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00.如今看来是太套路啦,神经病小村儿不算俄国味儿,倒是跟拉美魔幻现实主义颇有渊源,又有后来库斯图里察和大陆第五代……拍了太多长焦,又讲了太多寓言……总之不如导演[祈祷]那么诗性也不如[项链]那么随性;还算有美和悲剧吧。 |
|
草丛里,倒下的白马和抚摸的手形成对比,一片红罂粟中,一把绿伞大剂量对比度美好地开始,忧伤地结束 |
|
8。高加索山翱鹰飞,妇人挖土懒人肥,天人惊咋村人众,群起而愤愿望归 |
|
白鬃翱鹰红罂粟,懒汉荡妇众刁民,阿哥阿妹赠鞋来,疯女青春为谁荒。 |
|
故事并不是很特殊,不过在抒情的镜头和如诗的对白下,影片更像首叙事诗,这才是格鲁吉亚乃至苏俄电影最有特色的一种风格 |
|
古老的传说被蒙上了无产阶级革命叙事之后,愿望树就变成了一个更有象征意义的存在,宗教不能拯救的,宗族不能拯救的,旧的腐朽的生产关系不能拯救的,就让他们被埋葬吧,等到春天到来,泥土上长出红色的石榴树,开出红色的花,那就是新的愿望树。 |
|
4- 阿布拉泽“格鲁吉亚”三部曲之二,青春残酷物语外送黑童话。罂粟死马魔树,傻女疯女圣女。腐朽虚伪泥泞,革命呼之欲出。浓重寓言色彩,深厚民族情怀,重话本更合舞台。最后一段画(游魂摄影调度)与声(渐强轰鸣)见范。 |
|
白鬃马嚼红罂粟,玉女尸陈黑沼泽。导演是用了什么失传的滤镜,电影看起来像祖传的水彩画 |
|
古老規訓與現代意識的衝突對立,開篇處的圍欄已象徵了一種自為的閉塞主動,而僻遠村莊則是整個民族的一個借面,長老和牧師構建了一套權威體系,反對者被視為瘋子而加以排斥,愛情悲劇是“吃人禮教”的必然結果,女人身死于污穢。填膺村氓並不能推動歷史進程,小人之德,隨風而偃,只是意識下的盲從者。 |
|
后半段看到奥尔米 和阿莉切·罗尔瓦赫尔的影子 对于劣根性和封闭性的呈现使得影片现实基底加厚 前边还是太舞台了 |
|
前苏联俄罗斯和东欧的那种典型散文诗电影,语焉不详人物疯癫拍的也很魔幻看的迷糊,大胖傻子山坡上追着打牧师一下看精神了些。阿布拉泽格鲁吉亚三部曲第一次看每部竟然相隔了十年,影博苏俄影展。 |
|
“The dew on the grass is the earth's tears. The earth can laugh too. In spring it laughs with flowers, and the sky laughs with stars. Where a mother's tear falls, a violet will grow. Do you know what the sun says when roses blossom out in the morning? I know." |
|
美好地开始,忧伤地结束 |
|
'There are three things nonexistent in this world, a staircase to sky, a bridge over sea, and justice.' |
|
格鲁吉亚人民这样啊。每个人物都疯疯癫癫的,不知道要干嘛,还有点脸盲。最后还是挺好的。sad again。妹子啊~~ |
|
9.9
2001年上映的著名电影《珍珠港》中美国大兵泡部队医院护士小姐姐说的台词原来是抄袭这个1976年前苏联的电影,当然,《珍珠港》是大众电影,也就是大众喜爱的电影,很燃,非常美式,10为满分则我打8.0分,而格鲁吉亚三部曲之二的《愿望树》我则打9.9分,因为这是小众的艺术电影 |
|
One simply can't see the empyrean with a pair of downcast eyes. |
|
《祈祷》、《欲望之树》与《忏悔》彼此之间故事并没有关联,但被认为是阿布拉泽的乔治亚三部曲。 |
|
