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开放40周年影展*天山。在这部百万成本、两周拍摄、全非职业演员的电影里,王光利展现出的意识与美学,堪比三峡时的贾樟柯,里面火锅戏的隔窗取景,货车过陆家嘴进世纪大道的框式构图,搬木板时的景别转变,工地秀和抬门板过杨浦大桥的设置,都创造了一种近乎魔幻的体验,但剩下的全是纪实,镜头贴在普通人的脸,上面写着下岗、生意和彩票,更重要的是吃喝、街道和方言里的人情,如此深入现实的肌理,以至于流行金曲混合在巨大的背景噪音里,仿佛喧嚣的含混就是时代之音。谁又能比自己更演好自己?当映后见面会时,三位主演从观众座位中走出来,这一刻仿佛是全片的象征,19年过去,电影没有给他们的人生带来奇迹(有几位甚至联系不到了),但他们让电影多了一些可能,用导演的话说,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真实、辛酸、荒诞。 |
|
导演说,下岗相关的内容也不能说太细,你们懂的。幸好是上海话,北京审片的人看不懂… 2018.12 素人 超真实。 |
|
“来笃话啥西,俺实直头听弗懂~白嚼蛆一场哉” |
|
上海有句俗语叫横竖横拆牛棚,意思就是豁出去了,这部电影的名字也是这个意思。电影是讲一群下岗工人的再就业过程,剧中人物都是自己演自己,全程上海话,而且夹杂了大量上海俚语,听起来侠气色意 |
|
打开电视看电影,本想催眠,没想到越看越投入,太有意思了。下岗潮和下岗工人、即开型彩票现场,居然也有唱《走进新时代》,不得不联想到同时异地的铁西区,不过不得不说魔都人民不愧为国际大都市,烫头着装时髦得很。素人演员本色出演,彩票元素的不可或缺太过黑色幽默和荒诞,结尾和幕后片花让我笑开了花之后又迅速冷却想着现在他们的现状如何。抛去彩票这就是真实的人民生活时代样貌。前半程摄影的随意和主旨涣散本要睡着,后半程竟拉回来得如此有趣,喜欢,难得。 |
|
第一次看的时候我打了三星,但是看完后一直回味,这次重看我愿意打五星。当我们整日沉浸在马云这样成功商人的传奇故事中时,殊不知这些只是幸存者偏差,大多数的人其实都是如张宝忠这样的失败者,而他们对生活的坚定和对信念的坚持,或许要比那些真正成功了的人更富有英雄主义,张宝忠是中国经济发展浪潮中的一个缩影。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是一个金钱至上的时代,但是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也因为此,这是一个令人绝望的时代。最后那个扛着门板兑奖的工人,为全片划下了一个极富讽刺的镜头。 |
|
好片子却是没人看,十年了,王光利的下一部在哪儿 |
|
粗粝的画风下记录了那个年代一缕奋发向上的阳光 虽然心若在梦就在 和我不下岗谁下岗 先富带后富都一样是无耻至极的谎言 树立的是乐观主义的典型 那个年代至少还有这样的现实主义 主人公都是本人演本人 都不是专业的演员 但却也演出的落落大方 很接地气 非常真实 也许只有他们心里才真切懂得下岗的感受 |
|
#24上影第五场# 十分粗糙但又无比诚恳,非职业演员从前半段表演的生疏,会时不时偷瞄镜头,到后半段渐入佳境,真正地做到饰演自己。路人、老人、小孩凝视摄影机疑惑的面孔,使影像游离在纪录与虚构之间。影片末尾,众主演的自述将现实与电影交融在一起,仿佛真实地看见千禧年上海都市市民的平凡光景。 |
|
套着下岗创业潮的彩票宣传片 |
|
张宝忠才是上海的宝总 |
|
—|—,阴晴阴,散聚分,无望希望失望,昨天今天明天。真实下岗工人本色出演,近乎是纪录片,辛酸的现实,真实宝贵的时代印记。扛着门板唱着时代金曲过江的结尾实在是全片精神的提炼,大好。 |
|
质感粗粝内核真实的好作品,稳扎稳打。1.意外是这是全员素人班底却毫无表演痕迹,完美证明了真实自有万钧之力。2.二十世纪初的上海城市影像令人感动,纯粹中又透着现代化气息,陆家嘴区域那时看起来甚至比现在还要美。3.片名横竖横的拟人化先呈现—|—及英文翻译“GO FOR BROKE”都令人眼前一亮。4.有不少饭桌对话戏份,每段的侧重都不一样却皆具魅力,着实叹为观止(而且不知怎么导演的拍法让我看得好饿)。5.高潮段落的戏份层层迭起,两次的中彩票、现代时装表演和上电视、做好事、再创业的群戏调度极佳,每个主要人物都展现足够。6.结尾被悬置的分道扬镳,扛着粘彩票的门在大桥上唱着《常回家看看》渐远去的背影仿佛凝结人生百味,恰到好处的戛然而止。7.我今天横竖横了|我不会发表什么讲话,大家吃吧。(8.5/10) |
