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津安二郎默片时期代表作,关于孩童世界与成人世界中人际规则的对比。前2/3基调欢脱诙谐,充满童趣的各种游戏与打闹足以唤起你我的童年记忆:玩九连环,掏麻雀蛋,打架,逃学,课堂上交头接耳,因嘴馋先开吃午饭便当,还有念咒语比划让你倒下再解咒起身的游戏(贯穿全片,谁念咒语谁遵从倒地也标识着权力关系)。后1/3酸涩而沉重,由老板家的电影放映凸显阶层差异(小人物为“大人物”扮鬼脸装小丑的影像),孩子们心目中高大的父亲形象崩塌了,成人社会无奈而无情的法则让童年开始消逝,纯真开始失却。摔东西和绝食抗议后与父亲的和解、体认正是兄弟俩内化父之法的标志,好在孩子之间的友谊依旧保有往昔的纯澈简单。PS:小津此时尚未形成榻榻米机位,活泼的运动镜头(尤横移镜)为主,钢琴曲配乐灵动美好,笠智众打酱油。(9.0/10) |
|
此时无声胜有声。小津生就逢时,无声时代的天才,有声时代的翘楚。 |
|
在京都国际会馆在大屏幕下和一群老人观看,度过了一个美妙的下午。。。 |
|
太精彩了,父母对孩子天真烂漫胡闹的凝视催人泪下,孩子看不见父母真正的伟大,因为他们已经含着泪入睡。母亲盛饭时碗中露出两个鸡蛋的细节也让人感受到儿童片中浓浓的爱意。小津喜八三部曲的轻快甚至是参杂着最低俗的屎屁尿笑话,但是也玩的如此高级。斋藤达雄的喜剧表演致敬卓别林,太精彩了 |
|
四星半,其实还是想打个五星的。小津的儿童片,一个“拼爹”的故事。在剧作上比较依靠大段落(如逃课、看电影、跟父亲吵架),故事过于集中。但细节很到位,仍属早期关注城郊小市民的题材,较为沉重,但略有三屉馒头之嫌,毕竟是部喜剧。童星表演极到位。另外此片大量使用横移及移动轨推拉镜头。 |
|
我看完了,但。。。 |
|
四星半;两位小男孩活灵活现,表演很有层次感,突贯小僧简直表情帝;孩童世界从接受成人观点开始远离纯真,从接受父亲形象的平凡化开始长大成人,回想起那些稚气话语,几分感慨几分泪意,终有一天他们会明白;打哈欠、造分数、看电影、斥父亲、打群架,太多让人会心的细节,真实淳朴如在身边。 |
|
我真的非常有想好好写短评的,只是实在有被里面小喷友的黑丝和爆蛋三勇士给震精到。介片的美术和小津真尼玛的貌合神离暗度陈仓。
|
|
小津导演的第24部电影,也是现存完整长片的第7部,终于拍出杰作。小孩子作为主角的家庭题材,兄弟二人逐渐融入新的学校环境,孩子之间好不容易建立起天真的小小社会秩序,可当亲眼见到父辈的成年人社会秩序,原本需要仰视的形象瞬间崩塌。
”爸爸是个厉害的人吗?“”他比你有钱,你就必须对他点头哈腰吗?“——这些问题将困扰他们一生。当理解之后,也就告别了童真。 |
|
弁士解说+现场钢琴伴奏,不愧是小津最负盛名的默片作品。不仅延续了其一贯的妙趣横生,更是以“小”喻“大”。单纯的小朋友对秩序社会当然总是有很多问号,但最终还是会理解并认同 |
|
9分。第一次看日本的默片,还是抗战发生前的。两个小P孩太搞笑了,叫人写“甲”却写了个“申”,被大男孩欺负,叫人揍回来,各种童真啊。另这片的钢琴配乐和美国的管弦配乐相比,别有味道。 |
|
我出生了,但我并没有生在一个非常富裕的家庭。我一直认为我爸爸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我以心目中的爸爸为榜样,想方设法地成为了圈子里的小领导,拥有了击倒别人的权力。可原来爸爸也会对别人点头哈腰。为什么非得在有钱人的面前低声下气,凭什么别人的爸爸是经理而我的爸爸只能舍弃自己的尊严。其实每个爸爸都仅仅只是一个想为家庭付出的普通人,能让我们上得起学,让家里的生活能过得更好,就是爸爸最大的幸福。我对内心中至高无上的爸爸的形象释怀了,从今天起,我会开始尊重每一个人。首先从尊重老师开始,早上一到校,鞠躬,说一声“老师好”。 |
|
小津本想拍部热热闹闹的孩子戏,结果调子变得沉郁,观众对象还变了大人。讲的就是父亲高达权威的形象在小孩眼里受到了挑战,产生了落差。这种事情可能在我们很多人的童年里都出现,因此会觉得这部电影很亲切。不过这个老大确实有点无理取闹,就该打。除此之外,片中一些小细节产生的喜剧感还是不错的。 |
