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倒像<阿黛尔生活>的姊妹篇。一直觉得友情爱情本质上并无大不同,许多时候感情投入抽离的方式都差不多。F与S岂止发色不同,她们注定在人生某个岔路口分道扬镳去往自己分属的阶层,前者是格格不入于世俗生活的文青,后者是优裕的中产一员。最后的注视,观众因代入F的视角颇觉荡气回肠,可S怎么想谁知道呢? |
|
高高大大的格雷塔·葛伟格演了一个傻大姐的角色,真诚又有笨拙的可爱。活在理想与单纯中总是会受挫的,但这样的角色反而让人喜欢。因为我们同样是希望活在单纯的人,哪怕仅是希望。好看在于如何把握细节,一些人物细节的情感触动。弗兰西斯对友谊的感情细节,本与她的微妙关系,都颇值得玩味 |
|
这片和科恩的醉乡民谣是龙凤胎,男文青必看醉乡民谣,女文青必看弗兰西斯哈,主旨都是共通的:屌丝追求艺术,死路一条。但只要被电影打动了,骨子里都是真文青。 |
|
如果你也曾经在世界上最势利的城市里这样不追逐名利,笨拙又真诚地生活过的话,这个片子一定会打动你,更重要的是,我们都像Frances这样生存下来,并且如同结尾她信箱上的名字一样,保留了自己重要的一部分..... |
|
适合离家的孩子和迷惘女性看—戏剧元素是法国新浪潮(里面也提到了让-皮埃尔·利奥德),黑白摄影和城市载体是《曼哈顿》 。它记录的是新时代的迷惘女性。爱情与友谊、占有与拥有、商业与艺术、舞蹈与现实,它们几乎都是一条条分岔路口。我们希望看到弗朗西斯的谦卑,因为她必须谦卑。 |
|
通篇现实,结尾超现实。 |
|
看到一个27岁混的比我还惨的人,周日晚上也没有那么忧伤了。 |
|
全世界的文青都一个样:兜无分文,心系文艺。格格不入,熠熠生灰。 |
|
法国佬致敬美国默片,美国佬致敬法国新浪潮,大家都这么入味,不如在一起吧!Frances是不合时宜得如此可爱,尴尬得如此真实,依恋得如此动人,以致于我不希望她成功长大。就这么一直被困在青少年多好!看她和Sophie在party中对望,自己同自己终达成理想的关系,动人之余也有失落的遗憾。 |
|
但倘若有一天你经过了一间很有趣的店,与你分享这一切的却是他,不再是我了。 |
|
真的就是不做爱的蕾丝片了 |
|
简短好看的独立小品,复古风融合话痨范,黑白影像看得十分舒服;生命中总有一段类似爱情的友情,总有一人的喜欢胜过另一个人,总有“你好吗?我很好”背后的尴尬慌乱,总有无数个shit的瞬间,哈小姐让每个行色匆匆正奋力打拼的人都会产生代入感;Frances快跑吧! |
|
文艺青年成为文艺中年后就会理解不动产和理财并不是文艺/梦想/小清新的对立面、不会让你uncool,房贷比起租金会让人更元气满满地继续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奔跑😂 |
|
最傻逼的莫过于年轻。最牛逼莫过于永远年轻。 |
|
跌跌撞撞的去取钱请客吃饭,又因为三块钱手续费犹豫,这就是我们,笨拙真诚,永远长不大的实心女孩 |
|
我完完全全地被打动了,跟着鲍巴赫的镜头和弗兰西斯穿行纽约(加州和巴黎还打了酱油),台词又冷又幽默,几位主角可爱又单纯得迷人。生活的苦都被电影化成了毒舌的自嘲,心底里真正在想的,说破就没有了它的意义。全片都是新浪潮的影子,太喜欢了 |
|
文艺怪咖直女版的【周末时光】,看来标准公司对这种题材的片子是真爱,而且HBO最近的几个剧集也是这类都市知性文艺青年的路线。知性生活化的故事,几个巧妙的情节设置让整个故事瞬间变得很巧妙精致,这类片子里的角色往往都是胜在个性的真实。★★★★ |
|
剧情散漫琐碎,对白絮叨无止,这是一部可以在任何时刻开始、任何时刻结束的电影,它可以是5分钟的短片,也可以是5小时的长剧。除了配乐,几乎没有扣人的情节,黑白片也没给影片增添多少亮点。没catch到片子的神韵,倒是感觉女主有点凯特-温斯莱特的大条“体韵”。 |
|
笨拙主义的花 大马路上一路狂奔的花 当一个无脑姑娘看着你的眼睛滔滔不绝地东拉西扯时 她是真的在掏心挖肺 把身体里的棉花木屑毫无保留地拉出来给你看 可是习惯且善于隐蔽的你们却不懂欣赏 你们不知道笨拙是一种力量 小角儿有小角儿的美 (除了最后人生突然转向好的一面 圆满可不是小角的宿命噢! |
|
