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侯孝賢的片子一寸一寸看進去,再看其他都會覺得“飄”。 |
|
传记片的一种形式,口述与扮演彼此渗透(可比较沃特金斯的[爱德华·蒙克]。100个镜头,旁观的态度,极低的照度,以及远山淡影。值得称道的是历史叙事的态度,恰当地表现出了那种暧昧性。 |
|
《戏梦人生》的故事始于1895年台湾被割让给日本,止于1945年8月。侯导谈这是“浮云连缀“的电影。是片段的散文体,但可能比任何人单一视野认识到的都要深刻。
且看风格:不带任何惯常判断和过分期待地看世界,甚至是历史世界。不是像写编年史或教科书那样聚焦历史“重大”事件,而是关注那些人物经历过的历史,要表现他们最鲜活丰富的记忆,与被历史记录剔除的日常生活细节。
还是那句“表象隐藏着暗流”,阅历越深,品得也许也越多。蛮想用朱天文的《童年往事》剧本里写的做结:“他的一生,在他脑中一瞬间都过完了,墙外凤凰木烧着蓝天,米粒般的芽黄叶子自纷落,下了一场黄雨。” |
|
当年阿巴斯在戛纳看了戏梦人生,说它好。回去后一想,岂止是好,简直就是厉害。 |
|
继续对台湾近代史做考究,这回则到了日据时代。依然是由一个人看背后的一个时代。风格也基本类似,不过讲故事的方式,真真假假的,很有趣。 |
|
那些当年性命攸关或是光怪陆离的事件,都化成李天禄口中轻描淡写的几段故事。这或许也是侯孝贤看世界的方式吧,时局再动荡,命途再坎坷,脑海深处留下的总有那些朦胧的山峦,昏暗的房间,冒着热气的面 |
|
豆瓣第3333部。题材和形式竟然都和梅子青时有几分像,但它更摒弃戏剧性,尤其是李天禄碎碎念的口述(我不认为他是个好演员,不明白侯为何一直用他)实在让逼格欠高的我看得有点吃力。(排名靠前的标签竟然有“纪录片”……) |
|
“像云块的散布,一块一块往前叠走,行去,不知不觉,电影就结束了。” |
|
这部开始明显去戏剧化,有侯自己的创作意图,也有些是受客观条件所限——比如林强的表演没法给近景,那就拍全景;有些场景实拍成本太高,干脆就改成李天禄的口述。另一件有意思的事,外景基本都在福建,报了合拍程序,剧本居然审过了,那场日本宣传队的戏很可能就是在大陆拍的。《好男好女》也没事,就是到《海上花》才不让拍的——90年代的g点和现在还真不一样…… |
|
没错啊生老病死,悲欢离合,总逃不过的。科技再怎么进步,但那一切还是逃不过的。怕且到了最后,当我们回顾自己的一生,却也连电影中那个风光秀美的长镜头都不及~对不起很残酷但也许就是如此。 |
|
如果说悲情城市对家族命运的叙写还让人有些难以接受的话,戏梦人生对李天禄一个人的书写则简单至极,但简单之中又透出一股生死福祸的悲凉。景深、灯光更加极端,戏剧化部分全部被纪录片元素干掉,剩下的不过平淡讲述。日本宣传戏一段台本由日本人自己念出,台前却是台湾人在表演,心口相离,着实深刻。 |
|
离开我生命的那些人,留下模糊却隽永的脚印。 |
|
淡極了的一部電影,以至於有一點沉悶,但人生何嘗不是。 |
|
看戏剪辫巫术换命,继母世仇哭爸赶出家门,露水鸳鸯脸上敷了满桶青蛙,日本军国主义歌仔戏剪断交通线,解放后被疏散在棺材店里全家患上瘴气,拆掉破旧飞机卖破烂只为多买几张戏票……故事有点戛然而止,突然和《悲情城市》的时间线接了起来 |
|
3.5。整体上是目前最无感的一部侯孝贤,却对结尾喜欢至极,太分裂了。侯孝贤真的太克制,以至于任何时候只要他稍稍地抒一下情,我就只有投降的份儿。看最后这一幕,就像被钉在座位上感受光阴流水的洗刷——日据时代过去,人们开始静悄悄地收残重建,一种“戏梦如此,人生还在继续”的感觉,油然而生。 |
|
如此缓慢的剧情推动在一个时间跨度相对大(对比童年和恋恋风尘)的空间中显得有些阻滞和断裂。三编剧的杂揉配置可能是坏事之因。不过侯导的好处依然明显,多个静态长镜头下乡土背景中那渺小的人影,值得熬上140多分钟。 |
|
半是情景再现,半是口述回忆,到第49分钟后李天禄老人直接现身讲述。叙事不构成完整因果逻辑,只摘取生活中的片段来展示,仅能大概感知到人物成长经历,但看不到人物内心塑造,无法发生共情。
李天禄生于1910年,电影到台湾光复的1945年戛然而止,也就是说所谓“人生”只涵盖前35年。场景再现的部分,每场固定机位拍摄出的暗调画面确实还原出了历史感,可惜叙事性的缺失使得传记文本只能成为画面的脚注。 |
