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片名不该叫Ford v Ferrari,Shelby American v Ford才是正解。赛车不是重点,讲的更多的是对系统的反抗。Ford II就是个孙子,还比不上Enzo给Ken点的那下头。 |
|
导演并没有通过贬低法拉利来捧高福特,恰恰相反,法拉利是一个非常值得尊敬的公司,福特高层却自私、虚伪、世故。
当勒芒宣布冠军是迈凯伦的时候,所有人都去为迈凯伦喝彩,只有恩佐·法拉利向肯脱帽致敬。
恩佐·法拉利都68岁了还在勒芒现场看完了整场比赛,是真正的赛车迷;
亨利·福特看了一半就坐直升机走了,直到比赛快结束时才回来。
福特副总裁利奥从来都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肯不像其它人那样对他毕恭毕敬,让他感到很不爽,所以要用卑鄙的手段报复肯。
假如肯能夺得勒芒冠军,他身为副总裁脸上也贴金,但他宁愿自己脸上不贴金也坚决不要肯好过。
这就是贱的最高境界——损人不利己。
打败肯的不是比他更优秀的赛车手,而是商业运作和官僚主义,是黑暗的人性和腐败的体系。
赛车手和运动员最大的敌人不是对手,而是那些违背体育精神的企业和人。 |
|
超好看也超生气,买车绝对不会买福特了#所以福特是怎么同意这片上映的… |
|
贝尔拍副总统胖了起来,拍车王又瘦了,果然是橡皮人 |
|
优缺点很明显,赛车场景一级棒,秒杀前几年看的某华语片… |
|
有时候真的是很佩服好莱坞的,其实这个电影本身的故事可以说是热情败给金钱、体育精神败给商业运作的典型负能量案例,没想到还可以拍得如此热血沸腾哥俩好,两个半小时啊!我是没挪过眼,前面各种铺垫也不觉得多余(比赛部分其实就是最后半个多小时)。是挺满足的商业片体验了。贝尔和达蒙都很有银幕魅力! |
|
太过瘾啦!赶紧引进吧,谁引进谁发财! |
|
跟热血的福特大战法拉利相比,人性的争斗、赛车精神和官僚企业文化的斗争才是最触动人心的主题。每个疾速如风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厚重如山的男人,贝尔和达蒙成就了彼此,尤其是达蒙——演技巅峰啊! |
|
直男热血赛车片,不玩虚的,咔咔就是干。最后一部分长达几十分钟的赛车戏真是过足了瘾,紧张又激动。车手对速度与刺激的追逐,刚好与福特高层的温吞保守形成鲜明对比,才让这些追逐巅峰的车手,超越普通人,变得更加伟大。克里斯蒂安·贝尔又一次出色的表演,不但再次瘦身,眼神都发生了变化,看了原型照片,还挺还原的。马特·达蒙也很好的完成了任务,同样很出色。这个片,是真的拍出了激情与速度的感觉,一阵一阵的嗨。希望内地也能上吧,虽然,有点长。 |
|
看过七千转以上的风景,恐怕过不好七千转以下的人生。那些阅读转了四手文件的人,试车没到一小时的人,营销三车共同越线的人,乘直升飞机吃晚宴的人,如何看到周围变慢的风景,听到穿梭时空的声音。那声音说你是如此可怜,命中注定逃不掉着火的赛车。那声音又说你是如此幸运,找到了人生必须要做的事。 |
|
毫无疑问是今年颁奖季一众片厂命题作文里质量最好的之一,不仅文戏在水准之上,成本到位让几场重头的赛车戏也让人过足了瘾,尤其是那场雨中夜赛(迈克尔曼署名executive producer不是没有原因的),而相比之下Rush就因为成本的限制打了折扣。片中Shelby和福特高管之间的矛盾显然是导演与片厂斗争的自况 |
|
根本是意外惊喜。完全不是无脑热血,更多的讨论了现实层面福特公司中的官僚主义所实施的种种压力。虽然VS法拉利,但是却在小细节里塞满对法拉利公司赛车精神的尊重。贝尔的演绎完美展现了陷入对职业的热情是什么状态。只是前期公司内部的争斗感觉消磨掉重头戏勒芒的对抗燃感,最后马特达蒙的结尾也有点轻飘飘的,整体人物也没有出来 |
