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头一次见到靠不合逻辑的循环立足影坛的片子。时值拉萨事件,观感混淆,感慨良多。仇恨就像片中不合逻辑的循环。 |
|
1。亚历山大被安妮拒绝后独自回到故乡·
2。亚历山大被杀·
3。安妮得到亚历山大的死讯向前夫提出离婚·。
4。桑米拉遇见小修士··
5。桑米拉被杀
6。安妮参加葬礼并拍照片。
7。安妮整理照片·并出门·遇到母亲·然后遭遇亚历山大的求婚。
|
|
看完这部片,第一次产生了“至爱”类电影的分类 |
|
当我还真苦苦纠结电影的逻辑时,才发现导演根本就没打算按逻辑拍。time never dies ,the circle is not round。在无限轮回的仇恨与战争中,每个人都被不同的方式所影响,或许可能性不同,但仇恨一直像黑云一样笼罩着大地,希望最后的暴雨能洗涤大地的罪恶。导演的取景颇有宗教意义,一种朴素的哲学。 |
|
勉强上5星。不同视角的近景镜头被快速剪辑到一起,和音乐一起创造出神秘主义的意味,让影片陡增美感。用假小子和不知道责任在谁的杀人故事表现巴尔干理不清的民族矛盾很见功力。素材和视觉上的出色能让结构主义的匠气和故事平滑度的缺失不那么明显。 |
|
那种切身之感之痛之真实。 我爱这里面太多东西,但不包括种种发生和死亡,却有太多。 音乐大爱,服装美。 叙事,大家都在谈论它的叙事,就好像它只有叙事结构一样。 |
|
时间永恒,为什么战争却没有尽头?即使爱也无法拯救的宿命轮回,只能这么写下、被传递,火把却始终不够燎原。 |
|
摄影和配乐绝佳,让电影升华。大地充满神性与诗意,而大地上的人们却偏执又狭隘。言语、脸、照片,误解与真相。乌云密布,暴雨将至,时间不死,圆圈不固。愿世间再无“巴别塔”。 |
|
对于那种动辄杀人,举枪就射,仅仅是因为别人和你的信仰不一样、民族不一样、想的不一样的人,我完全不能接受。如此不宽容的文化和宗教,我也不能理解。 |
|
时间不死,圆圈不圆,仇恨尽头,星火燎原 |
|
#SIFF# 多年后看还是很精彩。注意到更多细节:比如摄影师/照片这个角色的关键性、破败的作为隐喻的故居、还有伦敦那场出租车戏发生在Marlow House旁的Arnold Circus恰好也是个环形结构(也有可能是想多了,哈哈)。 |
|
圆形结构的片子,叙事手法很奇特,但故事本身有点闷~~ |
|
言语、面孔、照片只是三个符号。种族、宗教、战争只是三个背景。过去、现在、将来形成了一个圆圈。爱情成为了死亡的催化物。比《低俗小说》的圆形叙事结构脉络更清晰更有喻味。 |
|
一如暴雨将至的时刻,片子出奇的闷。这种观感上的不适倒是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前南当时混乱的社会背景。循环的叙事可能现在看来不算出彩,但联系那个时代人民的心境还是值得玩味。所有人都在等待暴雨,可现实却可怕的轮回… |
|
结构鬼斧神工。第二段功能性太强,本身有点薄弱。三段镜头风格略有不同。音乐很棒 |
|