|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当人们遇到一些无从解释无法逃避的事情时,总会归于命与缘。于我来说,阿碌最好的辰光当是与丽珠共度的。然而佳人才子,相惜偎依,也终逃不过黯然别离的命运。之后日子如流水,冲刷沉积下来的回忆,有你便足够。 |
|
除了奉俊昊,看最多遍就是他。他拍法其實怪,但抓住電影之最重要:表演、故事、空間和時間。也是我所喜歡的,看似漫不經心,實則精心設計過。廖桑課上叫我們拍「空」,其實就是體現「透視」。但片子裡有時無透視,譬如警察局那戲,因調度更複雜。他聰明到利用門框,使得畫面裡遠景和特寫並存,簡直奇蹟 |
|
1.由对镜自述(纪录)、片断搬演与戏剧三部分组成,加上时而插入的画外音补叙,大量留白,100个中远景长镜,冷眼旁观人生与历史。2.室内戏低光照明,人物大都面目模糊,一如回忆中的往事,与清晰明亮无缘。3.以布袋戏喻人,冥冥宿命感似[两生花],亦同贝托鲁奇所言"个体是历史的人质"。(9.0/10) |
|
记录、故事、戏剧将影片一分为三,恰与戏、梦、人生一一对应。片中所有人等,全都面目模糊,或暗或远,隔着一层距离。 |
|
昏黄、古老的中国在侯孝贤的电影里复活,侯导真是镜头语言最中国、内核最中国的导演。静静述说,却有沈从文一样的美感和力道。李天禄的戏梦人生,也是台湾的戏梦人生。饱经风霜阅尽世事的阿公娓娓道来,国民党没来之前,悲情城市是这个样子。 |
|
人生如戏,梦如人生,生老病死,悲欢离合,总逃不过的,生活本身就是历史。山是绿的,水是清的,不管有多少的痛楚与感怀,镜头一转便是满目的绿水青山。 |
|
以一个人来看一个时代,又通过主观客观多个角度交换讲述故事,电影很闷,有点像意识流小说。 |
|
近乎一场一镜,总仅一百有余。真人讲述,浮生若梦,沧海桑田。 |
|
3206在放 老人一开口满地都是故事 但是昏黄滤纸长镜头用得实在是太过分了!!!还是喜欢恋恋风尘里那个对着菜地自说自话的阿公李天禄 |
|
没有食欲。 |
|
虽然我更喜欢故事性强的杨德昌,但感觉在真实性上做比较的话,还是侯孝贤更胜一筹。《戏梦人生》中,在布袋戏大师李天禄叙述人生经历的独白之下,所拍摄的影像无论表演、镜头语言、场面调度等都让我有种纪录片的错觉,仿佛就是截取自他的真实生活一般,因此弱化电影的情节性也不免让部分观众觉得沉闷,但与我们闽南地区相似的民风民俗民艺却看得我津津有味(当然也有鸡爪、芝麻饼、绿茶的缘故)。P.S.:《向前走》走红、如今给很多电影配乐的林强饰演年轻时的李天禄,意外发现的惊喜。 |
|
一个人的一生,一个时代的缩影,滚滚洪流下,走在观众前面的只有那叫李天禄的老人在诉说着历史往事,其他人都成了背影一样藏在暗处。虚构与真实交织在一起,有一种带观众进入前世的力量。从小处着笔,勾勒出时代变迁,如吃老酒,喝三泡茶,越来越有味道。 |
|
这是拍人,不是拍事,即使侯孝贤扎进事件中那么深入,仍旧是在给你表现人,然后在人身上流淌过去的事,塑造了这个人,这是需要对人性有宽容的理解的,在传记片里最易看到,也最易思考,人不是一种设定的表演者,他是拥有矛盾设定的智慧与心,所以这个电影既是讲个体,也是在讲人对于生命本身的价值。 |
|
作为台湾系列的第二部,时间又往前走了些,从马关条约开始讲故事了,一个关于日据时期的城市隐喻。不变的是,不管有多少的痛楚与感念,镜头一转便是满目的绿水青山。布袋戏大师李天禄老人的几段自述故事,有纪录片的味道。真心喜欢里面的木偶戏,尤其第30分钟那段。戏剧最文化。 |
|
侯孝贤的片子都是不错的 |
|
9.0/10。手一松就给了五星,这片不但尊重历史,且饱含乡土情怀。侯孝贤放弃了任何特写和蒙太奇的运用,大多都是固定摄影,但面画控制力神一般的历害。含含糊糊的语调,平静内敛的风格,口述回忆交替重塑场面的突破性叙事呈现,淡化了戏剧性,模糊了剧情片与纪录片的界限,不失为一部流水帐形式的杰作~~ |
|
布袋戏大师李天禄传记……接连几部的侯的电影叙述手法颇有点意思,这部基本上有点央视案件重现式的半故事半纪录片的感觉,后面的三段式好男好女同样,虽然前面童年往事也是传记体,但说故事的手法没那么花样。 |
|
中途睡了美美的一觉,醒来后却越看越有味。一再打破真实和虚构的界限,所有的重大转折均为口述,影像还原的部分则意在还原时代的韵味。发生了什么事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物的生活状态。历史就在那儿,你冷静的注视它,也不知不觉的被它裹挟。 |