|
站在看台上的法拉利向赛道上略显落寂的迈尔斯脱帽致敬,那个平静的瞬间才是这部充满马达轰鸣声的电影最重要的时刻:标题里赢的人实际输了,输了的人却真正赢了。迈尔斯、谢尔比和法拉利一样,纯粹到极致,在这个铜臭味的世界里竭力保存住最后一丝关乎自我的忠诚。 |
|
要能短一点就是完美的运动片了,贝尔也太苦大仇深了吧,看着就像含冤入狱劳改三十年刚放出来(或者吸毒多年or绝症晚期的马修麦康纳),是全世界最不性感的汽修工(??)了…… |
|
六七十年代的赛车真的太美了,古典和速度,激情与理论,克里斯蒂安贝尔和马特达蒙,这些元素结合在一起,擦出了不少惊喜的火花,显然《极速车王》比其他赛车系列要挖得更深,但赛车戏份丝毫不逊色。两位出色的演员也很好补足了影片剧情的些许零散化,影片的成功,一半功劳给两位主角。 |
|
剧本结构扎实,是个很好的例子,就是喜欢这种让角色失去却仍然能达成目标的结尾。贝尔演得太好了,情感一切都围绕他展开,而达蒙就是达蒙。剪辑很棒,只是情节稍微有点长,如能再缩短15分钟或许会好很多,应该减少儿子的戏份。 |
|
也不是神作,但是情感上如此喜欢的一部电影。贝尔塑造的Ken Miles是一个如此完美的角色,是一门心思的高手,浊世的输赢污染不了他。He doesn't need to prove anything to anyone. |
|
万万没想到,这居然是每年颁奖季里,最顽固无趣、最工整流水的那一部。挑它毛病都显得过于挑剔,然而不出错≠好。 |
|
导演依旧很稳,可惜他太三好学生,虽然能力不错,还是没什么野心,我已经厌倦了好莱坞电影这种讲故事的方式,一切都带着强烈的目的性,人物塑造个个脸谱化,这种讽刺的力度止于第一场戏。这就是一部完成度不错的商业片,亮点是那几场充满速度感的飙车戏吧,剪辑和混音非常出色,引擎声打底悄无声息地叠加上配乐用的很巧妙,可以让观众的心跳跟着音响效果一起加速,让人热血沸腾,但这部电影也就只剩这些技术方面的优点值得一夸了,其他方面真没什么竞争力。 |
|
中规中矩。克里斯蒂安贝尔是真好。 |
|
#LFF#首映 四星半。贝尔的变脸颠覆式表演看来是永无穷尽的了,演什么都是全新的状态,太牛批了。呆萌相比中规中矩,但也有不错的爆发点和走心处。罚叔的出现、造型和表演是惊喜。前半段剧情较为cliche,但抛去内容,赛车题材和卡司的外壳也值得享受。之后缓慢渐入佳境,车门bug新奇,全片最高光处应该就是Ken疯狂加速后在最后一圈放下自傲,真的减速和同事车手齐头并进,给了人颇大的情感冲击。然后结尾的又反转又意外又BE就像把观众的感受踩碎又揉烂,满面惊异和疑惑地看完结束。中间有一段,呆萌载着福特老板飙了一圈车,停下后老板大哭,以为是被吓的让全场笑声不停,但后来说的却是:好遗憾我父亲没能体验到这样的成果。笑容就瞬间全凝固在观众脸上,就突然想到菲编对喜剧魔力的读解,深以为然。ps.见到诺亚弟弟真人很惊喜了 |
|
才开始以为就是福特与法拉利的对决,后来才知道是车手与官僚的对抗,就像一个有能力的打工者身处一个处处掣肘、无事生非的大公司官僚体系下的挣扎苦闷一样,让人感同身受。贝尔又一个演艺高峰,把这个纯粹的车手刻画得非常入骨。 |
|
结构工整,节奏稳健,全片一气呵成,赛车部分更是让人血脉喷张,结局则让人唏嘘感叹。由真实人物事件改编,讲述福特汽车公司在和一名汽车设计师以及一名英国赛车手的合作下走进赛车市场的故事。影片几乎挑不出毛病来,从导演拍摄到演员演技,可以说得上面面俱到,是相当不错的一部传记片。
P.S. 垃圾甲方不是人啊!!!怎么可以这样做事!!气死我了!!! |
|
不错拍的 Ford基本上代表了美国大公司 当Ken在餐厅里描述Ford项目不靠谱时用的layer of boss的比喻 我看到了IBM Ken最后死去很可惜 觉得Ford不配拥有胜利 |
|
真实赛车手事迹拍摄,剪辑可获奖,其余乏善可陈.。 |
