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束后在影院座椅上久久动弹不得。审美化的人生、审美化的身体、审美化的体验、审美化的性、审美化的创作、审美化的政论,审美化地生亦审美化地死,他的故事不可能有任何不够唯美或不够浪漫的讲法,正如其生命也不应以其他不够戏剧的方式终结,其死亡不应吸引更少的眼球或泼洒更稀的热血——是活成了电影本身吧,活在重叠的戏剧时空里,活在诗句之间,在精心设计的美术、剪辑和音乐里;能活成这样,就是把艺术与行动最完整地合二为一。他近乎天衣无缝地嵌入东方主义的视界里,他的肉体和灵魂即包藏了彻头彻尾的时空错乱,一个在任何语境下都被轻而易举浪漫化的他者,一种病理性的文化和美学符号,一支传说,一位角色。这是何等的悲哀和壮美!我的灵魂还在颤抖。 |
|
8/10。极端之美的传记风格:黑色舞台背景+群体闭合居室+外景合成材料+路人旋转行走。有道具无墙景的妓院。流汗的胴体美。沙天一色的神社聚会。收尾于倒带式切腹高潮。奇特转场:从黑白健身房走进粉红灯澡堂。火烧金阁寺&划开画布行刺&蔷薇刑&忧国殉道。尽管拼贴叙事会使内容贫乏,但仍沉醉在光影魔力。 @2014-08-14 01:02:24 |
|
1. 演员选的太差了,气质完全不符合。太武气了,没有三岛的英气,灵气,贵族气。最大的败笔,为什么不用坂本龙一?这就是欧美导演完全不能够理解亚洲文化。三岛泉下有知,也要气死。2.音乐很好。3. 如果不了解三岛及其作品,估计看起来很困难。4.舞台设计好。 |
|
影片有三部分四个章节组成。三部分:1、三岛的自传(过去,黑白),2、三岛的最后一天(现在),3、三岛的作品中的场景(虚构,舞台)。四个章节:1、美,2、艺术,3、行动,4、剑与笔之统一。如此繁复的结构,大致勾勒了三岛的一生。从“最后一天”的滑稽表现来看,影片对三岛剖腹基本是否定的。 |
|
绝对杰出的一片!那些说什么音乐根本不衬三岛的朋友请注意:这是个美国电影.那些大骂导演误读三岛的人请注意:这是个美国电影.跨界的理解----西方对东方----电影对文学----在此已做到尽!保罗施拉德说这是他本人最爱的电影.唯一唯一不满意的大概是主角的气质不大对头,不过超一流的舞台美术完全赢回了这一点点失分.有点不明白,为什么涉及到日本的欧美电影的舞美水平都这么高呢?甚至包括艺伎回忆录... |
|
三岛少年时期隐晦的同性爱倾向提交太少,这无疑是其人生悲剧的根源之一。分篇的叙事模式,表现主义布景,现实和虚拟穿插,还有这位和三岛本人无论相貌还是气质完全背道而驰却爆发出惊人效果的绪形拳,一切和作家的人生一样,华美而扼腕 |
|
有趣,明明是作家传记片,却用大量影像(&舞台)再现了三部小说的场景,传记片的另一种可能。但是如果不了解三岛的作品,恐怕会看得一脸懵逼吧,真的是非常挑观众了。舞台感很美。瑰丽的色彩。打开门由黑白进入彩色。奔马与忧国切腹的无缝衔接。形式与结构令我极满足,但三岛人生最后一天真是没劲透了(现实中而非电影里)。捏着鼻子穿过对一切无能为力的人生,扯着嗓子呐喊却无一人愿意多听一句,笔与剑、艺术与行动统一在“死”字之上,美不过是巨大幻影,是虚无人生的虚假投影。他的人生也便是他最后写下的那几句中的,寂寥的极境。 |
|
屁屁歪歪的讲不到重点,而且绪形拳和三岛的形象找不出更令人信服的共同点 |
|
只吐槽一点:幼年三岛都住在一楼,而不是二楼。片子好在如果是熟悉三岛作品和生平的人,就能知道里面没有一句话是没有特殊含义的。没有一句废话。其余的,就是此片很忠实于Henry Scott Stokes写的三岛的传记(此书有中文版,但是忘记名字了)。 |
|
看得出施拉德尽力想把很多东西都塞进来,最终效果却怪得很。演员和本身能选来拍这部片的作品都限制很多所以可能这方面也有原因。但倘若用三岛的故事来表达“自杀人生”的主题,还是有差池吧。虽然艺术指导、场景很美,格拉斯的音乐也足够洗脑,但总有一种喧宾夺主的感觉。大约需要重看 |
|
