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中早已经没有了妈妈,生活早已经很拮据,水电早已经停了,今天吃过的泡面汤要留作明天拌饭,喜爱画画就画在水电停用通知单上,从公园偷水饮用,把摔死的妹妹埋掉......这一切,都没有人知道 |
|
寂寞放入时间,死生藏进四季。你怎么不来玩了?问出的都是寂寞离散;这就算告别吗?道尽的皆是生死喜悲。泡面桶种下了盛与衰,行李箱藏匿着生与死。头发长了蜡笔短了,寂寞随季节更迭;灯泡暗了蜡烛亮了,生命与时光流转。日复一日无所事事,只好承载思念。最好的一次是枝裕和,最残忍的一场成长悼念。 |
|
你不知道她为什么离去,就像你不知道,这竟是结局。 |
|
真是可爱的孩子啊。从《距离》之后,是枝裕和的电影就越来越生活化,有些纪实的风格,琐碎的生活细节,两个小孩甚至算不上表演,即兴发挥的表演也让这部电影充满了生活气息。更难得的是,面对这种狗血的题材,是枝裕和却并没有煽情和大喊大叫,只是让所有角色一起忍耐、承受着,连同观众一起 |
|
艾小柯写的:两个十几岁的孩子,白衣服上沾了泥巴,迎着微曦的曙光,在空旷的早晨一语不发的从黑暗走向黎明,耳边响起的是《珍宝》的歌声:“姗姗来迟的春光,让人深吸一口气……我逐渐成长,没有人可以亲近……”——这段情节最美了
|
|
初工作时认识一位同事,有次一起出差时他忽然对我说起,他从小是被遗弃的孤儿,曾在垃圾堆捡废品为生,那是个夏天,他说话时常走在我前面,白衬衫上有星点的汗印。昨夜看此片,明在午夜霓虹中奔跑的身影,又让我想起他那件刺眼的白衬衫,一瞬间心酸莫名。这些,都是在世界的某个角落里,真实的人生啊。 |
|
我的平常生活就是他人的幸福 |
|
埋葬妹妹时,黑暗中特写哥哥微微颤抖的手,那是一双12岁男孩的小手,它将土慢慢撒到箱子上。死亡的主题再次让人动容。真正理解的生命的人不会在死亡面前别过头去,真正勇敢的人即使在不断的失去中也能找到安顿自己生命的力量,但当这种坚韧出现在这些无人知晓的孩子身上的时候,却只让人感到生之残酷 |
|
意识到yuki已经死掉的那一刻,我一连说了十几个shit。难过却哭不出,像是被谁狠狠打懵了,完全不知该如何反应。 |
|
对于成人世界的不信任在电影中几乎无处不在——妈妈,爸爸们,房东以及房东太太,便利店的店长,援助交易时的男人…… |
|
为什么一部如此沉重哀伤的电影,要用如此平淡甚至轻快的笔调来描述?无法上学、无人疼爱、停水断电、缺衣少食,甚至最后面临死亡。但是不是日复一日的生活会让我们变得麻木?亦或者是变得坚强。一人でも生きている。 |
|
看完以后,也还是沉默,没有煽情的眼泪,没有明显的愤怒,就和这部电影一样,平静的说一个难过的故事,但没有一个人流泪,甚至连埋怨都没有。被抛弃真的很可怕。 |
|
是枝裕和还是不够狠心,如果影片能严格按照它的事实基础“西巢鸭弃婴事件”不加太多改动地拍出来,才真正震撼人心。期望值过高,结果失望。是一部细节完美到头发丝的电影,但似乎还少了点辛辣味…… |
|
明明有光,光裡卻有無盡的暗。無語卻哀傷,是結束那一刻最真實的感覺。 |
|