|
马达和贝尔的组合证明了1+1是可以大于2的。尽管作品结构极其工整,到重头戏时少了些精彩,但是整体的表达是全程在线的。音乐也很棒,会是一部让人喜欢的作品。 |
|
叙事方法太传统了,脸谱化的人物,中规中矩的表演,这样的电影已经无法让我激动了,用再多的引擎声效也没用 |
|
3.5 一部过分标准的“优等生”类型片。视角独特:在赛车题材中较少见地选取设计师与赛车手的双生组合,而他们反抗的又是在资本体系内商业价值带来的“操纵”,“速度”对他们而言是“自由”。如果剑走偏锋的拍法,可以成为赛车版的《点球成金》/《狐狸猎手》,然而编导的操作又选择了工工整整。如果搞一个2019工整排行榜、完成度排行榜,这部电影是可以拿第一的那种。不是说这种“规范答案填满考卷”的创作方向不好,但电影这种艺术形式对我而言的魅力还是在于不可预知。如果全部100%都是可预知的、规范化的处理手法排布下来,即便每个手法都是对的,最多也只能给到80分了。 |
|
为什么法拉利至今仍然是最好的跑车品牌之一?这和创始人恩佐•法拉利醉心赛车有关。福特虽赢得一时,却不可能在赛车史上登堂入室,因为它骨子里就是个卖车的。影片的吊诡之处在于,它看似是个励志片,但肯•迈尔斯的“失败”丑闻完成了对励志的终极反讽——福特划时代的胜利其实恰好把福特钉在了赛车史的耻辱柱上。 |
|
太爽了吧!我真的好喜欢贝尔演这种带有一种侠士意味的角色!肯的才华、纯粹、一意孤行都好吸引人。不能当好机修师的人不是个好赛车手233呆萌和贝尔之间的挚友情我只能全程yoooo!小伙伴表示前半段有点冗长,但是我觉得很OK,可能因为我是颜狗粉丝的关系?🤔 蝙蝠侠惩罚者和伯恩都在一起拍电影了! Is this real life? 😭 |
|
扎实,舒服,轻飘飘的舒服,拍得蛮带感的,连我这种不喜欢汽车,不喜欢驾驶的人,都被感染了。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跨国大企业的官僚主义管理方式,不比国企的少,大boss身边总要有几个马屁精,他们是不懂技术的外行官僚,自私狭隘、精于算计,在拍马溜须、玩小聪明上面略胜一筹。 |
|
C / 巨型爽片,但真的可以更好。既然已经敏锐地捕捉了“速度”,甚至也找到了关于凝固与静止的诸多对比概念——那就应该让前者更瑰丽更肆无忌惮,让它以内生于资本与官僚体系的速度去冲破去摧毁。现在这样加上诸多拖泥带水甚至与人物精神冲突的剧作细节(结尾妻子突然冒出一句“他成长了”的时候简直想甩一星,编剧真的有脑子吗?),只能证明影片的遭遇和Ken一样困窘而已。 |
|
标题党电影,应该是“福特之美国梦的覆灭”之类。关键拍得太平,冲奥标配传记片,各种演员的奥斯卡时刻 |
|
一定定定定定要配上巨幕和杜比音效!!!!!!! |
|
总觉得贝尔和马特达蒙都演了自己 前者是疯子 后者…well… 贝尔真的太疯了 跪求不要再这么玩体重游戏了 如果能多一点力度骂那些虚伪的管理层就好了… |
|
两位主角让我想起了古龙小说里那种情义,达蒙和贝尔的友情有点像李寻欢和阿飞,迈尔斯认识谢尔比是一生幸事,而希尔比发现“武痴”迈尔斯也找回最快乐的时光,场内飙车场外飙人,所以这片很“武侠”,但跟《极速风流》那种快意恩仇的江湖不同,而是那种新派武侠的感觉,现实驳杂与理想热血,一入江湖岁月催 |
|
标题党。根本不在车手间形成力量对抗关系,推动力来自外部(高层),所以需要在组织内部树立完全的“反派”,致使剧作维度坍缩。照这个逻辑,这部电影的飙车戏都是不必的,因为男主其实没有对手,除了爽,当然有《极速风流》这种强片在前。 |
|