|
你出生了,但……父辈世故、虚伪的桥段很有共鸣~小津的电影别的不说,光拿出摄影、构图来就很苍了。 |
|
太幽默了。腰位摄影初现雏形,当然也可说是孩童视角。有较多的水平移动镜头。有一个长男和次男在草坪上写字的旋转镜头实在有点莫名。铁环游戏是个很好的比喻,小圈如何逃出大圈的封锁。结尾令人微困惑 |
|
并不觉得有多么多么经典,成人世界的游戏规则和小孩子实在不同(想起小时候的争霸故事,小孩子也都是纸老虎嘛)、熊孩子们捡到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父亲形象的衰落带给子女小小信仰的崩塌,勾起儿时回忆不假,联想起题目,能够思考的空间蛮大。ps:教室里挂的“爆蛋三勇士”的牌匾,哈哈。 |
|
严肃的父亲形象崩塌,牵出了从小到大的阶级命题。小时候靠拳,长大了靠钱。跟《青春之梦今何在》一样给出了一个光明的结局。 P.S.没想到编剧不是野田高梧 |
|
1.生动有趣,勾引起自身小时候的回忆;2.父亲是不是一个伟大的人呢?或许一个人的成长也体现在对父亲所作所言的理解。 |
|
-父亲:学校里不错吧?-弟弟:我们喜欢上学也喜欢放学,就是这之间的过程很无聊。—— -父亲:等你长大了,想做什么呢?-弟弟:做一个中将。-父亲:为什么不做大将军呢?-弟弟:(哥哥)他说我不能,因为他要做大将。—— 我出生了,但……大人の見る絵本……遥想童年,虽然家庭拮据,想买个小霸王游戏机都要哭上很久最终才得以有所收获,但那段时光里发生的很多事如今却成了珍贵美好回忆;等初中时候更懂事了反而会像电影里的兄弟俩一样埋怨父亲的种种不是,即使如今长大成人后更能理解他当初的苦衷,可有些事如今依然不太认同。……很感谢爸妈这么多含辛茹苦地照顾我长大,但有些他们和我的心愿却没能为彼此完成…… |
|
从孩子的眼中观察成人的世界似乎过于简单,但是他们也最为真实。谁的爸爸更厉害,其实折射的是当时小人物的共同心声,人人都想往上爬,可是谈何容易?其中两个孩子对于父亲的情感,总感觉和《四百击》里安托万对于父亲、对整个成人世界的想象有着相当大的相似之处。男主和女主估计是在当时挺有名的。 |
|
"his father can look really scary" "that's nothing, you should see what mine can do" ...passing a caramel to his dad..."can your dads take their teeth out like my dad?" ~~~ |
|
笑趴了 这比《早安》还好笑啊 也是两个小朋友一大一小 被人欺负于是想尽办法逃学 弟弟的前门总是开 随地大小便 便当盒顶在头上 坏小孩要人配合手势做匪夷所思的动作(很类似早安里按一下额头放屁的梗)偷鸟蛋 尤其有个背后还被家长挂了个木牌写着“正在腹泻中请勿喂食”也太好笑了 大小孩欺负小小孩更大来摆平 摆平的要论谁家买他们家酒多来出力 小孩的逻辑不可小觑/父亲老板喜爱映画 摆弄16mm的机子儿子又以35mm胶片做礼物交朋友 主角成为新小孩帮头头取代旧的却依旧沿袭了旧的归顺性仪式 旧头子老爸凶凶来问小孩子的结论确实一个矿工能干嘛/影中影里父亲的马屁喜剧伤了主角俩自尊可看作纯人际的权力逻辑首次遭遇资本的写照 二人终于发现需要面对“我爸是李刚”的世界 然而对愤怒的表达却如同他们继承权力游戏一样模仿了成年人/一部非常社会介入的电影 |
|
许多儿童的细节真是好笑,影片流畅、舒服。 |
|
早期的小津在摄影机运动方面简直不是同一个人.在情节上设计也判若两人.尽管不习惯那些推轨镜头,但并不影响这是一部好电影 |
|
很有趣,这两天看的两部小孩子的电影都让人很舒服。小津的故事讲得简单,却并不浅。两个小傻孩很有戏,爸爸的角色既简单又立体,孩子对他的质问,让我感同身受。无奈的主题在温情的故事中被表现得很透。孩子们的感情和小破事儿很是乐呵。后来他们施法的动作成了和C游戏的笑点。 |
|
