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彩色的小津,好违和……于是小津的形式主义成了无处不在的爱克发红,他的第一部彩色片。2、这是一部喜剧,剧作极赞。3、这部片子里有不少双人中景,而且与晚期作品一致的是,摄影机略有升高,因为日本人已经开始使用椅子了。4、小津的简洁和小津的絮叨一样迷人。 |
|
三个老友把酒一烫,调侃一下居酒屋的阿姨,诶这不是以前哪部里面的嘛。哎呀不管了,反正就是看着很喜欢。4K修复简直美到惊叹,第一个第二个镜头简直是霍珀的油画呀。为了里面那个很可爱的姑娘和她那骗到我的小trick也要加到五星呀。 |
|
我算是彻底看出来了,小津战后拍嫁女儿题材,实质上反复思量、表达的就一个意思:认不认输。结尾一群老炮儿听着笠智众吟诵尊王楷模楠木正行的悲壮诗句,意思已经非常明确。认输不仅仅是针对那场战争的失败,而是旧价值、旧秩序、旧理想的彻底告退。《彼岸花》作为小津第一部彩色片,其形式层面的心愿是要证明传统日本生活,起止、仪态、空间、韵律,用彩色同样可以拍得美轮美奂,不失其价值。 |
|
每次剪辑片子遇到困难,我就找几部小津的片子看。他的片子永远充满自信,我看了也会充满自信。“麻袋上面浮现字幕+火车、高建筑物+对话对话对话对话对话对话对话对话+短暂配乐空镜头+对话对话对话对话+短暂配乐空镜头+对话对话对话对话对话对话对话对话对话对话对话对话+火车+麻袋上面浮现片尾字幕” |
|
86/100 #第6400# 令人惊讶的温柔,及令人惊讶的与前作的重复与变奏。小津总是在讲相似的嫁女故事,当画面转为彩色华丽的调色板之后,观众会看到突然五彩缤纷更加年轻的日本,古板保守且仍在怀念旧时代的父亲处在进入自由主义的现代和传统权威之间的矛盾过渡时期,电影用大篇幅来展现他的愁眉苦脸和困惑心理,随着电影进展这个人物越来越无能为力。这是那种只有小津才能解决的特定时期的悖论,不仅是一个男性权威失效的故事(一个男人不再能命令他的家人服从),也是一个男性气质与现代性、一些浪漫主义与真正的女权主义相协调的故事,父权的地位以新时代的方式受到威胁,反映了日本文化中的代际紧张关系,彼岸花则是他从固执到接受转变的美丽象征。喜欢那个接近结尾时母亲的镜头,她坐着看着远方微笑,和父亲最后的决定一样,他重拾了一些对未来的信任。 |
|
华丽的色调,舒适的构图,优雅的举止,美呆了。 |
|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小津第一部彩色电影。“红色”的布景、物品几乎贯穿始终,很多场景中角色衣着的黑白灰朴素色调与桌上酒水、水果的鲜艳色彩形成鲜明反差。开场是火车与婚礼,结尾是婚礼与火车。除个别几场戏外,叙事视角始终围绕父亲平山这一角色,构成一个圆环。电影以父亲平山对三个年轻女性情感状态大相径庭,甚至持双重标准态度的故事,表达了日本战后男女自由恋爱、女性独立自主思潮的兴起,以及父权制(或天皇制?)衰落的现象。父亲讨厌战争,对外人开明温和,而对自己女儿的婚事却严厉专制。母亲怀念战时一家四口的相濡以沫,看似软弱但善解人意而坚持开放的观念。角色塑造十分精妙,情节细腻真实。又通过饭馆老板娘、佐佐木夫人、下属小职员近藤等角色制造很多幽默的桥段,又恰到好处,不喧宾夺主。 |
|
几个老同学聚在一起,不禁感慨还是古诗好啊。小津的一贯母题,不过这里有很多小角色很有趣,故事也多了点讽刺的味道。对别人很开明,来到自己则变得谨慎而保守,说来说去还是在不在其中 |
|
很好地诠释了别人家的孩子怎么都好说到自己亲生的就过不去了的普遍事实。漂亮的女儿们,威严传统的父亲,聪慧的母亲,还有各式的配角。当你喜欢小津的电影了,也说明你老了。(UCCA胶片) |
|