影片的形式有一种强烈而原始的粗糙感,让人触手生痛。然而简单的影像背后却有沉重的内核,于龟裂的大地上暴裂着涌现。如此,在将至的狂风暴雨前,谁都无能为力。这是一个已经和现实文明割裂的世界,或者说,就是现实文明下那片不为人知的部分。没有人想面对,也没有人能逃脱。 |
|
仇恨不知从何而起,人心阴鸷得令人胆寒,土地亟待一场摧枯拉朽般的暴雨冲刷干净。最耐人寻味的是这环状嵌套又别致的结构和叙事,让人深陷在时空的谜题里苦苦求解,过去与将来混淆在三个彼此藕断丝连的故事中,广袤土地上民族文化的冲突所造成的悲剧如石块般压在每个人心中。民族配乐一唱三叹凄婉动听。 |
|
上影节重看一遍。想起当年还是个毛头小子的时候,刘女神给我们看这片子,我跟人乙看得一愣一愣的,大呼牛逼。。。。 |
|
【C】同样的环形叙事,同样诞生于1994年,但各个方面综合起来就是不如《低俗小说》那般激动人心。 |
|
7.0 为了整体而产生的衔接作用的意向和隐喻堆积,使得单段落情绪和人物很碎和僵硬,尤其是第二段过于工具化,而异常奇怪和死板,不过前后两段相比较好。形式和主题的确是完美贴合,但因此舍弃人物和单段叙事节奏不可取。 |
|
废弃的新马其顿报 一脸困惑接过枪的牧民 初生的小羊 被炙烤和被观赏的不同乌龟 环形叙事不仅仅是我们不停地画着一个圈 作为火药桶上的国家的第一部片 也是你觉得恨却离不开的文明命运 |
|
三段故事殊途同归,揭示着同样的道理。故事在哪里开始又将在哪里结束,都是未知的答案,为一明晰的是暴雨将至,而番茄还挂在枝头,人,已经没有时间了.....
整部影片似乎透露出一种无奈和宿命,在反思战争和对人性的发掘中,暴力和生命一次次循环往复,所有生命的意义,暴力的残酷就以这样的方 |
|
#胖鸟电影# 4.7 分。视觉化了的马其顿、甚至现代民族的扭成一团没头没尾的绒线团,配乐透着民族风的大气,摄影也非常棒(虽然个别地方风景画得没啥必要?)。第二幕里有第一幕男主的照片,为什么周围的人不是第一幕里的阿拉巴尼亚人,是穿着制服的人呢?(我的确对马其顿历史知道很少) |
|
Word,Face,Picture 在第三个故事的时候 我一直想不起这段的关键词是什么。天黑 ,雷鸣,闷,都是暴雨将至的征兆。Time never dies, the circle not round。 |
|
一个支离破碎充满宿命意味的故事结构,一个前南地区悲剧的缩影。慢车夫司机的处女作,影响了后来整个类型电影的形态,通天塔跟它很像!现在这类叙事形态的电影已经很多了~ |
|
#SIFF#4.5;「时间不逝,圆圈不圆」三段式结构封圆,如今看来虽寻常,却是开启诸多影迷的启蒙之作;时隔十多年第三次重温,仍为这广袤美丽的土地上永无休止的流血而痛心,枪林弹雨种族隔阂阻挡不了爱意;仍最爱第一段,暗蓝夜幕山巅的剪影,圣歌响起的悲凉肃穆。 |
|
B+ / 优点太多就直接说缺点。结构被剧透太多遍所以震撼度弱了不少,个别关乎时间感的暗示显得有些刻意。其中第二段力度略为不足,与前后两段的史诗气质产生裂痕。第三段的分娩莫名想到《保持站立》。94年《暴雨将至》金狮,95年《地下》金棕榈,其实世界并没有在乎过南斯拉夫沧桑与荒芜的谜题。 |
|
2010.06.10 @ office
漂亮的结构!Words,Faces,Pictures.
