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度失传几十年。后因仅存胶片在一个米罐被找到而重获新生;由于日本默片都是现场由弁士配对白所以没有字卡,而这必然导致画面叙事更流畅可剧情原委更糊涂,因为没有字卡也就不可能有字幕;它的影像风格引起到底受到法国印象派、德国表现主义和苏联蒙太奇谁的影响更大的讨论。仅从疯子主题这一点,似乎很难不是表现主义?但不管真正答案如何,也至少证明了默片是一种横向比较缺乏鲜明国家特色而纵向比较又堪称绝无仅有独树一帜的电影形态。 |
|
这就是新感觉?配乐很赞 前卫氛围什么 黑衣女跳舞引发疯狂那段 还是最后带面具的涵义 难道带上面具才能亲如一家人 疯狂者才能平静? |
|
吓死人,关灯看。【度 /s/1o6wWpD4 码 ww30 】 |
|
衣笠贞之助早期也是敢拍啊,把欧洲的表现主义和印象主义拿过来,再套上一层东方的神秘面纱,厉害 |
|
欧洲先锋派电影形式下借助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对贞节,救赎等传统“东方意识”的响应,大别于小津和沟口。法国印象主义式叠化与单个镜头的大肆切割是独特的“抽离”与“异化”,是癫狂的人审视世界的一个窗口。“新感觉派”与意识流有很强的亲缘性,是西方现代主义的一个变种。 |
|
疯狂一页载影史,至今已无新感觉 |
|
7。西方技巧东方韵,成就岛国先锋作 |
|
“当你看我疯狂的时候,其实是你自己疯了。” |
|
拍案叫绝。 |
|
剪辑 声音 影像 实验性很强 然而根本看不懂故事是啥 |
|
狂女舞蹈。面具。德国表现主义。音乐太棒了。 |
|
撮影補助:円谷英一(円谷英二的本名) |
|
此片根据川端康成的同名小说改编,是日本电影史上新感觉派电影里程碑式的名作。曾被收入日本名片200部,并获1926年电影旬报十佳奖第四名。导演衣笠贞之助顺应当时世界电影无字幕无声片的潮流,争取到了在新宿武茂野馆公映,并由演员德川林梦声在一旁解说。这要不看剧情介绍还就看不懂了。 |
|
诡异带来的恐怖是背后发凉的恐惧 |
|
日本 先锋 |
|
5.0/10 日本电影史“新感觉派”电影重要代表作,深受德国表现主义和茂瑙的影响,在视觉形象效果上进行了极其夸张先锋的探索尝试,将人物“所见”视觉化,“配合上日本本土的民俗风格,创造出一种阴森诡谲的恐惧感”。但作为一部只靠镜头语言,而不插入任何字幕板的默片,在剧情的纯视觉呈现上不像《最卑贱的人》连贯且清晰易懂,看完之后只能说看懂了个大概 |
|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k4MDY2Njcy.html |
|
神经质的镜头 怪诞 |
|
先锋电影,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
|
日本表现主义恐怖电影,完全抛弃台词对白,只使用影像和音乐来塑造角色和电影氛围,所以故事也是表现主义下的无序。电影对聚光灯和阴影的运用非常出色,用扭曲的折叠的面孔呈现人物关系。最后的车轮与人物的交叠很亮眼,明显的影响了后世作品。剧情是个女人悲剧的一生,如打碎的碗般无可挽回,疯人院中呈现山形的座椅上,女儿独坐一角后离开,完美的表现出一家三口破碎的真相。 |
|
与阿贝尔·冈斯有相通之处,叠印和近景逼近人的心理状态。与20年代许多电影一样,镜头对准转动的轮胎,转动的快门的同胞,亦是疯狂翻动的书页。 |
|
画质一般,有机会还是看看书吧。 |
|
我要吹爆这部片,岛国影史最佳没有之一。 |
|
(7.0/10)20帧71分钟版,2016年配乐。大正时代的新感觉,文献意义更重。 |
|
115 |
|
使用了很多叠画,有推拉等移动镜头。对病院里的精神状态的展现着实让人有些悚然之感。 |
|
8.0/10。颇具表现主义与印象主义韵味的极高水平摄影美术(布光/构图/服化置景等)和剪辑/蒙太奇/叠影,很多造型/片段的设计也极具原创感。可惜作为传统故事片叙事太不知所云(豆瓣简介是小编脑补的还是导演自己的剧本?),扣2分。 |
|
印象主义+表现主义+。。。(配乐奇葩) |
|
嗷嗷嗷~怪异狂乱。 |
|
好片 够疯狂 音乐太牛逼了 |
|
3.5;真正意义上的日本第一部前卫电影,深受表现主义影响,运用跳跃的明暗法、快节奏的镜头剪辑和具有前瞻意义的舞台装置,以表现错乱的精神世界。这对于彼时的观众不啻于极大挑战,靠着辩士的解说才能理解。 |
|
有一段跳舞的部分,结合音乐,真炸。整体的调调让我想起最近几年a24出的一些恐怖片,很有趣的观影,学习了。 |
|
画质渣,不好看。但作为日本影史的一个小小标记,当收藏。 |
|
真的是很疯狂的镜头,电影海报也很好看。 |
|
相当具有实验精神的作品,混乱的剪辑正好契合癫狂的精神状态,倾斜构图,重叠影像,倍速动作,旋转镜头,以及肃杀的配乐构成了这样一部吊诡的寓言,结尾戴面具的人堪称神来之笔。 |
|
7/10 |
|
传说中的日本第一部前卫电影.1926年出品,现在看来依旧很先锋.......以及配乐很有爱 |
|
要新感觉还得看老片 |
|
舞蹈的动作,变形的画像,扭曲的表情,倾斜角度、阴暗、诡谲,栏杆窗口叠影,印象派的叠化,无不展示疯癫的前夜,“把表现主义和印象派技巧带到了极端”(电影史)。1926年,开头的报幕还是手动的,太久违了。 |
|
不可不看,ming如此高的水准。600号之种种,有的人跳着“向前进向前进”,有的人看到了哈哈镜,躁狂抑郁的狰狞面容,过节得了大奖 |
|
摄影,剪辑皆一流,配乐亦极佳,大爱~ |
|
日本20年代先锋派代表作 |
|
好奇弁士版。 |
|
衣笠贞之助和英国的安东尼·阿斯奎斯共同吸纳着世界先进的电影理念,只不过后者更偏向写实,而本片极强的实验性所呈现的怪诞效果则贴近达达主义。首先影片的主要场景就设定在精神失常的疯人院中,另一方面蒙太奇学派在其中的表现,则是使用更多的短镜头数量,同一时段多角度,越轴线的中景特写。2q |
|
Heavily influenced by European avant-garde like Impressionism, Expressionism and Montage school, yet create an unseen style. both tempting and elusive. great film. |
|
无字幕,需要搭配一枚默片解说员。 |
|
1926年拍出这样的电影,厉害 |
|
第一次看默片、这部电影应该是我看过年代最久远的电影了、虽然默片形式有点看不懂、配合简介也只能知道大概、不过我的观感是非常好的、而且这类电影是值得敬畏的 |
|
太好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