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戈达尔的电影总是激励我要多读书,不然看了也是我略知它一二。。。 |
|
戈达尔的名作,论文电影,结构蒙太奇,声画关系实验。大量夸张的色彩使用(大约是60年代范儿),字幕板的使用。同时又有主题的溢出,顺手探讨了包括越战在内的丰富社会文化,以及语言与电影语言的关系。预告片的静音也很有趣。 |
|
单纯论剧情的“好看”,本片比不上戈达尔其他新浪潮时期作品,但鲜艳夺目的色彩调配(高饱和的蓝白红黄绿,五颜六色的电路电容、服装店、洗车行、波普插画等工业化图景)让至少一半的画面都足够悦目。和[男性女性]一样十分论文化,也都具有部分纪录访谈的特质。有不少絮语和思考拾零,关于语言、情感、人的有限性及日常生活的枯琐,还有越战与资本主义等政治话题。技法上基本同质于此前作品,无太多实验性,依旧是布莱希特式间离:间或插入巴黎各种工地建设的画面;此前的霓虹灯或字幕卡这回换成了各种学术著作书名,偶有广告或标志牌特写;女演员时而直视镜头自白;声画的分离或声音的中断;轻声旁白;电影海报([随心所欲]和[雨月物语]);有几个构图有蒙德里安的构成感。比较有意思的是对咖啡杯里的泡沫多段拉近的特写。(8.0/10) |
|
戈达尔的电影晦涩,满是自我的呓语,却颇为迷人。每览其片,必是夏时之感,初次拜晤其作正是五六月间,电影院闷热难挡。本片:画外的窃语,对镜直白,社会时事,字幕板分结构,声音的有无,色彩、镜头,背景声一如既往。 |
|
为什么要采用一条近乎窃窃私语的男声画外旁白?对于那些已经睡着的观众,何必要吵醒他们!可为什么又在画面中运用了如此艳丽的色彩和漂亮的构图呢?对于另外那些还能睁大眼睛定睛观瞧的观众,当然要给予视觉上的回馈和奖励。 |
|
6/10。女性为了购买生活品使自己作为商品(出卖肉体),构成消费链中的再生产者,巴黎居民和娼妓是可比拟的,不得不贱卖自己来支付社会重整建设的费用,戈达尔指责美国挟持资本主义进行合法的帝国主义扩张,两位妓女顶着航空公司的手提包任美国嫖客拍照;图像-声音从未达成一致互相争夺着叙事主导权力。 @2017-05-29 05:41:01 |
|
前半部分展示法国新郊区的美与丑,近于《红色沙漠》,Antonioni更为体验式,戈达尔更为符号化(非简单化)。后半部分,视觉动力渐渐减弱。焦虑仅仅靠不时的弹球声维持,不可避免地陷入《随心所欲》及《中国姑娘》里的长段对话中。是模拟生活的节奏抑或仅仅是创作的困倦? |
|
(借鉴了《虎胆忠魂》中的气泡,《出租车司机》又借鉴上两部。)“在有诗意的同时也有政治性。”还是那句话,不是拍关于政治的电影,而是政治的拍电影。戈达尔延续了维尔托夫的政治传统,朗西埃又重新发现了戈达尔的政治。一个中产已婚妓女的一天。政治性的反思生活,支离破碎,独白,有力量。 |
|
戈达尔 确实当之无愧电影作者 有时候他的段落不完全是影像逻辑 也包含了一定带有抽象意味的文字逻辑和思考逻辑//7700 |
|
“巴黎是一座不可思议的城市,让人喘不过气来。”法国中产夫妻的一日,把孩子扔在托管所,女的去当妓女,男的去摘抄书里的只言片语。耳语般鬼祟的画外音,谈天谈地时事政治,用《女人就是女人》那样睡前交谈结尾,一天像每一天那样结束。咖啡溶散,香烟燃烧,“未来比现在更现实”。 |
|
最具科幻感的戈达尔。星罗密布的工地是城市高速发展和满目疮痍的两面,微弱低沉的画外呓语是脑中不断响起的杂音,机器在持续运转,连同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人物如当代建筑一般冷感脆弱百无聊赖,连控诉都是懒散的颓丧的。让语言成为一种武器,却只能刺向自己。 |
|
在有诗意的同时也有政治性,这一点一定要鲜明的表现出来,这是谁?这是最为诗人,作为画家的我,发出的愤慨! |
|
论文?小说?与美国制造同期拍摄,形式上致敬和挑战波普艺术,音响的运用制造内心真实;以疙瘩的私语声和女主出声的辩证思考串成,“她”是女主人公,女主演 以及巴黎,广告是皮条客,消费主义逼良为娼,卖淫隐喻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侵犯和越南战争的侵犯;咖啡表面的宏观联想,片尾杂货组成的“楼群”;对完整的渴望 |
