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点闷,但不难看。整体上虽然实验意义大于观赏价值,但影片的摄影、剪辑等诸方面都很出色。 |
|
略闷,开头的讲说解释了主题。工业社会下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兼顾性的困扰。整体段落都很生活化和写实。结尾是种新生 |
|
真喜欢啊!从这一部开始我要关注Ferreri的所有片子。Adriano Aprà在片后的访谈中说:“这是一部绝望的电影”。 |
|
比《再见猴子》更喜欢一点。一场无预谋的谋杀,当枪出现时就已经预感到了后面的悲剧,工业社会的隔绝、战争阴霾,还有中年的“无因愤怒”,都注定使这场嬉戏不能以彻底的嬉戏来结束,即使那把枪已经完成装饰得像个玩物一样了。电影的配乐也还挺好。 |
|
8.9;烹饪与组装枪械的搭配进行如此其乐融融 |
|
有意思,然而完全不能接受,又是一个多次看得睡过去的片子。处处像最最普通没有味道的现实,然而又处处像个谜。结尾更像是个真假难辨的迷梦。关于性器的解读,完全是无关的降格的废话。 |
|
看名字我还以为讲的是大盗迪林杰. |
|
意大利影片,整片好像行为艺术一样,虽然不闷,但不是很明白导演到底想表现什么。片中那段手的舞蹈非常优美。 |
|
又是一部抨击工业化进程的电影,其实从安东尼奥尼的<红色沙漠>里就能看出,当时工业化时期的人特别是男性,相当无聊并且恶趣味,本片男主角也是这一类的衍生体,他受美国公敌狄林杰的影响,用一只枪完成了自己作为雄性的变态升华,, |
|
说实话吧,我快进用了15MIN看完。然后速度打开豆瓣,在给二星还是三星上犹豫了30S。 |
|
好看,这才是未来考古学,从精神到细节都有了。聊象征什么的毕竟图样。 |
|
即将收尾之时,男主角调大了音响音量,影片的音量也随之增大。这男人分明就是性无能,枪、子弹、蛇都很能说明问题。并且裹着围裙做饭颇有一种“人妻”相,严重的“性别丢失”。片中的那段“手舞”很美。 |
|
一部戈达尔式的电影。资产阶级的腐化,只有过舒适生活的人才有权利选择真正的癫狂。马尔科·费雷里是一名少见的奇异古怪的导演。他很爱吃,他的电影里总是少不了吃。 |
|
8.0/10。中产阶级男人各种空虚疏离异化(包括杀死妻子)的(日常)生活。整体上是传统故事片(精美/设计精巧的高水平摄影美术、整体的剪辑语法、过多增强戏剧性张力的配乐等),但叙事/故事情节却非常去戏剧化(偏自然主义),这造成了影调的徘徊割裂。 |
|
大师片通常都得熬到结尾才能有小高潮...膜拜是不必要的... |
|
个人化比较明显,影片开头就提出了主题:工业化 |
|
平生看的最无聊的一部电影,让我想起《爱在黎明破晓前》中,男主提到的拍摄一个人24小时生活剧集的想法 |
|
费拉里真是酷爱美食;结尾我喜欢的 |
|
電影存活在隔日清晨/中途我想殺了男主角. |
|
费雷里不满足于简单的,模式化的纪录,流动特写、唐突变焦、挪用拼贴等标志性的现代主义电影技巧已被费雷里使用得驾轻就熟,而其中令人困惑的怪诞取景折射出的则是工业时代无处遁形的刻板与教条。影片的情节时间几乎与事件的实际发展相符,堪称男版的《五至七时的克莱奥》,男主角也与克莱奥类似地沉溺于自我的镜像之中,他是影片的一名主动的“观者”,同时也是片中片里被动的“观者”,在黑暗的子宫状空间里,迪林格尔似乎进入到了半梦半醒的模糊状态,这种“催眠”正是阿尔都塞语云的“询唤”机制发生之时,正如声源的时而未知,时而存在;以及电视影像的介入,虚与实的碰撞交织。费雷里实则是讲影片伊始时研究者朗读的论文进行了一番影像化视觉化的图解,结尾突如其来的滤镜切换,象征死亡的血红君临,预告人类社会的葬礼。
2022.10.14 |
|
《迪林格尔之死》男主沉溺在二次元世界里,生活在报纸电视电影中,只想逃离现实生活摆脱束缚。
故事时间与电影时间等长,中间默片,看放映机录像自我投入,意淫戏弄影像中各种辣妹,装枪交互手指舞剪辑,拿玩具蛇抚过妻子臀部,用西瓜、蜂蜜引诱女仆,画面全红落幕。 |
|
①这种电影注定只能是孤独的搅局者,说它搅局,即使在欧洲非商业电影范畴,它都属于不按常理出牌的少数分子,如果没有片尾的杀妻,前面绝大多数时间几乎乏善可陈,你可以强行为这个男人的日常碎片行为赋予臆想中的意义,以及通过这些意义为他的杀妻洗白,但作为一部电影,它依然是蛮横挑衅基本规则的异类,无视人物行为动机,无视叙事节奏,甚至无视逻辑等,因此它注定是孤独的,看完有种被调戏了的感觉;②豆瓣的剧评简介把整部电影剧透了个底朝天。 |
