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劳动阶级是没有国家的。太喜欢两个人一拍即合的人生节奏了,往后一躺就是无尽疯狂。 |
|
6.8/CFA,考里斯马基真是喜欢用红绿蓝黄啊,这部片子里所有墙壁颜色除了黑色之外基本都是这四种颜色的混搭,包括女主角的服装色彩搭配都是红绿外套蓝衬衫。一个失业男人找杀手刺杀自己的荒诞故事。剧作戏剧性很强,却很现实主义。在社会阶级频临崩溃还是有爱情可以救命的。 |
|
2021-11-14重看;太喜欢这样一路丧气然而最终暖心结局的路数,颜色搭配得真赏心悦目(美术太棒了),光线也运用得极为曼妙。世界不会变好,可遇到合适的人才让生命有了意义,爱情是我们的软肋也是铠甲,再次慨叹“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让-皮埃尔·利奥德在阿基的片子里找到了合适的位置,一路目睹他在大银幕的历程,仿佛与他一起走过一生;这个杀手不太冷,他的故事也耐人寻味。在荒诞的世界里寻找到并不荒诞的温情,阿基所有的故事都是在祛除常规叙事逻辑之后、情感榫头悄然弥合的动人,这是自成一体的世界,在这个世界我们做着遥远而失意的梦,我们贫穷而相爱,我们順命接受着拷打而无畏。
Joe Strummer出镜献唱,阿基真摇滚铁粉! |
|
玛格丽特:“劳动阶级是没有国家的”; 让-皮埃尔-利奥德:“法国人不喜欢我”。结构,风格,景观,表演模式只要特立独行,自成一派,很多问题就不是问题了。 |
|
又冷又欠,执迷风格。让-皮埃尔·利奥德(就素安托万)在片中真是个迷影的好梗。 |
|
下岗工人地下酒吧买凶寻死,偶遇火柴赌神卖花女,烟癌杀手穷追不舍。-你要离开祖国和我私奔?-劳动阶级没有祖国。 |
|
失業後求死的顧客vs.失業前樂活的殺手。家中無一好花的賣花人vs.留不住自己命的奪命者。仗義十來天雜工的小吃店vs.罔顧十五年員工的大企業。 |
|
如果说文字的话,这是很别致的短篇小说。精致迷人。主人公的绝望表现得很好。 |
|
我喜欢aki的冷
不是每个人都懂肢体幽默 |
|
前半部分一直很好,直到半路突发的抢劫案,太戏剧性也没太大必要,结尾扳回一城。Life is a disappointment。 |
|
我“国企招外国人还不签合同” 大春“非常英国了” 配色完美,是没有攻击性的饱满。后半段节奏有点游离,lost了,失去了前半段的干脆。The working class has no fatherland. 阿基三宝:失业,着草,师出无名的无产阶级爱情。以及人均肺癌。@影城 |
|
表演者既是里奥,也不是里奥。当他长时间停留在镜头前时,我偶尔会怀疑他脑海里是否有表演意识存在。只有当他离开镜头时,我才能确信无疑:表演就在那里,在Aki用教堂之光和童屋之色构筑的空间之中。这表演绝不仅只是目光如雷霆扫过,而是像椅子、尸体残留的温度那样缓慢散发,却又永恒不灭。 |
|
好喜歡就這麼荒謬不講理不按邏輯每一場都逼主人公走到絕境的烤里斯🐎🐔!劇本同時具備緊張+鬆散(懶洋洋)特質,就像法式漢堡店的老闆為亨利與持槍殺手相對後在窗邊慢悠悠抽煙一樣。電影本身如同一個不修邊幅卻十分迷人的壞蛋。幾十年前利奧德的表情和步伐。母語是庇護所。0312예종도서 |
|
还是熟悉的静态流水建置镜头,可以说是神似小津开场了。阿基永远是城市的阿基,是工业化的阿基,在一片冷冰冰灰蒙蒙中透出温暖与光明的阿基。笔下的各个城市全都在无话可说与极简撞色下面相趋同,硬光在色块上投下斑驳阴翳。在人物行为举止陈迟的协同下,急推镜头中的时间仿佛凝固静止了,我们如同观看讲解般张望审视阿基想让你看透的一切。活着就是灰心。阿基在自我构建的一方天地中自有化腐朽为神奇之力。 |
