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镜华尔兹,珠玑织锦文 |
|
马克斯·奥菲尔斯又一部优雅至极的文学改编电影,根据莫泊桑的三个短篇小说改编。[戴假面具的人]:被囚禁在纵情欢娱青春时期的老者,声色假面与衰老之躯的反差;[泰利埃妓馆]:从都市青楼到乡间一日,肉体工作者亦有为圣洁精神而感动的灵性时刻;[模特儿]:由相恋甚欢到厌倦不和,将自杀威胁付诸实施,竟真的促成对方回心转意厮守到老……奥菲尔斯的运动长镜头依旧惊艳,让人忍不住一遍遍拉片回看。尤其是四段运镜:第一段中跟随疯狂假面舞者跃动起舞的摄影机,第二段开场上升并缓缓横移、在窗外跟随观察妓院老板的长镜,教堂里转过因圣乐而虔诚落泪的群众的360度横摇,还有收尾前的跃楼主观镜头。乡间游览与森林散步时的光影景致令人想及雷诺阿与印象派作品。娓娓道来的叙事旁白、旋转楼梯及对圆周、轮回母题的钟情都是奥菲尔斯的签名。(8.5/10) |
|
最后一个故事,跳楼前的那个长镜头,光影结合的真棒啊。奥尔费斯的镜头无需多说。莫泊桑的三个小故事,以嬉闹开场,以落寞结束。有些人生百态。 |
|
莫泊桑不愧是短片之王,七个男人嫖娼不成排排坐叨叨月色真美那块笑疯了。 |
|
8/10。《面具》中螺旋楼梯、长廊和窗口作为连接不同空间的过渡场景,四方舞的活力随着摄影机上下跃动,形成人物如牵线木偶般怪异的举止,暗讽奢侈与滥交,接着的故事一群老绅士吃了闭门亏,他们不断向熟客脱帽敬礼,始终不变的远景替代特写产生滑稽感。物品的轮换讥讽了两性关系:火车厢里商人给妓女们展示大包货物的丝带、长袜,纷纷抬腿让商人帮忙,与物欲满足共生的是情欲的漩涡,禁欲的乡村教堂外花枝招展的妓女吸引众目,圣餐时男主人撒酒疯挽留她们。镜子的意象揭示了一种受虐的爱情观:画家回家和模特激烈争吵时摄影机撞向镜墙,被物体抛碎的镜墙象征情感上的虐待,模特威胁自杀(自虐)伴随好友的钢琴曲,模特跑上台阶跳窗与初遇时画家奔上陡峭的台阶追寻模特形成对照,结尾苍老的画家推着她的轮椅走在沙滩:通过婚姻占有他的一生达到终极施虐。 |
|
镜头与故事完美结合的典范。运镜行云流水,转换娴熟,滴水不漏;故事来自莫泊桑,让观者对人性的虚伪与虚荣会心一笑又颇感无地自容。 |
|
#重看#幸福并不等于欢愉,三段故事分别阐释所谓「幸福」是何种存在——是浪荡青春结束后不顾一切再次攀缘抓住吗,是某个神祇时刻在心底激起的回宕吗,是爱恨都消失后向生活举手投降的自我暗示吗;圆融华丽的(环形)长镜目睹他们的悲喜,值得注意的是,乡间的视野是开阔的,而城市则是透过窗栅栏望进去的局促,阒寂与热闹,最终沿着来时的路归去,一切回到既定的日常,教堂内集体哭泣的超验时刻仿佛是也曾欢愉的证明。 |
|
幸福并不像云雀那么轻松。 |
|
第一段开场的舞会镜头和第二段开场的上升接横摇镜头着实把我惊着了,奥菲尔斯眼花缭乱的优雅。还有第三段最后那个客观转主观镜头的漂亮切换,都是一等一的水准,不过话又说回来,故事层面上真不好说,莫泊桑的凝练尖锐被消磨得迟缓,算是不小的遗憾,四星半。 |
|
