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色调很漂亮,是我辈无法复刻的画面了。但整体还是太有板有眼,闭着眼就能听完一整部的那种。 |
|
吴语喜剧经典,八十年代风靡一时,其实现在在看拍法比较陈旧,基本就是把滑稽戏直接搬到银幕上,修复版色调确实好看 |
|
印象中很好玩,回忆 |
|
看的第三遍。那时候苏州滑稽戏团演员本色出演,仔细听辨,苏州话台词里有江北腔,沪语腔,无锡腔,以及正宗苏白。每个人都活灵活现,好似要蹦出荧幕。讲那个年代姑苏老字号得月楼市场改制下的变革,讽刺官场、走后门,揩油的不正之风,却也到处有更富生命力的元素去诠释生活。美不胜收,坏人坏得天真,好人戇得可爱,连那跋扈与骄傲,古板与轻浮,都蒸腾着热气。最喜欢看饭馆五个青年,小桥流水边,外放录音机,努力学英语,其实插科打诨喝啤酒,轧朋友。随意眺望,远处便是河边淘米洗菜场景,每个人都青春得挤出汁水,只说要享受生活,为社会做出贡献。 |
|
说苏白的可不只是旗袍美女,苏州的爷们们也是说苏白的哟。不过我前两年去苏州旅游的时候,正经能说苏白的人其实已经不多了。用相对幽默的手法展现了80年代初市场化经济的探索,我们今天很难想象当时的国营饭店的情景,连饭店里都有党团支部。 |
|
一个北方人却看得很欢乐。方言本就是其中最大亮点。故事底子不错,表演得也很好,配角也很有戏。除了结尾感情走向不太明朗,其他都交代清楚了。大量实景拍摄,好多菜式,看得津津有味。 |
|
终于靠着B站的野生字幕君撸完了!!! |
|
我记得片中有一个喜欢吃白食的干部家属,哈哈~其他的就没什么印象了,期待电视台再次重播。 |
|
这部比《满意不满意》好很多,回归滑稽戏本质,再没有生硬说教气,满是八零年代的蓬勃朝气。很多演员是《满》作的原班人马:《满》中在得月楼体验工作的科长升了局长,依旧在微服私访;《满》中局长的服务员女儿变成了归国女华侨,这才是二代本色;《满》中豪气点松鼠鳜鱼吃的上海食客变身科长,专门在得月楼吃拿卡要,求仁得仁;只有旧时大奶奶做派的挑剔刁妇依旧是刁妇,依旧要退菜。 |
|
当年觉得很好笑,尤其是对白娘娘印象深刻。 |
|
太逗了哈哈哈!苏州方言的对白,让我聊解许久未出京、对苏州的思念。苏州滑稽剧团演出的,有些夸张,但真的好笑啊哈哈哈哈……很欢乐,有时代的印记。现在的得月楼,大概也早不注重品质和服务了。学习了“甫里鸭”,真的第一次听说呢。馋了!我这还是吃了饭来的呢,过几天《美食家》可咋办!片中字幕多处出现“相白”,我猜是“逛”,问了国芳姐才知道是“玩”的统称。乔妹是顾芗啊!怪不得看着眼熟!厕所里听俩人聊起梅花奖才注意。18排就四个人,旁边一对母女疑似女儿带老母亲来回味影片。外面装修的声音都传到影厅里面了,大叔说真没办法国庆期间也会如此。馆里放过。早就想看了,昨天想起来今天要看就开心,但雪崩看电影还真有点累。“2020致敬经典·国际修复电影展”。资料馆1号厅 75%开放也就120多人 10.4搜到26年再聚首视频 |
|
网上只有方言版,普通话版只有广播剧 |
|
里面的一切都好亲切。就是在苏州人说的苏州话和上海人说的苏州话和上海人演的常熟人说的苏州话之间来回切感觉好分裂 |
|
意义深刻啊,是俺跟俺家Marvin同看的第一部电影,不过他说不记得了。 |
|
八十年代宣传中蓬勃的青年,可敬的是他们真的有更多的信念 |
|
原来苏州也有滑稽剧团,我的苏州话听力水平远高于上海话……看各种方言交织真的好有意思,每个人都讲家乡话。白娘娘入木三分,那副嘴脸想起好多亲戚,撑伞那段拍案叫绝。月夜对唱温馨,园林一段节奏摄影都好(好喜欢取景),三对情侣可可爱爱。笑点温吞,不似当代的尖刻,各种动画效果好评,真正社会主义喜剧。
一个感想是,现在国家不再强调年轻人的作用了,这是属于中老年人的世界。 |
|
