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垃圾堆积如山形成的破败环境,老鼠和跳蚤,不良少年与糟糕的生存环境。用这些外部环境展示主角内心,同时再以美好的梦境(麦田)作为对比。看这片总有点提心吊胆的,总觉得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恐怖的事情。 |
|
这种英式青春片的灰色暗调调是从哪里开始发源的呢,包括自我苑囿自我厌弃自我怜悯的小形式主义小象征主义都很相似,这片又多了几个梦幻的场景镜头,算是感人之处。最后结尾处杂草场的用光好亮,一家人都来这个梦幻地了,小男孩的笑也是幻想,都沉在水底了 |
|
如此残酷孤独灰暗的童年,真让人心脏受不了~ |
|
孤独,阴冷,寂寞,隔阂,贫穷,无处诉说,不被理解,忧伤,死亡,性。童年。此类英国电影永远是我的软肋。 |
|
孤独是什么,是一觉醒来只有漆黑又寂静的房间陪着你。走出去,脏乱街上也没有人,只有那一阵一阵的凉风。但是,不要怕,走下去,总会找到喧闹而又亮堂的街市。 |
|
梦想中金灿灿的生活,和恶臭腐坏的现实之间的距离,可能比死与生之间的距离大得多。被结尾沉沉击中。电影中阴雨不绝的格拉斯哥,垃圾遍地、老鼠四窜的居住环境,让偶尔的几个想象镜头显得尤其宝贵,并且那几个镜头也透着一点点导演女性视角的温柔吧 |
|
我或许也应该在这20几年的某段时间里让自己能有理由的离开这个世界 |
|
越往后越强... |
|
70年代的Glasgow. 一个贫民的街区, 因为垃圾工人的罢工, 整个道路的两边都是无人收集的垃圾. 电影以一个孩子和同伴玩耍溺毙在阴冷的河水里开始. 以那个导致同伴溺水而亡的大男孩自己跳进河水自杀而结束. 整个电影给人的感觉都是, 阴冷, 脏, 窒息.. |
|
在泥沼中打滚,如野草般疯长。日常片段与意象强化,让此种颓丧而无望的气氛渗入人心。与安德里亚阿诺德如同天平的两端,一个似暖阳,一个如寒月。 |
|
理解伦敦骚乱的社会原因 |
|
不错 |
|
无助与失落在成长中交相辉映。Goodbye, Snowball! |
|
4+ |
|
片子看的不是很明白,视乎片子有一些象征,有一种鼠疫污染的感觉 |
|
镜头暗下去的时候我心一直揪着,喊着快起来啊。。。还好结尾看到了麦田中他的笑脸,一切美好的像什么也没发生过一样。大人们总是不能理解孩子,怎么忽然就发脾气了,怎么忽然就哭了,其实他们只是不肯试着去了解。绝对的五星。对于这种闷片,开始看的时候真是很痛苦,看完之后,也真的很爽。 |
|
第一次真切感受到Ramsay的才华。那些看似随意但精心设计过的细节:被垃圾袋挡住推不开的车门、James抚摸着母亲露在破丝袜外的脚趾、James在本属于他未来房子里的浴缸中躺下…是这些细节构筑了与充满符号的外界(Ryan的葬礼、罢工、更年长男孩们的性行为、住房委员会)隔绝的James精神空间——没什么是非标准,他自始至终的一切恶行都更像是为了不让自己失去与肮脏世界的连接而自发做出的。而最终跳进浑浊河水的自杀行为,更像是亲手剪断与世界的脐带重回母体羊水的过程(对应临近结尾那句“你妈妈在找你”)。那幕亦真亦幻的全家搬家极好——James脑中最后留恋的是那片寄托了时间暂停希冀的田野和心心念念的新住所。 |
|
鬼魅的诗意与严酷的现实在拉姆塞的[捕鼠者]里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前者在她极善于捕捉细节的镜头里迸发,而后者则毫无征兆地再度降临,犹如突然打向绞在窗帘里小男生的一巴掌。死水的形象在电影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凝滞肮脏好像死亡的宫殿;但同时又蕴含着巨大的流动潜能,这就是直觉里诗的样子。 |
|
有阵痛的成长,我们都是这么寂寞着、迷茫着、散淡着、憧憬着慢慢长大。 |
|
这个导演用音乐很大胆啊,《凯文怎么了》用音效营造恐惧,这里是制造反衬效果(砍人那场戏紧跟着“lollipop”)。大篇幅的灰暗色调,几个幻想片段只能说是给观众暂时喘息的时间,知道下一秒就会被拉回那个肮脏的世界。成堆的垃圾是老鼠与少年共同的成长环境,当垃圾清走素面朝天,谁来“捕”这些少年? |
|
last film in SFF. Tilda is so charming!she said she will attend Lynne's next film which is really expecting! really love this director anyway.