为什么可以把抛弃和压抑拍得这么美,这么安静。小小的生命被装在箱子里,带进这个家,最后又被拖了出去,连同箱子一起埋葬,无人知晓。“单亲妈妈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吗?” 希望世上不要再有问出这样残酷问题的母亲,既然将无辜的生命带来世上,请守护他们到底吧! |
|
男孩一次也没有掉过泪,你看见了吗。 |
|
身为人母居然能无耻到这个地步也算奇观一件 |
|
两个多小时一直是非常压抑,却找不到释放情绪的出口——就像里面的孩子一样,从黑暗到黎明的机场,生死的告别也未有一滴眼泪。(当然那首歌的歌词太残酷了)无人知晓,几乎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存在,属于每个人的最平常的生活也是他们不敢奢望的宝物。细节好美啊,是枝裕和真是。。。唉。。。 |
|
我住在皮箱里、没水电的家里、妈妈的衣柜里;我喜欢画画、钢琴、棒球;我不能去阳台、门口、学校;我活着的时候很乖,我死了无人知晓。 |
|
还是喜欢早期的是枝裕和,不带煽情的写实就像扎进心脏的一根针,让人刺痛到无解。少年柳乐优弥的眼睛太传神了,像是有很多话、又像什么也没说,担当得起戛纳最年轻影帝。 |
|
难受死了。用这种小清新风格表现如此悲凉的故事,心在流血,欲哭无泪。片中仅仅出现了一滴眼泪,还是狠心的妈妈的。最可怕是“真实故事改编”几个字。 |
|
真实事件改编。虽然同情当事人遭遇,但这部电影太平淡了,看电影就是为了代入当事人,让自己体会到当事人的感受。可这部电影看完后感觉什么都没讲,还不如直接看新闻省事。希区柯克:“电影艺术就是人生有意思的那部分”,拍的这么平淡反正我个人觉得一般 |
|
我寻思着这种摆个镜头长拍,然后人物角色三言两语也没有惊艳之处,明明可加故事就是偏偏不加修辞,刻意遮遮掩掩美其名曰留白的手法真的不是贾樟柯么。如果不是有着惊世骇俗的题材撑着电影的厚度,真看不下去。千万不要抱着太高的期待去看这种豆瓣高分片,如果你不是这个导演的情怀粉,能把你闷死。 |
|
1.如此残酷、冰冷而绝望的弃儿成长志,恍若不断跌坠入无边深渊的宿命之旅。2.惨淡的光线、阴暗的楼梯与夜晚街道,冷静克制到毫无泪水与哀怨的叙事,还有难以尽数的手、脚特写镜头。3.象征网络:囚禁与桎梏—人在皮箱中;祈盼与自由—去机场看飞机;原罪与不可得的拯救—种养在泡面杯里或摔落或枯萎的杂草。4.至为丰富的生活细节与苦中作乐的微末生趣:圣诞夜寒风中苦等便利店员商品降价;按自行车铃玩、向垃圾桶远投饮料盒、在水汽蒙蒙的窗玻璃上划画、用小树枝逗弄小虫。5.在城市夜色霓虹中奔跑的成人礼,契如[四百击]变奏,而结尾灿烂阳光中四人背影的定格,更反衬出他们生活的黑暗与畸形。6.是枝裕和耗时一年半拍摄,小演员们亦如剧情时间所呈现的一同成长,终于在胶片上烙上了真实岁月的印痕。柳乐优弥则成为戛纳最年轻影帝,实至名归。(9.5/10) |
|
看了开头以为这是关于爱的电影,其实这是关于无爱的电影。镜头和音乐看上去无比小清新,看进去之后,却无比悲凉。这四个孩子就像他们在路边捡的种子一样被丢弃,被遗忘,在角落里毫无希望地生长。方便面杯上写着的名字,终于出门时阿明的一笑,以及出门那段的轻快音乐,是仅有的动人时刻。 |
|
跟本科同学聊天,说人生好难。