|
#???#
该惊叹的地方太多了 一贯的面对镜头的独白 放大号的标题 城市建筑的穿插画面(为什么连建筑工地都这么美!) 关于战争 关于城市的扩张 关于语言 思考所及之处即是镜头所见 翻滚的咖啡 燃烧的烟 一个环形镜头 我也只是略知戈达尔一二而已呀 |
|
#法国新浪潮# 拥有一切《随心所欲》的优点,同时也具备当时Godard还未曾拥有的批判意识,就像朱丽叶·贝尔托在餐馆中正面观众的长时间的“交流”,Godard始终质疑言语交流的真实性,以至于生成一种“非交流”——人物的对话从来就不曾存在,这些断续的词语的跳出,只是引用的例证。
从来没有角色会像Godard片中那样喜爱阅读,言语替代了视觉奇观,并以自己的方式潜入影片的文本之中,在不断的、徒劳的拆解中建构属于电影的新的意义,阅读的经验与观影的经验相连,回荡在黑暗的影院角落里。
就如一些被取消声带的巴黎新区的现代景观,在这些时刻,影院的声音针毫毕现,它让观众短暂地从影像的催眠术中惊醒。紧接其后的略显暗哑的男声(Godard配音)则是与向摄影机敞开心扉的巴黎妇女的二重奏。
2023.6.16 |
|
1.这是戈达尔最「反消费主义和消费社会的女性影像」的一部,我们发现女性影像、广告是后工业消费社会真正的基础,女性的肉体逐渐地被商业化产业化,身为女人必须要去购买生产资料来化妆打扮出富有女人味的外观,这真是对今日女性生活的警示。女人甚至在今天真的已经把自己当做工厂了,塞满各式各样被「带货」的生产资料,在脸部面具上化妆,然后带着这一加工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附加值等待商品消费的出现。2.「谢谢Esso石油,使我能快乐地在路上奔向梦想,是我忘了广岛,忘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忘了布达佩斯,忘了越南,更忘了房屋短缺的危机」太讽刺了! |
|
18-9-2009 7:30pm space museum (have to re-watch it) |
|
(重看补记) « ELLE, la cruauté du néo-capitalisme. ELLE, la mort de la beauté moderne. ELLE, la Gestapo des structures. » (JLG, 1966)/Restauré par Argos Films, avec le soutien du CNC aux Laboratoire Eclair et L.E. Diapason./Séance présentée par Marina Vlady |
|
人称变化;名家名作;语言的作用 |
|
意识之流,政治与性(既有城市公共政治也有世界政治集中于越战,性爱与两性情感等),庞杂的议论(格言体)被整合于一个女人一天的生活之中,无尽的话题和无尽的批判。借用影片里的话,内容变成形式就是艺术。 |
|
85/100 《随心所欲》或是《女人就是女人》等代表作的一种延续:已经到了一切都要高度商品化的时代、人们不能忽略美国、政治话题、越南战争和流行文化的时代。被消费社会裹挟如同卖淫,资本主义结构也在改造着土地,产品包装被放置在战后消费主义墓地的草坪上。那么,语言/影像能做什么?或者说,该如何看电影? |
|
一个被亮丽色块包裹的物质世界中,言语是溢出画框的臃肿,声音穿透几层空间与前者抢夺控制权,而人亦成为消费社会的商品;处于宇宙中心的美国不仅在肉体游戏中掌握指挥权,更把控着越战这样的实地抢掠。 |
|
戈达尔是洪堡特“语言世界观”的追随者 他忧虑于我们所栖居的语言正在消失的丰富性 于是大胆而审慎地调用各种符号 将意识流刻录成文字 以拓展语言的边界 捍卫语言的纯洁性 乃至创造一门新的开放的语言 他对语言的革新无疑是后结构主义的 也是诗意且带有强烈社会批判和政治色彩的 喃喃的男声念白着科技所带来的未来的实在感 背景中的咖啡泡沫却悄然接连破裂 演员以间离的方式平静地诉说 我们如何见证越战的后果却无法阐明它的原因和动机 于是通过描绘巴黎的城市肌理寻找社会病理学的解药 寄希望于艺术把人赋予它们的人性再还给人类 |