奥菲尔斯的圆周运动长镜头在这部戏里运用多次,面具里的舞会,介绍泰利尔夫人的妓院戏,从一个个房间轮转游走,模特里最初让追求约瑟芬的上楼下楼,三个故事的主题都是寻找快乐,而幸福并不等于快乐,在这些故事里,婚姻等同坟墓,男性的快乐却都在婚姻之外,身为女性看到已婚妇女总是以黄脸婆的姿态出现,觉得很悲哀 |
|
对莫泊桑的极致转译 凝练且忧郁的文字转化为流畅而清晰的场面调度 美在这一层面上毫无折损//摄影机仿佛在这些空间中跳着舞//幸福与欢愉的不等于 大概也是某种法国人的共识//太可惜了没能看到银幕 |
|
#上海奥菲尔斯大师影展# 居然看出了布努埃尔的感觉,不是资产阶级也有“审慎魅力”哈哈,男人无处安放的欲望,是部好电影 |
|
4.5/5。莫泊桑的故事特别人间、风俗,但感到一种没落的凄凉,比如旁白介绍诺曼底是英吉利海峡边安静小城——对二战后的观众已经失去了这种切入视角。在这个意义上,个人经历揭示时代的鸿沟,欢愉是已丧失之物,封存在面具、花圈和画布,这三者也构成电影的象征,水晶球般剔透地上演着悲欢。这晶体何其美妙,摇镜头如草书,潇洒地写就或虔敬(教堂洒泪)、或世俗(火车送别)的空间,《轮舞》中的脸孔和倾斜镜头一齐登场,仿佛续写“时光中的漫步”,然后被戈达尔在《影像之书》引用。电影,何尝不是面具,将注定衰败的人类经验,停留在那青春、纵情的一刻。 |
|
3.5。相比《一封陌生女子的来信》,感觉这才真正邂逅了奥菲克斯。洛可可之美于更不加遮掩的文学性与更放飞自我的镜语中迸发。PTA前世。 |
|
#德国电影大师马克斯·奥菲尔斯回顾展# 9分。运动长镜头太太太流畅优美了,堪称华丽。第一个故事的舞会场面、第二个故事的house外围拍摄、第三个故事的跳楼主观镜头,个个amazing!把文学作品改编的恰如其分,全程法语旁白诉说十分到位,观影过程也很是欢愉。 |
|
爱情与快乐/纯洁/死亡的交响曲。最喜欢第三个疯批的爱情故事,Simone站在画家面前说:“可是当初是你追求我的,是你恳求我的,是你带我走的。”她的面容与眼神好动人。以及“幸福并不意味着快乐”。第二个故事火车那段进站到站不同人上车下车的形式与妓女们在不同人面前所展现的不同面貌的内容结合地很好。教堂部分也是难得看到以不批判的形式出现的宗教内容。 |
|
大光明,想起另一部电影的台词“只有电影里会有为爱而死”😢😢😢 |
|
对中间那段无感 奥菲尔斯的镜头注重光影的变化和舒展 但不会用力过度 对待人情世故的调侃也是一种温柔的戏谑 前面看的轮舞和这部是姐妹篇吗 一样的短片组合 一大堆相同的演员 还有达幸用过的吉恩赛维斯 让迦本大叔帽檐上挂朵小花可爱极了 |
|
第一次看奥菲尔斯,超级喜欢他的构图。运动镜头更是没得说,目不暇接。尤其第二段,从窗外窥视的公寓封闭环境vs开阔的田园风光全景。教堂里那个360度旋转镜头,真是跟旁白完美契合。 |
|
看《轮舞》的时候,因为节奏太缓慢,长镜头的独到不是很明显,只觉得布景和调度有点意思。看到《欢愉》才真的跪了!开篇舞会有两个旋转长镜头可以记入教科书,第二个故事妓院内外的平移也很精彩,最后结尾海边的变焦也挺有意思。整部电影看下来最大的遗憾是:为啥不是彩色啊!😂明天去看看《劳拉·蒙特斯》,满足一下。两部奥菲尔思看下来,总体感觉是布景、调度和运镜都是大师级别,但旁白略多,讲故事的能力略差(剧本和剪辑不太行)。 |
