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你知道他是千亿美金对冲基金Bridgewater老板Ray Dalio长子。毕业于NYU Tisch Scool of Arts。 患有Bipolar Disorder;你大概会更认真的观看这部电影;的确是太多的爱情、生活琐事,第三视角;但是第一视角太少了,好可惜。。试图讲个好故事,却丢失了最深的内核,那与众不同的内核 |
|
这个片没有得过这种病的人看了肯定以为导演吃错了药,但经历过的人们可能会看得泪流满面。从巴黎回上海的飞机上认真看完了该片,觉得导演可能和这种症候群有过深入的接触才能有这般深刻的思考。 |
|
Ray Dalio之子保罗制片,为双相障碍患者争取理解、指明方向 |
|
@ MU587。 飞机上为什么会有这么冷门生僻的电影… |
|
两个躁郁症的爱情故事。一向觉得,精神病是处于最极端最癫狂的边缘人群,他们能体会到的情绪情感都是一般人无法体会的,无论是痛苦还是幸福,都更炙热更深刻。 |
|
一看就知道导演一定得过双向,去找那本书。谢谢时间 |
|
惊呆!为什么导演和编剧这么懂,就像他们自己就是BP一样!!!一查,还真是BP哈哈哈。而且是达利欧儿子!居然还邀请到《躁郁之心》作者Dr. 凯•雷德菲尔德•杰米森本尊出演,这才叫BP科普片!!!(正常人看了肯定会吐槽)第一部分挺有趣的,结尾扎心又现实(我们这种人还是不该拥有爱情婚姻新生命 |
|
刚看完这个电影,附带对原书作者访谈。看完了我赶紧看两集奇葩说缓和一下心情... |
|
最后拉出多长的作家画家名单也挽救不了这场单薄的演绎和情感。中间一段时间觉得这简直是三岛由纪夫《美しい星》的美版,只是多了纯真少了讽刺。 |
|
病了就要吃药呀哥们儿
①月亮在吸引我们,当我们的头脑全部被点亮,我们就会超脱这个世界
②梵高正是在犯病之下才创作出的星夜,你不会认为一个正常人能从窗外看到这样的景象吧!现在你还觉得给我吃药是正确的吗?
③医生说,过一段时间你就可以感受到正常的情感
④from you and I to a child
⑤are we a mistake?
⑥日月在空中并列,光辉交织彼此照亮。越靠近彼此光亮越耀眼,我们内心的火焰愈加狂野。追逐荏苒的时光,留下我们的脚印,朝着地球毕生的美丽前进。一刹那他触碰我们的脚只留下一堆灰烬,直到每寸土地都无法站立,我们无处可逃
⑦我们可以回头清晰的看着书皮,给他一个我们没有勇气书写的结局。虽以覆水难收,撕毁的页码无法补救。我承认我还是会想起我们的小王子。 |
|
杰作 |
|
这电影我没看过,导演是桥水基金创始人达利欧的儿子保罗,他有双相障碍(抑郁症+躁郁症),曾经砸了酒店前台计算机入狱,被狱警暴打,后自我治疗,康复。结了婚,生了两个孩子,生活幸福。 |
|
well,優酷總是很神奇的有這種少人看的片。 |
|
我从达里欧《原则》这本书找过来的哈哈 |
|
哈哈 确实是像拍给病人的片子 老是有人不能理解男主为什么觉得自己牛逼 双相也分好多种 男主是重躁 所以一直这样生活不难理解 挺真实的 两双相确实不能在一块 发病了谁也顾不上谁 男主打人那段也很真实 有的时候控制不了情绪的时候确实会有暴力倾向 所作所为所想所表达 都是有双相的影子在 这很难得 用这样的方式拍了一部片子 |
|
月亮吸引世间的水,潮汐形成,人体大部分成分是水,生物钟随月亮转。太阳反射到月亮上的光越充盈,人越癫狂。luna否认自己是地球人,他很幸运,找到了一个和他一起疯的人,另一个躁郁女孩,他们的默契不止在于不吃药。“正常人”认为两个“患者”在一起会更癫狂,luna说他们无法理解那种强烈需要彼此的关系。女孩说他们是唯一了解彼此的人。他们接吻的次数实在太多了。这是躁郁症导演的一次自我宣泄吧,也是他拍的唯一一部,我想拍完他的病应该好了一大半,因为他收住了,结局符合现实逻辑。牵涉到下一代,女生理智得多,打掉了孩子。两个躁郁者结尾还是分开了,女孩选择了正常人。luna呢,应该继续拥抱他的癫狂吧。火焰在书里永不熄灭就好。导演老拿梵高和小王子说事,有点没劲。鉴于他真得过病,又有说服力了。吃药不吃药确实很有争议。 |