A/被诸多迟滞或断裂的动作形成的韵律充盈。就好像那个突然降落的秘密并不会因此显得唐突,而会在陪伴的步履与坚定的面容之后被包裹起来。小津式的父亲被一种失神的坦然与另一种警戒的严肃所切分,因此对这个秘密的接受恰恰在于如何以所谓“诡计”调和两种目光的分裂。这种诡计既是穿行于家宅中的时间,也是表演与倾诉的绵延。 |
|
应该是小津的第一部彩色片吧,风格化的静态语言,开心的节子妈上楼的那一段,门扉、走廊、楼梯口、卧房内,极简镜头的最优化组合,非常舒服。节子爸校友聚会的那段出彩异常,歌往事,歌未来,心系子女血脉,幸福才是首选。 |
|
SIFF@影城;美妙无比的重看,观影初期的大师,后悔当初囫囵吞枣,今番大银幕细细揣度,发现很多意外的有趣,比如一直在留心红色的显现,比如那个红色水壶和无线电;空镜好美,色彩不错,因年代略跳帧失声,观影秩序井然;小津是很入世的,观众们阵阵笑声,不就是他所希望的么。 |
|
每个女人都太可爱了,叫人看了,心头就繁花似锦。雪子说她妈妈佐佐木太太的主意,桃花运来了,要去给狐仙带炸豆腐,就怪有意思的。节子和久子两姐妹像是加了日式滤镜的周家怡和胡杏儿,格外有好感。但其实小津还是得用许多温柔,才好把这些夫与父的威权给弄得慈眉善目,走向一种理想化的平衡。因此平山太太就特别有故事,开篇被丈夫当众贬损包办婚姻的乏味,社死之后良久,一个人听着收音机小曲迷醉地打拍子,惬意得不由鼻酸,这样的自由,当真是从日常生活的齿轮里好不容易给卡回来的。家长制的男人,再“孩子气”或再嘴硬心软,似乎都给妻女不少艰难日辰。听平山先生在去广岛的车上唱起了歌,欣慰之余不免觉得,大家长终于松动了些,多少有点自觉天官赐福了。#资料馆#,修复版。 |
|
凡佐分利信领衔小津电影,其角色定位总明显区隔于笠智众:非正统标杆,更性格复杂。所谓复杂,即可指正能量方向上的大胆突破规矩颠覆传统。比如户田家他身为弟弟却以小犯大家庭聚会现场当面训斥哥姐冷落寡母未尽孝道。或者性格特点行为跨度超越了小津电影习惯性节奏框架,比如茶泡饭中妻管严闷葫芦形象突然爆发甩了木暮一个大巴掌!也可以,如本片这样被置于偏贬义讽境:夸人家女儿勇于追求幸福却对自己女儿严格管控以至被妻嘲讽虚伪(所以才要田中绢代强母形象)……此种性格裂变你让沉稳内敛的笠智众来演实难想象。当然本片他也客串了一个小角色,功能却是为男主提供为父嫁女价值模板!相当于小津用俩人主配异位间接佐证上述分析。……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1876833015/ |
|
小津首部彩色片,更显与黑白时代的对比反差;一人嫁女到一群人嫁女,新的浪潮滚滚而来难以抵挡,同时将父权皇权难舍却不得不让位的老人们在对过去的迷恋中那不情愿、半推半就、反复不定的状态凸显到极致。
八音盒在父亲到家时中止,“吵闹”的收音机被强行关闭。很多话只说一半,包括同学聚会那段戛然而止的朗诵,失去话语权无法言明且知言明无用但仍要表明身为父皇对被忤逆违抗的不满。
导演技法没得说,色彩、韵律尤佳。但暧昧的态度令观感撕裂。结束在通往广岛的火车上喃喃呓语着对逝去美好的追忆怀恋,实在搞不清楚。“他是好人,你为什么不喜欢?”“也没什么特别不喜欢的。”所以说“广岛”只是巧合吗?彼岸花又是什么,唤起已死的记忆?|https://mp.weixin.qq.com/s/F0xwpU5EVYiIAf15ShmXqg |
|
小津的电影拍的像油画一样 |
|
8.5;我和Wataru一样,都拗不过女人 |
|
这一部出现了三个女儿和好多父亲,把其他嫁女故事里没有说出口的那些犹豫、矛盾和情绪和盘托出。让小津的主题(唯一的那部电影)显影。“丈夫穷途天不怜”,老校友喝酒唱歌一段太迷人了,可惜他非把故事说满(情节剧),不然停在那里也很好。剧作的确丰满细致,处处有铺陈,偏偏不拍女儿的婚后生活。 |
|
