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术是骗人地把戏,手段是无聊的表演,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在维系此在的生存,同时也无时不刻试图将实存赶尽杀绝,灵魂的光芒却恰恰是在那极境中彰显的,从古至今,浩瀚如海的故事似乎都在说着同一段往事,诗人们也好像始终吟唱一如的诗篇。 |
|
剧情,音乐,要表达的情绪什么的都很好。就是大提琴演奏的部分实在是让人受不了,太假了,姿势手法都不对,握弓也不一致,更不要说韵律感觉了,完全就是胡乱的瞎拉。这是致命的硬伤。不知道音乐顾问是干什么吃的。。“听听我女儿的哭泣吧,她比你弹奏的声音更接近音乐”这句话真是又美又绝! |
|
这部电影居然和我一样大了。刚看完《世间的每一个清晨》的小说,所以决定一鼓作气看完这部改编电影。一位沉浸于对亡妻追思中的鳏夫以拉大提琴的形式再现亡妻的音容笑貌,一位野心勃勃的年轻人拜之为师,因双方的音乐理念不同而分道扬镳,年轻音乐家贱怠了深爱他的艺术家的女儿,她的死使二者捐弃前嫌,认识到艺术的本质就是对爱的执念,而所谓理念不过是艺术的抽象形式,因此内心隐秘的艺术激情死灰复燃,殊途同归。「世间的每一个清晨」——都没有归路。虽说已经是1991年的电影,但是每一处都美得像油画一般。除了继承了法国电影浪漫得有点儿闷得特质之外,一切都很好。 |
|
在旋律艺术的后面,隐藏着两种彼此对立的可能的意向性:巴赫的一段赋格曲在使我们对生存的超主观的美进行沉思的同时,又想让我们忘却我们的情绪、我们的激情、我们的忧愁,甚至我们自己;相反,浪漫主义的旋律想让我们沉湎在我们自身之中,让我们极其强烈的感受到我们的自我,让我们忘却一切身外之物。 |
|
四星半。“音乐就是表达那些语言表达不了的东西”,它是一份礼物,生存的激情所在。音乐和电影唯美的融合在一起,这是个并不复杂的故事,却有着复杂的情感历程 |
|
美少年长成不堪的老者,女孩在幽病中垂死,音乐家与亡妻从未分开过,艺术痛苦而孤独,日出时悲伤结束,余剩琴音,如泣如诉。 |
|
昨晚在电视看了一个吴冠中的专访,他提到中国普遍存在的美盲问题, 想来伤感, 一个文明古国竟沦落到此地步. 啥时中国导演能静下心, 用心去看世界, 用心去触摸感觉, 拍出一部像(日出前让悲哀终结)这样的电影, 我们可以拍(高山流水), 不要再看像(夜宴), (无极) 这样自以为美其实丑的电影. |
|
情节清淡而节制,镜头也没有刻意营造任何美感,却散发着浓浓的香气。简单里蕴含的坚守和疯狂,在维奥尔琴的如泣如诉里变成了圆。想起老罗的舒伯特,让人愿意放下手里的所有事情。人一生中能听到多少震撼整个生命的演奏呢,我想听一次。音乐是我们说不出的一切,是无法慰藉的思念生活孤独唯一的礼物。 |
|
四星半 里面那位老演员做样子乱拉一气实在让人忍无可忍 |
|
大量的画外音只能说明电影表达手段的无力,整部影片更像是小说的图解。P.S.18世纪法国宫廷乐师的小白脸形象让人看着恶心,包括那些夸张的服饰,反倒是St Colombe隐居山野所穿的被认为过时的便服更贴近现代的审美观点。 |
|
日出本身,并不会融化昨夜的悲伤。
只有不经意间梦呓的吐露,才能消逝过往辗转的彷徨。 |
|
巴洛克音乐家传记电影,92年七项凯撒奖作品。从头至尾的七弦维奥尔琴,音乐五星。电影里有两处静物场景,完全还原自法国画家Lubin Baugin的作品。视效太精美,五星。故事3.5,相对弱化。喜欢这句台词~音乐是为了表达言语之不能表及处,所以并不完全属于人类~综述四星以上。 |
|
很多人都是在《重庆森林》里听到这个名字,然后才找来看的吧!品质水准相当优秀,当然其中的古典配乐实属不可多得的灵魂! |
|
名字、原声都比电影好。最糟糕的是英俊的男主角到中年竟然成猥琐大叔了,岁月不饶人啊真是。3.5. |
|
影20287:犬儒的抗争。音乐的存在无形,表达也无形,一切声响,喜怒哀乐都是音乐,即使出生前,呼吸前,见到光亮前的那段时间。(维奥尔琴,演青年马雷的 Guillaume Depardieu (也就是演老年马雷的德帕迪约的儿子),08年因肺炎去世,37岁) |
|