|
「工人階級沒有祖國」似乎是被拋棄的階層,可是資本主義國家的賣花姑娘也還是很有錢啊! 同一階層之間的互相撕扯和傷害,看似勢在必得的殺手卻因最終的宿命而超脫,也揭示當時社會趨勢的變局。活下去的彼方也勢必要承受迎面而來的時代車輪艱難前行。 |
|
三星半阿基考典型风格简约冷漠的镜头展示残酷又幽默些许风趣的现实。“安托万”啊你老了肿么成了面瘫了啊并且为什么要说英语啊太丫的违和了!!! |
|
从一开始,男主就保持着顺从到冷漠的姿态,所有的重击都直扑扑往棉花上去。导演指给我们看的,是在绝望里被拯救,但依照那些细枝末节,我们完全能往前倒推,在过去绝望是如何一点点在成型。 |
|
Sex is good, Wine is good, Cigarettes is good, but life is disappointed. |
|
2021.11.14,SFC上海影城 6排2。在黑色幽默的同时,又玩了一手好悬念;抢珠宝商那段,短短几个镜头,笑料十足;‘工人阶级没有祖国’。 |
|
阿基比较闷的一部作品,法国人被裁员后买凶杀自己,邂逅到卖花女孩,重新燃起活着的希望。你要为了我背叛祖国吗?工人阶级没有祖国。上海阿基考里思马基影响。 |
|
阴郁悲观,仍旧带有考里斯马基独特的北欧气息。台词仍旧大量留白,黑色电影一般的怪异布光与形式主义的荒诞故事下具有现实主义社会讽刺含义。生活的荒诞本质与边缘人的生存状态,主人公与杀手相同阶级相同处境构成了互补的镜像对照并在片尾完成彻底交叉互换且仍旧不甚完整。“劳动者是没有国籍的” |
|
#阿基影展#场面调度很有巧思的电影,台词不多但镜头语言制造的笑料十足,度过了很轻松的观影时光。看完后才知道男主是《四百击》的让皮埃尔∠( ᐛ 」∠)_ |
|
#阿基·考里斯马基回顾展# Working class had no fatherland…这部的开头让我想起《一个叫欧维的男人想要去死》,但后半部份完全又是另一个维度了。 |
|
一个是未知死焉知生,一个是已知死才懂生。自杀者与杀手的城市迷藏是一场对生命意义的严肃探讨。枪口的交换,也是角色的交换,杀手用自杀赋予死亡一个“朝闻道夕可死”的坦然。 |
|
"For working class there's no motherland." |
|
第一次在大银幕看考里斯马基 还是那么又冷又好笑 |
|
前半段一直悬着心,怕男主人公被杀,后半段发现杀手也是个可怜人。
啊,黑色幽默。
雇凶杀己的人,他的生死是有选择余地的
被聘请的职业杀手身患癌症,命运早已注定。
你不是想死吗
我把枪口转向自己
你看着我倒下去
也许会燃起对生的渴望 |
|
又是冷喜感的主角 女主角好像Rachel McAdams |
|
与同年的《火柴厂女工》相比,阿基给予《我》中的主角一个更为“温情”的结局,就像《薄暮之光》结尾处那个象征无产者团结的“握手”镜头,尽管依旧是以他者的死亡作为代价,观者甚至难以一时从突如其来的死亡的错愕之中舒缓过来
阿基对人物的“迷恋”还通过较后期作品而言更为丰富的镜头调度展现,在开场一镜中,推轨镜头有条不紊地越过整齐的桌椅布置,最终接近男主人公,这种近乎情节剧般的电影语言在观者对人物知悉之前,语言程式的心理表现主义就成功地被阿基瓦解
Working class has no fatherland.在后革命的幽灵挥之不去的当下,此句却力图弥合“戈达尔”式的政治电影与特吕弗的商业式作者电影之间的裂缝,借用“安托万”的身体,在致敬新浪潮的同时,也完成了一种后六八的左翼叙事。