小津的电影,主角的名字、住宅、办公室、居酒屋真的是差不多哎,不过本身的风格就是很小清新很舒服很温暖啊,潜台词都是需要真正的“理解”和“沟通”,尽管sabixi寂寞无法消除。女主角都很美啊,有木有!PS,看了他的电影对未来家居装修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
|
这是一部以温和优美的手法体现现代家庭冲突、反映亲情羁绊的杰作。影片在1958年电影旬报评出的年度十佳作品榜上占据了季军的位置。—— 貌似小津导演很擅长用犹如坐在榻榻米上的低角度摄影去诉说日本家庭里的琐碎生活,而且多以心地善良的老年人为视点人物,而家庭矛盾冲突多在内敛节奏里渐化为平静。 |
|
结婚好啊,还是结婚好啊 |
|
#中国电影资料馆# 小津安二郎04,欣喜看到了敢于追爱,拒绝父权制度下包办婚姻的“女儿联盟”,看到小津嫁女题材的不断进步。不知道是不是有时代滤镜,怎么每个女子都这么好看。佐分利信的选角太好,完美符合这个角色的形象。第一部彩色作品,小津对颜色的选择和运用就已经很令人舒适了,哪怕是高饱和度的红色、绿色,放在一起也不觉突兀。 |
|
姑娘们都是真可爱,以日本现代女性的方式温和隐忍地抗争着;老头子们都在装可爱,以日本战后老男人的方式一边无赖地攻击,一边无奈地退缩。原本可以是非常好看的电影,但男主和旅馆老板娘家女儿的两次暧昧互动实在是个大败笔,虽然挺真实,但在这样风格的故事看到还是有点恶心,减掉一颗星。不过田中绢代演的男主太太这个形象实在太好了,真实有筋骨,为她把减掉的一颗星再补回来。 |
|
小津的第一部彩色片,从片头字幕开始,土黄麻布背景,黑白红三色字体穿插。正片采用的德国Agfacolor胶片,略微带有一些暗红色调,主角家中的红色水壶就特别突出明显,进门换场切换镜头时也总能凭这水壶辨识方位。
父亲的形象设定不再是温雅谦和,而是强壮顽固,这在以往小津作品中比较少见,再加上大阪话痨母女组的对比映衬,形成一些小伎俩小把戏对抗的桥段,令人不禁莞尔。
有马稻子由上一部《东京暮色》的妹妹,切换成这次要出嫁的姐姐,形态举止的把控上大有不同,不过戏份相对少了一些,更多的戏份都给了父亲。田中绢代从1930年一路看下来跨越近30年,从少女终于也成了小老太太。小津本人投射到电影中的心态,也从刚毕业的少年,逐步成熟转变为人父的一方。 |
|
好高兴我今天去UCCA了。在两小时的沉淀之后,我好像也融入这琐碎的生活之中,琐碎,温馨,不完满,但要热爱生活,不是因为要放弃幻想,而是因为这本身就是美。所以火车开远时还是忍不住哭了。 |
|
#BFIPlayer 目前最喜欢的嫁女儿吧,这部分整体看没有那么让人讨厌了,感觉是有去除了或真诚或伪善之感,表达的现实部分已经到了批判层面,尤其是以母亲对照父亲和女儿们之间的对照关系看格外的讽刺。影片开场就是嫁女儿,不过是为了对照后面的不想女儿嫁人,以自由恋爱代换对时代变化的失控。视听上依然是熟悉的配方,固定镜头低机位仰拍,采访式正面正反打,前景遮挡更多些,尤其是裁切成趋近于正方形的构图看着还挺舒适的,还有空镜依然是格外的舒适,画面中时常出现的一点红色非常出彩,不太喜欢的可能是Yukiko母亲角色的设定,与其他作品中父亲的身份是同位替换的,而诗的吟唱的反战败之感依然非常强。这同一个场景反复使用在同一个话题下更分不清楚哪部电影了…不过不管如何天气确实不错。改变不了的过去确实不错。 |
|