|
亮點在最後,把妻子殺了以後在大海裏游泳遇到一艘船,在為廚師舉行葬禮,不費吹灰之力就得到了出師的職位,從此猶如新生一般,開始另一個人生。這種奇蹟很耐人尋味。多少人生就是這樣的完全在預料之外,這就是很多人願意冒險的原因。就是這一點揭示了人生的真諦。 |
|
portrait of family men |
|
现代社会就像毒气室 它充满了媒介和工具 而非人的灵魂和情感 每个人都急需逃离这窒息的庸常生活 为了认清自我 反叛和破坏性行为应运而生 一如实验电影 个体逃离秩序暂时获得自由的同时 也昭示了现代社会的悲剧和罪恶 片头战争贩子的诡辩式哲学和社会学思考是麻木而荒谬的 却也说出了一些事实和真相 |
|
论:
传统意大利美食的烹饪
枪械的拆卸、维护与涂装
以及
睡觉不卸妆对皮肤的危害 |
|
现代社会的精神病患者,意大利版《R先生为何疯狂杀人》,狭小空间内的调度十分出彩。 |
|
相当耐看,充满机巧,即使完全抛开所谓的性隐喻,不做任何解释地看,仍然饶有趣味。 |
|
大量无单线因果关联的日常生活内容的叙述只为了最后一刻无意但重要的行为发生,甚至都无法说清前面那些到底是不是铺垫,只知道他终于放弃了以成人之美的重复形式继续着他的过去;一切发生得太自然太平常,甚至无法获知人物何时在不知不觉间就成了半透明的游魂。轻松欢快的配乐真不错,让人禁不住随着节奏一起摇摆,连世界运转他人生死也不在乎了。 |
|
你想明白这个问题了吗?到底是什么在对我们做着无声的戕害? |
|
跟饕餮大餐一样难看 |
|
性焦虑电影 |
|
Marco Ferreri携手疯狂设计师Piccoli老师进行了一场酣畅淋漓的行为艺术实验表演。性感白色波点红手枪,烹饪课堂和枪械维修,挖一勺西瓜倒一滴蜜糖,家庭录像带自演乙。被the most lovely Piccoli performance一句话给安利来的,用脚抬起垃圾桶盖/用屁股顶屏风真的有看笑,小表情小动作也极多极其细碎的那种魔性且可爱。 |
|
观影盘点期,看过留脚印~ |
|
三星半,开场3分钟已经给了论点工业社会人与人我比较喜欢他的诠释,基本就是男主的日常(像自己这样的死宅)愉快的做饭看电影如此生活气息有时总窜到XX片里大体是想通的男人和女人的表达不一高潮同样在结尾。 |
|
谁能说这不实验呢 想起了5-7时的克莱奥 还是不能接受这种完全生活流的叙事 尽管它能多少透露出生活日常本身的荒谬 |
|
应该说是非常独特的电影,是一个完全没有“前史”的片。不过所谓的真实时间和电影时间吻合,估计只是某个根本没有看完电影的人随便说说的吧 |
|
半小时开始突然觉得画内的一切音乐都很聒噪,如男主人公,看似平静无趣,重复家庭生活,实则内心躁动,也厌倦了在窥探视角观察男主,反而渐渐开始留意其身边一切事物,是一些无法代替其状态,独立存在的人和事。 |
|
左翼导演,充满了众多隐喻元素,结尾的负片风格化让人震惊,那个猩红的太阳寓意主人公冲破资本主义的牢狱奔向共产主义的天堂? |
|
8/10。怪诞写实手法,故事时间与电影时间等长,中间徒然化作默片,好玩之处马上来了:看放映机录像自我投入,意淫戏弄影像中各种辣妹,装枪交互手指舞剪辑,拿玩具蛇抚过妻子臀部,用西瓜、蜂蜜引诱女仆。—从上述可以看出男主对女体和食物的热爱,最后几枪缺乏行为逻辑,顿时虚实难辨,画面全红落幕。 @2014-04-09 00:54:48 |
|
真是对那家居装饰超感兴趣.人称这是Ferreri最好的一部电影 |
|
3星半,工业化社会引发的心里弊端,超现实主义的另类解读,对生活本质荒谬且具象化的表现。 |
|
well... 只能说interesting as fuck了 |
|
略闷,有点滑稽,烹饪和手枪拆解组装融合,红白波点,像一场行为艺术。 |
|
为什么要引用头号公敌啊? |
|
男版《让娜.迪尔曼》,但更不明确。另外发现意大利人也是用勺子侩西瓜吃哈 |
|
对于日常的拍摄很独特,简单却又吸引人。 |
|
个人实际的生存需要遭遇了工业生产,生活环境批量化致使人与人之间产生疏离。这是一部放弃粗线、只对焦细节感染的影片,迷醉的背景乐、慢节奏的室内活动、冷感的“小剧场”,都形成一种自我隔绝。红色枪械更像是社会人的异样绝望,嬉戏而又焦虑。完美的作品,后劲灼人。 |
|
各种震惊,还是好片吧,戈达尔叔叔不反对吧 |
|
超级喜欢!!!多么奇怪的电影啊!!!神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