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有时候喜欢从这类单薄的老电影中获得一种更薄更透的快乐。 |
|
乔尔·麦克雷绝对是史上最差男主角。性格天真到可笑,谈及执着,远远比不上斯图尔特。更过分的是,他对我们美丽可爱善良纯真有趣魅力四射的维罗妮卡居然一点不感冒,眼神中直接忽视这位尤物,榆木脑子不可教也。他单独出现的场景简直乏味到可怕。为永恒的维罗妮卡和她的”躲猫猫“,给四星。 |
|
8/10。开场是一段商业类型中典型的高潮戏,两人在疾驰的火车顶部缠斗、一起跌落水中,银幕浮现‘‘剧终’’字样,由此引出了苏利文和制片们连珠炮似的嘴仗,苏利文清高地想要揭示痛苦的社会现实,但他真正去吃苦体验凡间,却不自觉地回归到跑车、别墅、泳池和大旅行车的富裕生活中,就连他和接济他吃早餐的漂亮女孩的关系,也是商业片的陈词滥调:当他涉嫌偷车被关押时,警察询问他的旅程(暗指电影)里为何有一个陌生女郎,苏利文就以剧本的惯例回答道。斯特奇斯以玩味性的内省方式,极致地嘲讽好莱坞工业体系,当苏利文搭乘一个才童发明的快车,摆脱了豪华房车和一大群老板、记者和仆从时,画面与运动的张力、剪辑的精准完成了刺激的追车场面,而结尾在穷人、罪犯们观看米老鼠动画片的欢声笑语中落下帷幕时,苏利文也终于明白电影作为精神鸦片的价值。 |
|
穷苦大众不会看所谓的“现实主义”电影,这类东西是留给知识精英消费的。穷苦大众更愿意看到单纯的喜剧、无法企及的奢华来忘记痛苦,这就是好莱坞的作用和意义。本来以为这片的自我讽刺也就是小打小闹点到为止,后面的批判还是很深刻。悲喜相交,绝妙的satire. |
|
这部电影真是讽刺力度十足,一个想改拍现实主义的好莱坞喜剧片导演扮穷人体验生活,结果对遇见的两个大哥说“你们工人阶级最近过得还好么!”。。。如果把电影主题扩大到艺术创作的范围,值得思考的就更多了。科恩兄弟是本片导演的脑残粉耶,他们的《逃狱三王》片名原来就是从这里来的。 |
|
如何反凝视poverty porn,在这里已经有了答案,因为这个概念的悖论就是你不可能自己杀死自己。 |
|
也大笑过,最感谢它让我见识了另一个金发美女 |
|
“疾病是健康的缺乏,贫穷却不是富裕的缺乏。贫穷是一种瘟疫病毒,像霍乱似的可传染,污秽犯罪劣迹绝望是它仅有的症状,即使以研究为目的也应被远离。 ”……男管家在片中被赋予了“希腊合唱团”的叙事职能,替导演直接道出影片所要表达的主旨。可人类社会分明已经出现了的另外一种解决之道:贫穷不是富裕的缺乏?或许没错。但我们可以选择让富裕本身变得缺乏!斯特奇斯自然绝对不会鼓吹如此剧烈的社会变革,可又没法于现有体制之下提供解决之道,所以就只能一面直接道出问题严重以凸显并非认知迟钝或消极逃避,另一方面又通过洞世话术劝诱你回归比逃避高点有限的微改现状。 |
|
飙车避开尾随的大巴却还是回到好莱坞、睡在干草上坐火车依然是到拉斯维加斯、和失业民众同吃救济餐睡大堂不过是生活体验、而六年的判刑——在黑人社区的教堂里看卡通,却有了真正的启示。关于生活和苦难所知甚少的你又有何颜面去诉说它呢?不如让那些开怀大笑温暖卑微者的灵魂。结构、结尾都极为杰出。 |
|
前紧后松,happy ending太扯了,这样的体验生活不啻是居高临下俯视底层,哪有什么真诚感受,不过前半部分几个桥段挺逗趣的。 |
|
Sturges对于拍喜剧的目的的探讨。在很多人向往以空泛孤傲的深刻电影警醒世人的时候,他的决定是用喜剧把快乐带给苦难中的人。可以想见,片中主角的思想转变就是Sturges自己的思想历程。这可能也是他为喜剧电影的一次正名。 |
|
老牌神经喜剧,饱尝人情冷暖之后的大团圆结局,不过这一类型创作后来逐渐式微。 |
