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忆到底会怎样欺骗我们,我们到底会怎样欺骗记忆? |
|
35年后,詹妮弗终于决定面对这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她将自己13岁的时候被比尔性侵的经历公之于众,并当众和比尔对峙:你不是称呼我是你的小女友吗?
毫不意外,比尔否定了。
是啊,他刚刚才得了杰出公民奖,怎么可能当着所有人的面承认自己性侵幼童呢?
如果比尔真的不是利用教练的身份性侵詹妮弗,如果他真的认为他是在和詹妮弗谈恋爱,如果他真的爱詹妮弗,詹妮弗问他“你不是称呼我是你的小女友吗”的时候,他为什么不敢承认呢?
因为他知道性侵幼童是不对的,他一直都知道。
所以说啊,和儿童“谈恋爱”都是扯淡,成人和儿童之间根本不存在“真爱”,无非是利用儿童的不懂事来满足自己的私欲,然后再用“谈恋爱”和“真爱”这样的鬼话让受害者不知道自己受到了伤害,也就不会去报警。 |
|
电影比现实艺术,现实比电影残酷 |
|
“想了这几天,我想出唯一的解决之道了,我不能只喜欢老师,我要爱上他。你爱的人要对你做什么都可以,不是吗?思想是一种多么伟大的东西!我是从前的我的赝品。我要爱老师,否则我太痛苦了。” |
|
自传电影,由大量过去的虚影与现实的羁绊堆砌而成,过程中夹杂着拷问与质询,导演用纪录片形式探索困扰着自己的答案。
而像我这样的——没有切身经历过的人来说,做出的任何评价都是非客观、无意义的。对我们来说这只是一个故事、一场周末电影,对她/他们来说,可能是一生的梦魇。 |
|
A powerful story。到底是长大后的真相毁了童年,还是童年的她伪造了记忆。伤害,有时会迟到,但不会不到。 |
|
就像吃下了一口变质的食物,胃里一阵不适。利用儿童的想要长大自以为成熟的心理而一步一步的达到自己恶心的目的是多么的可怕。而受害人的自我封闭和70年代自我保护意识的淡薄,让坏人更加逍遥法外得意忘形,毫无悔改之意。希望父母能给予孩子多点关心,让坏人无可乘之机,及时得到应有的惩罚。 |
|
去年《嘉年华》去威尼斯放映的时候,还看到有评论讲如今被种族、难民、恐怖主义等问题笼罩下的西方几乎没有电影人再愿意关注这个“过时”话题,结果美国就又拍了部,而且更直接更勇敢。在如今电影形式、内容、技术都有来自各个国度的导演推陈出新的情况下,这类永不过时的社会学文本才更显得弥足珍贵。 |
|
你也许可以催眠自己不去想男人是如何戕害你,却始终不明白为什么有女人也要为他们递上锁链,在你的记忆里吐出冷漠的烟雾,遮掩着自己同样伤痕累累的身体。 |
|
圣丹斯首映。没法评价。整个看电影的过程中第一次有作呕反应,心跳极快、血液膨胀到无法呼吸。电影完成度极高,双线剪辑的严丝合缝,两位女主跨时空跨年龄的对话真的是猛敲人心。正是因为这是一部完成度极好的作品,但由于故事的社会价值深度、压抑程度足以将每个有良知的人击垮... 谨慎观看。 |
|
仿佛回到了读《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的过程,溺水般的窒息感,不断被淹没。真相无法承受时,人只能躲进故事。告诉自己是幸存者,才能淡化幼年被侵犯的受害身份。看完最不愿面对的是开头的那句,你即将看到的这个故事是真实的。 |
|
「十三岁的模样」和「他哭了」是两处神来之笔, 建构了「爱」的柔软与刺目。「女孩对女性的向往」映衬着「女性对女孩的捕猎的」,两相对比更觉冷漠与伤感。故事结尾,小女孩呕吐后回到床上,身穿小圆点图案带蓝色蝴蝶结的睡衣,简单的儿童样式,但小主人已经历了世间最复杂难言的关系。 |
