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喜欢这部片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木须龙实在是太招人喜欢了 |
|
我一直觉得,中国的东西只有中国人才能拍出精髓,因为老外都是浮于表浅,但让人心痛的事,中国人自己根本不抓,抓不住自己的文化。 |
|
这是一个真正“人文主义”的中国,所以它一点也不像中国。但伟大的迪斯尼们又把所有关于中国最美好的意向编织在一起,所以它又是最中国的故事。想象一个经历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古典中华,就是这部电影给我们的梦。我真希望我能看见这个中国梦实现。 |
|
为什么涉及中国题材的我都觉得老外实在不能理解我们的文化。。。。。 |
|
“你的孙女居然是变装人士!”哈哈哈哈这句话承包我的笑点。太久没看2D动画了好怀念~~~ |
|
我很喜欢很喜欢很喜欢~ |
|
李玟唱的主题曲我很喜欢 |
|
拍我们的素材还能让我们看得津津有味,我们有的努力呀! |
|
这是一个美国女兵,根本就不是我们的巾帼英雄,效果和动画都很赞,但是get不到我们博大精深的文化,所以她只是一个叫花木兰的人,并不是那个雌雄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的花木兰。 |
|
虽然少了些创意,但这部电影的内核很强大,一个封建时代的女子不需要三从四德不需要贤妻良母也能为家族争光,迪士尼太会挑选主题了 |
|
木兰依旧是迪斯尼世界里最可喜的公主形象。木兰从军那段,从偷盔甲到在列祖列宗牌位前和宝剑反光中的几个镜头,还有战时火药雪崩的几组镜头,何时想来何时都想送上膝盖。 |
|
唯一遗憾是没有细致刻画中国的大好河山,希望真人版可以好好弥补,人设简直教科书级的可爱 |
|
中国学外国 外国赚中国 |
|
真的很好看!虽然花木兰挺丑的,那个万人下跪的场景给幼年的我极大的震撼 |
|
原版的艾迪·墨菲和国语版的陈佩斯都碉堡了 |
|
除了对中国文化理解有些误差以外,本片的制作堪称上乘。 |
|
陈佩斯延续了他在《宝莲灯》中的高水准配音~~ |
|
很经典啊这个故事…很多年前看的…也是为数不多我看的非真人影视作品…反正我觉得挺好看的…所以我还是有点期待真人版的哈哈哈哈哈哈…动画的总是…我还是有一点偏爱真人演出来的戏吧…尽管很多时候不尽如人意…但是还是会想给真正想演好一个角色的演员们一个机会… |
|
刻板印象太明显了,西方思维披上东方的外衣。没啥意思。 |
|
我特意重温一遍,这部动画电影有着如此明快的叙事节奏、流畅的演出效果、鲜明的角色塑造、正常的行为逻辑、线索伏笔呼应,值得我打五星推荐。这一切证明迪士尼这二十多年来竟然是在退步,越是体会到动画的优秀之处,就越是感觉隔壁真人版给我喂了一口屎。 |
|
这是迪斯尼唯一一部完全的中国故事的动画电影。音乐很好听,里面那只苜蓿的小龙特别有趣。但是故事里的文化底蕴不完全是中国的,有点不中不洋的感觉,各位主创们对于这一点功课做的不够。听说要拍真人版了,希望能够改进。 |
|
回顾之后会明白为什么很多喜欢动画的看完真人版会失望,因为原作里的那种生动、幽默、成长和迪士尼孜孜不倦传达要与人为善和承担责任的人文观念,都没有在真人版里得到呈现。很难想象二十二年前的动画作品,现在看依旧是流畅、精细和匠心隽永,剪辑教科书级别,人物塑造和善动人,包括皇上的那种亲切和幽默,能让人感觉到迪士尼是以最大的善意和温柔去阐释自己内心中国的形象。而这些,都很遗憾的没有留在真人版里。 |
|
外国人YY下的中国古代社会 |
|
这版《花木兰》a bien capturé木兰精神的精华:女性主义、如何在honorer家族的同时做自己。最后,木兰的战友一个个在Be a man的配乐下化身女装大佬保卫国家——三观相当正的性别意识。几首插曲即使放到现在也好到享受出圈的待遇。基本史实也没有大毛病。Eddie Murphy的献声真是好突出。片尾写下各种美德的中文字体非常漂亮,足见这版制作足够下功夫尊重真正的中国文化。相比之下2020版历史地理都不及格的福建土楼外景简直毁三观!唯一的遗憾是木兰的长相实在太“西方人眼中的第一代华裔移民”了,yeux bridés和厚嘴唇等某些physique特征实在过于南方了。 |
|
故事很好莱坞,但不得不说人家来中国是做足功课的,首先开始的几个女人的服饰很符合南北朝时期的样子,高胸襦裙,还有那些发髻,相比我们一些古装片各种非主流造型人家至少用了心的了 |
|
作画质量高,动态稳,剧情深度放在那个时候也挺高的,怎么时隔二十多年拍真人还不如那时候了,迪士尼复兴你家的二维动画吧,真的不想再看辣鸡漫改真人了 |
|
虽然是中国文化走出国门,但并没有很好的表现出来 |
|
头一次完整看完,没想到意外的流畅且有趣,而且最关键的是制作组准确的抓住了花木兰故事的内核:一个一开始并不强大的女人在男权社会不断克服自身的恐惧,并通过通过努力锻炼和头脑智慧实现个人成长,并赢得他人的尊重。而这一点是如今的迪士尼重制真人版完全缺失的。ps:花木兰决定替父从军以及军队训练的两段蒙太奇都堪称经典,音乐尤其出彩,特别是后者,即便换上《洛奇》的训练蒙太奇画面也毫无违和感。 |