|
完全可以归档为神经喜剧+脱线公路片,以认罪的名义洗脱是个不错的主意。片尾关于marry和bury的段子似乎到现在还在沿用,贫穷是否需要本质上的认同? |
|
可以看出是后来woody allen类喜剧的鼻祖。大量台词,中间出现数次无聊的瓶颈期 |
|
条条路通好来污,
人人都爱看烂片,
豆瓣影评人在咆哮,
三枪无极致青春,
建国建党画皮2,
没上映的小时代,
个个烂片高票房,
观众双眼被玷污,
观众需要杨得娼,
观众需要剥壳慢,
啪啪啪啪啪啪啪,
啪啪啪啪啪啪啪。
人人都爱看烂片,
条条路通好来污 |
|
太对味的喜剧了。全片都可以说是在嘲讽好莱坞,以及美国文艺创作者,不了解社会的苦难,却自顾自地想去了解,等真正意识到之后,才能切实明白现实的酸甜苦辣。前面两段动作戏(加上后面的法庭戏份),拍的是超越时代的好,分镜剪辑准确地不像是喜剧导演的手笔,剪辑滤镜也用的相当之妙。教堂看动画片那一段真的绝了,有的时候电影带给人们的真的就只是那种快乐而已,至于深层思考的东西,只有高高在上的人才会想着去做。投资者都知道这个道理,创作者有的时候才会迷糊(这样反而显得讽刺,更加辛辣了。) |
|
在《电影理论解读》中本片被称为“类型”的“羊皮卷”,包含了极为多样的类型特征,譬如神经喜剧,非裔美国人音乐片,动画片,流浪汉电影等等……当然本片同样在一定程度上是文化研究的好例子:主角是一个天真地相信电影媒介力量的资产阶级导演,却在与非裔美国人观看迪士尼滑稽片时被哈哈大笑的穷苦底层人士所感染。2023年除夕观影之选。 |
|
影片主题比较有意思... |
|
7分。体验生活了好久终于发现还是该回到现实,回到起点。 |
|
一种肤浅的喜剧结合了并不深刻和不彻底的社会批判,以及有待深入的爱情。但是,作为很久很久以前的电影作品,还是值得一看。 |
|
1大量肢体动作,戏仿打闹喜剧和无声喜剧。2作为四零年代怪癖喜剧,语速依旧很快,剧情上却未走当时流行的结婚复婚模式,两性对抗也不强烈,更多浪漫喜剧的元素。3比起两性对抗,更直接强调社会阶级差异且具备喜剧的自反与讽刺(两次看电影对比) |
|
出于一种基本的左翼文化焦虑,并定位于欧洲战争中的美国(这很关键,要知道一二战和美国本土都没什么大关系),而文化工业的生产者试图去问:什么是为了的底层或公众的作品/制品/商品。所以苏利文的每一趟旅途都是败北的,他的“体验生活”,如管家所言,唯一的后果就是触怒他人的生活(只有当一个小女子被带进这个游戏规则里才是安全的,如果是个小跟班指不定哪天就踩着苏利文往上爬),尤其是最后一次以悲剧开场闹剧结尾的旅途,当你真成奴隶,苏利文立刻抽身而出。《苏利文的旅行》的要点是开始了对“结构”问题的重视,在首尾之间,故事一遍遍开启,电影亦会一次次落幕,其距离和虚构性需要被这样的形式从想象或幻想中首先剥离出来,这是对喜闻乐见的米老鼠的否定,既不崇拜英雄也不呼唤革命也不做精神鸦片,这至少将永远是一个开始。 |
|
太恶心了太窒息了,可以不懂贫穷但要尊重贫穷,而不是带着高高在上的态度嘲笑贫穷。即使经过层层话术的掩盖也遮挡不住创作者从头到尾充满的对无产阶级的“恐惧”(没错,恐惧),景观式体验了一番贫穷最后的结论是我有钱就是好啊。你说要拍comedy让观众笑,但恕我直言,你坞此阶段绝大部分的comedy都不过是待在待在富人阶层泡泡的“白色电话片”,让你们笑的基础是:everybody's rich and healthy | PS:此时又不得不想起了维斯康蒂,人家那正儿八经的贵族,可能是意大利最富裕的人之一了,但我在他的电影里从来、从来没有看到过对于“贫穷”这一主题的哪怕一点点怠慢,相反即便是在他最铺张奢华的电影里也饱含着对贫富差异的深思,你看,世界上是有人在认真地思考这个问题的 |