(有一些細節和特質是可供辨認的。如同你的小說。) |
|
8.2 英国电影热衷于呈现有毒的男子气概,却总是难以像拉姆塞一般进一步下沉,从孩童的视角审视这腐臭世界在不断生产的肮脏,与那个理想中的终点麦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成人们将老鼠视为病毒的载体,却对所有罪恶的根源熟视无睹。 |
|
悲伤到绝望的电影,很难受。 |
|
清冷萧索 |
|
畫面非常美。 |
|
说不出来的棒 |
|
没有共鸣,少年的孤独,麦田的隐寓,以死求解脱之类,都挺不长脑子的。 |
|
冷调子,灰童年。Glasgow & Glaswegian in the 70s. 贫穷似藏匿发肤但难捕捉的虱,幻想如倾巢而出却无家可归的鼠。导演Lynne Ramsay 小细节归纳:摇摆乐、窗外脸、食物作死亡掩护 以及“ recurring, unresolvable themes of grief, guilt and death and its aftermath” |
|
前十分钟老卵,后来越来越不给力,整体一般吧! |
|
垃圾无人管理只会伤了这个世界。 |
|
依然受不了苏格兰口音。片子中暴露的问题源于英国社会穷人的教育问题和英国的福利机制。大概是阴沉的天气所致,似乎对英国的青少年来说,青春都是阴郁的残酷物语。 |
|
英国影片,通过少年的眼反映了下层人士的生活很无奈。 |
|
来恩死了后 James的魂跟丢了似的。像是个英国版的童年往事吧。 |
|
诶,英国啥时候都这样,拿钱来留学的留学生永远不知道社会底层其实到现在还是这样。 |
|
童年总是残酷的痛 |
|
这世界太肮脏 |
|
你咋没打动啊 |
|
麦田 & 配乐 |
|
少年的希望,去一个窗外就是麦田的地方。搬出这死巷,满目的忧伤。 |
|
很好看~ |
|
这简直是我看过的最好的英国青春片了。那特写,太销魂了。音乐的口味也棒。开放式结尾 |
|
K+K推荐。这段湿冷的青春,很无聊。。。片尾曲不错,求出处 |
|
2000/4/20 大會堂 |
|
英国电影总是那么涣散而且无力 |
|
NB大作 |
|
殘酷得令人窒息的青春。帶著夢想,飛向月球的snowball…… |
|
早期功底还是不行啊 |
|
2013.03.07
沉重 与麦田守望者有些许相似之处 细节的描写精细而独到 |
|
我承认我没听懂几句台词 |
|
能否造就一部杰作的关键不在于《地久天长》般的絮叨,而在于简洁。为此王小帅得到的是一部用时间妆饰自己疮疤的电影,而拉姆塞的《捕鼠者》则是一部真正用光影向我们展示历史伤痕的杰作。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想象力从未在这位女导演的意识里死去,诗性与浪漫仍然在看似凝静的画面里流动和打转。我们看到,工业污染和生活垃圾在水里化合成了随时取人性命的瘟疫,现实里的肮脏和残酷与孩子们纯粹的心灵形成鲜明有趣的关系。最终坠入黑暗的悲伤又于瞬间明亮了起来,而沉浸在湖底的眼界也让这位有幸免于灾难的《游泳者》清晰地看见了自己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