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禅宗电影,当”林权泽成为林权泽”的肇始级作品。处处用佛说理,智山那些悟道的准则,放在人生各个方面其实都有启发意义,林权泽最后还特意拍了他坐化成佛的过程,就很有东方神秘美学味道,不过电影对话偏多了点,就不如西便制那么有意境,林权泽跟胡金铨审美相仿,也爱拍高山、云雾、松林。 |
|
两位修行者,一个严格持戒律己,一个犯戒以爱助人,皆为自度度他,寻求解脱之路;可惜佛理说的太多,听上去似是而非。果然是不可说,一说便是错。 |
|
这是第二部关于佛教(学)的最好的电影!这样,电影史上两部最好的“佛教电影”都落在韩国了。 |
|
如是我闻,尔时第一庙灵山搅法轮大会,佛陀拈金曼陀罗菊花,目送秋菠,示诸大众,皆默默然懵懵懂排排坐吃果果,唯灯草和尚不吃水果,破颜微笑,世尊曰:偶有正法眼藏,涅磐妙心,3D肉蒲团,达摩十八摸,实相无相,微妙法门,春夏秋冬又一春,不立字幕,教外别传,见性成佛,阅后即焚,尽付嘱于汝… |
|
看哭了。作为一部电影它提出的问题击中了我, 看完整个人陷入一种恍然的状态。ㅠㅡㅠ昨天林老爷子说这部和《比丘尼》都是关于活下去, 完成自我, 寻找答案的电影。"佛教甚至不是一种信仰, 而是种自我觉悟。"2017JIFF 0429전주CGV |
|
情欲、生死、困惑、執念和頓悟,佛海無邊,孽障也是無邊,只是那一轉念的徹悟,卻是那一生幾世的苦求。佛本是無心之心,無念之念,無悟之悟,一空靈飄渺聚散處的身外之感,然世俗之紛雜,本性之難安,執之太深,求之太切,反倒是欲潔何曾潔,云空未必空,可憐金玉質,終陷泥淖中。莽野荒雪,物轉人窮。 |
|
念东亚影史时候放过好多林权泽的片段,完整影片倒是至今都没看过几部。导演本人也把这部当作他创作的一个重要转向,在制作了一系列商业类型片与数十年的宣传电影后,他将这部《曼陀罗》视作他纯电影的开端,旨在探索修佛之路如果遵循各自轨迹,最终是否仍可殊途同归。影像非常漂亮,大部分是大景别近乎凝固的室外景,山林的烟雾与土地的覆雪都极富质感,两人犹如风光片般沿途互相问道。如果将同行改做分道,几乎就是几年之后那部《揭谛揭谛般若揭谛》预演了。 |
|
7.8。林权泽佛法观念与生死观念的集大成之作。
影片借一位视万物为佛而不拘泥于罪业的云游僧和一位心魔重重的迷茫和尚,在往昔回忆和今朝相谈之间,阐释了佛是自由佛,像是心中像的高深理念。
人间的佛实际上用他84000条戒律将大部分信佛之人都压在罪业的桎梏里无法自拔,如同求智山和尚点睛的一群愚昧之人一样,佛非信仰,而是枷锁。
影片多对话交谈,少镜头运动,山色雪景静谧恬淡。 |
|
每遇难题你总是选择逃避,害怕往前一步会毁了你现在的拥有;而我则选择面对,不经历又如何能了解全部。点睛就是注入灵魂,Jisan最后那句“谁能替我点睛”让人难不过已。痛苦的过往全是枷锁,安圣基终于鼓起勇气面对母亲,得以解脱全拜与Jisan的相遇。相信他也能如Jisan所希望的,去遇见别人启发别人吧 |
|
配乐竟然用上了NinoRota的What is a youth!林权泽早期的作品真是好得没话说,对佛教名词有更深入了解的同学想必会更喜欢这部电影。 |
|
那一片寒鸦渡影,飞舞谢幕太震撼了!