每当看小津安二郎的作品,总涌出很微妙的情感。1932年,里面的俩男孩也就8.9岁的模样,十年之后他们这一代人大概率是出现在侵华战争的队伍里的。电影里透露出森严的权力崇拜与等级观念,喜好用暴力解决问题,小学里更是明晃晃的张贴着“爆弹三勇士”(指大日本帝国陆军独立工兵第18大队(久留米)的3名一等兵江下武二、北川丞、作江伊之助。在一二八事变中,1932年2月22日,在上海郊外(现在上海市宝山区)的庙行镇阵地,三人成功用爆破筒破坏蔡廷锴的19路军修筑的铁丝网,而三人最终身亡。当时的日本新闻媒体、小学教科书、电影和歌曲立即将他们作为忠烈的“军神”进行宣传,陆军省发表最高级别的赞词,三人进入靖国神社,在日本兴起狂热的军国主义热潮。)问他们的愿望是什么,想当中将和大将,这份对战争的渴望与狂热已经是渗透到儿童了,不寒而栗。 |
|
俯拾即是、真实无比的生活细节被点缀得异常凝练,简洁的镜语更是高度维持着全程的干净与朴素,情节与结构设计得简单却又不失内在的丰富变化,描绘格局极小而折射内容极广,日后的大师风范可见一斑。唯一的缺憾在于平淡的氛围与部分角色过于典型的形象有些不协调,同时弱化了社会问题的表达张力。看到后面便想起《偷自行车的人》。都是日常生活的堆叠下父亲形象的崩塌与无法解决而被悬置的社会议题,德西卡从中提炼出令人震撼的冲突与警醒,小津则以生活的平淡与朴素为其赋予深远悠长的无奈。 |
|
当父辈的权威落地,孩童便开始进入成人世界,或不理解,或理解。此片的年代还是二战前,你日二战后父辈落难之后对孩子的影响更大。小津初期还意外的“正常”。 |
|
Cinefan two of a kind — Auto-Remakes by master filmmakers DCP restored 30¥(二手放飛) AC
早安劇本對照組1️⃣ 人生第二部小津默片,第八次大銀幕觀賞小津安二郎,本作片名副標題「大人の見る絵本(給大人看的繪本)」,孩童嬉鬧無聲恍有聲,兄弟幹架你爭我奪,平移鏡頭早有徵兆,無法忽視鏡頭語言的先鋒性,只是本次觀影再次證實我沒辦法看默片,全場⅔我都睡到不省人事 |
|
虽然之前了解过很多,在社团也讲过两讲,但这是我第一次看小津的作品。充满童趣的一部电影。两兄弟的性格设定很有意思,两位小演员也演得活灵活现。饰演哥哥的小演员很像释小龙啊。全片采用儿童视角进行叙事,节奏稳健,镜头语言清晰,钢琴配乐与胶片画面相得益彰。原以为就是一部反映小孩子生活的儿童片,不料结尾竟然还有升华,让平静的湖面掀起一束浪花,不仅让父子关系的塑造产生张力,还顺带对社会做了讽刺批判,引人深思。回想起在片中穿插很多父亲的职场生活,原来都是为了结尾这一笔做的铺垫啊。日本那一代电影人手法可真细腻。从片中的场景也可见当时——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人们的质朴和生活气息。小津安二郎果然名不虚传!9分。 |
|
从天而降的一亿颗星吧,笑。太赞了,虽然是默片但简单朴实生动可爱,且真实。充满童趣但'拼爹'又把让人无奈的现实抬了出来。孩子的和成人的世界之间不是隔了鸿沟,而是天堂地狱。但没有大人孩子也将不存在,于是孩子们跳入成长的深渊,无限循环?另,孩子们的表演很棒,音乐也添彩了。 |
|
让人笑着笑着就哭了:这种超能力似乎还真是小津的独家版权。如所有一等一的喜剧一样,这部早期杰作的内核是如此苦涩。显而易见的双线平行展示了儿童世界里权力斗争的简单直接和成人圈子的盘根错节。从来没有一个结尾处的和解看上去那么的悲哀,突然就失去了天真的孩子走向了一条漫漫的、愈发艰难的路。 |
|
若凌驾于你之上,令你倒地还是复活,只消我一根手指的工夫,就像那替我打工的人,我让扮小丑他岂敢不从。麻雀蛋虽小,却是地位交换权力跃升的通关法宝。对内摆出严厉规训的男子气概在阶级鸿沟面前被压得粉碎,因而孩子们得出结论,一定要变得比父辈更强,更有威力,权势,那唯有成为统帅大日本帝国军队的高级将领也。【教室里挂的“爆弹三勇士”,便是role model吧 |
|
雖然關於小朋友,雖然被幽默充斥,但他展現出來的是一個無比現實的世界。 |
|
t060478fab |
|
Cinefan一二三月展映@ HKAC|映前不断提醒观众是完全无声的默片hhhh越看越觉妙,但当然再嘲讽也是不可能有真正反抗意识的……后半截全场笑声不断,但我右边的大哥基本睡了全场hhhh |
