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翰祥对于人物、史实和细节的把握都是非常难得的,绝不拘泥于书本和偏见,自有一家看法。演员方面力道也真足,个个也真如其人,卢燕借此拿了金马影后名至实归。逼宫一场,从慈禧到恭亲王到光绪到翁同龢到李莲英,该软弱的软弱该奸邪的奸邪,牛坏了! |
|
漂亮的一对儿没有合作鹿鼎记始终是个遗憾 |
|
竟然能跟狄龙坐一块儿看《倾国倾城》,苍天啊~ |
|
片中演员最出彩的莫过于慈禧的扮演者卢燕,大约本身以为京剧世家的缘故,其母乃是京剧演员李桂芬。而卢燕很小的时候她就曾跟随义父(著名京剧演员梅兰芳)学京剧。至于演光绪的狄龙倒也演出了几分怯生生的感觉,尤其是选妃之时察言观色 |
|
姜大卫的戏份真是莫名其妙,皇上太后面前哪里会有一个小太监说话的份儿。 |
|
“皇上凭什么退位?不退位!我们把亲王、福晋、贝勒、格格,都叫到先庙克!在文宗灵前焚一道表!”——恭亲王牛屄啊! |
|
“倾国倾城”加上李翰祥的大名乍听容易让人误以为是一部制作精良大牌云集的风月片,么想到是宫闱历史戏,亦是李氏第一部清宫戏,美术场景的华丽在记忆中觉得超出了垂帘和火烧,香港导演的魅力就在于能在狭小的棚里制造奇迹与幻觉,当在故宫实景拍摄时,反倒凸显不出李翰祥这个独特的长处了。卢燕赞极! |
|
棚拍也能如此良心,好多精致的小玩意!當初那麼好,後來為什麼捨得分開?小寇子和光緒是心中最理想的小寶和康熙模样,皇上居然要好言哄著求太監,樂死我了,整個後宮佳麗加起來都沒有一個小太監忠心可愛!尊和龙演得极好,好感動。不得不說李大黑拍著拍著也被灌迷汤似的給來做配的阿尊狂加戲,丧心病狂 |
|
倾国倾城的两位哥哥 |
|
1.悲惨的历史背后,都有可笑的因由;2.华丽的布景,金马最佳美术设计名副其实;3.可笑的剧情,硬生生拍出了TVB婆媳剧的古装质感,当喜剧片看可还行;4.姜大卫饰演的小太监寇连材俨然是光绪帝(狄龙)思社稷、怒不争的内在一面的具现化,可惜这或许只是导演的理想化。此外寇连材这个角色的设计呈现,看着着实让人尴尬,没有任何铺垫,不知太后为何疼他,一个小太监可以随意插嘴太后与皇上的对话,简直可笑,完全删去并无不可。 |
|
倾国倾城的是谁?一对痴。狄姜有毒,李风月也没把持住。我以前只道龙哥不易,如今才知阿尊亦不易。只能说是命数。 |
|
恭亲王凭文帝咸丰托孤遗诏怒斥慈禧太后滥权辱帝一节,可谓通片叙事高潮情绪也最为饱满!李翰祥肯定将其视作自家得意手笔保留曲目以至八零年代自己的另部晚清宫斗作品一代妖后中再度推出。不过凭诏训禧之人已从恭亲王变成了东宫太后慈安。陈烨与郝履仁演得都很好。那一刻他俩仿佛灵魂附体,角色演技双双喧宾盖主! |
|
对于李鸿章和翁同龢的刻画比国内大多数影视剧都客观得多。《戏王之王》里因为拍倾国倾城而导致兄弟反目,原来说得是这一段。姜大卫的确抢戏得太厉害,难怪狄龙要跟他翻脸。ATV也真够牛的,当事人大部分都还活着,就敢这么直接把人家的事编排成电视剧,连名字都不换的…… |
|
资料馆2014.2.19.7pm “你做了多么可怜的一个皇上呀”,以从整体到细节的仪式感,营造了江山社稷天下国家,将观众想象中的近代史召唤了出来。而寇连材、这个历史中不可能存在的人物(皇帝不急太监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代表着观众,回到了那个历史现场,为不能开口的我们开口、说出那些后见之明。 |
|