|
对话痨电影的认识还停留在《骗子的故事》的层面,理解无能。 |
|
主要是对语言/形象/表达/思维的思考,兼有工业社会、消费主义、政治、战争的话题。标志性的长时间固定镜头、模棱两可的对话、鲜艳的色彩、吵杂的环境音、打破第四面墙、人物靠着花哨墙面的构图。一些非常棒的段落:观察咖啡表面的泡泡,香烟火光的特写,女主在楼宇中央的独白和镜头环绕一圈,“我不知道该描述她还是叶子,都无法描述”。有一些很有趣的跳出影片本身的地方:没有任何意义的左右转头,“电影里的人都不真的讲对话”,“接下来我们再来一遍”(重叠剪辑)。大量标牌、建筑工地镜头。 |
|
#SIFF #华谊兄弟影院 总有一种一人即一城之感,蒙太奇使用的讽刺感拉的很高,那被“摆弄”的身体与被“摆弄”的城市。本来是以为以影像以文字呈现幻想与现实,后发现何为现实何为幻想?这一切都可以是幻想…也都可以是现实。如同编写的台词(拿出小本本修改),如同洗脑的文化产业(童真的儿子阅读的文字),所以看到结尾处发现影片更多的是以一个反思的角度审视这一切,后现代主义,消费主义,战争,文化洗脑。直视镜头被导演审视感觉很不错,只是不喜欢的整体论述的观点有些散乱,让审视力度下降太多。 |
|
9.0/10。一个表面为中产阶级实则还兼职妓女为生的女人繁杂又空洞的一天。批判了巴黎/法国的消费主义和美国的越战等等。这里的“她”,某种程度上既可理解为女主,还可解释为巴黎甚至法国。电影最大的艺术亮点在于他的形式——「另类元电影」:一种“展现导演处理电影时脑子想的中心思想”的元电影。具体长评。 |
|
wow 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女人的生活 x 越战背景 x 社会学论文。一直破墙也不觉墙,像是日常行动中冲口而出的内心独白。法国女人才能穿鲜红上衣+鲜绿百褶裙+天蓝风衣。If you don't have LSD, buy a color TV. #SIFF2023# @天山 |
|
这货太试验了,60年代思想打底,写论文一样,连语言学转向都出来了。演员与角色,巴黎扩建工地与女人心事,在声画分裂、主观节奏中并列,把个体生活的虚妄和共同处境编织了起来。大量吐槽美国、越战、科技、资本主义、共产主义。“乱用各种符号,只会招致对语言的怀疑。”那谁不是失眠么,此片准治。 |
|
高达的巴黎. |
|
资本主义对欧陆城市结构的调谐,和消费主义对值项系统的二次重构,导致语言结构中被遮蔽了一部分价值体系之外的字符,而这些字符恰恰有着揭示意识形态中心的功能,即使言语在场,却也无法组织表意的代码。社会中不是人人都具有革命意识,在画布里他可以随意上任何人的身,而在现实世界他无却法轻易撬动一个人的观念,尽管他思维深邃,深谙搬演技巧,可对她依旧只能略知一二。 |
|
狗达在《我知道她的二三事》里旗帜鲜明地把消费社会批判的政治话语与对影像语言的反思并置,但最终结束于废墟一般的无结局里。政治问题本质上是(影像)语言问题,这一层他已无比清楚地阐明。每个人都在消费社会中自主地卖身,这与社会占主导性的话语本身的不可颠覆以及其在每个个体里引发的欲望息息相关。他在电影中对语言问题的阐释完全符合后结构主义对于索绪尔语言学体系的反叛,用杂交起能指与所指试图扁平化语言的指代系统,创造一门新的、开放的影像语言。但这一套思想的软肋在于,任何作品所能允许的意义创建潜力都要由作者本人来批准,解读者能拼凑出的意义最终都要指向作者。所以只要伽德莫尔的解释主义环形依旧成立,观众还是要在观影中试图走向狗达的大脑,而这与消费主义的关联就不那么显而易见了。 |
|
畫面在說故事,旁白在反故事,要觀眾質疑、推倒、重建。資本主義支配社會、越戰的陰謀、宇宙的存在、人類語言的運用等,全都被高達討論或批判或闡明blabla............料到会看不懂,不过我很喜欢旁白小声说话。(地平线!) |
|
剧情与角色架空,填充进自己对于哲学与政治的观点以及思考,通过旁白、角色对话以及打破第四面墙的独白的方式,让这些观点与思考去解构影像内容,这样拍与创作影像论文并没有多大区别,那么为什么不直接拍成影像论文。 |