2022.4.30 |
|
重金买凶杀自己,这题材这个情节本就很有意思,“劳动者是没有国籍的”,结尾暖心处理,展现一种“被反讽的感伤所调和”(电影史话)。我才发现,阿基考里斯马基镜头下的这些个失业者、酗酒者、离群索居者、底层边缘人,世人看来个个怪癖,但个个与世无争、人畜无害,世事诸多变幻好像是莫名其妙的人生一遭,看似荒诞,着实是非常可爱。阿基考里斯马基实在太温柔了,这种充满人道主义式的温吞,连同他那基本性冷淡的浅灰红蓝绿色调和场景构图,都轻柔的展示出来。8.2 |
|
赤贫的诗意。你因为我想活下去了吗?因为我蓝色的眼睛吗?厄,你的眼睛是蓝色的吗?你要抛弃祖国吗?劳动者没有祖国。 |
|
2017.11.09 I hired a contract killer to kill me, but eventually he killed himself in my presence./「The working class has no fatherland.」/ ×2:2023.06.25 和yxh |
|
@小西天。三星半。烟、酒和爱情让人眷恋活着,远离死亡。后半展开有些乏力。“劳动者没有祖国”这句大家可以鼓一下掌的。 |
|
考里斯马基的国际化(商业化?)制作尝试,一些关键情节的处理上有想当然的散漫,在保持惯有风格化的前提下,在摄影强调了一些类似50年代欧洲黑色电影的感觉,纵然标签般的点题台词还在,但整体质感已和赫尔辛基的工人阶级故事有了差别,一如利奥德融入个人风格的表演,都是相当有意思的作者尝试。 |
|
很典型的考里斯马基电影:标志性的色调和孤独、绝望感,配一丝黑色幽默。“Life is a disappointment." 不久于人世的杀手最后说出了中心思想。ps. Jean-Pierre Léaud演得非常精彩,而且那时他正好46岁⋯⋯ |
|
的确是“又冷又欠”。男主角长得非常像导演本人。女主角非常眼熟,但想不起见过的场合。伦敦。“劳动阶级没有国家”。荒诞、黑色的剧目。嗯,还是少言寡语的阿基,更像哑剧。(电影展) |
|
20240505 CINEFAN+BC考里斯马基展映@ HKBC,可以给到7+,现在对JS已经完全无感了,但是发现癌症将死的杀手身上的死气很带感|190919考里斯马基是不是贾木许好基友?绝壁是吧……(对哦,都去客串《列宁格勒牛仔征美记》了能不是吗(听到了Carlos Gardel好惊喜(20200429 update:JOE STRUMMER!!!!!!!!!!!!!! |
|
【20211114影展二刷标注】两年半之前为啥会突然看这么个片也不太清楚,但当时肯定没像现在这样连看,以至于有了一种“昨天几个片里大家都在学英语果然没白学”的感觉。。编剧是导演本人,不知道英语对白是不是自己写的,每个角色的每句台词从遣词造句到口音都与身份过于相符,而且台词又少,几乎像漫画对白配了音,一个个拿腔拿调的实在太好笑了哈哈哈哈~故事是略顺了一点,没有昨天几个冷,不知道是不是走英语市场,但这个英语的好笑可以补偿到一些XD 看了自己之前的短评才想起来,就是那时候希望窝在电影院看他的片的【20190415标注】好多年没看,已经不太记得我号称最喜欢的导演的风格了,但印象中确实一直超级无聊哈哈哈哈~在电影院看的话应该会很幸福吧~(想包个电影院每天放他的片在丧气满满的童话中默默地时不时傻乐一下地等死 |
|
@2021阿基作品回顾展。
还是阿基式的表情,神态和色彩,把故事放到英国变得更亮丽浪漫而非现实了,Margaret不太working class吧…