终于观摩了这部传说中的传记电影,惊讶此片竟由顶级电影艺术家联手制作,成片效果远在传闻之上。而今日来看,三岛介于堂吉诃德和日本战狼之间。年轻人对于三岛的喜爱,怕是出于对美和死的困惑。然而到头来,三岛给我的影响,仅止于发型。我已经不认为三岛是一流的作家,因为他们的灵魂中必须包括爱和忍耐,一种直面现实的诚恳和勇气。三岛的灵魂,当然具有明显的独特、病态、激烈,但我无法相信以其才智会真诚地相信武士道,那么最后也就沦为一种类似当代艺术的表演。电影没有如实重现切腹实况的丑恶,美之幻想的破灭比死更为残酷,这或许是唯一的不足。 |
|
果然是编剧出身的导演,文本奇特,索性连着场景和音乐,一路全都人工化,倒硬生生走出一条道。但最该用力的终场,或者说最有形式文章可做的切腹,却用一个温吞的小说场景再现和太阳就结束了。导演和编剧还是缺乏勇气,弄出最后荒唐可怖可笑的一幕。也许和导演要艺术化的美态诉求有关吧。主演气场极强。 |
|
做工精良,雕琢用心,绪形拳还是太高大太健壮,不太像三岛,最后时刻的发散倒叙,黑白与彩色交叉,舞台装置艺术与实拍结合,作品与现实的层层叠加,色彩、灯光、布景、摄影美轮美奂,感谢科波拉、卢卡斯出钱拍摄, |
|
B+ / 起初嫌文本层次的设置太一板一眼程式化,之后反而觉得这种迟滞的钝感恰恰符合肃穆的精神仪式。作品改编虽然受限于四段式而略显潦草,但装置+舞台+实景虚实共生的形式感实在是韵致非常。私以为选角和表演比较失败,但是节奏感与剧本救了回来。施拉德一个美国人能拍到这个程度很厉害了。 |
|
偶承认看两个小时其实就想看最后森田怎么都介错不成的画面……结果连血都没看到 |
|
非同一般的人和非同一般的美學特點,對三島的美學表現的很到位。 |
|
看得出来,传记电影里常见的意识形态建构性问题,施拉德在《三岛》中在努力解构,至少他是在带着试图理解的态度进入三岛的创作与生平的。但他靠理性创作的模型反到成为了阿多诺所批评的“极权主义式的启蒙”的完美例子,最终暗合了三岛美学观中的法西斯属性,以理性的大一统模型取代了传记对象大一统的美学观,试图驱走这个人与他文字里所有的神秘属性而对他下达盖棺论定的裁决。更不用说由美学观到艺术实践再到政治实践这一组模型多么按部就班,而最终又多么牵强附会。此外影片对三岛的自我表现性似乎也没有什么睿智的东西可讲,而最终对于他人生观里美与死的紧密结合没能进行彻底的解构。而维持住影片神秘气息的有两点,一是美到极致的三段文学戏剧化改编,其中的舞台性让一切看上去美得发假;二是格拉斯的音乐,和声的进行既激昂又显恐怖。 |
|
大量利用舞台艺术和当代艺术的排演来表现一个作家及其作品的关系,赞同这个方向。形式上的荒诞有其内在意义。趋向完美+爱与艺术+言行一致=自我毁灭,这个等式可以解释三岛由纪夫么?好像不够,更感兴趣的是为什么他的纯粹性最后都落在了民族主义上头。 |
|
我觉得施拉德在胶片上探索影像的无限可能性,此片非常先锋实验,形式上极尽华丽之能事,分章节叙事,黑白和彩色穿插,两重时空交叉剪辑,舞台剧质感的美术设计。施拉德不愧是编剧出身,在玩形式的同时,也兼顾到了人物塑造,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敢爱敢恨的三岛,不像有些电影,只玩形式,内容单薄。 |
|
还是看早了……不过一点儿都不亏。黑白色代表时间,虚实景表现现实和超现实交替,个人经历和小说人物并行,妙极!想理解武士道一要看叶隐,二要看三岛,再加上《忧国》,可以好好研究研究了! |
|
虽然是美国人(《出租车司机》编剧)拍三岛由纪夫,虽然主演绪形拳外形和三岛有差距,但拍得真不错。居然拍出了强烈的日式写意风格。影片分四章展现其一生,以三岛切腹当天而起,用黑白画面闪回其童年至中年经历,用彩色画面穿插三岛三部小说影像化,最终以切腹而终。无惊艳之处但也中规中矩。配乐很棒 |
|
