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看性很高,结尾鼓掌也如预期的激烈。一部前苏联80年代的摇滚回忆,黑白片的设定。摇滚、青春、伤感的爱情。歌很好听,有几段MV的处理方式也很嗨。还带着点摇滚对抗那个时代的暗喻,几个主演还都挺好看的。略遗憾就是结尾收到小情小爱,还是太小了。MV的方式也过多。四星。 |
|
一场长达两个小时的黑白MV,视听技巧纯熟,特别是摄影手法醒目点燃全场,然而叙事沦为阶下囚。 |
|
D+/ 作为一部电影,而且是传记电影,实在是太“薄”了。高开低走,看似大格局高饱和,实则全方位小聪明低密度。视听方面并没有想象中的圆融,更多是“听”凌驾于“视”之上的分裂感。面对这一类充满意识形态色彩的反意识形态统治作品,内心真是不会有任何波动了。与其说是政治化的《醉乡民谣》不如说是填塞了政治又浮浅化的《醉乡民谣》。 |
|
生在红旗下,死在摇滚里。一个才华彼此吸引的柏拉图3P故事,维克托·崔成为苏联摇滚教父前的青涩爱情。叙事上弱了点,但视听形式不断打破常规,音乐丰富得就像盛夏的海水。“他没有死,他只是出去抽了支烟而已。” |
|
被摁在板凳上的苏联摇滚与朋克,大海边肆意挥霍的青春与肉体,无处不在的自由曙光前夜感。难得的是异常之洁净,摒弃了标签式的音乐、性、酒精和迷药的混合体。音乐真好听,往常乐手与果的身份感,在女主面前不得不位置互换。 |
|
你分给我的番茄汁水四溢,我送你的戒指情比金坚。护送一杯咖啡穿越整座城市,跃入一片大海从此绝不回头。谁都没管那番茄多丑,咖啡多凉,没有承诺的木戒却摘不下来,没有告别的海浪仍一去不回。那年大雨瓢泼,那日正襟危坐,那时你从台下望向我,声似寒蝉,心若焰火。后来我们几个,再也没能走出盛夏。 |
|
2021-7-11重看。各种致敬翻唱在体制钳制下艰难求生并焕发出别样韵味,政治背景近乎刻意的虚焦(但仍隐晦提及)以及叙事的平板化,让影片重点落在黑白光影的澄澈和运镜的流畅、调度的娴熟上;mv式拍法契合动画、彩色、破第四堵墙的运用,在禁锢的现实中寻求超然、灵性、自由的世界,仿佛纵身一跃就能驰骋入无垠大海。
仿佛重温了那一个个逼仄演出场所内外的心动故事,所有热力四溢的夏日夜晚路灯下影子的重叠,发酵的空气里满是一颗颗年轻灵魂的咆哮,那些年轻的光芒正如盛夏金色的辉光,在90年代到来之前尽情绽放;这位差点踏入27岁俱乐部的乐手结尾吟唱着“我知道我的树 不会生长超过一周”,在灯影里伤悲而深情地将目光投向那如风消逝的往事。 |
|
会一直记得这个戛纳首映的午夜。初夏,海风。 |
|
战斗民族燃烧的摇滚在男主角monotone的说话和欠缺的灵气的呈现中稍打折扣;雨中的Perfect Day,海边篝火的Slackers,以及美丽的女主,还是青春的模样。音乐梗的可爱致敬想到Earl and Dying Girl的影迷梗。 |
|
两星半。谢列布连尼科夫对于影像有着绝佳审美,驱动画面的能力更是天赋尽显。长镜头、打破第四道墙、超现实构想、画面内重新布局、开屏、黑白转彩色,各种手法的娴熟运用,都是那么美妙、那么令人欣喜。可这天籁般的律动不应该成为无视叙事的理由,不应该成为恣意表达情绪,丢掉精神内核的外套。 |
|
城市诗的方式拍了人物诗,音乐和打破第四道墙的形式选择,颜色和粉笔画。你根本察觉不到的长镜头,和你察觉得到的性性别爱情。 |
|
舒服,解气,1980年代,前苏联解体前的摇滚乐现状实录,硬摇滚老炮与帅气小清新共享一个女友,或许更乱的情感故事,真人电影与粉笔画的正确运用,MV与剧情片的正确混搭,很舒服,好久没看这么青春、真挚的摇滚电影了。试想了一下,要是有人拍80年代崔健这代人的故事,谁都拍不好,也拍不出那个年代的味道,那,我们就看看前苏联吧。 |