|
12/2@天山 7。有看彩版颗粒卡萨维茨X法式野餐的怪乐趣。金杨大法好。 |
|
用粗粝的纪实感去描摹下岗潮群像,无论是创业的小老板,还是脑瘫患儿的父亲,无一不是被生活困住的一群人,中彩票的设计应该是为他们刻意营造的一束光,有戏剧的考量也是善意的表现。 |
|
2018199 天山,沪语原版。“真实电影”,非职业演员的表演太真实。结局的黑色幽默,挺让人心酸,以福彩作为叙事线索,上海人外地人都不容易。 |
|
横竖横原来是上海话,跟贾樟柯一样的时代记录,居然是自己演自己,近似纪录片。中了彩票没有成功钱生钱,但诱惑到民工也一起买,上海的彩票市集跟小时候县城广场的如出一辙。下岗故事想起家里人,折腾几十年发财的故事永远出现在别人家。皮卡堆着废弃建筑材料经过陆家嘴那段构图很妙。#SIFF26-19上海影城9号厅 小厅的国产片观影环境太差 |
|
通篇沪语,非专业的阿姨爷叔,有种老里巴早在看《纪录片编辑室》的感觉,交关亲切。 |
|
横竖横,干。素人的表现真实鲜活得像纪录片。
又是一个宝总,张宝忠说自己应该能演好自己,现在呢?
当年的浦东真空旷 |
|
非常“特别”的电影,在豆瓣只找得到一张海报,全篇都是上海话的非专业演员扮演的日常的自己,伪纪录片,下岗工人试图再崛起的众生相,然而那张似乎能改变命运的彩票却让这个小团体各奔东西? |
|
技术上有一些非常低级的问题,但演员的状态非常真实,说是纪录片都不为过,到后面一度都感觉和现实没啥区别了,很享受旁观他们的“生活”,没想到大陆还有如此“真实”的现实主义电影,尤其是打麻将、倒垃圾的那段对话还有中彩票后的“喜悦”这几场…相当厉害;结尾绝妙~有横竖横的精神!;在上海世纪汇这边的影院放也算是排片挺用心了;也不知道这帮人现在都怎样了 |
|
虚构的魅力在这一刻因为真实的现实而无限放大,这种模糊界限的做法让影片的感染力加倍,金兴公司中彩票的时候银幕之外的我看着也十分高兴。 |
|
#siff26,真实上海90年代,竟然还是金杨街道赞助拍摄的。 |
|
每一帧简直眼泪要流下来,半剧情半纪录形式忠实还原了那个外滩只有星星火,坐在露天皮卡上闯陆家嘴的90年代上海,片子里小到一碟菜,大到上海滩,都是还热乎但已成往事的记忆。无论在90年代,还是在当下,这部电影都是所谓的“少数派”,她讲的是一群在狂飙突进下成为代价的80后父母一辈人生最后的一次“蹦跶”,一次“折腾”,同时编导再借中彩票这个主情节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天降横财,穷人就能改变命运吗?宝总和一群下岗兄弟姐妹,宛如聚义厅般的聚散,应和了那句20年后的网络俗语:凭运气赚来的钱都会凭实力亏光,也让最后一幕清晨大桥下奔明天的民工背影带着更深沉的唏嘘。影片中最感人的一幕当属爬楼运木材,一群老上海人为了省钱争气,宁可爬楼攀窗把木材运到三楼客户家,尽管抠搜窘迫,却带着那个年代才有的对奔赴生命第二春的热情与希望。 |
|
朴素真实地反映下岗人员再创业的生活经历,业余演员表现不错 |
|
一部难得一见的现实主义作品,演员都是本色出演,故事情节也真实得令人想哭,和剧中人相比,不禁感叹自己的好运气。 |
|
看个风格 看着老板中奖的小工扛着门板兑彩票可以可以 还有建筑工地脱衣秀等娱乐 |
|
我.我真一点儿情节都想不起来了. |
|
太有意思了看沪语片,总感觉说话人就在自己耳边的那种亲切自然感,素人伪纪录片的真实鲜活演出,同20世纪初的上海一样,蓬勃生机盎然,也许下岗失业迷茫、也许生活困顿艰难、也许冒险投资失败,又或许一朝幸运中得彩票、寄望人生改变。最终走向平淡是绝大部分普通人的归宿,但扛着贴着中奖号码彩票的门走在熹微日光的大桥上,又怎么不是满怀希望的呢?那个时代涌动着希望,而希望是个好东西。 |
|