8,好的,基本是李翰祥历史宫闱片最佳,在香港这种小地方,室内置景能做到这种还原程度已然非常了得。对历史掌故和野史戏说之间尺度的把控较老李后来北上那些更为妥帖一些,不像一代妖后,戏说已经没边了。李翰祥非常擅于用内廷斗争戏来反应外廷时事,宫廷里的颓唐和腐朽已经足够暗示宫廷外清廷的大厦将倾、风雨飘摇的局势。日本人都打到天津城下了,慈禧还在那装傻,让光绪演戏,那种权倾朝野、不可一世的大家长作风表现得尤为明显。电影结尾寇连材死谏这事查了一下还确有其事,老李这功课做的不错,但也确实有给姜大卫加戏的嫌疑。纠结于电影的史实错误和考据问题,我觉得大可不必,毕竟电影不是真历史,能把那种状态表现出来就足够优秀了。 |
|
其实狄龙和姜大卫挺配的。 |
|
最后牵手作。小姜原声出镜,这时候都快30了还这么可爱。全员演技炸裂,时不时就入戏了,憋屈的龙,忠心可爱的尊,不怒自威的慈禧,金马影后实至名归,看得牙咬咬,这大清不亡,天理不容。就是李导的戏份安排确实不太当。 |
|
这片该叫慈禧和她的太监们。。既然李翰祥这样喜欢阿尊就不该给龙尊这样的戏,明明是皇宫戏生生把一个三年级小太监拔到国家大事的高度上,特别不妥,一个小p太监这么多话在宫里早死了800回了,没点能耐还以为人人都能当韦爵爷?狄龙的风头并没有被压住,他演的角色就是个憋屈的人,这样演已经很不错了。 |
|
李翰祥在每一段时期的作品风格非常明显,从台湾回香港后,《倾国倾城》是李翰祥执导的第一部大型宫闱电影,此片也是李氏代表作之一。电影细节考究,厚重感十足,拍出了清末大厦将倾未倾之际宫廷内部的衰朽。卢燕扮演的慈禧十分贴切,肢体动作与眼神语态都将这个权势鼎盛时期的女人刻画得生动,凭这部电影拿了金马影后算是实至名归。狄龙与姜大卫一君一仆的表现也十分抢眼,为昏昏沉沉的清宫里的一抹亮色。 |
|
这片誉也在拍得早,弹也在拍得早。喜欢卢燕京腔和摄影棚小情调的就赞誉有加,我看就非常一般。由于75年的,人物脸谱化和宫苑想象化就算了,但情节细节的刺还真不少。李莲英扇风挑拨的生硬、寇连材硬顶皇上的唐突,说得孝钦无脑、德宗无能也太过了。看在老片面上,给三分吧。 |
|
小姜演小太监也太活波可爱了!龙哥的皇帝要罚他那里简直不能不污,可惜光绪是软脚蟹,所以心爱的小太监最后还是要被砍。 |
|
姜大卫的寇连财演得太好了 真感动~~ |
|
邵氏公司少有的剧情佳片,台词本子很扎实,表演也可圈可点。李翰祥传统历史放入港片语境毫无违和,片中他对大时代、宫闱片的把握十分精准。取材于历史上的慈禧乱政,展现了光绪、李鸿章、翁同龢等历史人物。忠烈太监寇连材结尾慷慨陈词,是姜大卫文戏演出最成功的一次。恭亲王怒斥慈溪也掷地有声 |
|
卢燕演得大好!李莲英也好!不过感觉不少细节都挺扯蛋的……… |
|
宫里就寇小宝一个正常人 |
|
这片讲的就是皇帝如何以美貌策反卧底小太监的故事……导演你让姜大卫去卧狄龙的底,你这是白给啊。剧情简直看到我内伤,我觉得小寇子其实知道皇帝怎么做能对自己更有利的,比如他撮合皇帝皇后,比如看见皇帝训斥李莲英会担心,比如提示皇帝应该选李大姐,比如查起居注看到珍妃专宠会着急,小寇子其实完全知道皇帝这个时候应该讨好太后韬光养晦……但他也不想勉强皇帝让他不开心。你只要选择你要走的路,如果路难走那我就用命来帮你写一个条陈 |
|
