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他成为了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
|
"突然镜头换到那扇黑色大门前,慢慢拉远。
如果你哭了。是为BRUNO对吗?
那么,shmul呢?" |
|
无论你之前是什么样的人,在穿上这件条纹睡衣之后,都会变成一样的人。这部电影主题深得我心啊,故事讲得也不错,镜头运用,结局处理都很出色,特别是结尾处那个长达数秒的长镜头发人深省。 |
|
小孩总是交友,大人总是树敌。 |
|
这大概是对纳粹反犹最狠毒的嘲讽了吧,通过欺骗,杀害的不仅是“敌人”,还有自己的孩子。 |
|
我一直以为会有传统电影中“最后一分钟营救”的那种结局,我一直理所当然地认为主角不死的光环会在这个男孩的身上,以至于看到最后一幕后我很久都没法接受。说到底这是一部纳粹电影。 |
|
最难过的不是布鲁诺穿条纹睡衣了,而是每一个穿条纹睡衣的人本都是布鲁诺。 |
|
看得我浑身发冷~ |
|
感动我的是孩子的勇气,强大的勇气。 |
|
你还当这是一场游戏么? |
|
夜里安静地看这部片子,莫名的忧伤和震撼。有时候可怕的并不是罪恶本身,而是掩饰罪恶带来的后果会让人误以为罪恶是美好的。看到结局,最后的防线被击垮了,到底该为小男主无辜的死亡和其母痛失爱子而悲恸,还是要为这死成了对其父及纳粹罪行的惩罚而窃喜…(ps.Rupert Friend太妖孽。 |
|
你骗不了一个探险家,他必须亲眼见证才肯罢休。 |
|
我觉得它并不比[辛]差,不是只有透过大社会看战争才是正统的片子。父亲就算是纳粹也爱自己的妻子小孩,母亲做为女性心软,青少年容易被骟动,而什么都不知道的小孩只能接受大人给他灌输的知识。我觉得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并不是“刻板”“形像化”的。最后的长镜头看了几遍 |
|
大半夜很容易走进情绪,最后的结局压抑得我说不出话。最可怕的教育是价值观的强行灌输,而最可怕的价值观是被一件条纹睡衣分割,看着姐姐满墙的贴画真是触目惊心的疼。 |
|
母亲和奶奶的反应跟一味想要走进成人世界的Gretel姑娘形成强烈对比,不过Gretel在接受洗脑的过程中还是抽空想念起她的小伙伴和远方的家....她屋里的招贴画才是最触目惊心的吧,我比较关心这个女孩的将来 |
|
结局震撼,角度刁钻。 |
|
我以为布鲁诺会体验到“农场”艰苦和绝望,没想到他直接就体验了死亡. |
|
fuck 这么狗血的结局 看得心里好难受 |
|
每一个"纳粹"的孩子, 上辈子都是折翼的天使 |
|
1、BBC味道浓厚;2、刚好这期人物周刊做了一个二战片子的汇总,散落珍珠汇成项链,关于二战题材常有罕见佳作;3、这部的4颗星里,摄像至少分到一颗半;4、“在黑暗的理性萌芽前,称量童年的是声音、气味和视觉”;5、开篇部分值得借鉴;6、少的一颗星是与《美丽人生》的差距。7、细节! |
|
一个纳粹家庭的集中营生活 |
|
看到结尾除了沉思还能做什么,当你穿上条纹睡衣,那么我们都是一样的了。 |
|
“妈妈”挺像苏菲玛索的 shmuel长得狠可爱 |
|
小说改编 演雨果主角孩子更小些的时候 无论墙内墙外 两孩子完全无辜 并用向下的结尾做了悲剧 然而情节组织太零碎 两个八岁孩子的友情建立并不完整 全片下来情感部分如雾里看花 人物刻划碎片化 后半部分仅靠嚎哭和憔悴表现悲恸 始终差了些 全片下来 印象最深刻是劳动营的黑白宣传片 以及收尾的衣服堆 |
|
被短评排第一的说中了:当最后黑色大门前的镜头缓慢拉远时,我想到的只有bruno,而shamul呢?这个结局对他来说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一样……我想我这样的恶,即是社会的恶,无力改变,无心改变,无从改变…..只有时刻警示自己,换来些许良知的安慰…却又仍是自顾自的自私的体现…. |
|
一群遭迫害犹太人被赶进焚尸炉,和一个德国孩子不小心走进焚尸炉,后者会让你更加感到“惋惜”。因为前者在影视剧里看的太多了,你看不到里面每一个人鲜活的面孔。
可是,那更是整整几百万人! |
|