第一次看彩色的小津,颜色搭配居然这么漂亮,经济高速增长的东京好梦幻。依旧能够看到战争阴影,然而这次被奶奶巧妙地化解,虽然讨厌战争,但想念当初一家人在一起的时光,只要家人在身边,就没有任何可怕的东西。开头特别厉害,两个铁路员工看似普通的闲聊,概括了全片的发展脉络。先是看到幸福的婚姻,再暗示了随后的暴风雨,同时又扭转了坏事一定坏的结论。一贯的嫁女主题,但比《晚春》《麦秋》都多了一层欢乐。婚礼葬礼在开头同时举行,包办婚姻对追求自由恋爱的女性来说无疑是坟墓。时不时出现的钢琴声充满了小资情调,广播播放的歌舞伎,众人合唱老歌,都通过音乐带来了一阵怀旧。任何事情都会成为过去,每次旅游都可能是最后一次。经常能听到“天气真好”的感叹,在「自分の幸せを自分で探す」的话语下,离家出走和放手,又何尝不带一丝乐观呢。 |
|
还是因爱而生的矛盾。小津式的深情之外,难得的释然和达观。遗憾的是,这不是其嫁女题材的最后一部。 |
|
影片根据同名小说改编,叙述了父女之间因为婚姻和爱情所产生的矛盾 ,延续了小津导演一贯的温情细腻的风格。小津导演将这些生活中随处可见之情景表现得细致入微且富有美感,让人感受到一种亲切的气息,同时体会到在这背后所蕴涵着的深厚情感。这是一部以温和优美的手法体现现代家庭冲突、反映亲情羁绊 |
|
b站分段感谢。“结婚时黄金, 结果是黄铜” 小津的第一部彩色片。这篇是父权,父权背后是浓浓的爱,爱战胜父权。与后来同样是嫁女的《秋刀鱼》表达女儿不嫁,父亲舍不舍得嫁女的纠结,本篇是未经父亲同意不许嫁。同样的节奏,空镜、略仰角,不怒自威甚至有点凶相的父亲,最终走向对女儿深深的爱的过程。现在看剧情,我做为父亲,不是不想让女儿嫁给自己不熟悉的人,重要的是女儿处理的方法我也不能接受,谈恋爱要自己对象通知父母,哪个父母都接受不了吧 |
|
鲜亮的色彩和精致的构图让小津的这部家庭片看上去熠熠生辉,父亲对女儿出嫁的矛盾心理最终还是胳膊拧不过大腿,老友聚会朗诵旧诗的段落能见情感之细腻。 |
|
迈入新时代又怀念旧时代的父辈们,逐渐失去了掌控家人的话语权,女儿追随内心找寻真爱,妻子镇静自若地提出不同意见,对旧友的孩子宽容却被反摆一道,只显得自己无能为力和气急败坏。大时代的车轮滚滚而至,最终还是要接受现实。居酒屋里我一看,嘿又是你们老哥仨!小津的片子我没有按顺序看,排到哪部是哪部,想想他室内场景真的很省,能拍很多部相同又不同的电影~ 三星半 |
|
这一次的父亲不是笠智众。《彼岸花》强调两代人在婚恋观上的矛盾。佐分利信tough的气质,的确更合适。小津的电影里母亲缺失的故事是自带哀伤属性啊,看看这部,一位温柔、乐观、有主见的母亲对一个家来说是多么重要啊。 |
|
小津为何使用静止镜头也不觉闷,因为剧本已把所有的缝隙填得饱满,你来我往的对话又很好看,镜头里的人生比现实还栩栩如生。有“战时要是一家四口死了,倒是永不分离”那细细品味时惊心动魄的句子,有聊天时关心油炸豆腐剩下很多怎么办的细节,真真是其精髓所在。 |
|
经过一下午的折腾,这部进到电影院的时候,我已经快撑不住了,所以中间出现放映故障的时候,我心说干脆卡掉退票吧,我没命看了。傍晚还跟影评界的黄秋生独孤岛主发短信说这不是看片,这尼玛就是磨命。最后结束的时候我拼命鼓掌啊,终于可以回家碎觉了,恩,我要听着郭德纲碎觉了,谢天谢地!!! |
|
8.5,还是嫁女儿题材,但有一种不同于其他作品诙谐幽默的况味,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冲突用一种略带讥讽的态度给化解了,小津内心深处对传统伦理和父权在战后日本的解体还是很矛盾,这集中体现在结尾一群老头一起吟唱楠木正行诗歌那一段,从晚春到彼岸花再到秋刀鱼之味,可以明显观察到小津从激烈抵抗到无奈接受的整个心境变化。作为小津第一部彩色电影,在整个小津作品序列当中是非常重要且略微被人低估。 |
|
嫁女,既是每个家庭必然的“规律”,又是父母心中的“悲剧”。片头难得一见的婚礼仪式,肃静得如同葬礼。像《麦秋》,内核没变,但格局更大。所有的不情愿归根结底都是爱得太深,因为爱得很深,所以又选择了成全。琐碎的举止,远行的列车,悠缓的吟唱。 |
|
