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玛才旦就是西藏阿巴斯。技法上完全抛弃正反打,采用固定机位、全景、自然光、非职业演员,这种纪实美学提供了观察西藏的全新视角。万玛所处的青海安多藏区,是汉语/藏语的双重边缘地带,于是,反复出现的“孙悟空”也就形构了一种国家想象。 |
|
[万玛才旦补完] “藏地新浪潮”开山作,四字叔叔真是出道即巅峰……釜山新浪潮输给张律也没话说……这部比短片版成熟多了(而且终于明白片名是什么意思了),而且发现万玛才旦对媒介的关注是全方位的:电视(剧,新闻,晚会)、广播(歌)、录像(港片)、藏戏(这随便打破第四面墙真是笑死我了)以及音乐(disco→所以后面拍[喇叭裤]也太逻辑了!)。跟[高山上的世界杯]其实没啥直接关系,充其量是参考了一个运电视的动机,但从调度(尤其小喇嘛给小活佛送光盘那段)而言显然直接来源是阿巴斯,准确说是[何处是我朋友家]。阿巴斯式的重复-大远景-孩子戏被万玛才旦极好地化用。内置的[智美更登]藏戏也是太奇妙了,直接联系导演下一部作品。以及,扮演三妹的是杨秀措。 |
|
作为处女之作,成熟度是让人吃惊的。真。像。伊朗。电影。 |
|
财富如草尖的露珠,生命如风中的残烛;镜头很好,不负藏地风光。表演稚拙,也是藏人本色。西藏电影终须藏人来拍,才有味道。题材与《高山上的世界杯》相近,略胜之。 |
|
大远景中的奔跑镜头实在太阿巴斯了,然而文本内容却已独具了万玛才旦日后的创作方向——藏语地区文化面对外来文化的影响,汉语作为主旋律文化实体的渗入,佛教取经故事与朝圣之旅的糅合,宗教清修与外界世俗的共生;难得的是,这一切都在固定机位中静静呈现,导演并未打算作出任何判断。生死譬如朝露,刻石老人仿佛是一个寓言。 |
|
藏语版的《西游记》还是头一回见着,星火似的把一丝世俗燃到了小喇嘛心里,心痒痒的可爱之下,又是一种淳朴的善良。看着他来回奔波传递碟片,觉得这世界真是再宁和不过了。有时看看这些安静的无争的藏民,像是也给自己留了一块小小的干净的圣地,真好。里面一句“财富如草尖的露珠,生命如风中的残烛”,Bibi Andersson与巴黎圣母院,也算是一个诠释与注解了。 |
|
有人觉得万玛才旦的电影沉闷,但我恰恰看出了新奇和趣味。本片作为他的处女作,已经完全展现了日后平淡的风格,以及用智美更登预告了下一部戏……小喇嘛来回奔跑的场景像极了阿巴斯的何处是我朋友的家,他戴上孙悟空面具,拿着西游记影碟外壳,仿佛是一种对寺庙生活的安静反抗和对童年生活的悄然声张。 |
|
西亚民风充满朴素的情趣,即便世俗入侵,也纯洁淡定,饱含慈悲与宽容。 |
|
如果是记录,没有任何特点;如果想表达什么,实在体会不到。 |
|
世俗化的西藏与宗教,并不会丧失庄严。质朴应是世界与人的本来面目,日常生活不仅超越说教,也超越神秘。传统与当下的异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明的杂糅,构成了当代藏地的生活图景。 |
|
在上影节看到的第一部万玛才旦的电影,以温柔平视不猎奇的角度静静的讲着小喇嘛的故事。没有观点,没有评判,没有对错。最后小喇嘛跑来跑去,在寺庙里穿梭的片段太灵了。宗教往往起源于现实生活的物质贫乏和苦难,但当外界如此多新鲜事物的涌入,辣条都随手买得到时,又有哪个孩子可以安心读自己都不甚理解的经文呢。佛陀不也是先看尽,感受尽世间繁华,才立地成佛的么 |
|
万玛才旦的首部长片,节奏舒缓宁静,但后劲极强,直到我十多分钟后走进地铁时,一阵巨大的震动依然在我心里回响。导演拍摄的小喇嘛形象,尤其是在土地上奔跑的镜头,让我想到阿巴斯的《何处是我朋友的家》,也难怪阿巴斯对万玛才旦给予如此之高的认同。无论是小喇嘛还是小活佛,虽然身已出家,但对孙悟空的电视剧仍目不转睛,也许当他们长大,可能又会梦想新的快乐和爱好,可能会还俗,一切都有新的变化;然而,去世的刻石老人用静静的嘛呢石陈述着永恒的道理:生命无常,倏忽而逝。或者,这二者也构成一种呼应和对照吧。 |