|
姿势水平不够 待重看 |
|
在学习中....... 镜头华尔兹 |
|
他的运动长镜头许是优雅、慢悠悠且服务于剧情的。第三部分的故事写实啊写实,情感羁绊果然就是病态的才能相伴终生呐。 |
|
D/emmmmm不太理解的拍法,除了优雅二字之外不知道可以夸什么。或许可以称之为一种“诗化情节剧”的尝试,但还是不觉得很奏效。 |
|
奥菲尔斯回顾展@上海大光明电影院 接着轮舞看的,导演形成自己的一套银幕语言体系真是太重要了。类似的楼梯仰拍和光影处理,类似的时不时跳出来的主观视角,不同的是莫泊桑的故事在华丽喧闹的影像中植入了时间流逝欢愉不再的悲怆基调。第二个故事木匠驱着洒满鲜花的空车第三次走在同样的乡村小路上,这可能是我今年看过最悲伤的镜头了。每个故事独立来看都很不错,但三个故事的衔接略奇怪。 |
|
朋友,幸福並不像雲雀那樣輕鬆。無論是歌舞場裡的聲色犬馬,還是外省鄉村的短暫駐留情愫暗生,抑或城市廊巷里的男情女愛,所有的歡愉都只是生活的一個斷面,另一邊永遠有著太多的不足與外人道的心酸苦澀,人們只看到你笑顏逐開,誰又看到你夜深人靜時的神色暗傷?人生是一場狂歡,放縱開場,落寞終結。 |
|
大光明/奥菲尔斯展。欢愉与落寞。"幸福并不等于快乐啊"。 |
|
浓郁的优质电影味…… |
|
马克斯奥菲尔斯回顾展#1: 最喜欢第一个故事,第三个故事的结尾很clut:幸福并不代表欢乐啊。第一次看导演的作品,导演对于运镜有一流的能力,画面精致无比。老电影在大荧幕上一点都不闷(第二部有一丢丢),放到现在还是这些故事,现场背被诙谐的台词逗得笑声连连。 |
|
真好看啊~三个故事,故事一欢愉是逝去的青春,面具之下是不甘的灵魂~故事二最为精彩,在放纵和虔诚之间,没有道德评判~故事三欢愉是画布上的定格,幸福并不代表欢乐~奥菲尔斯对于两性关系或是婚姻生活的展现也是角度刁钻 |
|
Le.Paisir.1952.Criterion.iNTERNAL.DVDRip.XviD-PARTiCLE |
|
4.5 男人寻欢未果 男人寻欢时 男人寻欢后 三个故事有轻有重 但衔接就像电影表现出的镜头语言一样流畅又优雅 “但朋友 幸福并不意味着快乐” 发人深省 |
|
强大的驾驭能力 在97分钟内对三个莫迫桑故事做出了精准细腻却又简洁明了的呈现。第二个故事最有血有肉 小镇妓院-火车-乡下的空间转移 无论是关门后来访客人一同游街坐在港口聊天最后不欢而散 还是火车遭遇的表面矜持实际嫉妒的老夫妇和趁进山洞占便宜的吊带商人(此幕有致敬隧道里的吻的可能 汽笛的声音运用不错)乡下段落最棒的是圣餐仪式一是颂歌镜头从神父讲坛向后撤pan到左边聚焦到教堂浮华的内饰雕塑上,随着天使形象上升切到教堂外景又重回天使随着手势下降回到唱诗班 伴随着歌声形成一个美妙的超越时刻,一是紧跟着的哭泣镜头一个大pan环绕教堂伴随旁白进行 很具感染力。男主人去找罗莎的pan以及在走廊定位而不跟随进入的长镜头也蛮有意思 和前后两个故事一样这种欢愉的位置并不置入任何角色视角 而是保持距离的远观。大量倾斜镜头意味不明 |
|
哲学水平的讲述 |
|