|
记忆会点燃壁炉里没有燃烧的木柴,美化他在你身体上的抚摸,因而忘记那天室内的寒冷,忽略分享到的并不是爱情。要如何告诉十三岁的自己,你不是主人公,你是受害者。有很多和你一样的女孩,以爱之名遭遇苟且之径。信笺上没有编造的故事,只有哄骗的记忆,揭开旧日伤疤更残忍,还是沉溺被爱漩涡更痛苦。 |
|
刚看完《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就看到这个,吐了。成年人诱奸未成年人,并令未成年人以为他们之间是正当爱情。等小孩们成年,意识到自己当年受到了怎样的伤害,却毫无证据,犯罪者逍遥法外。教练、老师,这些本该是守护孩子的角色,却成为了孩子童年的噩梦。 |
|
不是简单地的说侵犯儿童的成年人多可恶,始终留有疑惑和余地,探寻那个13岁时自己的心理——而这种经历又是怎样影响到她后来的人生。 |
|
这又是什么让人窒息的真实故事 |
|
预定十佳。豆瓣导演贴错成同名制片人了,其实福克斯是另一位纪录片导演。电影讲述她13岁时被性侵的事。与其他同话题作品不同的是,此片由当事人自己编导,而且把13岁时自己的想法呈现得十分全面,并通过采访/纪录/演绎多种电影手法,把幸存者那像梦一般不准确的经历和体验成功呈现出来。节奏非常好。 |
|
主角追问Mrs. G为何当时知情却没有举报,G说因为她自己也被幼年性侵,而且是G帮Bill找猎物,这跟Bill的性侵同样恐怖,一对美丽的变态啊。Wounded leading to wounded。Jason Ritter好帅。 |
|
3.5;以静止在某一刻的记忆抗争跌入黑暗过往陷阱,以篡改记忆编造出的谎言迷宫,以重返现场的方式直面刻意的遗忘,从恐惧隐形到自揭伤疤,她的勇敢背后是令人窒息的创后阴影与失去爱的能力;真相在双时空交流中慢慢显形,郁闷愤懑如潮翻滚,宛如重温一遍房思琪式的悲剧。 |
|
赶上现在性侵话题的风口浪尖,《信笺故事》比《嘉年华》更好。对于还处在成长的懵懂和塑造期的小孩,急需关注、呵护的心理无法得到父母关爱,则极易无法抵抗诱惑而受害于外人,一些伤害(尤其是性伤害)看起来随着成长和岁月的流逝而消失,其实仍化为你人格的一部分伴你一生,和工作、生活混杂在一起,左右你的情绪、对人生和婚姻的态度,甚至直接决定你幸福与否。人生最可怕的在于,走过了40多个春秋,你还不知道一些谎言的真相以及对你的人生造成的影响造就了如今的你。全片最戳人心的就是詹妮的母亲最后说的“我失败了,我不希望那是真的,我告诉我自己那不是真的,我做错了这件——作为母亲最应该做好的事,保护好她的孩子,我对不起你”。PS:美国13岁的小孩日记的语句优秀到让人吃惊。 |
|
任何人13岁的时候遇到这种又帅又会用各种“你是最独特的”“你是最深刻的”“你是完美的”这样的甜言蜜语轰炸的短跑教练,都会很容易堕入性侵陷阱吧。女主穿越时间与曾经的自己、当事人对话,扣问出赤裸裸的真相。原来是曾经为了忘记疼痛,用美好的谎言欺骗麻痹了自己 |
|
这不就是萨特和波伏娃的徒子徒孙们干的勾当吗?真实、勇敢、真诚,且复杂........人性最细微的感情和性爱体验实在是太复杂了,连自己都需要时间和成长去认识自己。 |
|
只有以自身经历为蓝本,才能获得如此立体的“受害者”形象:明明是刻骨铭心的伤害,却需要对回忆反复确认,因为她逼自己忘却了曾经的痛苦,可痛苦是流动的,人生如此有迹可循,没有一道伤口能被轻易掩藏。这些伤口推翻了她,亦造就了她。 |
|
