恐怖片氛围,也很理解为什么很多观众不喜欢,但在八十年代的中国以如此大胆的方式尝试去揭示隐藏在制度结构和公众的道德心理模式已经非常前卫,更何况叙述的角度也十分新奇:以一位死者的角度去旁观,但同时也在不停地介入,使之成为其中的一部分。以宗教仪式的符号形式以及代表着情绪,和灵性方面勾连的艺术作为直接映射人们心灵的媒介,身体语言的舞动和面部表情的转换不仅停留在社会的批判层面。这一部我觉得导演更多是在探索人物内在的情绪,去触及社会问题反而是其次的,因此也产生了一种好像说了很多又好像什么都没说的错觉。作为晚辈在大屏幕上看到这样的作品是幸运的事情,它触及到了许多人不敢去触碰的生死议题 |
|
充斥着B级片样式的吊诡气质,横向对比远不及80年代黄建新的先锋、黑色表达。塑料模特、兵马俑、石像的隐喻过于低级,照猫画虎的实验性结合道德说教不仅严重削弱了观感,还让这一社会事件缺少了时代的脚注。以及我真的怀疑,实验影像和正向的、非反讽的道德说教是可以结合的吗? |
|
内涵其实并不难理解,还是传统的道德价值那一套,只不过形式上比较花哨,导演是个历史迷,历史的空间,灵魂的空间和超现实的空间,只不过可能我没看懂,有点缺乏联结。。。 |
|
!!!!!!这个我必须说,吓死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