影片别出心裁地采用了“并肩作战型”双主角模式,而非[极速风流]的“宿敌相杀式”结构,而且我行我素的传奇车手肯·迈尔斯实力超群(因此也与许多运动题材影片的“弱者逆袭”母版大相径庭),于是,影片张力和悬念便难以抵达极点。不过,商业集团与官僚主义vs个体理想与纯粹竞技的二元对立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替代性敌手的作用,反讽式的收尾亦颇有力量。影片的塞车段落拍得非常地热血,令人大呼过瘾。贝尔的表演一如既往地无懈可击。美中不足的是对法拉利的着墨过少,对迈尔斯的妻儿也没有深入地刻画。(8.0/10) |
|
酷爱直译的大陆发行,为何不直接翻成《福特大战法拉利》呢?“极速XX”之类的轰油门辨识度,真要让人误以为自己早已经看过了 |
|
其他竞技体育可能存在纯真年代,但赛车运动似乎生来就是为了「卖更多的车」而存在的。但就是在这样的一项体育运动中,我们仍然能看到热血和纯真在金钱的重压之下都有过绽放。 |
|
那时候的车真好看啊,车的外形审美真的退步好多。 |
|
电影感太差了……能把这么肾上腺素的运动拍的这么无趣,真是难得,模版套出来的好莱坞流水作业,正如福特流水线上的小破车一样。快进到结尾,更是被恶心到了,这就是所说的pure赛车手?? |
|
昨晚看完一觉醒来已经忘差不多了。 |
|
与《极速风流》同是赛车手传记片,却都能使不懂车的观众看得入迷,且二者结尾同样出彩深刻。越不了解事件本身越能达到出乎意料的效果,批判力MAX!福特VS法拉利实际上讲的是天才双雄VS福特公司高层(庞杂体制),反抗与妥协,福特大胜法拉利却是尊法拉利贬福特的调调,很值得细思玩味。贝尔的演技已然出神入化,要说影片有什么遗憾,那一定是没有找汉斯季默担纲配乐。8.5/10 |
|
真正的速度与激情啊!近几年相当优质的赛车商业片。国内票房可期!一定要看IMAX! |
|
高潮戏调度莱昂内化(“逼迫”的景别变化和剪辑节奏以及“行进”的配乐“仪式”),主体做戏方式模仿自电影的制片人与本来的导演——“夜神”迈克尔·曼(赛车情节元素仅是动作点缀,《惊爆内幕》才是主要参照系,本体是现代侠意),连带着夜戏摄影也自觉般的高级起来(肯与儿子坐在日暮下的赛道中央&雨夜赛车视点带入)。曼高德永远是一个拾人牙慧的庸才,就像他从金刚狼3到本片一直在强调的“向小津学习”,莫名可笑之余,还是为其不愿生产流水线爆米花行货而多少心存敬意,也让其与自己最好作品的距离越来越近,而在当下的好莱坞,任何一个有底线与尊严的创作者,都是值得被保护和称赞的。 |
|
7.5分。这奏是个奥斯卡陪跑片,因为各方面都还不错所以拱进了最佳影片提名,又因为各方面都没到极致所以一个奖都拿不着。整个剧作太老派甚至过时了,作为爽片没必要铺垫那么久,反派角色的设计也太套路(倒是最后的比赛结果还真没料到)。贝尔老师太敬业,上一年刚演了发福的副总统,下一年又瘦成了闪电赛车猴,而且贝尔老师真是演啥像啥,可惜贝尔跟马达俩人之间毫无化学反应。 |
|
不要相信什么集体荣誉,那只是一个让你失去所有的陷阱! |
|
贝尔毕竟是开过蝙蝠车的人👌结尾把我看伤了呜呜呜呜呜…… |
|
前两个小时在狂骂shit和还挺燃之间徘徊,特别纳闷怎么剧本和所有人的表演都如此平庸(除了音效和ford老板的哭戏)哪来的奥提buzz,结果后半个小时一个又一个moment疯狂砸来,一时间在电影院哭成了狗。Ford vs Ferrari不重要,偏题的ford内部斗争才是这部电影的惊喜之处,当贝尔放慢车速的时候,能看到ken已经做了自己最大的抗争了,刷新单圈纪录证明自己之后满足官僚们大团圆的虚荣心,现实就是如此,这样的妥协大概就是ken心中最接近perfect的limit了,苦笑着to drive not to win也完全点亮了整个人物的光弧,而最后的训练事故其实早有伏笔,看上去后半段的每分钟ken都有突然死亡的可能(特别揪心),却是在重新出发,与车融为一体飞翔的时候,最诗意也最突然的离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