9.0 边远小镇众生相。宗教成了巩固权力的工具,并让一大部分愚民因盲目而流于表面的信仰去追随,剩下的那些明智之人则身不由己,无处抵抗。整体形式散文化,但有些时候的表达在直白和隐晦间飘忽不定,一会儿着重叙述,一会儿彰显诗意,导致很多叙述部分因节奏慢、情节散而看得很煎熬,个别地方剪辑也有点随意。不过看完之后余韵很强,整体的氛围也有着魔幻气息。 |
|
开篇的白马之死暗示了女主的结局,鲜艳的色彩也和结尾的灰暗对比,烘托出影片的悲剧氛围。影片讲述的故事发生在革命之前,各种势力风云际会,所以影片中的人物都有象征意义。长老代表了封建贵族,他用权力维护着封建传统,围栏就是权力的象征。主教象征着宗教,沉迷于美色和钱财,是权力的帮凶。疯狂学者代表着知识分子,想用历史复兴格鲁吉亚。瘸子象征着GC分子,想用革命将封建势力送上断头台。圣徒代表着信仰者,想要找到愿望树来拯救国家少女是美的化身,是格鲁吉亚的太阳。暴风雨代表了十月革命,封建势力认为它会带来混乱和不幸。最终长老用权力扼杀了少女的爱情,导演无情的批判了封建的专制和迷信玷污了民族的美好。此时的国家真的需要一场暴风雨来洗涤它的污秽。石榴树是女主灵魂的化身,暗示着民族的美会一直存在。 |
|
1,封闭落后的乡村,多么丑陋的人性啊,所谓的高贵人、道貌岸然群体尤甚。2,虚无的,只在想象中的理想&残酷的现实。。。魔幻现实主义,带点悲悯色彩,有点老塔那个方向。反正不是常见苏联那个创作路子。粉墨登场的各种奇奇怪怪人物,都有其背后象征和隐喻。拍摄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前的七零年代,多了一丝预言味道 |
|
是谁亵渎了美丽,扼杀了希望,让火焰般的花朵变成邪恶的渊蔽。这是一个对于格鲁吉亚一个世纪历史的隐喻。 |
|
20160508电影博物馆:阿布拉泽版处女泉,不过在这里女孩反身骑在骡子的镜头冷峻而恐怖。但特么这场放映遭遇片尾被掐,但放映员表示就这样了!X! |
|
阿布拉泽审美太高高高了,比尤里伊里延科差一丢丢 “我最好是单身 就好像一只田鼠” |
|
2016.5.4.中国电影博物馆 |
|
这又是一部欧洲文化中“寻根”作品的代表 用全散文的方式展开的一部纯真与野蛮并存的格鲁吉亚田园诗 与其他类似作品不同的是 本片将树赋予了人格 从一个少女的遭遇进行诉说 一直到最后在雾中 一个村庄的人放弃了自我 在“神圣”的指引下 判了少女死罪 放弃了太阳的普照 此外影片描写了老中青三个女主角互为对照 很有意味 |
|
一棵鲜红的树,一棵矮小的树。 |
|
似乎诠释了鲁迅的那句话: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故事貌似荒诞诡异,实则真实悲凉。影片的摄影也是一大亮点。 |
|
三星半。唉呀妈呀.......散文诗.......又闷又象征又田园又诗意的....... |
|
喜欢❤
20世纪的格鲁吉亚 美丽与丑恶的心灵如此地汇聚在一起 草地 红 马儿清澈的眼睛
前现代性的世界如此的寂寞 如此的无力 如此的荒诞 但又是如此的pure 想到了再见箱舟 想到了那个只有虚无的井底和外面钟表被砸碎的世界
结尾真的看哭惹 绝望的死刑审判 暴风雨中那些清醒美好的心灵无力的哭嚎 暴风雨和泥泞总是把彻骨的绝望和战栗的幸福揉在一起
后现代or各种wave的电影看多了之后 类似的电影还真的蛮调味口的 |
|
少女像一道光,把善恶真实和虚伪全部照亮,可这道光最后还是被无情的熄灭,电影如此的残忍,而又充满诗意。 |
|
玛丽塔美。前一个小时时间描绘小村里的嬉闹日常,让人对那些不安分的家伙觉得不安甚至厌烦;而当玛丽塔陷入悲剧结局时,却是这些懒汉、疯子、荡妇站出来为之鸣不平、甚至向墨守包办婚姻的成规执行者扔泥。
诗电影存在的原因许是它不能用其他艺术形式呈现,诗歌、朗诵类似但都不够电影丰富。 |
|
★★★☆前苏联散文诗。前半部分的乡村即景中各个人物性格鲜明但稍嫌割裂,后半部分开始发力,玛丽塔死亡之路的画面很有张力。最后寻找愿望树的梗再呼应一下就更圆了。看完再看高尔泰《寻找家园》,心有戚戚 |