|
(8.0/10)90分钟版。战前的小津一点儿也不像小津。低角度主观视角还没形成,反倒是跟拍镜头出奇地多。景框内大景深的精密构图也不曾出现,画面关系都还比较简单。比后来的《早安》要闹腾许多。默片的劣势在于看配乐版的话那欢快的音乐完全不像小津的节奏,即便以儿童为主角都嫌太快了。有几个剪辑点很妙,比如24分半那个从班上的孩子切成公司的雇员的镜头。 |
|
看的九十分钟的阉割版。《浮草物语》也是找不到全版。所有的电影网站都声称是全版,全是骗子。所以我从来不看电视宽带里面的电影,哪怕是收费的。经过他们的黑手看电影只能是浪费时间,以后还要找全版来看。 |
|
第一次想了解小津安二郎看了《东京物语》,因为年纪不到完全没感觉,但这部完完全全折服我了,再次证明有些电影体验确实是需要经验累积的。 |
|
笑死我了,非常非常棒的喜剧
|
|
真真没想到小津安二郎的早期默片会让自己如此喜欢,节奏明快欢乐!幽默的小津也让人眼前一亮,“我喜欢上学也喜欢放学,就是这之间的过程挺无聊的”简直笑死。只是他的喜剧也带有一种很深沉的情感,尤其父与子之间形象转变和重新接受,孩子们演技也都是亮点,哥哥好像释小龙,弟弟的颜艺满分! |
|
小兄弟俩因为看到不苟言笑的父亲在老板面前是个逗趣丑角而大为受挫,回家路上都开始耍起酷,有大人的派头了。父母对孩子寄予厚望,希望能比自己更加伟大,也许会玩九连环是个有希望冲出圈套的暗示。
从办公室推镜接到教室,成人和儿童的世界如何贯通,父亲的表演神似卓别林,挂着木牌的小孩子太好笑了哈哈…强者教育和想当将军的梦想很有时代印迹 |
|
以喜剧形式的残酷电影,小津59年的《早安》和此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年少之时哪知成人世界的虚与伪,这些五味杂陈在成长的路上慢慢的理解了些。 |
|
四星半。喜欢。难得的是在讲完冲突和无奈之后告诉你生活还是平静的继续着。正反打和跳轴兼有,运动镜头使在1跟拍行进中的人及反打他看到的2展现一串人,空镜,电线杆和晾衣绳,“阴魂不散”的一截小火车开过来开过去开过来开过去。。。 |
|
即便是最初的默片 即便是轻松的氛围 依然包含这小津的人文情怀 钢琴曲配合孩子们的出彩 细腻之处于无言 |
|
童真童趣。最幽默最畅快的小津作品。虽然风格有仿卓别林之嫌,但这样的艺术手法直到今天也一点儿都不OUT。 |
|
从这默片能看到小津后来的关注重心,小小的家庭小小的情绪 |
|
似乎是小津的处女作。他其后的电影比较少表现儿童,但是这一部却用细节将儿童心理表现的非常细致可爱,比如裤子拉链开了,用筷子吃饭,最后哥哥的坚毅和弟弟的犹豫。运动镜头少,因而不多的几个让人印象深刻。有一个卖酒少年看兄弟俩人的主观视点运动镜头。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拍人的时候总是把头顶消去一截,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小津第一部电影降低视角拍孩子,所以以后拍成人都用仰视。这是我看过的最纯粹的黑白片,音乐音效什么都没有。不知道是不是版本问题。温暖的片子。影片主题上,还是很好的描摹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大人有大人的规则,孩子难道没 |
|
钢琴家的现场配乐真是妙不可言,看了那么多父亲嫁女的小津,没想到这部这么欢乐这么不一样(镜头都是移动的)。而且贴近生活到完全不感到这有东瀛风,觉得就像自己的童年一样。赞! |
|
儿童的世界其实更是奉行弱肉强食的逻辑,只不过小津在电影里淡化了欺凌及其后果。实际上对这种逻辑的体会恰恰构成了两个孩子一夜之间理解了父亲地位的契机。当然,还不能理解的是,他们靠着米酒店小哥的帮忙可以逆转形势,也可以跟老板的儿子握手言和;但成人的世界里,阶层却无从轻易逾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