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有这么好?我没看下去。。 |
|
“电影发明以后,人类的生命至少比以前延长了三倍”,当我觉得自己已经看了两个小时,一拉进度条发现才过了三十几分钟的时候,我深刻地理解到了这句话 |
|
婆婆,对不起,不是我不喜欢跟你讲话,只是我觉得我能跟你讲的你一定老早就知道了。不然,你就不会每次都叫我“听话”。就像他们都说你走了,你也没有告诉我你去了哪里,所以,我觉得,那一定是我们都知道的地方。婆婆,我不知道的事情太多了,所以,你知道我以后想做什么吗?我要去告诉别人他们不知道的事情,给别人看他们看不到的东西。我想,这样一定天天都很好玩。说不定,有一天,我会发现你到底去了哪里。到时候,我可不可以跟大家讲,找大家一起过来看你呢?婆婆,我好想你,尤其是我看到那个还没有名字的小表弟,就会想起,你常跟我说:你老 |
|
1.人们越长大就越看不到自己的后脑勺,
所以影片也选择性隐晦了故事的另一面:
洋洋湿漉漉笑着是被暗恋的女生救了,
胖子是被莉莉诱导杀害了自己的老师。
2.医生让全家人给病床上的婆婆多讲话,
妈妈哭着说她发现自己每天讲的都一样,
早上做什么,下午做什么,晚上做什么,
几分钟就讲完了,她觉得好像白活了。
3.儿女的情窦初开与父亲的初恋复燃,
用神奇的蒙太奇手法重合交织在一起。
4.雷电在亿万年无数次的击闪中,
诞生了一切生命的最基本单位氨基酸,
正如我们在无数的邂逅与接触中,
而在一瞬间大脑会爱上另外一个人。
某种意义上,两者都是在一刻发生的事。 |
|
如果电影都是过生活,那我们就过生活就好了 |
|
我这样说好了,你不在的时候,我有个机会去过了一段年轻时候的日子,本来以为我再活一次的话也许会有什么不一样,结果还是差不多,没什么不同。只是突然间觉得,再活一次的话,好像真的没那个必要。真的没那个必要……★★★★★★ |
|
以一大家子来表现整个人生,从婚礼到葬礼,一切都是轮回。许多事物我们只能看到它的一半,另外一半需要别人帮我们发现。 |
|
看似平淡无奇,其实蕴含深意 |
|
“自从电影发明以后,人类的生命就至少延长了三倍” “本来以为,我再活一次的话,也许会有什么不一样。结果还是差不多,没什么不同。只是突然觉得,再活一次的话,好像,真的没那个必要。” “你自己看不到,所以我拍给你看。” “没有一朵云,没有一棵树,是不美丽的。” “我觉得,我也老了…” |
|
普通人家的平凡生活。小孩的世界很单纯,所以将好感当作爱情;青年的世界很叛逆,所以将冲动当作爱情;大人的世界很复杂,所以将空虚当作爱情。本片光凭那几张后脑勺的照片、以及小孩最后的演讲,就有资格被评满分。 |
|
如果你没看到我看到的东西,你怎么知道我看到什么?如果你说爱我只是年轻的冲动,那你和乱性的英文老师有什么区别?如果你很认真过度的照顾一盆花,它却因此反而不能开花,那你猜花是难过,还是开心?如果你活着只是为了在一年一次的吉利日子结婚看八字,看风水发大财,那和畜牲有什么不同?如果你做生意几十年,都在做自己不喜欢的事,那你怎么会开心?如果你忘不掉初恋的原因,只是因为空虚,那你到底忘不掉的是什么?如果你每天对着昏迷的妈妈说一样的话,到了庙里又听大师讲一样的话,那家里和庙里又有区别?如果你学会记忆宫殿,只是为了给魔术师证明自己很聪明,那你变得还是魔术吗?如果人生注定只能看见一半的东西,那我觉得,我已经老了。 |
|
从一个婚礼开始,到一个葬礼结束。 |
|
《一一》被法国媒体形容为“生命的诗篇”,透过电影传颂吟唱,在叙述一则简单的家庭故事时,真正触摸到“情感的精髓”,以四两拨千金的娴熟技巧交待了少女心事、童年困惑、事业危机、家庭纠纷,以及对宗教的慨叹和对时事的讽刺。9.4 |