想死的Henry反悔了,注定要死的杀手决定提前去死,互为镜像的两人;Henry登上报纸首页,离杀手最近的时刻,很难说他会不会重复杀手的命运,在后来的某一时刻又决定去死,说出Life is a disappointment…
那个在书报亭卖墨镜的是阿基吧… |
|
Jean Pierre演Aki的片好怪 "the working class has no fatherland" |
|
永远的左翼关怀阿基,在他的影片中连杀手也不再华丽酷炫,而变得窘迫拮据。我爱他如何能在破败的城景中找到那些爱德华霍普式现代油画的光辉,那些缤纷又低饱和的补色、那些边缘孤独的人物、那些静止的画框中精心度量却并无做作的构图、那些永远带着暗角、为角色投下恰到好处的影子的布光,直接共鸣在灵魂深处。这是来自社会边缘小人物的浪漫美学,在幽暗影厅中,在一种极致宁静的幽默中体验一段别处的苦涩人生。Jean-Pierre Léaud来到此处,仍是安托万的alter-ego,这是知识分子特吕弗不会拍的另一种非中产阶级的可能性,也是《四百击》中那个少年安托万最大的可能性。5289 |
|
“你信上帝吗,如果不信,地狱也就不存在”. awful decision on picking Truffaut's boy,冷漠克制不是弱智儿童吧 整个都散了形了 更别提那惨不忍睹的口音 但故事超赞,单单就五星(非常爱杀手那条分线 算是对命运的小小讽刺) 看一条评论乐了半天: 男主角真像老年版的让·皮埃尔·莱奥!。。。。。 |
|
勉强及格。蓝光重刷。被解雇的外国人利奥德雇杀手解决自己。利奥德找出租车司机带路,去地下酒吧就如愿找到杀手,都没人骗他,偶遇卖花姑娘后登门一吻就搞定了对方,这种直愣愣的人物关系是童话质感了。考里斯马基客串了一个街边卖墨镜的;利奥德莫名牵连进抢劫案,整个过程都通过报纸交代;利奥德和姑娘大扑克,出去买烟时还不忘带走扑克,简直恶意卖萌。这些设计给苦兮兮的主线故事加了不少萌点(感觉身患癌症还执行任务的杀手比利奥德还惨)。考里斯马基的风格强烈,晦暗的青色背景里用光凸显人物,大量在其它电影里略过的过场戏都给拍出来,但是相邻间镜头的动与静、景别大小、包括人物行动路线都是有节奏感的,看着并不无聊,反而形成编导独特的世界观输出(利奥德上吊失败的镜头里甚至有灰尘在飘落,很细腻)。最后二十多分钟的戏有点散了 |
|
4.5。1.非常喜欢的一部考基作品,不只是买凶杀人的主角,还有执行杀人的杀手,都是卡夫卡似的荒诞,考基大可不必留下光明式的尾巴。2.这里满是被侮辱和被损害的底层,《升空号》男女主捐弃前嫌远走高飞,《我聘请了职业杀手》同样把底层互爱当做剥削压榨的手段与心灵安慰剂。3.考基再一次显示出爆强的打光水准以及美观冷酷的画面构图。4.在这样一片神奇的土地上,拆解宏大叙事,而为个体叙事,为个体发声,考基是中国人民的异国好友。 |
|
英国故事,英语说得特别像听力教材,不知道这种异质感是不是跟法国移民的主题有关。意思很棒,给生命一个期限,人反倒激活了生存欲,想喝酒喝酒,对女人一见钟情就叫她坐下来,直接上门,工作也可以随遇而安。他想死,就开始了真正的生活。无产阶级没有故乡,去哪里都一样。阿基写的女人大多很有韧性嘛 |
|
故事太简洁,反而觉得不是很圆,呵呵 |
|
觉着卖花女是个败笔...但阿基就喜欢让男女莫名相爱 杀手的线发展到最后是个惊喜 又在结尾留了一丝暖意 |
|
我喜欢导演冷峻的手法和男主僵直木讷的表演。 |
|
Aki 终于舍得换演员了,Jean-Pierre Léaud |
|
工人阶级是没有祖国的!在哪儿不是打工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