皑皑的雪,苍山,禅意
春芽,鸟鸣,禅心
寺庙,高楼,七情六欲
“接受欲望才能战胜欲望,经受痛苦才能逃避痛苦” |
|
确实称得上“当林权泽成为林权泽”的作品。 |
|
c2x0jr5h |
|
林权泽开始追求富有人文思索气质的现实主义电影。影片以从容不迫的缓慢运镜,细腻的展示着弥散在韩国社会的苦楚氛围,尤其在极端注重纵深感的影像当中,人物通常被前景所遮挡,或在后景置于被大面积挤压的框中框构图内,进而透出无尽沉郁、孤独、被排挤的悲观情绪。人生正如为求悟证道所踏上的苦行路,那些关于生与死、肉与灵、个人意志与社会秩序矛盾等永恒的哲思问题都通过大乘佛教、小乘佛教间参禅问道的形式来深化世人对世界的理解。而知山的学说及其言行与其说在传达一种佛教教义,不如说是在凭个人的自由意识去实践坚定理想的人道主义崇高精神。天理不在我心之外,佛学即是人学,做人应当有颗追求圣贤品格的心。2q |
|
从他人见自己,法运经由无证和尚智山的摆渡抵达彼岸,原来业障不是归隐山林便能放下,是直面并背负其前行才会领悟佛法的真谛。林权泽此片和春夏秋冬又一春对照看,颇有些气质上的相似。 |
|
智山懂得禅机却承受破业的痛苦,认为不二悉达多参破一切也跳不出轮回,他有着自己的困苦临偈愤然无人为其点睛。禅修云游法运也好智山也罢都是通过外部事物审觉本我的方法,摇摇修业各色事物都是无尽的坛场,遇见是幸运得悟为无量功德! |
|
首触林权泽:渡人渡己,禅句如云。曼陀罗者,“真实万象森列,融通内摄的禅圆”、“最快速、圆满地供养宇宙”(两次quote到悉达多六年成就)。对佛教世界观重思辨多过演绎,如不静心较难入境。初雪夜,明与灭。点睛事佛,立地做人。配乐。配乐。 |
|
用谷歌翻译将英文字幕转成中文,居然将这样充满宗教机巧、觉悟内容的文字翻译得像模像样,谷歌的语言理解能力真了不起。 |
|
8.0/10。林权泽转型之作,上承他的商业类型片等,下启文艺艺术。“气球幸运并非佛教的意图,觉醒并成为佛才是佛教”。两个和尚:一个遵守戒律心魔重重,一个屡屡破戒潇洒云游四方度化众生,两种方式,是否都是佛教呢,是否能够殊途同归呢?求云游僧人点睛的人是一群愚昧之人,此为枷锁。高山白雾美绝妙哉。佛在心中。 |
|
大量远景及画面中大片留白稀释了对话中密集的佛教伦理,使之免于枯燥说教,而正统和尚的蛊思迷惑与边缘和尚的七情六欲在不断行走相遇中彼此解脱超度,元生元灭,终归于佛前的一场顿悟。《华严经、冬去春来、上升》最好的佛教电影全部落在韩国,而我心中最好佛教电影依旧《华严经》。★★★★
|
|
苦修十年,一朝悟佛,重饮红帐,心系大道。孤寒天里遭世弃,天地一片白茫茫 |
|
勘生死道念的具象化之作 镜头上悼亡禅意 雪景 海景 枯木 荒原 很多取景更凝聚更舍去背景的内观化 |
|
相对于林权泽,金基德或者更好懂一些,不过拍摄宗教题材,东亚地区好像都不太擅长。 |
|
让烛火慢慢烧掉自己三根手指的僧侣被方丈教导“再烧掉一根也不够,如果要献上肉体最珍贵的部分,不如献上自己的头,可是没有头你要怎么思考”。在寺庙六年都或许一无所得,被教条束缚刻舟求剑;向大众布道“要为自己心灵点睛”的云游僧人说着“那谁能为我点睛”。为什么要活着要用什么方式生活真是需要用很长时间去想的问题。 |
|
你说纵情享乐,喝酒找女人并不妨碍心中礼佛,口述超凡脱俗般佛法,可畅晓世间百态。那何必执着于和尚的相呢,冰天雪地濒死前又何必跪下祈而不是安然呢。《济公》中有段台词,师傅,山下房子着火了。我知道,是我烧的,是我的房子,烧了好,烧了好啊。佛说无我相无众生相,若真是佛法大成,不在乎,何必烧呢? |
|
漫漫寻道路,龋龋独行,得道之日,犹未可知…… |
|
环境与人,大全景与人物;via “Korean Classic Film” youtube 频道; |
|
“我们国家的寺刹里,每个佛像都是带着优雅的微笑圆满的脸。但是一千年来它们沉默着。”佛法无形,佛是自由佛,像是心中像,持戒禁欲或是纵欲都是路也都不是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适性,众生不结缘,誓不成佛。“剩下的不过是一袭灰色的袈裟而已,不撒网就想捕鱼的众生啊,走在没有目的的路上,以血汗彷徨十年的岁月啊。漫漫长路,晨曦啊,回首来路,不觉中又回到原点。今夜出现的佛陀一如白骨般虚无。让我狂饮吧!让我狂饮吧!” |
|
资料馆数码修复版。这样的内容,对于现在的我来说还是难以真正领悟。世间苦何其多,放下执念,才能解脱。 |
|
悟者传灯,惑者得道,出世入世六根弗净。难除之重者何?业。 |
|
蜻蜓点水 |
|