中规中矩的抄写式叙述,加上些风格化视觉化的表现,适合不了解三岛的人大概看下但不足以全面定性。第一个孩子三岛出自《假面告白》,第二个口吃少年是《金阁寺》,刺客青年是《奔马》中的饭沼胜,泽田研一演的那个出自哪里?另外还有《忧国》中的三岛。绪形拳大叔表演也算卖力了。 |
|
睡前心神不宁于是翻了翻潮骚再次感受了少年的悸动,不由得又想起这部电影。去年秋天误打误撞拿了朋友的电影票在barbican center看的这个片。导演用话剧式的影像来表达文本,观众于是可以在虚实之间环丝结扣地穿梭,实为精妙。而更重要的是,感谢由此片而对三岛由纪夫产生的深深深深地敬畏之心,开始在很多个深夜一遍遍拥抱他的文字,如同此刻,我想这也即电影的魅力吧。 |
|
保罗·施拉德作为一个美国人,对三岛由纪夫的解读依然没有超出“菊花与刀”的范围,倒是文学、舞台剧和最后行动三位一体的叙事方法有点意思。《金阁寺》是关于美丽,《镜子之家》是关于虚无,《忧国》是关于死亡,死亡是一场美丽的虚无。也许对三岛来说,最大的遗憾是没能死在四十岁之前吧... |
|
8分 在暗恋桃花源电影版里,镜头基本上都是从第四堵墙往里拍。而本片在一个个封闭的舞台上进行了各种机位的拍摄,呈现出的张力比前者更甚。美术效果深得我心,不过绪形拳离三岛的气质还是差了点。 |
|
在香港M+剧场看完补标,整体框架来自美国人写的《美与爆烈》三岛传,插入了《金阁寺》《假面的告白》《奔马》《镜子之家》《忧国》几部三岛的小说的演绎。可惜没有用《太阳与铁》,因为这本完全能提现三岛的本我,丰饶之海四部曲选《春雪》或者《晓寺》会更好,舞台剧的布景是亮点,可能外国导演的原因,选角很车祸,完全没有get东亚男子的美,主角除了胸毛没有哪里像三岛的气质的,其他角色也很让人出戏,略遗憾。 |
|
感情分。老美拍成这样实属不易,但绪形拳和三岛形象差距不是一点点啊,避开介错也是不能接受的……想念《丰饶之海》…… |
|
Mishima.A.Life.In.Four.Chapters.1985.Criterion.iNTERNAL.DVDRip.XviD-iLS |
|
用三岛由纪夫的作品串起了他的一生。形式感十足,用黑白/彩色、舞台/现实分成了三大部分:三岛的成长经历、三岛的主要作品、三岛的最后一天。将《金阁寺》《镜子之家》《奔马》三部小说内容影像化,其中美学建构与政治抱负相伴相生。在他看来,美是双向的,自己在创造美的同时,也应该成为美的作品,并且美和日本更应该相伴相生。戏剧空间的舞美做得极好,保罗·施拉德用尽了一切浪漫的讲法,试图为三岛的一生多增添一个注脚。最后一幕的演说完全充斥着噪音,讽刺至极。三岛无法调和与1970年的日本社会的关系,他愿意为了早已被日本人抛弃的信仰牺牲。不能说他因此意志坚定不屈,却道出了一个悲哀凄美的灵魂。 |
|
japanese culture |
|
毫不怀疑主创对三岛作品的理解,但是选择用夸张的舞台化影像来表现其文字,其实相当缺乏文学性,影像本身反而成为累赘。虽然刚开始觉得拳叔长得不像三岛,但是这演技实在是牛逼,在东大和左派谈笑风生,屌爆了。配乐也很动听,也算是挽回一成。总之别对文学部分抱太多期望。 |
|
单纯从电影角度来看,还可以给四星。但如果和三岛挂钩的话,就要打个折扣了。虽说是传记,但完全无法展现三岛短暂却充实的一声,充其量也只是导演自己眼中的三岛。但是舞美和音乐真的很赞了。男主角虽然不能做到形似神似,但是也用演技很好传达了三岛化的效果。看完了才知道,要看的还很多。 |
|
对于三岛由纪夫这样传奇的人物来说,导演选择用分幕的形式尽可能地从正面(自杀之日)以及侧面(三岛的小说)来完善角色,这一点本也无可厚非,但过于圆滑的剧本以及舞台剧形式的场景令人很难产生情感共鸣,而且挑选绪行拳来出演也像是一种无奈之举,当然演技上并没什么问题。 |
|
这个男人够璀璨。 |
|
吐槽的点太多,盾会制服有这么难看吗?很多细节都与传记不同.森田必胜也一点都不圆润.感觉这电影就是大量三岛重要事件和他重要作品的一些情节用一条线不紧凑的拼接在一起,感觉很糟糕.更搞笑的是字幕组把<奔马>译成了<逃跑屋>,"盾会"翻译成"防护社",无力. |