【A】视角非常独特的一部电影,全程都以一个来自纳粹家庭的天真孩童的视觉来看待并体验这么一段惨绝人寰的历史。全片多次出现关于“牢笼”的符号架构,比如被大铁门封锁的房屋,楼梯上的竖状栅栏,被封闭的窗口,还有那件至关重要的“条纹睡衣”。而全片最为深刻的一点,就是大多数人看完后可能都会将感情投在无辜的德国小男孩,和他受到报应的纳粹父亲身上。却很难在这种主观情绪之中意识到那个犹太小男孩和更多的犹太人其实更加无辜。被点明了这点后我才意识到导演用了这样一种高明的手段将观众变成了一种潜意识下的“阶级意识”者,这方面其实跟片中的纳粹分子没什么两样。这才是本片最值得拍案叫绝的地方。 |
|
很沉重的一部反映战争残酷的二战影片,几乎没有战争场面,却令人震撼而恐惧!小雨果演得真好,就是看完很难受! |
|
改编自爱尔兰新锐作家约翰·波恩06年同名小说。人人都懂的寓义,你需要做的只事再次被影像化的故事感动。 |
|
第一次想哭其实是影片还不到半小时Pavel说自己曾经是实习医师,Bruno说那你一定做得不够好不然怎么在这儿削土豆,回家后妈妈对Pavel说了声谢谢那儿。(ps. 看到热评有说妈妈的形象是女人的心软。No. 不是心软,奶奶和妈妈的形象不是性别刻板印象,应该说,无论什么境地,是女性的包容和共情才让人类生存下去。 |
|
其实不明白,换了衣服穿过铁丝网过去后,就能帮别人找到爸爸了?最后5分钟的沉重,在前90分钟单纯质朴的衬托下,显得异常惊讶和震撼。 |
|
三星半,故事完成得不错,可惜仍流于表面了,也许还能再含蓄克制些,孩子的情感挖得更透更深点,现在依旧是靠题材和故事取胜,而非电影本身。 |
|
结局满分。理性的黑暗来临之前,童年的记忆,是光。 |
|
问题非常多。首先,看了开头就能猜出结尾,使得故事欠缺悬念感与叙事张力。其次,人物过于脸谱化,简直像一个萝卜一个坑量身刨出来的。最后,情节设计感太重,时刻让人出戏,结尾毫不悲戚,只觉虚伪。PS:《浩劫》才是直面犹太人二战苦难的绝佳之作,无有能出其右者。(5.0/10) |
|
百万犹太人被驱赶进那个焚尸炉房,不如一个纳粹小孩进去来的震撼。 |
|
战争,早晚报应到自己身上 |
|
是否需要如此直白? |
|
我们生活在一个扭曲并充满谎言的世界。 |
|
结局很震撼,是一部让人引发深思的剧。 |
|
影片很完整。但,设计感极强,叙事一根筋,结尾太直白,情怀想当然,其实很做作。 |
|
小小世界,小小友谊,没有憎恨。 |
|
小小的布鲁诺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能否明白camp到底是怎样的存在呢?无论从哪个方面看,布鲁诺和施穆一起葬身毒气室,都是最合适的结局,布鲁诺永远八岁,善良的孩童天性来不及被残酷的人性侵染,就是不知这种切肤之痛能否让他的刽子手父亲清醒过来。因为整部电影的可爱陪伴,所有观众都会痛心于布鲁诺的死,盼望他的父母能把他救出来,同时真正地反思:那么在那间屋子里的其他犹太人,就是该死的吗?
PS 柏林的炸弹炸死了坚定的反战人士——奶奶,葬礼上妈妈说她不会希望希特勒的信在那里,爸爸说:“he does.” |
|
二战期间,一个德国军官儿子和一个集中营犹太孩子的故事!绵里藏针的隐忍和悲伤最后在大雨中得到完全宣泄,一个让人看后忍不住悲伤的电影。可爱纯真的布罗诺活在一个美丽谎言和残酷现实包裹着的世界中,悲剧在故事开始就已注定!残酷的战争毁灭了所有,接连不断的长镜头和美丽的钢琴曲奏出生命的安魂曲 |
|
结局确实是意想不到的残酷。 |
|
德国儿童视角版的《美丽人生》,又或者说,《美丽人生》里的男孩都是《穿条纹睡衣的男孩》。看完心情沉重,似乎只有给影片打上五星推荐给更多人控诉战争的罪恶才能稍微缓解我那微不足道的愤怒和痛心…… |
|
拷问反诸己身之处在于 你对Shmuel的同情 和对Bruno的同情 是同等的分量吗 |
|
这种视角总是要有的,但剧情和细节都有点过于浅白。说英语的 "德国人" 也不够有说服力或者至少有点怪。演Shmuel的小孩儿挺个性帅。 |
|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原著气质太重,电影气质太淡,各种悲痛,残酷全都看不出。 |
|
纳粹父母最后所经历的痛苦是犹太人家庭数年间持续不断经历的,像凌迟一样,漫长而尖锐。孩子之间没有敌人,只有朋友。他们俩的眼神就像天空一样清澈啊。 |
|
无论你之前是什么样的人,在穿上这件条纹睡衣之后,都会变成一样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