在熄灯后的病房里,这么一部在沉闷中试图找寻某种意义甚至定义的古典片,竟然彻底拉住了我。虽然没一丝音乐记忆留在耳边,却注定是被音乐而非情节和表演撑开了双眼,让我目不转睛的也渴望”听到“点消失于无形的”音乐“。 |
|
你需要花时间弄明白当一名琴师和一名音乐家之间的区别,需要弄明白将艺术作为一种谋生手段和为艺术献身的区别,需要明白“将艺术换算成名利”与“为艺术而艺术”存在本质的不可调和的分歧,你需要明白两种态度一定不可以共存、却并非没有希望相互转换,一个庸俗的人终有一天会醒悟,而一种赤诚亦会沾惹俗世的尘埃。学生问,“音乐是赐给灵魂的圣饼?”老师答,“圣饼闻得到、尝得到,不算什么。”又问,“是为了失去了童年的孩子?为了盖过鞋匠敲打的声音?为死者留一杯酒水,为郁闷在心的人们说出心里的话?”老师这才点头,与死亡、痛苦的接近让人更明白音乐是人出生前的呼吸以及见到的光亮。学生并非愚钝的学生,马莱斯拥有演奏的天份,哥伦布更是深深明白学生所缺失的是什么,缺失的是经历,像恋爱,没有失去便不懂珍惜。失去让人更接近音乐的本质。 |
|
她死了,可能因为她从他的琴声中听出他并不爱她。而她的死,并没有让他落泪,而是让他觉得自己终于有机会听到“悲哀之墓”。当他也会演奏“悲哀之墓”并因此落泪时,也许他才明白,悲哀为谁 |
|
伦勃朗崇拜者狂喜,维米尔爱好者高潮,米勒脑残粉儿津津乐道——爱好古典音乐的美术生看爽了。同是古典音乐家题材,这部剧本的对白和分镜比《莫扎特》优雅太多(和莫扎特人物粗鄙无关。指编剧创作) |
|
美存在心间,音乐之美在于表达不可言喻之物。。情节上一正一反两个故事,互相衬托。风格上较克制,很大程度上摒弃了镜头运动(开场的大特写+画外空间算是一个极端例子),而用固定镜头中的光影与构图来营造一种油画风格,必须得说林间的几个夜景确实美。 |
|
在末段狠狠的共情看哭了,导演刻画父亲这个角色时极力的克制,他越是表面镇定他内心其实就越充满风暴,他寻求的不是一个弟子而是能够理解自己的人……日出时悲伤终结代表一种精神状态的强行振作,然而这种振作的理由的逝去只能让老人永陷黑暗之中。
最后二者痛苦的共鸣才使得合奏成立,也是片子最打动人心的点,片尾的曲子让后劲更加悠长,看哭了反正就是。 |
|
很工整很精緻的古裝片,但是問題恰恰在於太過工整精緻,每一幀畫面的美都恍如計算得分厘不差,可是因為計算過多反而削減了畫面中的情感,導演的執導顯得匠氣有餘靈氣不足,雖然是影片以主人公敘述呈現,但是過多的畫外音實在令人出戲,同時在表演上也沒有打動我。 |
|
哥伦布把他的一生都倾注在了对亡妻的无尽思念当中,而音乐就是他最后的伙伴。他用音乐构筑了一道包裹起他和妻子的围墙,换来的却是太多孤独与误解。还好,经历了无数曲折后,最后他的学生终于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这悲伤终于在日出前终结了。在这部对白甚少的电影里,音乐无疑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
|
在这里音乐不能有实际描述,莫可名状,是情感的桥梁。琴师把音乐和对亡妻的思念臻达化境,并回归到一种自然主义的状态。年轻学徒的闯入实际上破坏了这种平衡也毁了大女儿的一生,带上贵族假发进入了宫廷的他还是偏功利的,对情感也并不纯净,但一切答案都只在物是人非后才能明了。推荐-,7.7分 |
|
http://www.tudou.com/listplay/MkRLTbSg3qU/-K7_gIPOSR4.html |
|
看得好难过啊,从头到尾都是压抑的气息和氛围,这琴声之中的哀鸣与忏悔,无尽的思念与回忆缠绕至我,如此共情,如此缠绵在这如泣如诉的琴声之间。摄影真的太好了,尤其是在几个夜晚之中写意的镜头,他像一个在人间行走飘忽无根的幽灵,像冥王潜入海底的灰暗,在一片幽蓝的诡秘与沉寂之中来到心灵所依托的那座古屋,古屋里是那个阴晴不定,暴戾又极致敏感阴柔的老师,他的一生为艺术而生,他的妻子与女儿们皆为其所衍生,因此也死于他的极致疯狂与倏忽。临死前那一句“音乐是为了燃烧自己”是他对于音乐的全部生命箴言与信誓旦旦的承诺。而他的虚浮与骄纵,肤浅与贪婪,残酷与掠夺在音乐的悲鸣之中渐渐柔化,镜头将相反又平行的琴弦与琴弓拉在一起,唯一的一场合奏既象征着殊途,但在生命逝去的那一刻也总算在源头有了交集。崇高的尽头是人自身热情的飞扬 |