就像《都市女孩》的电影版,《伴娘》的Indie文艺版,好友都成家立业生娃,undateable的你却被困在过去,要如何才能不改变自己以跟上生活的步伐。诺亚·鲍姆巴赫用一个当代纽约故事致敬法国新浪潮,笑料精彩,细腻动人,不容错过的精致小品,主演兼编剧之一的格蕾塔·葛韦格太出色。 |
|
这女孩真是太太太缺心眼儿、太可爱了,我都要爱上她了。朋友点缀了城市,城市因朋友而美丽,无关爱情的随性深得我心。做一个Undatable吧从明天起~ |
|
Don't let the dreamer die, no matter what life throws at you, no matter where you are and who you will become, don't let the dreamer inside you die. Don't let the dance die. |
|
这世上有一种寂寞被这部电影呈现的淋漓尽致。只身一人在陌生城市打拼,骄傲的以为可以坚持自己的想法,最终朋友不在梦想转弯,才默默接受生活既定的一切。梦想敌不过金钱,友情敌不过现实的道理显得格外真实残酷。影片黑白的画面与极具魅力的复古音乐为全片大加分,毫无疑问,今年看过的最佳独立片! |
|
……她的朋友配不上她,她的困境都是自己作的,有时还没有礼貌。伍迪艾伦的女主角可没有这么不迷人的。 |
|
摄影非常差,对比强烈,几乎没什么灰度,全片又偏暗,看上去一种漫不经心的劣质感。故事是一个标准的“我觉得我很重要别人都该懂我”的傻逼文青思路,鲍姆巴赫写台词也不加节制,所有该留个余韵的地方全都给你拖成话痨。女主这个身材和协调性要去跳舞,你在逗我?唯一有价值的地方是对阶层话题稍有涉猎 |
|
沒想到會這麼喜歡,越來越欣賞Greta Gerwig,確實如評論提到的充滿法國新浪潮的味道與致敬。冷幽默。現實而細膩,喜歡Frances在馬路上邊跑邊跳舞的樣子,孩子氣但閃著某種令人羨慕的快樂光芒...只是人畢竟要長大,沒辦法永遠期待那個"一瞬間",惆悵...其實她的好友Sophie也讓人很有感觸... |
|
我喜欢那些看上去像是错误的事物 |
|
和北漂片本质上的区别是,影响人物关系和人物命运的并不是环境(纽约),还是人物自身的选择。两者挺微妙的,但绝不能混为一谈 |
|
失败者的黑白喜剧——不是每个行人都走向成功,尽管大多数都声称如此 |
|
其实法租界咖啡馆里这样的妹子也不少,可魔都已经没什么人会拍电影了 |
|
当身边所有人都在向前,自己却原地踏步时,不知是自己太矫情还是不将就;渴望友情爱情,却又不敢踏出第一步,都市文青不上不下的生活尴尬感描绘得太真实了。 |
|
豆瓣女特摄片 |
|
好适合冬天的时候躺在被窝看,适合一个人生活的,和朋友闹翻的,事业不如意的,傻呵呵乐着却被人在背地里捅了刀子的人看。片子很短,虽然是黑白的,却比彩色电影还彩色。一句话总结,就是一个人生活,一个人也可以快活。 |
|
呢喃核从超低成本独立电影到主流化后的代表作品。很大程度上葛韦格才是本片最具掌控力的作者,应该是取材了个人经历(包括其父母出演角色的父母),而她的表演也是本片最迷人之处。影片有一种特吕弗式的轻快调子,黑白摄影cue的是伍迪艾伦的《曼哈顿》也是法国新浪潮。剧作上最有力的是考察了大都市里文艺青年的阶级性,以及“室友”这一独特的亲密关系;也因结构性的相似让中国大都市的文艺青年们(比如我)颇能共情和产生共鸣。不过葛韦格这个身体确实不是一个舞蹈演员的身体,这个人设还是要差点意思。 |
|
苦甜相济直击心坎,是很多豆瓣er的写照吧!精神追求高出物质条件几个档位,文艺和友情是最大出口;外表粗枝大叶,心气儿比谁都高;被所有人喜欢,却搞不好所有人际关系;奔三,早衰,仍自觉是小孩。小清新切入结果是黑白,曼哈顿故事满是新浪潮味道。没被掰弯差评!应聘SNL写skits的都嫌它downhill哈哈 |
|
太棒了。这部电影就是融合了伍迪艾伦,戈达尔,迈克李为一身的现代纽约电影!!!女主角真人跟里面的性格有点类似。非常迷人。当观众不可避免问Naoh关于伍迪艾伦的影响时,他说伍迪艾伦就是in the air,他自己也出生在布鲁克林,上的是跟伍迪艾伦同一间中学。 |
|
失落处生长着梦想,闲晃着也能抵达远方。 |
|