|
李翔你这么性感 还在军营里乱脱衣服 这样真的安全吗 |
|
1.木兰的队友们都好可爱哟;2.木须真是个神助攻吉祥物;3.李翔的胸肌真的可以(快够;4.向那些名留历史长河作出伟大贡献的巾帼英雄们致敬。 |
|
当年看得是中文翻译版,木兰的小萌宠木须的配音很出彩,为故事增色不少。 |
|
拍得挺精彩挺好看的,但跟中国原来的相比还是少了点东方味 |
|
小时候看就觉得女主的外貌很刻板印象,皇宫很搞笑。现在重看觉得很感动,剧本写得非常扎实认真。美工努力了,有传统中国经典动画片的画风,很隽永。里面木兰的人设太招人喜欢了,沉静勇敢聪明独立又不失天真孩子气,有点宫崎骏电影女主的感觉,但是更爽朗,有时也更脱线。取下男主的箭坐在柱子上笑那刻太美了,令人热血沸腾。而且重看觉得其实花木兰画得挺漂亮的,是狭长凤眼不是眯眯眼。 |
|
真不想承认 可是美国人确实把这部中国的传统故事拍的相当出彩! |
|
好看,好看 |
|
可惜(和《功夫熊猫》一样)是美国制造!—— 1.陈佩斯配音的木须龙实在有够赞(幸运蟋蟀也挺棒),So,不推荐看《花木兰》的DVD发行衍生续集,以免《2》中其不好的行为让喜欢木须龙的人产生些许反感;2.如今实在没办法像小时候那样不去计较故事后半段的逻辑性,挺扯,虽然也挺好看的;…… -15.08.25 |
|
三星半。从开场水墨画背景就洋溢着浓浓中国风,美国画师很尽心诚意去学习展示东方特色的场景画面。木兰的人设很像叶童反串的许仙。不满在于战争刻画,匈奴人数千人冲锋的大远景很好,却被提前数百年的火药引发雪崩化解,失去两军作战的可能。最不满的是匈奴单于居然直接去行刺皇帝,这太说不过去了。 |
|
7.5分。动画版《花木兰》是一次成功的文化挪用,形式上(人物造型、场景设定)充分借鉴了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内核仍然是个西方故事,高赞短评浪漫化地表达了这一点:“想象一个经历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古典中华,就是这部电影给我们的梦。”加之它对中国文化的尊重,无论偏向传统还是现代价值观的中国观众都不会感到被冒犯;真人版《花木兰》则是一次失败的文化杂交,它想让西方观众接受的同时还想迎合中国观众,不仅引入天南地北的中国视觉奇观,还塞进腐朽没落的中国传统价值观,偏向传统价值观的中国观众会不满于它的不伦不类不地道,偏向现代价值观的中国观众会不满于它宣扬忠孝。从动画版到真人版的改编,该保留的没保留,不该改的却瞎改,这样的畸形怪物,应该扔进张艺谋的《长城》里,被中西联军活活打死才好呢。 |
|
真人版的上映验证了这还是最好的一部影视花木兰 |
|
成龙大哥的中文版主题曲特给力!~ |
|
小时候家里确实买过此片的碟。现在想想,美国人只是从他们的价值观去解释花木兰,爱与自由什么的是不符合封建制的中国观念的。7.3 |
|
看不来,总觉得还是很别扭 |
|
技术没得挑,歌也好听,但内核只是隔靴搔痒,实际上还是迪士尼一贯的三板斧。不过在这个连中国人自己都讲不好自己故事的时代,还是可以好好教育一下某些艺术商人的。 |
|
2017重刷觉得迪士尼人设造型叙事和节奏做得真棒,非常期待真人版。小时候不懂,其实亮点挺多,还为中国文化总是被老美利用赚钱而鸣不平来着。 |
|
制作还不错,带有西方文化特色,中西结合的产物 |
|
唉,动画版某种程度上是那个时代的痕迹,对文化元素的挪用,尽管也充满误读和杂糅(坟头蹦迪的黑人口音龙、出水后毯子裹身乃至片尾字幕符咒般的红色汉字),但可以看到积极弥合东西价值观、将其普世化的努力,最重要的就是点出do things right,女性的主体意识被含融在一种更有机的自我实现里,对性别的权力压迫,通过男兵的反串戏和家庭感情戏来消解,亦庄亦谐。当然技术上是借助了动画的浮夸、风格化和歌舞桥段,但千禧年的流行文化也有闪闪发光的乐观,这种普世主义的乐观现在被替代了,被更普遍、也更具对抗性的文化冲突。 |
|
这是外国人眼中的花木兰还行吧 |
|
确实是很好的动画片,虽然迪士尼对木兰的动机浓墨重彩于诸如“为家族争光”这样对中国“光耀门楣”理念的理解,但并没有形成巨大的文化沟壑。其实“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国人能共鸣最多的还是孝道。不讨论它的民族化问题,只讨论它的性别视角,确实做得比较成功。比如渲染周遭环境对女性的压抑之余,突出木兰并非只是因为父亲才从军,更多的是她想通过此解放自己证明自己。另外,“女儿身”被发现之后要诛杀,这一点在西方文化上可能更像圣女贞德的遭遇,在中国文化中未必如此。 |
|
真心觉得里面的歌难听,而且中国元素特别浮于表面。剧本也一点都不扎实。 |
|
怎么讲?这个木兰很个性,但这个不是中国的木兰,怎么看都是个美国姑娘。故事也是改良版的,听热闹的,后面弄得完全不中国,不过还在能够接受的范围之内。其实,disney能用中国题材这件事本身,就足够让人高兴的啦,一定要看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