这个故事里可悲的人太多了,年幼受到性侵还要告诉自己他们是lover而最终破碎的也是男人自己是个赢家的女孩,把鲜活的女孩子前赴后继递到男人面前自己却日渐苍老无法跟随上脚步的女人,管教女孩严厉到她无法呼吸,甚至都不让她去与她的第一个朋友共进晚餐,导致女孩急于挣脱束缚误入这段错误的关系却在女孩露出自己被侵犯的蛛丝马迹的时候选择自我欺骗的母亲。以及那个口口声声说着爱,最后在电话里哭泣着对女孩说我不能没有你,请不要离开我的男人,在多年后的宴会上面对已经长大的女孩的质问也只敢仓皇逃走。最后Jenny推开门去见Bill的时候,我紧张到手脚冰凉,心跳紊乱,幸好这不是一个过于狼狈的结局,至少她跌跌撞撞走出去的时候,还可以拥抱她的爱人。 |
|
对女主多年后心中对这段往事的重新追忆和反思可以理解,但仍然不能理解女主为何在多年之后在对往事的探究过程中仍然透露出的对这段经历的一个暧昧的态度,以幼年缺乏关爱和心灵上的早熟为借口早就失去了说服力,这些困惑使最后女主的释然显的有些令人措手不及,同时也失去了应有的张力。
|
|
别让你的女儿和任何一个男性独处。任何。 |
|
看完电影之后我第一时间去问了女朋友 “为什么你选择了我 我有什么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吸引了你”,是不是人与人之间——特别是情侣 就有一种冥冥中注定的独一无二相互吸引?就像电影里面Jenny想知道的 为什么Bill选择的是自己,后来看到演技炸裂的那一段 小Jenny在走廊走着回答大Jenny的问题我才知道 Bill只是禽兽 没什么狗屁唯美的浪漫主义观 而我们普通人也一样 哪有谁什么过人之处 大家都是容易受伤容易满足的小马驹 只不过比Jenny幸运一点点 找到的是不伤害自己的那一匹而已。 |
|
故事。结构。反思。题材。少女性侵,意识觉醒。 |
|
“我与我的对话”不是询问和追忆,而是站在一个平等的角度进行一次心理历程的延续。无论如何,13岁那年的朦胧与暧昧,都是不真实和不可靠的。被极力压抑和隐藏着的伤害与不适,使她心灵中的某部分永远停留在了那个失去保护的年纪。 |
|
非常牛逼 但是中间的视角切换的节奏真的太累了 加上本来这个议题就是脑子大看得非常生理不适的 只能给4.5了 |
|
B / 叙述几乎完全发散于主角自身,即便部分心理的呈现是直白的呼吼,但至少维持了细腻的情绪状态。影片也从对教条程式的正义建构,落实为对人本身体验的回溯、对纯粹的真实的动人追逐。一切愤怒都蓄积到最后一刻人海中的嘶吼,仿佛嘉年华的大喇叭萦绕着空荡荡的回声。 |
|
记忆总是帮你篡改一些事情,让一切看上去是那么理所应当,说服自己才是那个生活中的主角,自己才是那个胜出者。很困惑为什么总有人在以他们的价值观帮你判断对错。走过的路,所有的决定才塑造了最终的你。 |
|
「改编自美国性侵案件,这部电影比《嘉年华》更直接更勇敢。劳拉·邓恩出演的妈妈,偶然间发现了一封女儿40年前所写的信。信里揭露了一段三角关系,诸多秘密也就此被揭开。尽管故事的主人公在向我们呈现故事的时候看似那么平静,但这个全世界都在关注的话题终究还是看得人内心波澜,五味杂陈。」海报上坐着的是十三岁的Jennifer和48岁的Jennifer。太压抑了,看电影的时候不止一次的想起林奕含。林奕含选择把那段不堪的故事文字化,Jennifer选择把这一段故事影视化。但是,我们仅仅只看到了 这些侥幸能把故事记录下来的人,而那些我们看不到的呢?一想到这里,我就觉得不寒而栗。 |
|
4.5 But time...how time first grounds us and then confounds us. We thought we were being mature when we were only being safe. |
|