|
唉我有时候确实也会对侯孝贤的长镜头叙事风格失去耐心…李天禄的人生故事本身其实非常传奇,是一个非常好的观察大时代的切面,包括里面对日本人的复杂态度,其实也是李天禄那一代成长在日据时代中的庶民的真实情况。布袋戏的部分、和丽珠相处的那些戏份,都很有意思。 |
|
大银幕35毫米胶片重看,和之前在家看渣画质资源完全就是两部片。在诸多以传统戏曲从业者的视角展现时代洪流的华语片里,侯孝贤毫无疑问是最克制的。“不动明王”式的拍法让本片真正如一出舞台上的大戏,内容丰富却始终与观众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另外对比本片中段樱花园的段落和几年后相似题材的《海上花》,可以清晰看到侯孝贤风格演变的过程 |
|
我沒這麼愛看這部...人生的跌宕在孝賢那裡,也不過就是戲夢一場... |
|
以前我吐槽此间所有场景都是一个机位,没摄影没剪辑。现在发现自己错了。一个机位不变也能拍得这么棒。甚至隔了很多幕回来还是同一位置,反而有历史的穿梭在其中,果然得看是谁!剧情发展极快,以为会闷结果每5分钟一个小高潮,平滑推动。细的地方极细,人的一生和历史又都那么快。推荐 |
|
伴随着被殖民的生活,故事始于李天禄的出生,在沧桑的木吉他声中结束,日本战败,战斗机被肢解,一个时代结束了。一方小戏台唱着古今中外,电影这部戏唱着唱戏人的大半生,电影拍摄的戏外同时也上演着时代剧变的大戏。这场戏属于那个人,那个时代,同时也属于不同时代的我们每个人,好一个戏梦人生。敬侯导,孝贤。 |
|
正月里,人家唉老公,单身女子独守空房,咀嚼槟榔脸抹粉,等待呀丈夫唉出现。 二月呀是呀春分,这不好唉短命你就撑渡船,船顶吃饭,船底困,水鬼要拖走就没神魂。
日本人赶走清政府,剪辫子请看戏,日本战败,砸旧飞机卖废品看戏。出将入相,戏梦人生,傀儡魍魉,秋虫草芥,生死一瞬。 |
|
那个年代,一个小人物的回忆录,沉闷乏味但是真实的 |
|
一个人的史诗,也是台湾的近代故事。小人物在动荡时局下的生存,讲到最后已经不知道是佩服人的生存能力,还是要感叹大环境下的渺小。《活着》与本片可以对照着看。 |
|
建立人物,少的用几个镜头,多的用几场戏。侯孝贤不着急,用几个月甚至几年。好想在大屏幕上看这个片! |
|
大量固定机位,少量运动镜头。看上去好容易啊,只要把摄影机放在那边打开开关就好了哈哈。全片旁白贯穿,然后就出现了旁白人物- -变成纪录片了咩。。唱戏的人偶好像和“红气球”有映射!除了节奏已经爱不起来鸟- - |
|
低照度,远山淡影,个人口述史与影像演绎的结合。深宅大院(室内)黯淡的烛光,奶奶、祖父、父亲深藏到了阴影里;行路、飞机场、绵长的吊桥(室外),摄影机重回“槟榔树视点”,远观瞭望,敲锣打鼓,戏词念白,一片嘈杂,观者已然不辨你我。点火衔烟,施计试探(与丽珠),竟拥有了《海上花》般暧昧不明的质感。“他死了”/“这是他的运命”。亲缘和合,露水过客,他们全都聚散无常,来往不定。原来“我”不是我,我是一生中所遇的人事风物的总和。 |
|
1、侯孝贤的打光很独特,从来不是通体全亮,非常符合南方的日照特点和房屋结构。
2、当事人的回忆穿插增强了文学性和真实感,也提供了很好叙事视角。
3、固定视点的长镜头配合淡入淡出的剪辑。
4、稳定的构图方式,上下镜头不改变画面层次。 |
|
李天禄的传奇人生。无敌的长镜头,但是比起童年往事、恋恋风尘、南国南国,故事弱了点。台湾人和Nihon果真是一衣带水啊,汗…… |
|
一部挑战催眠极限的电影,也是一部冲破心理防线的电影。浓重的黑色块和几乎不移动的镜头,再也没有什么比跟这题材更适应的表现手法,也许是个人经历的不足和境界的不够,我并没有感受到太多超出叙事的东西,一切都是聆听聆听审视审视,咀嚼的,也仅仅是被修饰的老人的回忆,而不是,电影 |
|
画面感很强,气氛营造的很棒,这点倒是和王家卫一样,都是"好色"之徒。有时候好像觉得他们除了考虑画面之外就不考虑其他的东西了。这些歌导演专门去拍纪录片应该会不错。
P.S.台湾电影补全了。纪录片补全计划开始!
P.P.S 晚上2爷会上吗,看一场2爷的比赛是很多枪迷的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