Time never dies,The circle is not round.唯一不怎么想得通的是电话那部分,抽空再看一遍。
强烈的文化民族冲突在最后激烈的音乐中升华。暴雨将至。闷。 |
|
环形结构,大量逆光剪影,前南斯拉夫的阴影。不少反复出现的精致细节,比如连续的梦醒、两次拥抱、乌龟。还有海边的修道院,危险的美。这是绞缠在宗教与民族国家漩涡之间的那些地区共同的囚笼,每一次互相保全都成了一场杀戮。唯一的曙光出现在两只羊的诞生。暴雨将至,那是老天爷也无能为力的眼泪。 |
|
2016.12.08重看 |
|
没法给五星,因为期望值太高了 |
|
事实早已证明了米尔科·曼彻夫斯基并不是一个出色的导演。我们从这里看到的仅仅是影像原初的质感,以及一些刻意生硬的设计。 |
|
后现代叙事主题,对博尔豪斯“交叉小径的花园”的经典阐释。不断重复的意象让三个故事相互关联,时间上的相互错位却又无法组成环形叙事,“时间不逝,圆圈不圆”。语言、面孔、图像隔绝了不同种族和信仰间的交流,恨无法消解,爱也无法泯灭。导演当时极其年轻,一出手便擒获金狮,可惜后期平平。 |
|
时间不逝,圆径不止。1994年《暴雨将至》时,曼彻夫斯基在《无主之地》上建造了一座至高的《巴别塔》。信仰的对立,文化的隔阂以及言语的矛盾皆是暴力降临的永恒前奏。人们固守的立场搅起无端无尽是非的旋涡,摄影于历史的语境中成了唯一改变和不变的视角。唯有风雨宁息时,或许才能望穿仇恨的尽头。 |
|
2017SIFF。「莫斯比环」式的循环故事,关于种族仇恨、暴力与杀戮的无限循环世界,宗教的意义、救赎的暗喻却也昭然若揭、女孩、丈夫与摄影师的三场死亡,从本身而言或许无辜,却也是承载了全体人类罪恶的替罪羊。所以说到「救赎」,恐怕只能以此收场,就像片中绝美的大自然,它本来就不属于人类。 |
|
三部分构成的环形结构用在一部这样的故事里非常新奇,也足够有震撼力,这样的叙事似乎是在警示人们,暴力只会带来更多暴力的循环性,但另一面似乎又像是在说着人类的悲剧性,即和平是前一段暴力的终结,也是下一段暴力的开始。周而复始,悲剧不停。
第二段的与前后段别具一格的风情多少有些抽离感,但勾勒出的暴力带来毁灭和脆弱感是前后一致的。而带出来的亚历山大,他的几乎跨世界的遭遇构成一个完整人物的同时也让我觉得,战场里,子弹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愿世间永远远离战场。
异域风的配乐,又不是生活流,倒是在不断如诗般吟唱里慢慢听出一些神性的悲天悯人。色调配合也好昏暗,景深上乡村的辽阔无垠,城市的局限压抑,各处的人都很自然的出现在各处的环境里,给镜也基本是按这种思维走。故事讨巧之外,出色的技术让本片增色不少。
|
|
8.0/10。蒙太奇的叙事手法,《通天塔》的命运联系,‘’言语‘’、‘’脸‘’、‘’照片‘’三个故事构成了暴力的无限制循环,看见艾莲娜跑向教堂的首尾呼应方才得知这是个《低俗小说》式‘’圆圈不圆‘’的剧情结构,倒不如后者来得给力。 |
|
民族和解,一个永远无解的难题。是什么造成了这人类社会的毒瘤?贪欲,不信任。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2011,0121,14:10 |
|
“时间不死,圆圈不圆”,归根结底,只有仇恨才是轮回的,它就像一条魔咒紧紧缠住这世上所有的灵魂,让他们深陷地狱之中,而这魔咒将如何破解?至少当时还没人能预知未来的方向,或许到最后,只有回到起点,我们才知道这条魔咒的根源究竟是什么,那么现在,就让一场淋漓的暴雨来终结这个痛苦的循环吧! |
|
期望过高,略显失望。-2013.09.28 —— Father Marko: Time never dies. The circle is never round. 神父马可:时间不逝。圆圈不圆。—— 叙事结构与《低俗小说》挺相似,同时也联想到《通天塔》《怒》,但故事还是觉得略闷,不及后三者比较牵动我的观影思绪。重温增好感。@上海天山影院 -2017.06.21 |
|
【上海电影节展映】三个互相关联,互有因果的悲剧故事,构成一段封闭的回环。每一个故事都伴随着地域,民族,误会,冲突与死亡。因荒唐到难以置信的无端暴力,三个生命死亡。善良终究无法抵抗暴力的肆虐。让人感慨唏嘘。反复思考叙事的时间逻辑,最终释然。时间不逝,圆圈不圆。世事无常,和平难寻。 |
|
1994年的片子, 用環線敘事的手法講述了三個陷於民族和宗教衝突中的悲慘故事. 以多線交叉敘事來表達種族, 人性, 語言隔閡的影片後來有比較經典的巴別塔, 但相對於納斯拉夫這塊歷來歷史悠久混亂不堪的土地, 悲劇的力量往往更震撼人心. 種族間的矛盾能延續500年, 是否已是爲了仇恨而仇恨? |
|
画成圆的那条线上面落满了碎花,时间在这里斑驳交错。人性使然,注定这个世界不会太平,大是战争,小是争吵。或许冷战、或许死亡。 |
|
time never died,the circle is not round.