|
Beatles、David Bowie、Duran Duran、Lou Reed...一个献给摇滚Good Old Days的黑白情书,一个动荡年代自由灵魂的浪漫故事。里面刻意穿插的动画和致敬意味充足的唱片封面模仿,看得人很想流泪。或许依然会正襟危坐,在桎梏下活着去享受有限的欢乐;但有了音乐和那个盛夏,便不会再让人绝望和彷徨【Teo Yoo好让人惊喜。 |
|
拍得真酷!!看完就像吃了柠檬味的爆炸糖,酸酸甜甜,在舌头上跳了好久的舞。是夏天的味道啊。 |
|
#Cannes71# 这就是今年的「醉乡民谣」啊,虽说拍得实在太干净了点,但是它补上了「醉乡民谣」缺少的政治面向。就像夏天的雨水那样美好。好想直接把金棕榈发给这部……锁定个人年度十佳。 |
|
写给听摇滚不能抖腿之地的靡靡之音。星河浩瀚,好时光坏时光,赶上了就是赶上了,你说鲍勃·迪伦和大卫·鲍伊五百年难出一个,但你自己何尝不是宇宙万年最独一无二的存在?东方既白,宿醉未消的你看着满地狼藉,都好似金满箱银满箱,你便脱去满身风尘,只身跳进这片时间之海,成全了不知谁的一世荣光。 |
|
应该是评委会大奖水准。跟柏林的多甫拉托夫有一比,尤其是房间内部的群像和复杂调度,基本就是同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不过同样是讲极权体制下的艺术,这一部要有趣的多,更不用说三角故事有多暧昧动人暗流汹涌了。结尾轻微拖沓,粉笔画式的卡通还有更多可以利用的空间,看好这个导演! |
|
有才华的导演展开一个故事的方式总是与众不同,总会找到不一样的方式,故事可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反而是导演用什么样的方式和他的表达。像《盛夏》这种属于在叙事节奏、氛围营造和音乐品味上很出众的电影,就像导演在全程炫技,有几段MV式的小清新段落拍的非常迷人,也有一些幻想的部分真朋克真摇滚很狂野,还有经典专辑封面的还原,全苏联1980年代摇滚青年的生活,对比同时期的西方年轻人很似曾相识,因为当时的社会大环境又多了一层不一样的表达。 |
|
请你不要离开,这里胜似花开 |
|
遮掩不住的导演才华,将一个并不容易讲述的摇滚音乐圈故事用音乐串联得有声有色。光影和影像小魔法都是助燃剂,音乐也出乎意料的好听,一次难忘的视听体验,摇滚版《醉乡民谣》可以有,相比之下《如何在派对约会女孩》就显得很小儿科了。[B+] |
|
非摇滚乐迷看起来就是MV大集锦,不过镜头运动是真得流畅 |
|
The most dangerous thing is holding hands. |
|
最后女主床上醒来后的一番台词,将前面连续时空全部打碎。夏日海边的狂欢几成幻想,俱乐部里台上台下的对望或是唯一真实。 |
|
那一年,那一天,当我们的“崔”声嘶力竭的呐喊出“一无所有”的时候,多少人会以为,我们跨过了“春天的故事”,迎来了怒放的盛夏。但,可是,最后,柏林墙倒塌了,苏联解体了,我们........还是一无所有 |
|
摇滚乐像个老鸨,井柏然喜提大嫂。 |
|
如愿般的美。与去年《Nico》类似,截取摇滚英雄生命中的一段时光,精心打磨和表现。与颓丧Nico所不同的是,《盛夏》的1980年代初,是苏联朋克之父维克多.崔最纯净最美好的时光,即便他听着颓丧Nico的地下丝绒和傲慢的老李。疯狂的反社会和发泄,只存在于简笔动画效果般的想象中,其他时候,他们是列宁格勒礼堂里,面对被管控观众规矩歌唱的艺术家,只能到剩下的波罗的海篝火间,唱着Leto,就着酒精挥洒青春。太多舒服而迷人的片段,比如尾声时一段诗意日常歌词的城市民谣,接入年轻夫妻关于浪漫和梦想的无聊对话,再转入超8录像中那个盛夏假日,最后归于舞台上成为明星的KINO。夏日,男女间小哀怨是压倒政治风向的主旋律,歌唱完盛夏浇灌那颗“我的树”后,立秋(Кончится лето)到来,维克多的物理和艺术生命,随帝国衰落走向辉煌和终结。 |