|
电影发明之后,人类的生命比起以前延长了三倍。 |
|
年轻的人无法解读的一种电影 |
|
你知道的太多了 其实 杨德昌很像小波,那么的冷静和尖锐,你看完以后永远不记得他说了什么故事,却一直记得他的句子。
|
|
杨德昌获嘎纳最佳导演奖的影片,近三个小时的影像细腻而漫长,其间没有大起大落,只是一直温和的诉说,可看这平淡的真实,却叫人沉重起来 |
|
用三小时去看懂人生,看不懂,活下去就会懂 |
|
人生的命题我们还没能参透,世界却把我们看老。 |
|
孤独 一段又一段 |
|
我看到了一生 |
|
NJ去了日本,回忆了初恋,却后悔,勇敢的告诉敏敏,敏敏每天和不会讲话的老妈说话,突然发现原来她根本不会表达,她的生活好沉闷。洋洋拍各种人的背影,只因为他们自己都看不到自己的背影,那有没有人拍洋洋的背影给他看?婷婷是不是我自己?不是,我要当洋洋。单纯的洋洋,如果有谁胆敢取走我的单纯,那他一定,一定没有好下场! |
|
感觉杨德昌的电影总是很节制地表现日常生活,记录生活。看后触动,可并没发现生活之另外可能。
06.12.24平安夜观影 |
|
你说婚姻是个什么东西呢,这种相濡以沫带来的就是相对无言,那我们到底应该找一个爱的人一起,吵架,吵到精疲力尽声嘶力竭,一起尝尽人生百态的呢?还是应该找个差不多的人,平平淡淡,看似完满,因为不曾激烈相爱,所以无从争吵。那么,NJ,你幸福么。
我本以为我看懂了,想来最后还是没有
|
|
当代人三大困境:很不安 无意义 想和旧情人在日本散步 不明白很多人为什么老说杨德昌精准是因为他CS 其实他精准主要是因为他很渣 并且刻薄、聪明、有才华 |
|
十几岁时我认定电影是为了给我赋予勇气的,我不需要靠它来反复确认生活的虚无、繁杂与荒谬。十几年后我终于能看懂杨德昌。那些越是接近本质的东西,越无法用道理和言语去概述,不如在一场好戏中令彼此的后脑勺代入。年轻时我只记得婷婷那段在盛夏暴雨中匆忙过场的恋情,如今最感同身受的却是日本软件社长大田君:他内向、诚实,有底气地坚守自我。他知道魔法的唯一答案是记下所有牌面,情愿在艺术与天台的鸽群中忘我,看透了生活的庸俗却依然热诚而谦逊。当他在爵士钢琴上闭着眼弹起月光时,像洋洋的相机与婷婷的花,那些时刻是有神明的。 |
|
杨德昌的电影剧情发展真不是一般的慢 |
|
实在很喜欢,杨德昌什么时候再出电影啊,强烈期待 |
|
不被《一一》触动的人是幸运的。 |
|
2021-7-3重看。始于婚礼,终于葬礼,三小时流转的是我们不甘、无奈、卑微、孜孜且苟且的一生,看完只觉年华这般老去不可追,见微知著,剥离戏剧化表现展现日常生活底色的肌理,死生为何,悲欢若梦,以极具功力的手笔撬开寻常无波的生活流表象,写尽无常无情。
生命可以延长三倍吗,生活可以重来吗,重返年轻会改变选择吗,遇上另一个人会改写未来吗,有机会看到这世界的另一半吗,这个世界会好吗,你会原谅我吗,你有倾诉的人吗。
多声部的运用,画外音多处渗进,营造出表象生机蓬勃实则人人渡劫的空洞空间;门/窗框视角望见的人生——我们永远无法洞悉生活的全部真相;窗外霓虹与室内面容叠印,像在平静麻木的面具上涂了一层虚饰的华彩,我们迟早要转过身去解开一团团乱麻——中年人并无停下脚步喘气休憩的资格,甚至连怀缅与幻想也是奢侈。 |
|
杨德昌收山之作,获戛纳最佳导演。1."电影的发明使我们的人生延长了三倍",这部电影似乎在三小时内穷尽了我们每个人的人生;2.远景固定长镜头为主,构图极佳,配乐精简,启用业余演员,极致的现实主义;3.多处对镜子和玻璃反射的利用,精妙绝伦;4.生活化的琐碎细节,金句不断,繁而不杂,意味深长。(9.5/10) |