#资料馆留影#苏州方言修复版(十分感谢字幕),可能苏州人看起来更觉亲切吧?同样是关于“得月楼”这家苏州餐馆的小故事,与昨天的《满意不满意》形成有趣互文(那位笑料百出白吃白喝的“白娘娘”同样在前作里客串过),80年代浓浓的理想主义气息倒比美食更先扑面而来。堪称国产吃货电影中的良心之作,当做苏州美食宣传片也未尝不可。尽管很多梗如今回看并不那么好笑甚至很生硬(让工商局长当理发师这样的桥段也亏编导怎么想得出),但从“吃”与“年轻人创业”去透视广阔复杂的中国社会,并且讽刺“关系户”“走后门”等歪风邪气,这些还是挺不错的。ps,苏州话听起来嗲嗲的蛮好玩(和上海话傻傻分不清楚),今天还学了一个苏州话“白相”,意思大概就是“游玩”,而且不知道“甫里鸭”这道菜现在还有没有?如果有机会希望品尝一下~(*❦ω❦) |
|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修复版。相比说教空洞的《满意不满意》,不仅是王科长变成了付局长、小顾变成了“港澳同胞”,也从“学雷锋”教育人民改为批判讽刺“走后门”的官僚主义不正之风,歌颂年轻人朝气蓬勃的活力与新思想。摒弃别扭的国语配音,原汁原味苏州吴语方言腔调也还原了滑稽戏的味道。风格浮夸但不惹人厌 |
|
带有鲜明地方特色与时代色彩的滑稽戏,融合了苏扬美食、改革开放搞活经济(虽然片中的小小得月楼仍然是国营饭店)、假公济私走后门等元素,最后通过“青天申冤”的模式解决故事冲突,适合以此一窥八十年代的苏沪风情。 |
|
80年代苏州哈嗲,处处是情怀。苏州话真好听,2则角子炒什锦刚刚那个梗笑死了 |
|
从颂扬学雷锋到讽刺走后门//虽然在形式上没有那么说教了 但是好像也没有那么有趣了 滑稽剧不滑稽反而有些生硬 或许是时代关系//本来以为自己苏沪方言多半都能听懂 结果笑点多半都在听不懂的部分 没有字幕的方言电影实在是有些语言门槛和地区限制 |
|
诙谐幽默,虽然说的都是苏州方言,但并不影响观看体验,里面的顾芗老师至今仍然活跃在银屏里,剧里为了谈女朋友开后门,为了赶时髦,上下班迟到早退,还有那个仗着自己家里的白科长抬头,白吃白喝的白娘娘,最后踩到自己乱扔的香蕉皮滑倒的镜头,现在想想还真是有趣。 |
|
老片顶顶可爱!听完苏白看完苏菜,又饿又酥~破四墙常规操作,再加定格动画。胸口挂枕头套,来个“大新闻”。那时候的女青年才美妙,唱歌表白毫不违和!就是片里有个一句台词都没有的小姑娘…不懂什么情况…@天山 |
|
只记得这个片名了 |
|
基本上没听懂,但是苏杭韵味很浓,定向推给喜欢苏州的yaleon童鞋 |
|
八十年代的“整顿职场”,不仅新店铺新面貌,更是不吃不正之风一套。全片轻盈活跃,像一台活灵活现的滑稽戏,强烈推荐看方言版的,原汁原味。更强烈建议不要饭前看,不然活活馋死。片中的菜品看着就食欲大增,太诱人了。
亲民爱护青年人的商业局局长、以权谋菜走后门的姑侄,过于舞台化的轻松幽默处理,但使人看后并不觉得不可信,反倒给影片增色不少。从毛头要开新店、寻找甫里鸭配方、恋爱相亲,再到收到意见信、局长调节,内容十分充实好看。电影中使用很多小特效,甚至第四面墙的处理,在现在看来也别出心裁。在电影中讨论了时下的电影,有意思。
——一直在想,这是一个开在园区里的饭馆,搁现在那得夺贵啊。有机会去苏州一定尝一尝,看一看。这电影真不愧是一张明信片。 |
|
借喜剧之力讥讽人心不古的不正之风,角色鲜活充满生活气息,苏州话吴侬软语非常糯,小伙姑娘都很时尚来! |
|
20141019@电博馆。围绕风气教化中心思想= = 编织的笑料老套又夸张,滑稽剧团诸位也太卖力。好玩是亲切的吴语(虽然傻傻觉得混杂了戆戆上海话的苏州闲话略不清爽,脱字幕看还好无压力)眼熟的留园东园。甫里鸭等美味只在片尾粗线小气。 |
|
非常优秀的中式喜剧片 很有时代特色 浓浓的江南风貌 满满的时代气息 弘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主题 同时讽刺了贪污腐败走后门的恶劣之风 经典老电影 其中还有慢镜头的展现 当年来说应该算是技术上的进步 话说这片子看完之后最大的感受就是饿 电影里边的菜看起来好好吃的样子 苏州话听起来还是挺费劲的 |
|
4k修复展苏州\\最理想的社会是电影里“公私合营”的:上班为了服务人民,创建更好的社会。单位领导同事对你的人生大事都尽心尽力;吴方言听得很亲切,原来伊是他/她的意思。主题是带动青年人积极性还有批评走后门。电影里经常出现影迷人设,追捕、生死恋、海子恋、庐山恋。看完商场进了一家店,上菜慢,难吃;名字谐音梗是华语电影传统,英语也有吧,但门槛高。白科长-白吃,付局长-副(引出一个段子)。 |