|
到一半也被视听迷惑以为是拍给我的电影,但越看越气,并无摇滚创作的刻画,也无Kino成长史,政治唯寥寥几笔,俄罗斯风味欠奉,焦点在V和M之间模糊渐无,MV伎俩黔驴技穷,黑白变彩毫无新意,最后变成了至小的爱情故事…麻烦不要蹭我们摇滚史流量OK?Name dropping,无话可说者的原罪。我摇滚kol我说了算 |
|
音乐不停,毫不节制,但是整体效果真的是太嗨了,在高频率的摇滚轰炸下,情绪溢满,缺陷仿佛被不断稀释,留下的是流畅、清新与美丽。 |
|
关于摇滚乐的电影多少次都看不够,而且歌真的太好听了,片子本身的一些问题都被太具有煽动性的mv和表演盖过。本质还是讲了一场三角恋,虽然苏联的一切都是政治的。始终觉得主角应该是Mike,他成就了一个天才,但永远只能站在狂欢的背面。很遗憾在first看到最好的电影和first并没有什么关系。 |
|
昨天开玩笑说老了只能坐着pogo,结果今天发现简直po不出来。视听竭尽全力然而反而没有了摇滚乐的生涩原始生命力,内核又太过肤浅,对于这些真实人物的内心,导演似乎并无意走太深。 |
|
年度最佳音乐类传记电影,让我想起在俄罗斯追寻维克多崔时的点点滴滴。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时,俄罗斯最伟大的音乐人维索茨基病逝。而在圣彼得堡,一颗摇滚新星维克多崔却开始崛起。电影拍的虽然有点鸡贼,却处处戳心,通勤火车和电车上那两幕头脑风暴拍的尤为精彩,而那一班通勤火车也是维克多事业的起点。即便身处审核严格的苏联时代,况且还发生了一段开放式的爱情关系,电影带给我们的也尽数是美好。盛夏会逝去,苏维埃会逝去,就连星辰也会逝去,但美好会永驻。片尾,维克多崔终于确定了那个伟大乐队的名称——KINO。可惜在苏维埃解体前的一年,维索茨基逝世的10年后,一场车祸带走了维克多崔,那时的他只有28岁。 |
|
拿手的炫技式調度略收了一點(只是一點),卻又新添超現實動畫元素,雖可能仍被批評為過於華麗,但這部比前作更深入描繪複雜情感,令人物更豐滿,又有80年代蘇俄末期青年嚮往自由的懷舊光環,預訂今年最佳了。很愛亞曆山大戈爾奇林,塑造了個跟《門徒》裏完全不同的狂狷角色,讓男一男二雙雙失色,可以說是奇才演員。還有歌都實在太棒了,對搖滾迷來說我看該叫《盛宴》。 |
|
2018.6.15@圣彼得堡极光影院。别问我为啥晒这么黑,因为刚从盛夏回来。歌迷泪奔大满足,结束时很自然就鼓掌了,瞬间回到资料馆……1ZKkM8eTsC2OIgJHujKpaKA(民间ost)qwkd 官方ost:https://music.163.com/#/album?id=74994349 |
|
泛滥沉溺无节制 |
|
形式感与表现力十足。狂躁奔放的盛夏,精神与肉体的欢愉,如此放浪不羁的电影,却是导演骨子里的浪漫与柔情。 |
|
FIRST最后一场,用做闭幕式电影真的适合。这个盛夏,终于随着电影而落幕了…… |
|
普通,太普通了,为行货喝彩,尴尬的时代。 |
|
1.所谓的“年度音乐片”并不曾把我感染到,竟反而如此怀念起观看意识流MV[迷墙]时的爽朗,摇滚片便要那样迷狂、反叛与奔放才够味。纵观音乐题材电影,[醉乡民谣]的孤独冷冽同样如此沁人心脾。多番比照之下,纯粹而朴素的[曾经]亦显然更胜一筹。2.诸如涂鸦式动画、彩色录像分屏快切、神秘路人介入叙事打破第四堵墙并自我揭破“这从未发生过”以及故障音的后现代技法也只是小聪明小花活,并未能消减影片空乏的内质。3.跃入黑白银幕并继而切至彩色霞光海滩一段最美,致敬巴斯特·基顿[福尔摩斯二世]。4.开场跟拍长镜头调度功力甚佳。5.黑白光影中的白桦林使我兀自忆及老塔诗意而残酷的[伊万的童年]。(7.0/10) |