|
小孩儿的台词满有哲理的,对比显得大人们是那么的浑浑噩噩,暧昧不明,彷徨潦倒,失落沉溺,恩怨纠缠。他将来又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
|
这是一部缓慢的电影,也正是这缓慢才能把一个普通家庭所有成员的迷茫和悲伤都呈现在观众面前。洋洋说他老了,但世界一直在老去,借用泰戈尔的话:“孩子们在无边世界的海滨聚会。风暴在无路的天空中飘游,船舶在无轨的海上破碎,死亡在猖狂,孩子们却在游戏。在无边世界的海滨,孩子们盛大地聚会着。” |
|
看到大家也都这么疲惫,我也就疲惫得安心多了。虽然是第一遍看,却很快发现不能以“一部电影”的体量去衡量,因为哪怕得到一点点新的感性经验、理性经验、生活经验,哪怕看完马上去跟家里人吵一顿再看,一定会是又一部全新的电影。“我要让别人看到他们看不到的东西。”洋洋替杨德昌说了。→22.2.20 时隔六年重温。全家四个人一起看。 |
|
9.9/10 怎么能拍出这么细腻的电影……缓慢流淌的人的一生。有很多画面和台词的错位剪辑,图文不符但似乎确是同一个道理。在车上看楼房向后跑去、俯拍坐法复杂的日本地铁、抽烟的男人面前激起一人高的浪。我是被大人龌龊想法揣度的玩气球的小孩,我是被夸奖的别人家的懂事孩子,我是恋爱里被当作替代品觉得委屈的女孩,我是初恋心里永远的白月光,我是怀了新生命的妈妈,我是吃前任醋的现任也是让现任吃醋的前任,我是为爱人收拾烂摊子的女人,我是老实诚恳不会撒谎善良得很难混迹生意圈的中年男人,我是日子过得千篇一律到崩溃的中年女人,我是躺在床上插满管子的老人。我想做去日本找你的人,也想做在台湾家里等你的人。人只能看到事物的一半,人在倾诉时不知道对方能否听到、也不确定自己说的话到底是否真心。一生二,我终将老去,总有人年轻。 |
|
波澜壮阔
西方人永远也把握不到的东方家庭伦理,《瞬息全宇宙》之类的对东方家庭的西方式理解跟这一对比,就更加的苍白无力。东方的家庭和解靠的从来都不是爱,靠的是对时间的理解,对无常的体认,是无可奈何花落去,是似曾相识燕归来。
让我们暂时抛开那些宏大,卑微到生活里,去经验后悔与无奈,去看到那些我们看不到的东西 |
|
为什么我们这么害怕“第一次”,明明每一天都是第一次,每个早晨都是新的。大概是因为我们其实每天都在不停地重复,每天发生的事情只用几分钟就可以讲完。我们需要新鲜,但我们又害怕改变,所以我们喜欢电影,喜欢看别人不一样的经历,所以说自从电影发明后,人类的寿命至少延长了三倍。 |
|
看過的最好的中國電影之一 |
|
如同一些心碎的傍晚,一些希望依稀的清晨。哭着睡了,还是会在下一个天亮醒来。如同在某个黄昏的街巷转角,你突然懂得了人间所有的哀愁,和所有温柔。太多。这样一部近三小时电影,你觉得可以反复地放,放很多很多遍。待到片尾矮小的洋洋说“我也老了", 你依旧会掉下泪来,仿佛自己过了许多世。 |
|
这部电影太美了。我一直在想读书,看电影的意义是什么,只是为了精神愉悦吗,现在慢慢懂了,是进入书和电影里的世界,去经历与沉浸,从而延长寿命。我决定从此以后,看任何电影,书,综艺,动漫都不再倍速观看。倍速观看得到的是更高的信息获取效率,损失的是在精神世界里遨游的机会。说回这部电影,没有学过电影不知道怎么评价配乐剪辑,只能说导演太会拍了,让我感受到了并不知道确切意思的电影质感是什么。人生啊,重来一遍也是如此。 |
|