|
財富如草尖的露珠,生命如風中的殘燭。
處女作就如此驚艷,萬瑪才旦真是難得的好導演,謝飛認為其成為大師來日可期!看了他的《撞死了一隻羊》《塔洛》以及此片,最愛的是這一部。本片通過刻畫了一個小喇嘛回家後接觸「唐僧取經」《西遊記》的VCD電視劇而反映了宗教與世俗的關係,片中的暗線是刻嘛呢石老者的兒子由喇嘛還俗而去拉薩做生意,兩相對比,加之小活佛也與小喇嘛一樣被孫悟空之故事所吸引,但經師說他是可不能像小孩子一樣任性,事實上他本是個孩子。萬瑪才旦的視角很冷靜客觀,為我們呈現出孩子天真爛漫的一面,孫悟空面具和娃哈哈以及唐僧肉食品幾個前段真是自然且特別生活化。回想小時候在村裡東家跑西家串地去守著看電視的情景,覺得小喇嘛就是自己。
此外,楊秀措原來在此片中就成為萬瑪才旦的御用女演員了。 |
|
说是看唐僧,其实想当孙悟空 |
|
我们以为很尖锐的二元冲突,在他这里都缓缓降落成生活里一系列自然的选择,从家庭内部关系和外部的社会网络,都只是随之微微颤动,甚至连生死也是如此。这些效果都是用非常具体的电影技术来推动的,因此作者的动机一览无余。他提供了可供不同语境的人进入故事的真挚的基础,你很难不被他打动。 |
|
小喇嘛在寺院和小活佛家之间来回奔走的那条路,就像是《何处是我朋友的家》里的那条路,但它远不止表达纯净善良的孩子心思那么简单,就传统与现代的对抗,导演的态度应该是同情又无奈,但好像并不是批判,而是满含复杂情绪的困惑和反思,融入血液的仪式感及命运无常的慨叹也使得影片笼罩着悲悯的禅意。 |
|
很平静的电影,因为质朴和真实才动人,小喇嘛还是个孩子,他喜欢看电视 |
|
万玛才旦真是聪明呀,把阿巴斯挪到了藏区,不能说相得益彰,至少是事半功倍吧。全片理念变形于阿巴斯的《何处是我朋友的家》,把伊朗小孩一路奔跑找朋友送作业本的主线,换成了小喇嘛为看《西游记》VCD而奔波。相比起来,阿巴斯镜头下的伊朗乡村,是一种鸡犬相闻的农村图景,而万玛把镜头对准了家乡藏区,这个自带强烈宗教属性的地区,除了展现藏区农村图景外,还为故事增添了浓重的宗教科普与反思。小活佛与小喇嘛,他们的命运并不是自己能掌控的,就像末代皇帝溥仪,身在高位心在外。从本性来讲,他们有着孩子天然的对大千世界的向往,但从身份上,宗教职位又将他们的本性牢牢困住。他们将永远面临抉择:皈依佛门,万人尊敬。外出赚钱,被人嘲笑。我们总是向往藏区人民的单纯,谦卑和善良,但不知这都来源于“两耳故避窗外事,一心被读圣贤书”的修炼 |
|
流行文化对于本土传统(宗教)的冲击,使得小喇嘛无法像刻石人那般苦修,因为新鲜事物萦绕在他的生活之中。摄影很赞。旁观,凝视。 |
|
土豆有。 |
|
看到最后眼眶湿润了。这不停的奔跑之间,充满了渴望也充斥着框架。从电影的角度看到现实中看到过的寺庙场景,有些奇特。 |
|
外来文化已无声无息浸染了古朴的藏族文化,而藏族文化并没有一味排斥,当然未来还是未知数。 |
|
这里的粗糙远胜于《塔洛》,我喜欢这些未被打磨的粗糙。一群藏族青年在演戏间歇,欢快进而放肆地伴着收音机跳舞时,镜头猛然切到戴着孙悟空面具的小喇嘛,他完全不知所措,傻傻地站在那里,一如被戴上面具的藏民族,既失去了自己的面孔,又被震惊钉立在那里。🍀刻石老人的死,许是象征着他那样彻彻底底地藏民族的生活与思考方式在外来事物铺天盖地地冲击下戛然而止。🍀 |
|
藏语很好听啊,语速相当快,利索。 |
|
开心又失落,当代在加速,我只想过的慢一点。 |
|
有放万丈光焰于历史上者焉,则佛教是已。现代文明对宗教文化有诸多冲击,但并不是不可调和。实景拍摄,藏语对白,原汁原味还原西藏,影像风格因质朴从而深刻。 |
|
无法公映,可惜之极 |
|
@2023siff.