她说,她觉得她的人生不难。
我说,那你真是人生赢家。
她说,她只是看到有个新闻,到了今天还会有人像卖火柴的小女孩那样死去,就觉得人生不难。人生不难,应该多说说,信念自有力量。
总是觉得在生命最好的年纪,就应该鲜衣怒马,但是去大专学校做了新生约谈,在18岁的年纪,有人要打工自付学费生活费,有人刚从持续的家暴中得到片刻自由,有人被性侵到看妇科疾病,有人多次自残自杀。
只希望我们都能对生命物尽其用。人生不长,苦难更短,希望可以像茂一样,天真无邪,开开心心。 |
|
一直很奇怪,长男为什么没变坏,看过原型报导才知道,原来妹妹不是摔死的,是他放任自己朋友打死的。顿时对导演毫无好感。 |
|
睡或没睡,无人知晓。 |
|
催眠作用强得很,稍微有点刺激观众的东西可能就会要了导演的命。 |
|
可能是我看过最压抑的电影了吧 在明亮的空气中绝望却找不到出口 |
|
四个孩子的求生记录,讽刺地展示了在文明社会中,文明就在身边崩溃却无人知晓的一面。很流畅,一点都没有炫技的意思,所有手段都是为了故事服务。服装和道具的变化营造出了一户人家生活崩裂的过程,让人心悸。柳乐优弥后来长裂了。娃娃音的江原由希子扮演遗弃孩子的自私妈妈,很是贴切。 |
|
让人想起失去父母喂养的企鹅,在满是同类的岸滩上也只有死路一条。具有高度文明的人类,依然保留了如此种种的动物性。空前发达的人类社会,在某个角度上,就是个企鹅聚集着的岸滩。 |
|
打分无关乎电影水平,这种看完之后让人负能量爆棚的电影真不应该存在于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和那些卖苦的苦情戏没有任何区别,既没有艺术价值也没有社会意义。 |
|
十几年前TSUTAYA租碟看的。那时吾国还没什么人搭理是枝裕和。今日复习,本是想再看一眼影帝小时候,结果一发不可收的看完。不服不行。有人演技方面的灵气就是天赋直觉,不雕琢自成一格,从小就显露大气候。也可能因为出道第一部作品就幸运遇到是枝裕和的调教,基础奠定得太好,从此知道啥叫高级演技。 |
|
好慢,好长,好啰嗦!十分钟就能讲完的故事硬是拖长到两个半小时,不停地去超市买吃的-回家吃-洗衣服-等妈妈-睡觉-再去买吃的-吃-洗衣服-等妈妈-睡觉-没钱了-借钱-发呆-闲逛……1.5倍速都快要睡着了!真实故事改编也不用拍得这么闷吧,是枝裕和的每部电影无一例外全是这种调调,豆瓣文青就这么推崇这一套啊?仿佛不打五星都显得自己逼格不够高似的 |
|
年度压抑电影第一名 |
|
唯一一部分了三次看完的电影,因为每次看都非常压抑,特别是在情绪很低落的最近。看完后很不舒服,真的很不舒服。我想我再也不想看第2次了。不想再忧心忡忡提心吊胆的看一部电影了。 |
|
后来,衣服越来越小。
后来,衣服越来越脏。
后来,一响一响的红鞋子穿不上脚。
后来,小白鞋又脏又不合脚。
后来,宝贵的钢琴被随意放置。
后来,京子不再提起买钢琴的事。
后来,孩子们也不再询问母亲何时回来。
后来,小雪死去。
而自始至终,没有一滴眼泪。
看的时候,我是真恨妈妈,怎么如此狠心。转念一想,这何止是妈妈的责任,是整个社会的责任,他们的父亲、邻居、身边的人等等等等,明知母亲不再回来除了小姑娘还有好心的便利店有谁想过去帮他们?