|
siff第一场,一次性遇到了学妹+老同学+友邻*3。电影本身,很难评价。围绕着她人的世界,她有一张脸,这并没有深意在其中,但她有一个世界并认为世界是自身,她看风景也会在最低限度上将其降解为一张脸(的表情),她是风格的化身。我是一个即将消逝的声音,城市中游荡的声音,语言就是我的边界,既非纯有也非纯无,只在他人为我转向、他人泄露自身的时刻感到确信。 |
|
“感觉他的片子适合一个养精蓄锐的非工作日的早上十点钟看”
“也不在乎是什么时候,只要睡饱了就可以”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映后听到的超可爱的对话 |
|
10多年前在天河南住处看的了,今天想起重看一遍,在毫无印象中玩着手机昏昏睡去,可醒来还是打上属于十多年前自己的四星,那个看戈达尔不接电话(没智能手机)的虔诚装逼岁月。巴黎的城市扩展,让俄国血统的她,为抚养两个没男人负责孩子的情况下,不得不收听着越战新闻去卖肉。批判资本则不如直接说出 |
|
可以把女人扔到词与物里看 |
|
以家庭主妇的生活与卖淫为跟拍对象的半记录半剧情,但又似是而非。无论是窃窃低语的旁白,还是银幕上任何角色,都被抽空性格特点,化为导演发表社会论文的念词机器。对着咖啡泡沫的特写镜头,也能念诵半天。 |
|
毫无逻辑。各种片段插入,各种旁白。资本主义,巴黎扩建,商业化,美国的文化和商品,失业,语言的无效,没有意义,沟通的困难,生活的无趣,帝国主义的战争,世界的神奇的联系。男主乱抄东西,口译,女主有前任留下的孩子,丈夫让她当妓女,孩子在托管所。越南战争。一锅现代社会的乱炖。法语,英语,以及一句德语“America über alles”,还有不知道是什么的语言。
突然进洗澡女人屋查表的人。 |
|
优点:打破第四堵墙,演员对镜头介绍自己;杂糅各种领域知识,语言军事政治乱七八糟;音频方面的实验;镜头构图依旧很美。吐槽:这部电影适合失眠患者观看,深夜观看最佳;旁白碎碎念就像他人耳语,耳机党福利;看了十分钟,确定是一部可二倍速播放的影片,只可惜手机迅雷播放器最快只支持1.5倍速。好了,我午睡了,保准能睡个好觉😊 |
|
7。有进步这片台词,看的也略知一二 |
|
旁白聼得我雞皮疙瘩堆成山.....個Juliette眼睛化得好美......到處都是海報啊.......我雖然不喜歡Godard老頭,可他確實高級 |
|
适合周六凌晨2点失眠时看 看完4点昏昏入睡 到第二天中午起来 洗漱过后去楼下茶餐厅吃个出前一丁 |
|
- Mommy, what's language?
- Language is the house man lives in. |
|
神作!过于迷人,如同巴黎夏日。城市-性-政治 |
|
可作中女职场处境观察看,讽刺的是今天依然有效。声画游戏与whisper都是老法师了,小市民与大巴黎的Vérité通过随机语言告别仪式进行直播,这一部作为后越战一种知识分子焦虑自省还是颇可一观。 |
|
对于戈达尔的作品,我们仿佛也只能略知一二。对于自身而言,情况好像也一样。但面对自己的方法不一,有人蔑视,有人太过信任,相比之下,还是自恋可爱。电影里不断出现正在建设的城市景色,像在挖苦:作为鲜活的人是被完成的,只能观看死物在生长改造。追问自己,生活却无所反馈,永远忙碌而又空虚。 |
|
这是一部很符合我口味,也是需要一个很好状态去品位的电影,当实在困的不行,确定会二刷的时候,就放弃了挣扎呼呼大睡…半睡半间,也能感知到,片中画面颜色鲜艳,蓝色与红色分外扎眼,充斥着符号意味,女主的中产身份与消费主义,兼职妓女和丈夫对政治的关注,在那个左yi浪潮盛行的时代,明显有着特有的时代缩影。此外,对语言,聊天,书籍,波普文化,电影的讨论,暗示着对媒介的批判思考,很好奇导演对当代的数字媒介对看法。下次二刷时再挖掘挖掘~ |
|
“她”是被强制城改下的巴黎,也是消费主义下的卖身女人,更是间离后的真实,深刻入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