特定题材名片。纪实的风格。这个国家的一段往事。90年代上海风貌。有当年万民购买彩票的盛况。虽然王光利不愿意把自己归为第六代,但是从一边剧情一边纪录的手法来看,与第六代如出一辙。没办法,人的认知永远逃不脱他的时代。能逃脱的都成了“神”。 |
|
#SIFF24# 剧版《繁花》最终话里造起的半截东方明珠在电影里差点成了下岗工人勇创业的试验田。繁花之下是扎根的泥土,宝总也可以是身穿红色佐丹奴的张宝忠,这座城市也值得这样一首风物诗。 |
|
深深折服!远远被低估的杰作,应该好好修复了,重新进入影迷的视野。 |
|
3+,汉族隐忍…… |
|
和同日观看的《生活万岁》相比,反映下岗工人再就业题材的《横竖横》有诚意得多。一班上海老爷叔阿姨的本色表演,100万人民币的低预算制作,诙谐有趣,笑中带泪。片中的老城厢及新上海让我惊叹身边这座城市在过去20年中的发展变迁。 结束后与张宝忠和其他两个老爷叔的座谈也很有意思,尤其知道脑瘫双胞胎中的一名已经康复也是释怀不少。当年的张老板西装革履,今天的张爷叔棒球帽潮人打扮。很想问问是否后悔当初没有将40万大家分掉而不是用于金兴五金的再发展是否有遗憾,但想想还是太过残忍。祝父辈们余生好运了。(2018年12月2日/天山) |
|
属于上海的新浪潮和新现实主义,在时隔二十年后看,一些专属于上海80后的童年记忆被这部电影保留显得弥足珍贵,一改别的电影反映的对于改革开放的正确记忆,这部片子取材现实,无论是过程还是经历都是对于改开最真实的记忆,并不是所有横竖横的投入都能有高回报,对于他们那批上海下岗工人来说,不像东北,下岗并没有把他们完全击倒,上海依然是遍地机会,他们随时可以抓住机遇东山再起,但导演似乎不鼓励横财,所以中彩票并未给他们带来好运,现实也是如此,他们这近二十多年的生活也并不是风生水起 |
|
彩票是财富,彩票是桑塔纳,彩票是三十万。货车驶过世纪大道,天气冷极了,火锅雾里的希望,上海不属于我们,我们溶解在黄浦江。 |
|
假演员演真戏那种质朴尴尬真的好好笑 |
|
#SIFF26#
挺真实的,有一些伪纪录片风格,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 |
|
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上海,不是纪录片,胜似纪录片|没有这部片子,可能真的不会想起来当年彩票还专门弄了档摇奖的电视节目|一位主演说自己现在退休工资五千多,听到前排有女生说自己在上班工资也没这么多|走进新时代 |
|
千禧年上海市民衣食住行玩乐考,39一位酒店豪华烤肉自助给我看馋了,20年前的全民下岗潮与此时此刻遥相呼应,我们到底是否该期待奇迹会在门的背后再次出现。@siff |
|
打破纪实和虚构之间的界限,上世纪上海下岗工人的生活掠影。 |
|
20181202@天山1厅:从语言到视觉的nostalgia,然后看清现实与魔幻一路同行。 |
|
26th SIFF,上影BOE,with WF。后下岗时代上海众生相,本土气息浓厚,很适合上影节。 |
|
太真实了,显得现在那些沉闷的现实题材文艺片都很虚假 |
|
“下岗内容不适合说得太细” 不是很懂 (更倾向于好好讲一个故事 |
|
3.5 比较像风格练习 |
|
简直就是Dogma95电影。 |
|
从故事性上来讲,不算非常喜欢,给三颗星。但是这些普通的人身上真的有生命力。不管怎么样,日子总要过下去。
整场看下来,最深的感触是影像这东西真的太神奇,记录下的那瞬间什么都是崭新的。但是伴随着时间流逝,再回看,同样的影像就是会有光阴的痕迹,会有灰尘的质感。
时间轰隆隆向前跑,看着光秃秃的陆家嘴很奇妙。
结尾发现全部是素人本人出演,还是小惊喜,多加一颗星。
记录一下上影节第一次出警,隔壁的小姐姐一直在疯狂的吃上好佳,真的是...... |
|
真心好看啊,真人真事演员演自己毫无痕迹,特喜欢那阿姨。还有幸见到了主创。181202 |
|
横竖横,go for a broke。90年代的上海,彩票本不属于我们,就像本不属于装修的房子的门。坐车经过世纪大道,扛着贴满彩票的门板走过大桥,我们终究也不属于上海。非常真实的纪录片,难过的是出租车司机的脑瘫双胞胎女儿也是现实存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