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祖拉斯基到死都维持害热病似的抽风啊毫无条理,但是说不出的喜欢,邪门、各种美人!天知道他作了多大改动我看他们公然在谈论贡布洛维奇。眼袋大过眼睛高个竹竿到笨拙的男主Jonathan Genet我觉得好看得要命完全是他历代女主的男性版然而几乎没演过什么片子。跟友人到底啥关系啦老淫荡的。 |
|
世间再无祖拉斯基。 |
|
静如瘫痪,动如癫痫,
呓语着魔,恍若宇宙;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
|
看祖拉斯基电影总让人有一种身心俱疲的感觉,太过强烈饱满的感情,随兴所至的大段台词,神经质的剧情和人物表现,带着诡异色彩的各种符号化意象,如过量炮火般迎面袭来,猝不及防打得人一头冷汗,应该说这种形式完全不打算迎合所谓观众的口味,却又带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魅力,不喜欢但不能说是坏电影 |
|
很害怕以后再也看不到这么神经这么有趣的电影,真心推荐 |
|
祖拉斯基遗作,洛迦诺最佳导演。1.很高兴看到老祖在临别之际仍有如此高的创造力,继续挑战传统叙事电影语言。2.文学化哲学化的对白与打破连续性的剪辑,角色神经质的话语透现着真实的情感。3.天花板扩大的黑渍同[美错]。4.结尾蒙太奇,想及[蚀],片场花絮作结。5.亲吻:折纸红唇;上吊动物。(8.5/10) |
|
自从看了这部电影,整个人精神了许多,呜啦啦。 |
|
男主选角太成功,非常适合神经质的角色。私以为色调再阴冷一些会更好。 |
|
祖拉斯基电影观和文学观的集大成之作,以剪辑和角色为中心充满攻击性的向外发散探索与颠覆的触角,进而创造属于自己的话语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在探讨电影语言异化的可能性和多元性方面,他有着足以令自己流芳百世的天赋和自觉性。 |
|
我在男主身上居然看到了阿佳妮的影子。。当祖拉斯基的演员一定很累,被折磨,疯狂,歇斯底里,这一切构成了角色的质感。 |
|
祖拉斯基不喜欢人们用“戏剧性”这个词来形容自己的电影,他说在电影圈,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贬义词。不过,戏剧性仍旧帮助他创造了一个自成一体的电影世界,在其中,所有的疯狂和爱情都能通过夸张与戏谑找到表达的途径。这其中,Andrzej Korzynski的配乐功不可没。 |
|
3.5马克看原著,好多意象的元素,虽然很多台词不明所以,但也很想跟着奇怪的剧情继续往下看,恰如宇宙的无序混乱,结尾的平行很棒啊 |
|
配乐撑场,过时且令人生厌的一部遗作。祖拉斯基还是直白地把台词弄成这幅样子,主题完全没办法靠这些杂碎支架起来,每当有人说话的时候就是在不停泄气。(不发广播了希望没人知道这个两星,省力省时省撕) |
|
艺术与生活、感知与思维......我们知道的世界仅仅是宇宙的一小部分而已。相较之下,生与死真的是最简单的。对比如今那些空洞乏味、支离破碎、哗众取宠的形式电影,安德烈·祖拉斯基简直就是个“古典派”,一点没有超现实主义、一点不用精神分析这些陈词滥调,引起的却是非常丰富的投射。 |
|
餐具对话,即时停顿,铁网吊挂,指向线索,符号排列组合后的情感共识阴谋,两种并行结局。没有贡布罗维奇的原著般诗意宏大,更聚焦放大了当下文化符号(萨特/星球大战)以及其中情感出路。结尾字幕花絮一出,祖拉斯基最后一部作品,世上从此又少了一位癫狂电影诗人,伤感 |
|
我要哭了,看到了另一种全新的电影语言。每个人都是毫无缘由的疯子,停不下来的喷薄。 |
|
祖拉司机最后一部又在老调重弹 改编中拉起老陀、爱伦坡、荣格做大旗 然而哲学性不过尔尔 还是看过些经典的大三哲学生那种外在亟待表达 内里却空无一物的俗庸 死鸟、歪唇、暂时定格、Guerra的胴体都无所谓 本片最大的亮点是JonathanGenet那个绝对与众不同吸血鬼调调的发掘 他应该有更广阔的戏路 |
|
在男主看来,女主其实就是黑暗的宇宙。。。,女主神似阿佳妮,我觉得是祖拉斯基非常刻意挑出来的演员,演的也是极其癫疯 |
|
祖拉斯基好会选角 |
|
“你在做什么?”“我在做大多数人一辈子做的事情,什么也不做。” |
|
我喜欢癫狂的电影,但不喜欢这种不知所云陷入自我世界的癫狂,而且掉书袋掉得如此尴尬真不知道是何故。作为祖拉斯基的遗作,即无趣又可惜。 |
|