1小津第一部彩色电影。镜头的低(跪式)和基调的明媚温暖。背景音乐让我想起了点点闪烁的星光和初绽的花朵。2父嫁女,快到结尾处一群老男人围在桌子周围唱歌让人动容。又是一部略悲情的喜剧片。 |
|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城市男女的婚恋故事,通过小津的片子让今天的人们仍然体会到当年的情感——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
|
优美精准的父权结幕歌吟,是所谓“垂死的肉身”。不是伤感其逝去,反而是不可追挽式的告别。 |
|
看不厌的富士子,美丽的箱根十国岭荡舟。每一幕也是精雕细琢。我这是看了第10遍了,还是第11遍了?小津的配色原则:万绿丛中一点红。 |
|
好温情的片子,没有明显的喜剧冲突,一点儿起伏都被小津用穿插的剧情平复掉了。多么内敛的父亲,多么内敛的导演。其实我好喜欢片子这种暖暖的色调。 |
|
是独立是妥协是热意是怅惘是思恋是不可求是别家花红是来日相逢.以爱克发成就的石蒜花色灼灼散落各处.大量中景,或受此影响,相较于摄影角度的低,这次"被凝视"的感觉要更鲜烈.情节与角色的隐去非常有趣,统筹格式/视角外,侧写/时间跃进亦带来愁情的人事流转.尤男友们长期的不在场易联想到同期《细雪》诸作. |
|
啊。。不喜欢。。是我现在这个年纪无法欣赏的趣味。爹味拍得入骨三分,一开口我就生气了。妈妈在爸爸嘴硬骂人离开之后,嘴角的微笑值得玩味,能长久的夫妻,总有人在默默忍耐而不被看到。真不喜欢。 |
|
“是的,別管媽媽,如果有心上人,就去結婚吧。”反對女兒不聽自己話的父親對年輕女子如是說。兩代人的衝突,最後歸於父母的妥協。怎樣呢,這是子女自己的生活,自己負責。父母即使想管,也管不了的吧。強行推進,只會讓兩代人都痛苦。小津的電影,看了真叫人舒服啊。構圖、色彩、人物,各種恰到好處! |
|
代际之间的沟通困境当然是一种时代焦虑。小津在彼岸花中隐隐表达出战后日本一种代际权力的垮塌,在高速奔驰的工业文明重建中,某种传统的肃穆知觉,已然退入昨日的怀念中,老朋友的高歌与酒杯中,家庭在最后一次出游时的恍然与惆怅中。松风竹影@小西天 |
|
五个女儿,两场婚礼(有一场是只存在于剧情的),两个纠结的父亲。小津矛盾的婚姻观念在这片里体现得更直接吧,片头的日式婚礼真像葬礼。这老师用四节课讲小津,集中看他的片真是容易混…… |
|
每次看小津的电影总有种眼中盈着泪的亲切感和幸福感,虽然近乎静态的画面,所有的情节推进全都靠对话,可是每一个场景都仿佛似曾相识般动人心弦。从这个家那那个家,从这个房间到那个房间,画面和节奏都让人特别舒服。这就是为什么小津虽说的是家长里短,可家内家外的人却都会为之感动的原因吧。 |
|
4.0。资料馆1厅。1.小津从来没有爹味十足,反倒是女性力量的胜利,以田中绢代为首加以三个女孩“小伎俩”完成对父亲的规训。当然我并不认为这是小津电影执意要表达的主题。2.相比其它“嫁女儿”题材的小津电影,《彼岸花》更集中发力于要给女儿找到如意郎君(不论是自由恋爱还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靠的是亲情的羁绊来充当叙事动力(这是是枝裕和家庭电影的主题),其它片子则是亲情的分崩离析,显然《彼岸花》在表达上要退步。3.笠智众演配角,原节子没有参演,确实觉得少了什么。 |
|
相比起自由恋爱的两位女主角节子和与爱人私奔的文子,我更喜欢京都操着优雅关西腔,礼数周到的幸子,一身和服的大和抚子的样子令人印象深刻,作为催化剂的她的每一场登场就像清新的空气,为沉重的婚恋题材带来了些许清凉畅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