|
摄影真像老塔... |
|
那个疯癫女人是石榴的颜色女主 |
|
那些村子里的疯子、淫妇、被取笑者,是最后为正义站出来的人。而那些所谓的智者长老、主导正义的神父,则是投石者。得到正义就像寻找魔法树一样,都是个愿望。 |
|
阿拉布泽是之后几乎所有格鲁吉亚导演的师承。他的三部曲奠定了格鲁吉亚电影的三种基调。电影中的很多元素都堪称经典。这部电影应该算是其三部曲中最具观赏性的一部、最能被普通观众接受的一部。 |
|
4.5星,摄影太美了,像油画一样;也很喜欢这种讲故事的方式,但是前面太拖沓了,神经兮兮的有点过了;以为会有疯子革命家的后续结果没有,这条线感觉欠缺完整 |
|
Natvris khe (1976) The Wishing Tree.avi 1.36G 对格鲁吉亚小胡子头人的愤怒质问:谁给你的权利?谁指定你来指挥我们?谁指定你做我们的牧师? |
|
白脸的优雅夫人,高帽的疯癫学者,丰腴的妖娆女人,伪善的神父修士,罪恶的审判官老人,找寻魔法树的虔诚父亲,楚楚可人的少女,淳朴的青年。尖啸的风,带腥味的泥土,埋葬了红花,那冰冷的双手似乎永远也无法再温热起来。可你只能站在一旁缄默不言,任凭绝望的画卷不断展开,“他们的声音为何如此凄凉?他们是在给家神出殡,还是要将女妖嫁往他乡!”村庄塌了又建,建了又塌,如此更迭,仿佛命盘的旋转。可悄悄的,花竟红的绽放…即悲又美,或许我这么形容倒是犯了同语反复的错误。(很久没看到有质感和触感的片子了) |
|
16.5.4:8分 “画面和节奏都很棒,宁静而忧伤的一个片子。只是叙事发展不太适应,视角又过于克制(不知道有没有苏联的时代因素),不能把握导演意图。。。” |
|
前后都是诗,中间是乡村爱情……白马之死、花朵萎败这些通俗的意象放进大农村到也相得益彰 |
|
#4.5 格鲁吉亚叙事诗/白马皑雪红罂粟/感觉上阿布拉泽可能是介于老塔与老帕之间的历史虚无主义的绝佳代表吧 |
|
老人、孩子、少女、青年,花草树木,诗人疯子,一切都是自然的。反观中国电影,没有一样不是造作的。 |
|
刚看了几分钟开头时,一片红罂粟里站着一匹白马,色彩冲击很强,给人极美的感受,以为会有很多可观的景致。然接着看下去,多年前的格鲁吉亚乡村的贫穷、愚昧以及传统的褊狭和宗教的无从信靠一一显露,那里的百姓生活在驯服和无望之中,以人的最低层次的本能活着则罢。在此背景下,原本一对青年男女的纯真爱情本可以美好动人给予这难看的世界以拯救,但是这并不会发生,爱情于是被正当地断送,悲歌从望不见头的广袤原野掠过……结尾的石榴树即为愿望树。阿布拉泽让我们看到褊狭、无望、残暴和黑暗的必然,因为人性的丑陋,世界时不时地就要坠入到地狱之中。这种循环往复的戏码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愿望也只是愿望而已。 |
|
8.5/10.第一部阿布拉泽。正因为有着处在格鲁吉亚特殊历史时期的民族性与地域性的一并加持,才让片中无限遍布着的那些看似既无逻辑关联又无法为观众预见或理解的絮叨与啰嗦能够变为一项集体病症的典例特征。明显可见的,人物状态上的疯癫与躁狂几乎从未被允许停止,其与片刻不断的咏叹式对白便默契地自行呼应,所有居民就像是在一同书写完成一份残酷凄美的血色诗篇,一章写给愿望,信奉的疯狂侵犯进残存的善意,另一章则留给欲望,恪守的道德掐灭掉生命的微光。 |
|
中国不缺这样的故事,但是却少有这样的诗意表现 |
|
电影很饱满,最后五分钟字幕失踪,最后一分钟时电影絮絮叨叨了一大段,一定是在为故事做个总结性发言,好想知道啊~ |
|
重生之日,黑海与里海相撞之时。 |
|
风景很美,除了风景,他们的喜怒哀乐和日常生活跟我们的文化差异太大了,感觉是令人昏昏欲睡,看不进去。勉强快进看了结尾才知,那个国家对待女人的态度是愚昧加残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