时间上第3个故事最早,摄影师救了第1个故事里的女孩,最终她也死了。死前的照片可见于第2个故事,这时候摄影师早死了,却又出现了。第3个故事里,摄影师说照片里的女友已死,但是在第2个故事又出现。整个混乱 |
|
片子拍得不错,结构影响了很多后来者,可惜这部以后貌似导演就一蹶不振了。 |
|
薰自爆过《吸血少女》关于轮回的灵感来自这部片,果然三个故事是一个环呢,第一个小故事的女主很可爱啊,男孩一样。这个片讲民族问题的不过讲得很隐性,女主杀了敌对村的人逃了遇到男主并相爱但她马上就死了,影片回到之前另一个男主的情史上从他人生失败回家乡引出女主的死…… |
|
“时间不逝,圆圈不圆”,三个故事彼此联系,将时间线打乱,有点类似于同年的《低俗小说》与伊纳里图的电影,第一个故事摄影太有诗意了,特别是远景和剪影的时刻,。第二个故事尚可。第三个故事开始的时候就渐渐知道了三个故事的联系,同第一个故事一般有非常美妙的摄影。总体三个故事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其中对于战争、宗教的思考非常深刻,对于风土民情的展现也拍摄的非常优秀,1994确实出了不少好片。 |
|
6/24@影城1厅 环形叙事?螺旋形๑(no,莫比斯环) 比之后很流行过一阵子的三段式交叉结构早大概十年。摄影磅礴大气,某些镜头却少点浑然天成的趣味。这夜观影恰在暴雨之后,马其顿种族冲突与战乱,第一段最得我心。 #SIFF20 导演见面会 |
|
马其顿的第一部电影,还算不错的,在表现前南联盟分裂后的科索沃战争的影片中还算不错的,从思想的深刻性和艺术表现手法来说,个人认为仅次于“无主之地”的一部片子。对那段历史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一看。 |
|
很美的电影,三个故事都有着同样的基调,三次枪击事件在各自的故事闭环却又在整体的故事形成一个环,而这个环状的叙事不仅仅是为了表达故事上的宿命感,更是主题的升华,暴力的因果相存。暴雨将至的沉闷,从某个点倒推的圆,马其顿的两个故事尤其好,带着观众领略了一个被少有关注的世界,那里的民族、宗教纷争,人习惯于暴力的麻木,是故事二里的摄影作品和饭桌谈资,但暴力的存在是颠覆文明与否的。语言、面孔、照片,三个元素代表三个故事,摄影是真的美,且在此之外一些额外的叙事都是有其意义的,比如孩子烧乌龟,对话上的一些宿命关联,是一部值得反复看的电影,没有五星,是因为个人觉得有些情感上的部分过于拧巴,有些过于快速的功能性,比如故事的爱情,故事二的忏悔,故事三的救赎都有些突然,但整体真的很喜欢,是一部充满宿命和思考的好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