虽然搭的棚景,却自有一番精巧的格调;逼宫那场戏最佳,霸道的、懦弱的、忠的、奸的……卢燕的慈禧演得太好了。姜大卫的小太监更像个符号——道尽众人的敢怒不敢言,但角色本身的存在的确“莫名其妙”。都说这部姜大卫抢尽了狄龙的风头,可我却觉得狄龙演得很好,那怯懦的空有贵气却可怜的少年皇帝。P.S.戏里望着对方就从眼睛里笑出了花的两个人,因“抢戏”而决裂,实在很难埋单。狄姜虽然没能演成《鹿鼎记》,却碾压了康熙和小宝的所有cp。 |
|
7/10。高低错落、奢侈辉煌的布景设计展现出对皇宫和权力的想象,开头用全景镜头营造出朝臣上朝的威仪感,随后视点遭遇光绪皇帝,采用大广角叠加仰拍手法,将光绪放置在高耸的宫殿上,通过庞大宫殿与渺小个体(光绪)的悬殊对比,寓言化地昭示人物处境:迟暮的慈禧大权在握色厉内荏,光绪渴望变革却胆怯游移,小太监朝夕相伴却实则卧底眼线,最后舍命上书,彼此之间关系盘根交错。正当光绪在殿上质问李莲英贪污收受礼物时,慈禧与众多嫔妃徐徐走出,在光绪身后的台阶上一众排开,形成强势的威压,作为母亲的慈禧,对子辈的教导有不容反驳的绝对权威,从而使光绪、珍妃等悲剧人物被压抑在家庭的伦理秩序背后,噤若寒蝉。有一场宫廷大宴的戏,点缀着车载斗量的瓷器珍宝,与列强叩境的宏观背景形成了对历史的认知:国难当头,朝政却依然内斗,实在可悲可叹。 |
|
李翰祥这部拍得跟张彻似的,28岁的狄龙演20岁的光绪,27岁的姜大卫演17岁的小太监,一副小受样,本是被派到狄龙身边卧底的,莫名其妙就倒向狄龙了,还能怎么解释?只能是基呗,片尾李翰祥还给姜大卫来了段独角戏,声泪俱下的勾你心碎。讲甲午战争期间,慈禧一步步褫夺光绪权力的过程,中间还有陷害珍妃、老年鬼子六欲制衡慈禧种种插曲,但总得来说营造的近乎儿戏,政治斗争在本片成了一种强词夺理的语言游戏,狄龙和珍妃一干人像些大傻子一样口不能辩,自然处处吃亏(张彻的《新独臂刀》等片里面狄姜也是情商塌陷的弱智形象,这片肯定是李翰祥致敬义弟了)。李莲英的台词和表演都很好,活脱脱一个狡诈文盲,李翰祥写正角反倒没这么亮眼的表现,其实设定狄龙青葱、愚蠢问题不大,因为光绪确实有可能如此,但过度和刻意地营造基味坏了电影节奏 |
|
李翰祥还是很厉害,他拍的不是男人中的男人,女人中的女人,所以他不拍宫廷里的好汉不吃眼前亏,反而拍的是满朝文武,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还不如一个太监中的男子汉、大丈夫。瀛台泣血中又让慈禧见谭嗣同,一问一答,把二十四孝和孔孟的仁智勇划分得清清楚楚。李翰祥的柔中带刚表现在大丈夫不是想当然,若是喊成一句口号只怕迟早要露馅,到那时连女人都瞧不起,死都不愿意和你死在一起,正是你死你的,我死我的。 |
|
还以为要演绎光绪跟珍妃的爱情,结果重点是慈禧,卢燕演得是好,让人恨得牙痒痒,就看她如何专断跋扈、思想狭隘、把天下拱手相送,这个意义上,确确实实是倾•国•倾•城。香港电影一般都是野史做身,但看着片子还是忍不住唏嘘,李莲英可恨,比不上慈禧该死,可满清入关就注定了中华的劫数! |
|
8.4 张彻靠武指,李翰祥靠美指。看似正经,却还是说书人的姿态,恭亲王吼完小太监哭,好似一场大戏精彩纷呈。 |
|
邵氏+李翰祥的组合以小品见长,连不成线,乍看没什么惊艳,但一来一回一字一句,是真的有意思,比如说连材在慈禧的寿宴上大声疾呼,皇帝的新衣呀!【ps:感受到狄龙和姜大卫这对荧幕情侣的威力了,还有卢燕的民国京音真好听啊,比现在那种流里流气的北京话好听多了,另,京音里去念“ke”,难道雅音都是这个念法吗?南京话也是这么念的。】 |
|
男人之间的友谊决裂有两种情况。一是为了女人,比如窦唯离开黑豹,二是道不同不相为谋,比如岗山散将。说什么抢戏,说什么小人离间,都不足以造成两人几十年不相往来。至于后面的张彻葬礼事件等等,则是狄龙单方面的问题了 |