电影有无声时代、黄金时代、新浪潮时代、 好来污时代…我们所处的,是大师挨个死时代。诅拉司祭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死于癫痫症 |
|
老而弥坚的祖拉斯基,他故事中的人都在用癫狂对抗这个世界,死亡与爱情,文学与电影,这些符号集中体现了导演的品味,同时又有些晦涩与歇斯底里。 |
|
癫狂不改,着魔依旧;从自然生物到精神追求、意识形态,巨细靡遗地被包罗万象于男主现实或臆想的文学创作里,祖拉斯基在其浑然天成的黑暗小宇宙里进化到“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境界。 |
|
好像就是一个精神状态不是很稳定的文学爱好者入住了一家精神状态也很不稳定的家庭旅馆,爱上了旅馆主人的已婚女儿而引发的一系列不稳定的情绪,然后杀动物、不太清楚有没有杀人的故事。
非常新浪潮,演员的演技也很不错,有一种先锋戏剧的感觉。 |
|
“愛是黑暗。” |
|
世上再无祖拉斯基。节奏很快,眩晕的诗,细节丰富,没什么不好理解的。生活在真实的发生,和小说混在一起,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自顾自地说话,无目的无逻辑的言语。男主角就活在自己的小说里,生活里的素材进入他的脑袋,折射反射成爱丽丝梦游仙境里的样子,他掉入自己的黑暗脑洞里,随时随地创作。配乐轻松,一切都是疯狂有趣而舒展的。与昨天看的笨重的《反基督者》相比,可好太多。 |
|
漂亮是一种毒药,我为了一张女演员的脸浪费了1小时41分钟的生命。 |
|
Rêve lucide. Tu comprends rien mais je m'en fous. |
|
祖拉斯基遗作。距离上一部作品十多年,疯癫的劲头还是没变。三段式,地点和时间的重叠和差异,有些瞬间蛮像雷乃的。但是前半段真的过于隐晦,很艰难才能不睡着,但是往后倒是越来越迷人。 |
|
夸张癫狂的剧情与表演,新浪潮方式的推镜和调度。当然迷影私货也不少,可窥祖拉斯基的电影偏好。 |
|
文艺片最主要还是得靠主人公的颜值 |
|
男主的选角很不错 |
|
疯癫与文明 |
|
很难想象一部充满着“正在进行时”的电影是导演遗作。由失控的人物抽搐与失序的剪辑节点牵动着“小说翻页”式的视觉系统,因此传统的文学化影像反而是被颠覆的,通过模拟书本阅读者的感受来建构电影观看者的感受,在这里是被强调的。 |
|
超现实主义的新浪潮 结尾赞 后半段飘起来了 说白了 法国人就是作业布置少了 |
|
糊里糊涂的好 |
|
4/10。祖拉斯基的隐喻迷宫中一个关键意象是结疤的嘴唇,时而现身时而消失的女佣在后半段成为另一个角色,她变形的嘴唇完全愈合,祖拉斯基就这样把充满歧义的影像游戏编织起来。破裂的嘴唇代表了话语权的破损,指以创建逻辑和秩序为本能的人类迷失在非理性的语言和行为中。公寓里小住的文科生和房东夫妇如宫廷弄臣般争吵不休、语言彷如幼稚孩童,而文科生在林子发现了一只被吊死的麻雀,造成他隐隐的恐惧并和福熙一起展开侦探游戏,试图将这个荒诞的线索探查个水落石出,但随着日常背后隐藏的失控和躁动,主角们就进入到一个凌驾于现实主义之上的宇宙,他们来到乡间和海滩郊游,却得不到放松,因为充满破坏欲的人物举动伴随着影像超速运行,他们一会儿哭哭啼啼,一会儿又陷入恋爱欢愉,一切时空都剪断了逻辑链掉进凌乱的状态,观众也无从知晓叙事的核心。 |
|
最后的作品,倒是挺好接受。还是同样的主题,掉书袋需要多看几遍才能理解了吧。提到的几部电影倒是熟悉,会心一笑。 |
|
喜欢男主角的长相 |
|
文艺男青年无疾而终的单相思,我太爱祖拉斯基和湿漉漉的冷感电影了 |
|
安德烈·祖拉斯基的遗作,可是,深邃的哲学我看不懂,作者风格也非我之所好。不过,某几场戏我隐约有心有灵犀之感。 |
|
Victória Guerra究竟是何方神圣,能长得这么美?在镜头下多角度特写都那么美?替身么? |
|
安置在大自然中的一场舞台戏,又怪又美. 配乐绝. 男主genet好像建模出来的快乐吸血鬼王子. 看的时候人会不自觉地受一些不懂的意象影响产生情绪,the unconscious mind does its own work |
|
真的没法让自己喜欢上祖拉斯基 |
|
非典型哲学诗电影 |
|
7/10 |
|
当癫痫症患者碰上神经病。当《地下》遇见了《狂人皮埃尔》。 |
|
天呐,太迷了。 |
|
假荒诞,真无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