|
喜剧和议题是半脱钩的,不像Lubitsch电影愿意去摸索社会与喜剧制作之间的可嵌合的程度,也不像卓别林那样在面对社会机器时,永远站在人、站在鸡蛋这边,在这里闹剧段落并未发挥出社会效用。Sullivan's travel有点像40年代的Woody Allen电影,导演通过被扭曲的银幕替身,以反题的形式去寻找自己在阶层、人生阶段中的位置。 |
|
早就想看了,今天终于看到了!电影好的无语言表,其中几有个镜头让我难忘,一个是流浪汉打晕了苏利文抢了钱,这老家伙这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多钱吧,兴奋的连路都走不好了,钱撒在火车道上,他去捡,结果被压死了,那样讽刺那样可笑,但是最终留给我的是无尽的心酸。还有就是当那些被剥夺了 |
|
斯特奇斯将一个夸张的公路旅行喜剧拍成了战时美国社会的百科全书,衣食无忧的导演到底层体验生活要拍现实主义电影,对富人来说这更像是一场游戏,对各个阶层,斯特奇斯都不留情面地讽刺,疏离与割裂在夸张的背景下更显得悲凉,同时斯特奇斯也再次为喜剧证明,它不仅仅是在搞笑也是在安抚 |
|
神经喜剧。社會問題劇。导演课。Jessica Rabbit |
|
看上去是好莱坞导演与女演员的跳脱screwball,实际上却处处透着现实讽刺。某种程度上Veronica Lake的角色真的是一种附属的“花瓶”存在,然而如果没有她以及相对皆大欢喜的结局,本片可能会成为“Fugitive of Chain Gang“般的黑色现实经典。为了体验“人间疾苦”的喜剧片导演作秀般假扮流浪汉体验生活,在真正经历磨难后,却意识到穷苦大众need comedy for the laugh.这样的epiphany真的可以说让人细思极恐了。另外,Lake在本片的短发乔装造型倒是难得一见,也算是丰富了她的银幕look了。 |
|
苏利文的男管家劝阻苏利文扮穷说的一番话便直接道出了导演对贫穷阶层的看法,而这个看法就是对的吗?影片的最后一场戏,穷人阶级就一定想看喜剧吗?苏利文入狱一段,指出富人阶级可以为所欲为,分分钟可以出狱,而如果你只是一名普通人,那含冤也只能入狱,并且难以申诉,导演的表达有其愤怒批判吗? |
|
姑娘挺漂亮,小夥子挺帥。原來老電影是這樣的。(* ̄▽ ̄)y |
|
正当你认为这是一部对现实主义充满肤浅看法的公路爱情喜剧而电影剧情缺乏足够说服力时,电影突然急转弯进入了另一段情节。而正是这个在目前依旧看来反传统的情节让这部片变得意义深刻。 |
|
女主角的第一次出场太惊艳了 |
|
传说中的Veronica Lake~~~40年代的女演员似乎极少有瀑布式的发型 |
|
开始觉得是特意搞笑的message film...后来才觉得是深刻的讽刺吖!讽刺那些不接地气儿自我满足施舍同情的. 并不是说那些realistic的film没有意思,只是太多诉说着穷苦人们悲惨生活的人只是活在自己的想象里罢了...想到了看到sullivan被抢反而想到了李杨盲井;看到他称自己是导演而不应入狱时真是讽刺呢 |
|
不如导演的淑女伊芙有趣,虽然主题更有内涵,但又堆砌了不少略显无聊的搞笑片段,看完感觉既不有趣也不深刻,冲着Veronica Lake看的,看完除了她那头秀发之外,其他也没留下什么了 |
|
能让人暂时忘记现实的苦难,短暂地沉浸在奢侈的快乐中,这也许就是喜剧的意义。
电影里不乏深刻讽刺,特权阶层永远拥有特权,即使看似全力伪装,必要的时候也能迅速脱离泥沼,回归原本生活,穷人却只能深陷。
维罗妮卡莱克在片子里超级软萌。 |
|
90分钟的电影支离破碎得满目疮痍,但结尾还算给力了一把!三星半 |