|
群戏精彩,细节精致。倾国倾城今绝响,世间再无李翰祥。 |
|
佳作,差一点就成了杰作,想给五星。《走向共和》到马关条约部分都被李翰祥用这一部电影表现出来了,虽有演义成分,但一招一式,无论台词、布景、美术、人物,都十分起范儿。倾是倾覆,倾国又倾城,可叹“奈掣肘何”!李翰祥是清宫戏大师,无出其右。我国每次选择,大boss都选了最自私的。 |
|
三个主要演员选的都很好 卢燕 狄龙 姜大卫 尤其是姜大卫的小太监 和皇帝人骑马 还有相视一笑那段 沃德妈 也太可爱了 服化道看的出是那个年代的顶级了 尤其是慈禧过生日那段 每个人的衣服都华美的不像话 |
|
那些个频繁的推拉镜头吆。 |
|
多出来的二十多分钟都是加给囧了吧,李大黑子真是毫无节操可言,虽然囧演得很好,但包子这个角色其实也蛮不错的,故意走路都驼着背,几场“哭戏”还是拿捏得挺好的。 |
|
看了一肚子气,倒是很有中国现实特色。非常能理解慈禧这个费心劳力内外操持的主儿,但遇到这种独裁专治的家长制做派,还是要乱棍打死的。 |
|
堂堂中国空无人,太监出来进死谏。皇爸爸,国要亡了! |
|
3.5.很矛盾的一部戏,虽则气象万千却是话本的拍法;马关条约前后国之将倾,结尾却扣在了一个小太监之死上。众星云集,大家演得都极好,抢戏的不是尊,而是戏外的八卦。 |
|
演员演技全程在线,卢燕演技炸裂,当然红薇的配音也功不可没。已经感受到导演给姜大卫疯狂加戏了。姜大卫前半段太可爱了,后半段忧国忧民啊!更衬现实历史的残酷。 |
|
卢燕真是把慈禧这个心理变态的老婊子演得入木三分让人忍不住想抽她嘴巴子直接打死!!把去读成ke话讲起来莫名的有味道!!啊,狄龙和姜大卫,这最后的甜蜜啊让人沉醉!!107分钟不完整版本的怨念! |
|
3.5;置景漂亮,细节方面的考究有古意(这才是有古味的古装片),不考据剧情的话,群戏算是相当精彩,各种冲突场面拍得很抓人,小姜无疑是最吸睛的一个,狄姜cp的化学反应的确醉人。 |
|
要换乘鹿鼎记的剧本还行,慈禧和光绪这么拍就是完全瞎拍了。 |
|
看得太投入了,所以看完后很郁闷。阿尊真的是来跨刀的么?怎么感觉他才是主角。怪不得这片子别名一代烈宦寇连材了。。。卢燕演的真好,这个慈禧真是又威严又可恶;狄龙演文戏确实比武戏细腻很多;阿尊的小太监太可爱了!除去几处衔接不畅,片子整体真的很好! |
|
看了朱家溍订正《倾国倾城》史实错误,才发现漏洞百出。不过李翰祥本来也只是戏说这段历史,电影的情节推动、人物表现、服装场景都是一流的,丧权辱国的这段历史,每每在史书上读着都潸然泪下。恭亲王凭文帝咸丰托孤遗诏怒斥慈禧太后滥权辱帝和小太监寇连材视死如归上谏将全片推向高潮,卢燕的慈禧喜怒不形于色,刻画得入木三分。最后痛惜狄姜二人此片之后再无亲密合作对手戏。 |
|
都说邵氏擅长娱乐扯淡 可玩些严肃东西就是一座巅峰 演技之精湛 台词之考究 美术之华丽 李翰祥这部清末宫廷演义恐怕在同类型电影中难有人能出其右 |
|
什么叫演技?这才叫演技。全片中卢燕扮演的慈禧同恭亲王奕的那段对手戏精彩绝伦——真正把慈禧的狠辣和老王爷的痛心演了出来。1975年,大陆在搞文革,可是人家那边却拍出了这么一部华丽至极的宫廷剧……有兴趣的一定该找来看看,卢燕的慈禧同刘晓庆的慈禧虽然风格不同,但绝对是同样经典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