对于我,《一一》是我们这代人,1980s影迷的“通过仪式”,它意味着人生从一阶段进入到下一个阶段,从出生、孩童、恋爱、成年、婚礼、病痛,直到死亡,也意味着电影这张空白屏幕上,从投放着外观的电影,变成投射内心的电影。这个仪式的最后一步,是杨德昌及其他几位黄金时代大导演的去世。年轻而有朝气的网络,已经承载着太重的衰老的电影。 |
|
粗浅的人生阅历不足以深刻解读此片主旨,三个小时分了两次昏沉看完。洋洋每次出场都仿佛给沉闷的调子平添了几许颜色。拍摄了一堆后脑勺的照片显示出的童稚分外难得。多次镜面反射叙事、音画错位过渡、长时间的静默,让这部片子在琐碎的日常里多了几分形而上的哲思。平静如流水一样的生活本质令人心伤。 |
|
重看。像一记闷声重击,多少技巧都溶解在杨德昌的智慧里。每个人都要独自面对自己的问题,这个家庭就像一个缩影,让观众同时感到童年、青春、中年和老年在身上流淌。——他居然完成了这个几乎不可能的构想。我想,再也没有一趟人生旅程,可以让我走得这样疲惫,又这样坦然。多年以后,我对《一一》印象最深刻的影评依然来自贾樟柯,他说:“这部杰作平实地写出了生之压力,甚至让我感觉到了疲惫的喘息”,“在缓慢而痛苦的剥落中,裸露了五十岁的真情”。 |
|
生活真苦闷 |
|
如果人的一半是生,另一半是死。那么死亡的那一半,生的人永远看不到。如果一半是希望,一半是绝望。绝望的那一半已经完全注入生之中,希望被留在死亡中有待检阅。洋洋的角色甚至有些类似《牺牲》里的亚历山大,带着人们去看另一半,从衰老与死亡看蔓延的生活。片名完美。个人观感完胜《牯岭街》。 |
|
看完这三个小时,仿佛度过了一生。 |
|
《一一》中最让我为之感动的莫过于结尾“洋洋”的悼词了!—— 洋洋:婆婆,对不起,不是我不喜欢跟你讲话,只是我觉得我能跟你讲的你一定老早就知道了。不然,你就不会每次都叫我“听话”。就像他们都说你走了,你也没有告诉我你去了哪里,所以,我觉得,那一定是我们都知道的地方。婆婆,我不知道的事情太多了,所以,你知道我以后想做什么吗?我要去告诉别人他们不知道的事情,给别人看他们看不到的东西。我想,这样一定天天都很好玩。说不定,有一天,我会发现你到底去了哪里。到时候,我可不可以跟大家讲,找大家一起过来看你呢?婆婆,我好想你,尤其是我看到那个还没有名字的小表弟,就会想起,你常跟我说,你老了。我很想跟他说,我觉得,我也老了。 -18.09.17 二刷《一一》 |
|
现实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的区别之一,在于现实主义由于界限模糊很容易被人误读,而超现实主义则放大了导演的观点而更加清晰。所以杨德昌不如Terry Gilliam和Emir Kusturica |
|
漫漫的一生被浓缩,很生活化的电影。其实生活与每个人都是很多疲惫,很多无奈。洋洋想给别人看他们看不到的东西,而很多人还是看不到。他们都被琐事锁牢了,忽略了。生也是疲惫,死也是不安宁。 |
|
婚礼、新生礼、葬礼,一个台湾的中产家庭故事,串联起每个人漫长的一生。电影得以让观众拥有三倍时光,也能发现后脑勺的盲区。但上帝视角是痛苦的,过去无法改变,未来透支预期,当下何其相似。小儿子受欺凌、女儿遭遇爱情的背叛、小舅子被婚姻困住、妻子感慨生活的碌碌无为、男主弥补不了青春的遗憾、合作的事业进退无助、奶奶终究输给了意外时间。但另一面,小儿子好奇懵懂始终探索,女儿初尝甜蜜的花期,小舅子拥有了完整的家庭,妻子发现事事本就周而复始,男主不越界也不后悔,合作不成友谊存,奶奶安静的离开了。这就是一生啊,平凡中波澜起伏,无力也终究会向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