|
了无生气。 |
|
属于MV式音乐片,拍的很酷,这一点和《冷战》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不同于《冷战》骨子里的深邃与寒冷,本片没有一点儿盛夏里的激情,仿佛沉溺在回忆中碎碎念,最后只能无疾而终。 |
|
energetic void |
|
MV、音乐剧、共时空观念、情绪摄影,仿若卡拉托佐夫复活。 |
|
不太理解借用真实背景和人物来拍一段三角恋的意图。扫了下当年亲历者的批评,这片子完全就是《列宁格勒乐与路》啊……另外,几首摇滚名曲MV也完全没拍出苏俄味儿,基本与圣丹斯跳板青春片水平相当,感觉导演摆脱麻烦后可以去好莱坞接行活了。 |
|
太享受这种每秒钟情绪都饱满在将喷发未喷发的状态 |
|
列车朋克大战克格勃,乘火箭千里送咖啡,朗姆酒配百事,厨房政治家,翻版唱片封面……那些年发生的一切和不曾发生的一切,浪漫 |
|
夏天在[盛夏]里从未到来过,两位音乐传奇都在历史转暖之际陨落。于是这部作品是在严冬里幻想着夏天的样子,在想象里获得自由与音乐。这大概就是现实中摇滚精神的样子。或许是社会钳制力量太过强大,影片并未将想象里的奇幻世界与现实做太多区分,无非是为现实加了一层带着短暂魔法的滤镜,完了之际还要提醒大家“这可没有发生过哟"。很遗憾影片的镜头语言没能跟上整个叙述体的魔力,反倒显得邋遢而犹豫。进入到三位主角间感情之后,影片获得了一种情绪,给很萧索的电影风景镶了一层金边。很遗憾除此以外电影就别无建树了。 |
|
虚拟的欧盟展闭幕片,虚拟的现场摇滚演唱会,真实的灿烂的青春片,你们听世上所有知名的乐队,你们亲吻牵手,你们抽烟喝酒,你们唱出生活与哀伤,勃日列涅夫KGB之类的时代背景让这份青春不仅仅是张扬叛逆的,更甚或是革命的,动不动跳出来刚才一幕并没有发生过的活体弹幕又好笑又叫人心疼他们实现不了的梦想,不知道是否与喝了今天百美汇门口送的爱尔兰威士忌有关,结尾怅惘的歌声和他们定格的生卒年份再也无法忍不住了,你们差一点点、差一点点就熬过来了;值得在电影院里体会他们的人生,感受酣畅宣泄挣扎迷惘的转变,细腻的随着镜头随着歌声流淌的情绪看下载很难不打折扣,他们生命里的落幕的盛夏、落幕的青春和落幕的电影,是在影厅里重合的 |
|
好看的电影,朋克一开始是年轻人抵抗时局的武器,而最后社会隐到背后,站在前台的只有真实的情感。影片从内容到形式充满了声嘶力竭的呐喊,但又拍摄得轻盈浪漫,盛夏一定要声嘶力竭的绽放,秋日是果实是凋零都无求所谓了。 |
|
3.5.看完觉得不够收敛,但细想想其实理应肆意张扬。艺术家和政治之间本身就是最激烈关系,可是结尾回归情感体现出来的心思太重,内在欠缺火候,毕竟政治无处不在,就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提名最佳导演吧,镜头的韵脚和叙述的新颖皆非常棒。 |
|
不行。除了音乐好听,其他全毁。MV式拍摄,细节堆砌而没有叙事,黑白彩色转换,所谓的“这一切都没有发生”的伎俩,这一切都显得很幼稚。期待越久,果然会失望越多。自从14年在《危楼愚夫》中听到维克多·崔的音乐之后,惊为天人,后来听完他的十张专辑,读了很多关于他的文字。最初看到这部片子信息的时候,本以为这会是一部讲述他的创作发展,政治观点,足以改变世界巨大影响力的波澜壮阔的宏大叙事,但万万没想到变成了勾搭大嫂的三角恋爱情狗血烂俗剧。。简直了,浪费了一个好题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