6/10。影片直接以军警对知山的盘问开场,暗示时局的阴暗,知山为成为民众心中的那盏灯而投身世俗救度,在政府封锁的小岛上帮病人洗澡、为逝者念经超度和给寺庙佛像点睛,他想用木头雕刻出佛陀的脸,削去众生忍受的牢狱和压迫,但一再破戒与妓女有染的事实,说明他未能超脱欲望来得道,闪回中他的爱情遭遇(被含冤误解为奸杀犯)也是人对欲望的虚无斗争。闭门苦参的法云似乎和放荡的破戒僧知山思想不合,却一样挣扎于佛门与欲望之间,母爱缺失的心之困就是他的‘‘瓶中之鸟‘’,无论肉体或精神上的逃避都不能帮助释怀。只有当两人思想完成融合,才能到达解脱的山顶,知山最终以坐姿死在雪地里,通过知山的毁灭,烧毁他遗体的法云体会到了知山直面的勇气,向着大彻大悟而去,结尾法云与弃子的母亲相见而不相认,镜头定格在求道之路和远行者坚定的背影上。 |
|
81年的《曼陀罗》与89年的《上升》形成互文,同样采取双线穿插并进,刻画比丘和比丘尼各自在尘世的修行,但最大的不同来自结尾的感受,《曼陀罗》看似归于空寂何尝不是修行的圆融,而《上升》却充满了苦海无边何处是岸的无力感和幻灭感。 |
|
大范围的场景很漫长,树枝念珠很惆怅。观点、说辞如同小口径的上膛子弹,几乎未见停歇。他说,不知道什么是个什么,所以我的头脑一片空白,重新上路。 |
|
人生即道场,探索即修行,苦心想顿悟,放下即成佛,一个跳不出欲海,一个因逃避而苦修,潜心修炼,成不了佛,终于和尚冻死于寒夜而顿悟,拥抱内心,放下一切,宽容世间,法喜欢愉 |
|
補標。無霄客,全指鏡睇。但如此慢慢的悲觀之感,的確吸引如我懶徒。 |
|
林权泽的片子总是看得不愠不火,入戏不能 |
|
比《华严经》有余,比肩《春去春又来》。 |
|
求佛、禅修、苦行、游方僧,后30min好睡,安圣基南男top3。林权泽目前为止看的有点稀里糊涂的一部,可能悟性不够。 |
|
优酷有资源,射手有字幕。 |
|
拍得比较粗糙 有些生硬 空意境太少 生硬的cult感倒是有 |
|
据说是《春夏秋冬又一春》的来源,还是更喜金基德。台词太多,堆叠到给人一种说教的意味,看似松散平淡,但情节又都强烈而刻意。 |
|
话外——咖啡馆之夜/上弦月之角(五-六) |
|
只是那佛也是装鸟的瓶子 |
|
放映前有个导演的访谈,他说这部电影不仅关于佛教,他想讲述的更是关于人如何追求自由的故事。看完非常难过,两位和尚知山和法云性格迥异,痛苦却是这么相似。欲望带来的不自由,要怎么超越呢?笼子里的小鸟,要如何放飞呢?法云就算经历了六年修行,还是无法摆脱欲望的控制,甚至在听知山讲曾经发生在庙附近的强奸案后,做起了强奸女生的梦。他向往知山的“超脱”,又不敢放弃六年修行的成果。可是知山恣意挥洒,但也痛苦。放飞瓶中鸟,就去打破瓶子。在我看来打破瓶子也可以是两种选择,知山选择了放纵。他好像突破了束缚,其实是消极抵抗。我觉得知山的方式并不那么合理,但另一种选择我却也到底讲不清楚。那个答案好像那么飘渺,那么理想主义。(春夏秋冬又一春跟它好像互参,一开始就给我相似之感) |
|
哲理性的台词量太大,只凭字幕不太来得及理解。内容更适合小说,搬到电影里不太合适,也不能言尽小说的话外之意。 |
|
4.5 曼陀罗:“最快速、圆满地供养宇宙。”罪孽与业障,苦行归隐亦难放下,只有直面并背负其前行才能真正从中超脱。人生来受限,界限就在那里,每当你触碰它都将你弹回去,却无人能突破它,此为无解业障。法运漫游山水从中求悟,殊不知人生来孤寂,宇宙之大,谁又能从他人外物身上找到自我呢?性欲、善念、怜悯众生,无论好坏美丑智山照单全收,也只有他接受了自己,从一而终,正如林权泽先生所言:“他突破了一切障碍,真正活出了自己想要的人生。”真正的祈祷来自于内心,心中有佛则无处不是佛像,雪中画地为牢,自得圆寂。烧屋一段极佳,生如尘埃,死若灰烬,山中大火是美丽生命的最后余光。哪条路才能通向超脱?走来走去,最后却仍在原点,而开头其实已给出答案:条条大路通超脱,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路。法运选的不过是孤寂之路罢了。 |
|
重看。 |
|
其实想法是很好的,千百年前的悉达多也好今日的秉进也好,都面临着成佛路上的困惑与诱惑,林权泽加入了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教义的争辩,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所以整个叙事好像说不明白似的,也确实很难说的明白,后来的林权泽变聪明了 |
|
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