MaxOphüls一生都在用作品说明——电影是运动的艺术 |
|
四星半。再次被奥菲尔斯的流畅运镜、完美融合剧情的场景调度、叙事者视角的自如切换深深震撼到,看似热闹非凡的场景下,却在紧紧围绕个体的孤独落寞。只可惜叙事方面还缺一点力道。最惊艳的第三个故事坠楼画面,突然转换视角的镜头毫不突兀,急转而下,随后的他人老年视角点到故事的精髓。几个远景也很有看头。 |
|
他妈的完美。 |
|
幸福的化学反应 |
|
镜头调度 |
|
文学气息浓厚,迷人的旁白嗓音娓娓道来。最爱第二个故事,妓馆姑娘们的「乡间一日」,倒确乎颇有雷诺阿的诗意现实主义的隽永,乡村夜晚宁静到难眠,却被教堂受洗仪式的洁净涤清灵魂。采花,告别,帽沿耷拉下的小花轻轻曳动,失落的余味久久延宕。奥菲尔斯的流畅长镜与浮华作乐的资产阶级情调极度适配的,蕴藉着圆融的品格。第三个故事中女孩的请求——“当初是你带走我,恳求我和你在一起,不是我。所以请现在也守护我”——令人心碎。 |
|
奥弗斯在教如何拍电影:如何谋划一个大(长)的场景,如何在“画布”中协调每个角色的位置,如何让一个故事通过不同转场保持连续性。虽然画外音的讲法不是我喜欢的,但画外音旁白可以让电影显得轻巧有趣。 |
|
欢乐的夜幕,美丽的乡间。電影如海報,清新而愉快。 |
|
21.7.17 奥菲尔斯回顾展 看到最后一段总算是明白了“欢愉”的含义。同时,边上的兄弟打完了他的第九十九个哈欠。 |
|
快乐与时间、快乐与纯洁、快乐与死亡……奥尔菲斯选择的叙事方式和镜头语言配合得真是精巧呐 |
|
“Le Masque”(面罩)、“La Maison Tellier”(红唇任你点)以及“Le Modèle”(模特).或者婚姻也不过如此,生活也不过如此。 影片最后的评语是:幸福并不像云雀那样轻松。2021.7.10 这一次我最喜欢第二个故事里失望的男人们一起坐在夜晚的海边,最后不欢而散。每一幕都是张力十足,每个故事都是悲喜交错。 |
|
#马克斯·奥菲尔斯作品回顾展 下午第二场,睡饱了看这场像打了鸡血。特意进影厅前复习一下这部片子几处亮点,然后第一部《面具》那场调度没进入状态错过!直到第二部《泰列埃夫人之家》,开始关注大师镜头运转,窗户上升呈现两道门一面,另一个拐角突出另一面,着实有趣,乡下那段圣灵曲洗涤姑娘们的内心让人动容,短暂的爱情一晃而过,又回到起点灯亮了。第三部《模特儿》又是一个轮回,结局是结婚了,但名望财富是幸福么?为了爱而冲动,奥菲尔斯对爱的话题刻画细腻,几乎每一部都让人沉思与反省!果然,文学作品还是要搭配大师的电影语言,才能有如此冲击力让人难以忘怀。 |
|
朋友,幸福並不像雲雀那樣輕鬆。 |
|
镜头比故事更有味道,倒未觉得和叙事结合完美无暇。被梦幻的镜头带着走,从浮华舞会开始,结束在那对落寞男女 |
|
进场前被一场大雨淋成落汤鸡,看完出来却是沉浸在一片欢愉之中。开场舞会和老鸨上楼两个长镜头简直行云流水,最后跳楼的第一人称视角无缝切换,真的把我看傻了,ohhhhhhh!!! |
|
古典影像美学已经在马克思手上已达到了巅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