|
女主角很漂亮,电影我觉得不够深刻 |
|
4.5星影片中很多的桥段在向基顿和卓别林致敬而且一点也不让人感觉突兀。这个本来一心想拍一部反应现实中穷人痛苦生活的导演,因为这一次的流浪生活体验之旅而决心拍一部他原来已经不愿意拍的喜剧片,原因其实也很简单他发现喜剧真的可以让痛苦中的人们开怀这或者也是电影工作者唯一可以为穷人所做的 |
|
无聊的体验生活。现实主义属于小资。 |
|
比较起霍克斯的喜剧倒是有些卡普拉的影子 也更容易让人有好感 霍克斯的连着看两部我就有想死的冲动 |
|
this film is perfect. Every line in the first 15 mins is pure gold. "poverty is a positive plague"...I agree with every bit of its messages. |
|
#BFI #21242 长评-笑一直存在,缺失的是什么?反思喜剧,公路片的结构,前中后三个部分,以前的未经历到中的主动经历的变化展现了对于好莱坞电影工业和从业人员的讽刺,最后的被动经历则是回归到了“本质”的展现,不喜欢最后刻画的美好愿景,感觉依然是浮华。无声那部分呈现的效果还是不错的,前半段的剪辑不是很喜欢,长镜头不少,抽帧也挺恰当,但就是传递出的效果并不好。配乐偏向喜剧,默片那部分音乐呈现效果很一般,托尔斯泰说过艺术是传递情感的媒介,没有情感,我们只是存在。戏剧有助于弥补大多数人生活中的情感缺陷,因此非常有用,但我结合《悲剧的诞生》思考,感觉阿波罗式的理想化始终是需要与狄奥尼索斯的狂欢与痛苦融合,“男主”的思考与《愤怒的葡萄》,甚至后续意大利新现实勃勃生机万物竞的状态发看还是很有对比性的。 |
|
莱克这次的披头发没有另一部美。 |
|
前半部分总觉得有种有钱人有钱没地儿花,总是觉得要去体验一下穷人的生活,后半部就是自作自受,总算是让他学到了电影不需要太复杂,简简单单就好 |
|
剧本太精妙了,台词超赞,笑点也足,蔓延全片的hypocrisy在教堂电影一scene被击得粉碎,讽刺之余还带着点Capra式的真诚。把O Brother, Where Art Thou?拍成了喜剧的科恩兄弟,是否也在致敬这部电影?麦克雷虽然像一块木头却也意外契合,Lake好小一只!后面有一点点松散【副导演安东尼·曼 |
|
后二十分钟的精彩超乎我的想象!可以看做是对电影这门艺术的致敬之作。 |
|
我似乎對黑白片有著難以名狀的感情。這是一場荒唐的旅行,你似乎可以看見上世紀四十年代的北美大陸到處橫行著冒出大團黑色奔騰煙霧的火車頭。Sullivan似有若無的頓悟最後淹沒在人們肆無忌憚的笑聲中。 |
|
尽管生在大制片厂时代,它依然是无数影片致敬的对象,年代毕竟久远,那样的神经喜剧我已难以接受,爱剪辑恶搞片子的同学应好好看看这部电影。生的还是太早了点儿,可惜了绝妙的故事和台词,应该用黑色幽默,不应该在好莱坞拍,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就诞生了! |
|
3.5。尴尬的前大半闹剧靠结尾被劫持和“看电影”的无声桥段力挽狂澜,电影在文本上的构建远超电影技巧。几乎可以说没什么角色让人印象深刻,反倒是几个配角(两个管家和劳动营地的老人)靠着精彩的台词给我感觉十分出色。用了一整部电影去讲只有“喜剧”(也正好是斯特里奇擅长的类型)才能给穷人带来快乐,这本身也是极具说教意味的。反过来无非是想说,我们所有人都应该待在自己的位置,做好本分事情就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