成长是残酷的,大家都生活的很艰难。父母忽视对小孩的保护,独自面对成人世界的恶毒。当受害者变成加害者,有多少伤害,会由于保护自己,去美化回忆。叙事手法有新意,关注精神层面。比《嘉年华》,看完更让人难受。 |
|
可能是後metoo時代的代表作之一。紀錄片女導用劇情片重構自己的傷痛,已是另一種「紀錄」;與《烈女本色》的極前衛不同,本片多了更多的壓抑,緩緩訴說主角(導演)自己的過去與現在;Laura Dern近年的顛峰演出,沒有之一;本片應該在銀幕上映正場,而不只是在HBO播映。 |
|
这样的片子不好评价…但是记忆一点一点的人被纠正的过程还是很震惊的 其实要是不这么站在风口上 口碑又会如何呢 |
|
从头到尾,充满同一镜内跨越时空的对话,现在与过去自己的对话,现在自己与过去亲友的对话。开始很长时间,这样的处理让我心烦,渐渐发现这就是一个悬疑故事,一个解决自我伤痕心结的悬疑故事,那些与之对话的亲友渐变成了目击罪行的证人。终于,在对观众不停灌输和强加,被性侵女童不是受害者,甚至性侵者只是她的第一个恋人后,在现实和过往持续对话的交叉剪辑下,来了个巨大反转,圆满了这个米兔时代的漂亮信笺故事。 |
|
人要如何学会,和过去的自己和解? |
|
78/100 电影用丰富的调度手法传达出了一个女孩的一段“童年旧事”的千思万绪,真实、主观的回忆出了超越受害者视角外的故事和情绪。无法满足被爱和关注的需要是“误入歧途”的一大原因,电影说的已经很明白了。导演成熟的不像一个只有两部电影的新手,还把那种微妙的文学感融入到了电影里,赞。 |
|
克制、内敛,女性导演驾驭这类题材再次被印证很合适。不以脸谱化塑造形象,也不向非黑即白的层面渲染,但真切挖掘到人性幽暗和扭曲的一面。直至片尾展示的现实照片,我才愿意相信,这原来真的是真人真事! |
|
四人关系中的性侵,心路历程跟房思琪惊人相似,导演就是当事人,片名就是导演13岁写的书,记忆中是爱情,现在的自己如何说服自己是性侵呢,终于有人把这个拍出来了。 |
|
一个逾越了法律和道德的残忍故事,却把痛点用如此温和的方式一点点剥开。这也许就是圣丹斯的独立精神,去挖掘那些不为人知的真实故事。频繁交叉和切换的蒙太奇剪辑,利用回忆的碎片拼贴出一个完整的少女成长往事,这是温柔的陷阱,穿过镜头与观众对话,打破时空的壁垒与儿时的自己对话,形式令人称奇。 |
|
喜欢迂回却点到为止的叙事和单一的视角 |
|
纪录片式的追问直击事件的本质,自我对话深入受害者的内心,克制隐忍同时又充满力量。 |
|
记忆是怎么被粉饰 告诉自己自己不是受害者的 |
|
冗长的无聊故事,几十年后才发现自己被性侵,不是真爱,这是后知后觉到何种地步了?我其实就一个问题,如果这个女的真以三十多年前的遭遇控告她教练,教练是不是要受刑?豆瓣居然把这部电影打分在8.0以上,是因为最近流行的me too运动吗? |
|
通过一次次跨越时空的对话,影片罕见地揭露了受害者在性侵发生后采取的保护机制,将不堪的记忆反向重组并最终确立了真实——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令人心碎的经历不被人相信、沦为「故事」?作为一部应景 MeToo 的作品,这场自我回溯的教育意义不言而喻:如果当事人的确会「记错」,我们能否调整自己思考性侵的方式,而不是一味地质疑? |
|
真的是时机对的电影,赶上所谓的#metoo。对话这种形式也没有很特别;故事也没有很深刻,但胜在真实? 看看鱼缸这样的作品,那么这部只能说寡淡。 |
|
蛋挞: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房思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