万玛才旦第一部长片就很经看,没有时间的感觉,到结尾只觉得没看够。
静静的嘛呢石,小小的电视机,大人们希望孩子们能从西游记中看出取西经的教育意义,吸引大家的其实是孙悟空;唐僧肉不是什么禁忌,只是一种辣条;和出家人过不去的不是电视,而是“今天”。
弟弟和小喇嘛讲学汉语可以去大城市,看向他们背后的镜头,一个外套上印着英文卡通字样,一个红袍上印着100% pure wool…
跑来跑去,跑上跑下想到了阿巴斯。映后见面会说到因为万玛才旦,很多藏族年轻人从事电影行业,也像阿巴斯之于伊朗电影。往回看,在这一部里,拉萨是远方,后来拉萨成了人生一站,而后来的寻找智美更登也像阿巴斯三部曲的嵌套架构。
导演回顾展的主题可以叫:静静的万玛才旦 |
|
230621资料馆万玛纪念2。出手就不凡。松弛轻巧,藏地阿巴斯(《朋友的家》)又比阿巴斯信息量大,媒介传播、汉化与现代化、宗教母题、第四堵墙(藏戏)、老龄化与边疆空心化、取经的虚实照应,什么都有了。映后:1)最磨人的是拿拍摄许可,统战部下的红头。2)中国电影诞生百年时拍第一部也是最后一部全藏族主创的胶片电影,后来就是数字了。3)整片声音基本都是现场录的,但胶片转过来环境声损失挺多的。配乐正好赶上当时的“唐古拉风暴”,赶上了藏地民歌d曲化的时代。4)演员全素人,老爷爷拍了30多条,一听说胶片费用状态就更不好了。5)藏地最流行的是西游记和新白,可能佛教层面的认可。《寻》映后提到本来想拍第二部曲是小喇嘛带着师傅骨灰去拉萨,徐枫主张放弃。《寻》其实是《静》勘景时老板讲的自己经历被录下了 |
|
本想写篇评论,但发现很难用具体的语言来描述对这部电影的感受。影片自始至终贯穿着一种平静、克制的态度,仿佛一个陌生人不带任何倾向性地看待藏区发生的一切。现代化对传统信仰的“祛魅”、商业主义对原生态文明的渗透,以及藏区人民在汉化与保留传统之间的踌躇,这些核心命题在本片里都有展现。 |
|
万玛才旦的三部看完 他确实也在尽全力重复一种描绘:时代与藏人当代生活的双重变化 智美更登(老人的眼泪)与港片录像厅(少年的荷尔蒙)当小武从沿海走到中部 再走进藏区 时代的图景就真的勾勒完整了 |
|
故事只放了一半,何处是我VCD的家。 |
|
以小喇嘛想看电视的故事,带出外来文明的冲击与诱惑对藏地文化的影响的思考。即便是活佛,也是受操控的。不过是确保某种权力能按既得利益者意志得以延续的符号。能看的只有“中央一套”一个台。最喜欢的一个镜头是小喇嘛戴着孙悟空的塑料面具,站在光天化日下跳迪斯科的喧闹的藏族青年男女之外。 |
|
#电影资料馆 同一个剧本的不同诠释方式。片头从短片单一的石头花纹变成了雕琢石头的过程,石头也由抽象之精神转化为具体之事物,让整段故事更加扣题。电视由放地方台变为只能放新闻联播,还提到了香港枪战与女儿国勾引唐僧这类让出家人难堪的点,所以这部长片比短片更接触西藏外的社会,小孩们也开始学普通话,渴望走向大城市。由于深焦镜头的使用,纵深构图很多,环境占据了画面的绝大部分,代表着敬畏自然的观念,以及人类需要在万物生灵的庇护下求得生存。智美更登从短片中的电视机走到现实,变成可见的人,对他精神的探寻可能得到《寻找智美更登》会更加详细。《西游记》成为了冲击西藏的新真经,最后《西游记》照进现实,小喇嘛拿着VCD的空壳,标志着轮到他开始,谱写属于他的故事了。 |
|
阿巴斯重度附体,舒服且有趣。 |
|
#后窗青年导演海上影展# 胶片(哪怕保存得不太好)也很美!平实线性有幽默感的叙事。关于传统及宗教在现世和俗世中的处境;关于身份与扮演;关于作为一种新宗教的电视(图像)。可参照对比Farooki的《电视》。 |
|