|
有艺术的境界,但还是叙事迟缓,人物呆滞。所有西方古代的影像与故事中女人都是饥渴放荡的年纪轻轻比男人还主动……十七世纪时的宫廷装明显是为了掰弯男人设计的啊涂脂抹粉衣服那么多花边绉纱还粉嫩粉嫩的。女主少女时期美,长大了太硬像男人,妹妹从小丑到大。年轻的男主角和Max Riemelt好像。 |
|
一个诗意得无以复加的名字,日出前让悲伤终结;电影还有另一个美丽的翻译,世界上每一个早晨。
你只是会使用乐器,不会音乐。听了那么久音乐,这句话是电影的主线,也让我思考良久。
几次听到《悲哀的坟墓》那幽怨的琴音,实在美丽得让人动容。这是长久以来一部真正打动我的电影,大概上一次应该是《莫扎特传》了。 |
|
直到最后我还是没有明白电影所说的音乐到底是为了什么,高中就看过杂志上的文章介绍这部电影。楼下的敲鞋声,通往小屋的小路,日出时让悲伤终结,世间的每一个清晨。 |
|
三星半。音乐主题的电影,主要音乐好,故事不烂,很容易得好评。这部影片虽然是音乐主题电影,但展现音乐的戏份并不算多,反而是关于音乐真谛的说教多了一些。 |
|
三星半。Sainte-Colombe的低音提琴,巴洛克音乐,静谧的乡村,油画般的镜头,日出时让悲伤终结,一切都太诗意了。可惜我一边嚼着花生米,以为是渣男变成死胖子的故事。情绪代不进去,白白浪费这美丽的意境。音乐的存在是为了说出那些表达不出的语言。感情都诉诸在琴声中,不需要太多的话语。 |
|
声无哀乐论。维奥尔琴。人生至境之裹挟悲伤回忆携女抱琴隐居。长镜苍老乐师脸部特写然后以主观视角倒叙旁白。亡妻坐在对桌的蛋卷酒壶静物写生。躲在老师木屋地板下偷学运指技巧和装饰音。分手后男人脑满肠肥女人形销骨立。言无声处,乐犹尽意。 |
|
音乐是忏悔的招魂仪式,大提琴的确拥有这样的气质。 |
|
7分,银幕前是音乐家的悲剧,银幕后是德帕迪约父子的悲剧。【分数范围6-7分】 |
|
how i wish to die like that ~老師的精神不死
ps拉的... 手型都對不上。 |
|
感覺每一部法國電影都有德帕迪約,簡直是法國的葛優。我一向對傳記電影無法產生共鳴,這部也不例外。 |
|
在黑暗中人希望得到什么?我希望得到低沉的音乐。 |
|
Corneau似乎把过多的天才用在了这里…有点可惜了… |
|
色调、摄影、构图,多过于情节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在回忆中娓娓道来。。这样的节奏和情绪颇有早晨的感觉。 |
|
OST早就收过,电影蛮闷 |
|
以为看过DVD,应该只是看着海报眼熟吧,高清下载收藏,外挂字幕重新再看。 |
|
音乐是什么?它不是世俗的东西,不是国王能拥有的,它甚至不属于上帝,因为音乐是那些语言无法表达的东西,不能单纯的用耳朵听,用金钱购买,更不代表着名声和财富。音乐和沉默不同,它婉转动听振聋发聩,它是一种外在的形式,但却不是由爱或自暴自弃所产生,音乐是献给所有注定走向死亡的人类的礼物,是给那些不能讲话的人低声的安慰,是给那些不能来到世间的婴儿一份礼物,它的存在,是为了那些被话语所抛弃的人,为了孩子们的幽灵,为了鞋匠们锤子的敲打,为了童年之前的状态,当人们没有了气息时。当人们没有了光明时,即便一切的一切都随着生命的消逝堙灭,唯有音乐,唯有艺术,可以在宇宙长河中穿行。 |
|
我最不能忍受的就是电影中的【音乐家】演奏竟然是假的…… |
|
真的挺喜欢里面的音乐。。。故事是艺术家始终面临的一个难题:功成名就是否意味着出卖自己的灵魂? |
|
看的我快睡着了。 |
|
2011.1.11 21:50 |
|
法文标题和中文译名都很美丽,就是太忧伤了,到最后也没有觉得悲伤终结,那种白色的脆脆的像麦芽糖一样的虽然不知道是什么,但是掉在地上摔碎的时候觉得真悲伤。 |
|
我很想把成熟的桃子给你,但是我不能;世界上的每一个清晨都一去不复返,只有执念在竭力捕捉它们的影子 |
|
这个不知道有几人看过 |
|
头一次看这导演的作品;开场支离破碎的大提琴声;片中静中带有忧伤的场景;大女儿和徒弟骚动而又始乱终弃的爱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