|
1 beauty "Temple of the Golden Pavilion"; 2 art "Kyoko's House"; 3 action "Runaway Horses"; 4 harmony of pen and sword |
|
三岛由纪夫是贵族后裔,心中继承武士道精神。日本进入现代化社会后,他还是顽固的极端军国主义份子,大概gay佬的心理也是扭曲的,与其逐渐衰老不如在最美好的年龄死去,因此要干一番大事~他自杀后不久,川端康成也自杀了。如樱花一样绚烂后凋落,菊与刀都是日本人的性格吧~! |
|
3.5;以四篇代表作为索引,串联三岛狂飙戏剧的一生,究其文本甚是表层且刻意(为了“契合”原著的硬凹感),但舞台装置实在够惊艳,美指超一流;现实与舞台的转换,现时与过往的对接,都极富形式美;选角……实在失败;配乐好。整体来看,还是携有西方式的猎奇,并未真正深入其精神,他崇尚的死与美、暴烈的纯粹很难以影像化。 |
|
铁血真爷们的一生,日本人性格中极端的一面造就了他也毁了他 |
|
穿插《假面的告白》《金阁寺》《镜子之家》《奔马》《忧国》,并通过自戕当天的事件串成的一部自传史。究竟哪个是三岛哪个又是作品中的人物之间的界线变得模糊起来,勿论说笔下人物才是作者内心极端复杂矛盾的本体。 |
|
施拉德的导演水平真的很矬,但美术和配乐太好了。 |
|
各方面都很好,只是因为主演出不是很好。 |
|
审美上并不喜爱但分析起来挺有趣的电影。这个片子几乎就是用本多(我的解读,导演很可能没这个意识)来讲述三岛,但它呈现的是一个从voyeur转变为performer的本多。三线四部曲,最喜欢的是用光怪陆离的舞台所演绎的小说线。由于片子的基调颇为政治化,“奔马“成了铺垫高潮的最后一幕,残念呐。 |
|
保罗·施拉德耗时六年多编剧并执导的心血之作。叙事上很有想法,四个章节(三岛由纪夫人生四大主题词)+三层嵌套——倒叙回溯与三岛重要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搬演场景(三岛的投射或部分分身),还有元电影式的片场拍摄段落,看得出主创也是尽可能主次分明地凝缩三岛的人生关键时空。美术设计上也相当亮眼,华丽妖艳的色彩调配与表现主义的服化道颇有日本新浪潮作品的味道。可惜的是,全片大抵也只限于浮光掠影地展演出一个表面化、符号化、他者化的三岛由纪夫形象,并没能透过体肤探进骨髓深入内心。绪形拳这一选角也不太合适。(7.0/10) |
|
本片实际上融入了三岛的四本著作。除外显的《金阁寺》、《镜子之家》与《奔马》外,三岛的生平来源于《假面自白》。不得不说,片中对作品的解读与各个主角的刻画均不能令人满意,甚至有违其道而行之感。如青涩、犹疑、温顺的饭沼勋。三岛的饰演者不见武士的自傲与隔世,反而像个憨厚的工人,可谓遗憾。 |
|
以舞台劇形式表演四部三島小說甚有趣, 但在一百二十分鐘裡面怎可能把三島這個人說得明白? |
|
三岛最后一日为经,展现的数个文学场景为纬,两者交叉的点全都指向毁灭和死。将《金阁寺》《镜子之家》《奔马》中的部分内容舞台化,色彩醒目华丽场景洗练绚烂,对照黑白的回忆部分尤显强烈。特别是勋的自戕,文字已使人难忘,而影像对场景的再现更具视觉上的冲击力。这美的夺目与腥烈,必须一记。 |
|
将三岛不同时期的作品和其思想与即将自杀的过程平行,穿插。一个为美与信念而追求死亡的人,怪异,凛冽。 |
|
7.0。用舞台技巧復現出的視覺想像力略顯膚淺和匠氣,無限制捏合現實作者及其所創作人物形象的做法更是讓選材和表達取向大量依託Schrader的個人偏好。Phillip Glass的配樂風格對於劇情電影總有些過份出挑。 |
|
his political and militaristic tendencies can be denounced, but his grit c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