比起塔洛,我更喜欢这个。因为有些正对人的镜头傻傻的,整体也只是平实平淡,并没有太多技巧和设计。共通点是主人公都挺有心眼的。另外是在叙事中填满细节,反映人的,社会的,等等,让电影丰富,显示出剧作时的聪明和用心。宗教方面不懂,不说。片子总体挺让我感动的。 |
|
今年上影节特意选择看这部片子也算是一种仪式感吧。18年前,万玛才旦导演就是靠这部电影在上影节的亚新奖获得了最佳导演从此开启了藏地电影的新纪元~
很多人提到阿巴斯,的确很容易联想到,但是我个人觉得万玛才旦值得推崇的地方还是在于他确实比大多数藏地导演或者尝试拍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人更擅长捕捉藏地文化以及身处其中的人们在现代文明冲击下的种种独特的心态和状态,这里面的探讨的确又深刻又有意义,不会陷入到很多少民、宗教电影的窠臼中。 |
|
1213@上海影城 胶片放映。高度宗教精神生活与世俗/现代化进程的冲突,万玛才旦借助一位小喇嘛(对内的保守虔诚与对外的天性发展综合体)新年前后的琐碎线性叙事,证见生死,及佚散的风土。风格质朴自然,流通宛转,胶片放映的质感更加强了这优点。结尾略潦草。处女作赞。 |
|
孙悟空护僧 |
|
阿巴斯的影响似乎渗透在组成电影的每个元素之中 而且微妙地是在首部长片作品 常常不得见神似非形似 但在这部电影中没有//文化的更迭冲击了思想的枷锁 时代更替带来了改变 在既有规则里或常被称为叛逆 共生共存也更多是当下要做的事情//越来越会相信命运 也越来越会相信世事无常 |
|
大一时候看的。那时他从文学系mfa毕业。 |
|
居然是用胶片拍的,惊呆了。每帧画面都是对称的,还双声道,极其舒适。藏族人的吟唱太好听了,一秒带回西藏的安心感。找了个英文字幕的版本看的,搭配藏语版西游记,实在是奇特的观影体验。一个意外收获是所有的诵经都被翻译出来了,其他藏文片儿通常都看不到这些字幕。 |
|
关于媒介的电影,有石刻嘛呢石,书写经文,宗教剧,电视和vcd,还有迪斯科音乐,录音机,收音机,放香港枪战片的录像厅。媒介和世俗化(喇嘛还俗),价值多样化(对施舍的态度)同步,大众文化中的西游记取经故事的吸引力超过佛教故事。结尾只有具身的仪式才能维持基本的宗教秩序 |
|
4.5 | 本片所有的醇厚的真诚在后面的片子里似乎被慢慢稀释了 |
|
五月刚去西藏徒步,看完这部电影有一种奇妙的感觉,是影像作品和旅行体验交融成一种对当地文化更具象立体的感觉。小喇嘛奔跑的场景格外地像阿巴斯的何处是我朋友的家,同时又想起万玛才旦的副导演丁增的旺扎的雨靴。一脉相承的质朴。朋友评价说,苦寒之地更容易孕育质朴之花。 |
|
活佛也爱看电视,现代早已深入到雪域高原。
拉上电的寺庙,买了VCD的家。
老一辈攒了十几年的钱想去拉萨朝圣,新一代说走就走已经在拉萨做生意。
万玛才旦先生真是出道即巅峰。
想到了《受戒》《佛的孤独》以及《还俗》《香火》。 |
|
⒈看电影的其中一种享受就是:在沉浸于影像所叙述的故事之时,画面里的情节细节也勾起了我的很多相关回忆或者思考;⒉多给爷爷买的娃哈哈、与师傅一起看的《西游记》……感动;⒊小喇嘛奔跑着来回送光碟的段落让我联想到《天堂电影院》里多多送电影胶片的情节;⒋第一部由西藏影人独立编导的民族电影! |
|
大圣旁观迪斯科,佛心思动,无人再刻嘛呢石。但镜头一直是静的。
杜庆春透露做这个片子的时候带万玛拉过阿巴斯的电影,果然里面化用了阿巴斯式折返,并在前者坚定执着的反抗之上引申变形出欲望叛逆的新意味,和本片内核一致自洽,出道就显露深厚功底。智美更登演出被孩子要钱打断也是妙笔。
相比短片实乃质的飞跃。8.5/10 |
|
虽然主旨大抵明白了,可我看的是不是全版的呢?总觉得介绍的和看到的情节要多许多,还是我没留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