|
为何主角说上海话。。明明父母都是讲苏州话的。。 |
|
吴方言大杂烩,加上东园寒山寺这一串苏州景观,苏州土著听着很亲切。笑料方面滑稽戏的舞台感比较重,现在看来也没到叫人捧腹的地步,但是绝对能让人会心一笑。重点是对社会现象的讽刺和对创业青年的鼓励看着舒心得很。btw,我永远爱苏帮菜 |
|
画面朝气鲜艳。看到了拆了的东园好怀念啊。还有虎丘狮子林西园,苏州的园子真是沉得住时间。看的半夜好想吃松鼠桂鱼 |
|
1963年电影《满意不满意》的续作,这次是新一代的「小小得月楼」,反映了1980年代昂扬奋进的精神面貌,同时讽刺了走后门的不正之风。作为主要配角,前作中体验生活成为老王的王科长,这次演的是傅局长,面对不正之风,使用的是官大一级压死人的传统手段,简单粗暴,但也未尝不是一种创作灵感的朴素。2024年12月,油管观影 |
|
小小得月楼的故事,2毛钱咸菜一大碗……那时候很有意思的轻喜剧~ |
|
苏州话老电影,刚开始看很新鲜,好像生平第一次吃麦当当,又稀奇又好玩。但剧本本身资质平平,看了一半,好像在麦当当吃汉堡来来去去都是那么两样,就逐渐乏味看不下去了。只能当80年代资料片看,满满儿时回忆,就连狮子样果皮箱都觉得亲切,好想回到小时候啊~就是这饭店,厨师的抹布和围裙也忒脏了吧… |
|
看的普通话版,剧情大体完整。 |
|
很有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揭露了当时的一些社会现象,因为是滑稽团演的,所以有点搞笑和夸张。40年后再看,依然情怀满满。可惜没有普通话版,听不太懂,得看字幕。 |
|
很好看的电影。烟火气很浓。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想法和个性。很多年前去苏州玩,到得月楼吃过饭。松鼠桂鱼味道不错。说一句,得月楼开了分店哦。 |
|
真的去吃了菜才会想起来看这部,1983年中国的广告植入片,不得不说非常成功,字体特效也一板一眼,还讽刺了当时的走后门现实,只是实在是笑不出来~ |
|
确实是一部爽片。但是工人阶级仍然缺乏维权机制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工人只能通过关系维权并不是一个普适之策。 |
|
8-/10,《滿意不滿意》姊妹篇,改革開放初期作品,整頓職場,笑料百出。第一次知道「甫里鴨」這道蘇州名菜。走後門、吃白食,白娘娘「偷雞不成蝕把米」。 |
|
苏州小小得月楼~~ |
|
一部旅游风光片+廉政宣传片 拍得这么好看 也是服气 |
|
3.5 有些苏州话已经听不太懂了,需要老妈当翻译2333,半美食片,半风光片,半歌舞片,社会风貌好鲜明,人物形象更是很有典型特色,乐观欢乐的热闹气氛,批判不良社会风气比较温和——作威作福的是小科长大领导很亲民的,气鼓鼓气得厨师帽都鼓气了之类喜剧梗挺有创意,哎呀牢想吃松鼠桂鱼了诶 |
|
就是毛永明苏州闲话推扳点,其他人各地腔调侪听得交关适意。 |
|
前半段编得比较紧凑,滑稽戏舞台剧的节奏。间中几个视效玩得也很溜,有趣。服务员不仅会英语也会说广东话。“I bring a big news!”是要搞个大新闻..小小得月楼的环境和布置让我想起EPCOT的中国区和里面的中餐馆,甚至连侍者都很相似。可见毛头、多多、戆戆、乔妹的形象放到今天,投诸海外也是真实贴地的。个人的“卖飞佛”是乔妹,“枕头套”着得又美又自信。会希望她几十年一直都那么快乐地穿着时髦,脸上闪烁的光照着周围的人。最后我还是不变地喜欢松鹤楼。 |
|
白娘娘的粉丝是不是要自称白粉。。。。 |
|
电影下乡年代快看恶心了,哪村都放。 |
|
苏州电影 接触的太少了 故事虽说优点讽刺意味 问题这一家不都是裙带关系 全部都谋得好职位 哈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