首先呢,这电影塑造了一个形像非常饱满的人。从精神面貌上来说,弗兰西斯·哈属于海明威那一代人,就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流亡在巴黎的年青人,虽然前途迷茫但是从未失去斗志。另一角色索菲属于菲茨杰拉德小说,有钱人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他们有钱,它造就的生活即便再怎么可憎颓废也值得去尝试。 |
|
黑白色的质感,奔跑时的的运动镜头,更多时候的固定机位:影像中投射出很多他人影子,但内里还是鲍姆巴赫自己;有些段落甚至会让人有点心痛地不忍看下去,这个天真又单纯,执着而乐观,带着可爱的蠢的哈,触到了心底某个角落。 |
|
简洁明快的成组镜头叙事是影片最大的亮点,不管是开场友谊状态的表达,还是圣诞回家的暂时放松,或者在巴黎的孤独迷茫,最后的独立成长。和girls风格撞车,气质撞车,男演员撞车,甚至连女主角长相都撞车,却同样精准幽默尴尬地描绘出大都市挣扎在感情前途房租中年轻人的生活状态。黑白纽约太美。 |
|
【B+】没觉得伍迪艾伦倒是偶尔有些特吕弗……挺棒的独立片,不过哪里喜剧了啊真是。俩个女主一个神似凯特温丝莱特一个神似凯特布兰切特…… |
|
以地址(空间-名牌)切分的章节,其实讲述的是一段关系(relationship)的失落与重回,个体的更生。中等阶层的内部焦虑,校园(梦想-精英主义-简单的二元对立)与社会(财富-价值的杂绕与暧昧)接轨时的意难平。参差的多组关系(本吉、苏珊)贯彻,加之弗兰西斯本身的笨拙真诚,使影片颇具魅力。 |
|
看的时候一直想到Ellie Parker,比起前者的无限执着,Frances更能代表大多数:有梦想和死党,周围的朋友都是shining的,态度是积极乐天的,可惜某种程度上还是被现实挫败了。不管怎么说,也算有个Happy ending。决定开补Girls! |
|
影片诉说了“我”对未来的恐惧,那是一种很真实的苦楚。不想让父母失望,朋友又奔向新生活,没有事业,没有友情,没有爱情,只剩下无尽的孤寂和逃避。也许,许许多多处于这个时期的中青年,都感同身受。 |
|
讲述一枚女汉子在纽约打拼的心路历程,多处致敬法国新浪潮电影,黑白摄影和复古配乐让你分分钟体验60年代巴黎的感觉。尽管未能避免矫情,但本片还是真实而细腻地塑造了天真笨拙、苦中作乐的Frances形象,各种冷幽默和自嘲不能更赞!格蕾塔·葛韦格演技真实到无可挑剔,派对上的感情自白狂戳泪点(8.8/10) |
|
我就是感觉sophie没那么在乎frances. 不过女主角神经大条,人又那么靓丽,心地那么善良,对物质要求也不高,未来能差到哪里去呢?她什么日子不能过呢? |
|
她27岁,活得笨拙,跟世界有隔阂,哪怕10年后也不会是在人群中社交中游刃有余的人,一颗顽石般,任身边人如轻盈稻草般来去;她的用情有份量,将就不来,甚至undatable ! 这不让人悲伤,是我喜欢的一类人。 这样的状态也不是致命的,它发生在很多时代的年轻人身上,并且随时再来。。。 |
|
以前我会特别羡慕弗兰西丝和索菲这样的友情,但现在一点也不。现在我不喜欢任何有依赖感的亲密关系,有了依赖感就一定有落差、失望与占有欲。我不曾有过这样的友情,现在也不再想要了,对于我来说留有边界感与距离感的友情才是最舒服的,爱情也同理。
影片中最触动我的场景是弗兰西丝最后编排的那场舞蹈:不同的舞者,穿过人群,拥抱彼此。我们不也都是这样,在茫茫人海当中遇见彼此,然后互相安慰。
听不出笑话,总是惹人尴尬,像个孩子,乱糟糟的弗兰西丝,都拥有了自己的公寓啦。我们也会有的。在这个大大的世界里,会有一个写着自己名字的信箱的!
Btw司机居然也参演了欸,他好帅好可爱噢呜呜呜!就算在黑白影像里,都能看见他眼中的闪烁。本吉也蛮帅的嘿嘿。女主角居然是俺一直关注的导演格蕾塔,也好惊喜喔~ |
|
梦想 朋友 独立 看书 挣钱 房租 约会无能 坚持 我知道你我都不是一个loser 请让我们一直弗兰西丝哈下去 |
|
4.5星吧。好的地方已经有太多人讲到了,略感不足的是后面节奏突然变快,弗兰西斯的人生变得好像只要朋友回来,就可以非常顺利了,有些减弱了原本的力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