无人知晓,也无人理会。
而他们就在灿烂的、充满生机的阳光底下,枯燥、腐烂的成长。
一想到最大的也才只有十二岁,就觉得心酸,什么时候能熬出头呢? |
|
开始有点痛恨 看完反倒说不出话来 原以为还有人骂 但豆瓣上满是这个可爱 那个。。我释然了 他们都是来看戏的 熙熙攘攘的人群 耸立的高楼 他们只是楼边的杂草 这个世界就是这么冷漠 |
|
8.75 是枝裕和、许鞍华这样的形式上走平淡路线的导演,就应该拍有兴奋点的故事,比如不平凡的人物背景,走向极端的故事展开等,平淡的形式对激烈的故事有天然的压制效应,可以产生反作用力来打动观众。所以杨德昌能成为大师绝非偶然。 |
|
不太喜欢,过份美化,与现实相差太远。
日本有完善的儿童养育机构,这完全不是一个无法避免的悲剧。如果男孩真那么懂事,根本不会有这样的悲剧。应该把这个男孩的恶写出来才是合理的,而不是这样煽情与搏同情。
但是枝裕和的这一招还成功了。豆瓣竟给这么高的评分。
如果我第一部看的是枝裕和的《无人知晓》,而不是他的《步履不停》,我想我会不再看他的作品。
|
|
电影里的柳乐优弥从不流泪,电影外的我从中途开始一顿爆哭。没有道德先行的批判,或许有些微不着痕迹的煽情,更多的是藉由细腻、自然、丰富的细节对一种真实的呈现,在此抵抗力完全失效。我的软肋之一即早熟的孩子,“懂事”是一种被迫长大的无常诅咒,我多么希望我们的童年被形容为快乐的而非懂事的。 |
|
1. 你好我是枝裕和永远的脑残粉。2.世界上有一类片子就是不能和男朋友一起看的,是枝裕和的片子就是一定要在密闭空间里孤独的琢磨完每一帧影像才过瘾,这时候有任何一个其他人类的存在都很扫兴。#怎么办每天一定要die alone一段时间# |
|
死去的灵魂装在行李籍中,埋入土中,跟着飞机的声音去旅行。柳越优弥 (1990)成为有史以来戛纳电影节最年轻的影帝。 |
|
"总有一天哥哥要陪你坐上单轨电车去看飞机。
嗯,一起去看。"
|
|
20180804深圳是枝裕和影展 | 并不特别喜欢,因为他只呈现事件和问题而不探讨问题。一切悲剧的原因在开头就直白地展现了,接下来只是用大量细节白描这种悲剧和无奈而已。不同细节只是重复表达一样的东西,但并没有推进展现更复杂的人的内核。人物角色除了哥哥有不同的情绪变化,其它都很单薄。哥哥从开始的负责担当到后面的差点堕落(也并没有真的作恶),稍稍触及了一下作为人的弱点,但很快又收回了,因此感觉力度不够。总体而言拍得优秀,演得优秀,但不能说是伟大的作品。看了下故事原型,真实事件比电影要惨更多,再回头反观电影,就觉得导演太执着于表达温情了。相比于步履不停和后来的小偷家族,这部的视野太小气了些 |
|
睡着两次……不过还是谢谢推荐 |
|
“无人知晓”是个反讽。从父母到房东、便利店主,小孩的困境其实人尽皆知。但大人统统回避,只有孩子帮助孩子。所以孩子不仅被父母抛弃,更被社会所抛弃。电影美化了真实案件,也许是导演认为应当被责备的另有其人。明超年龄的成熟、隐忍、负责、坚韧,对任何一个14岁青少年来说都是一种奢求。他的塑造是导演为现实中那个犯罪少年所做的无声申辩吧。 |
|
谁知赤子心,暖暖内含光。 |
|
是枝裕和用最温柔的方法让我们压抑,但是看了两个半小时你依然不想结束,电影很短,悲伤很长。孩子们消失在洒满阳光的马路下,未来依旧无人知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