|
很写实,喜欢小王子的比喻 |
|
主角不是抑郁症,这是双相情感障碍。 |
|
结局有点意难平,不过挺真实的 |
|
很能引发思考的一部片子。在这个星球上,大概有那么一部分天赋永远只能是他人眼中的病。而且,臭味相投也是很美的爱情的模样~ |
|
有这样的父母还考虑生小孩啊 |
|
我们能理解这部影片,却不能忍受这部影片,就像我们对待躁郁症一样。 |
|
真精神病也要谈恋爱,男女主演技是真的好。原生家庭的苦难会继承给孩子啊 |
|
看到不只有我一个人在飞机上点开这部莫名其妙的电影,我就放心了。 |
|
在痛苦中相拥,却在习惯里分别。 |
|
表达的内容不够完整,有点草草收尾的感觉。不过里面的场景配置很舒服。不过把燥郁症强行与艺术家天赋挂钩,有种很刻意的感觉…… |
|
从性别的视角看,为什么是女性先抑制自己再帮助男性(之前看过的乌云好像也是这样)。躁狂的抑郁似乎被描述成没有激情,而有激情的那一面总是得到最多的关注,有谁关注另一面的失落么。有关正常的感情范围的讨论很喜欢,如果体会过癫狂,那怎么样才算是平常呢?配乐超美。 |
|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勝在真實。 |
|
作者是《原则》的儿子之一,曾患有躁郁症。他母亲是西班牙人。
女配是《法律与秩序特殊受害者》第十一季的检察官。 |
|
情绪稳定,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如果能平心静气,我自然懂你眼中风景。 |
|
简介写的那么好 剧情这么渣,男主不像躁郁症 更像重度中二病,看到短评有两个都在飞机上看了这部电影,厦航真是害人不浅 |
|
我要骂人了(为什么这都21世纪了还在消费梵高消费精神疾病消费……小王子?!什么都敢拿亲身经历当挡箭牌可那也挡不住你蠢啊,下次写剧本前麻烦记着吃药啊导演… |
|
我擦太巧了,那位MU587的,不会是同一天吧? |
|
很多人不清楚躁郁症是一种什么病。它是时而躁狂时而抑郁间歇性发作的一种精神疾病,患者的精神状态从高峰到低谷,从低谷到高峰。有人从字面意思上误解“躁狂”是脾气暴躁甚至有暴力倾向,其实这是误读,躁狂只是过于亢奋、精力旺盛而已。做为一个过来人表示,这部电影还是有些夸大的成分,也可能是我并没有到过最严重的情况吧。 |
|
对于疾病本身的描写不如《一念无明》和《只有爱能让我生存》,更多着墨的是爱情,是历经现实考验而败下阵来的爱情。躁郁有两个世界,电影只表现出来躁狂的那一面,而抑郁的一面更加黏着、沉重、让人生恨。电影涉及了一个道德问题,何为“正常”?难道它就如此不可置疑地有着不可变通的标准吗?我们该以怎样的方式帮助“精神障碍”的人同时保持尊重呢?就是那句话:他们是“ERROR”吗? |
|
106.25 |
|
挺不错,了解bipolar |
|
I can see that artists spent a lot of work on this piece. |
|
好几个情节看得不自觉地哭了. It's so depressing, it's so sad, but it's really good. |
|
感同身受 |
|
若你的爱如火焰,那么我们终将在炙热中化做缥缈散去,唯留下一地干枯的灰烬 |
|
不是放弃,是做最好的决策,暴燥是恐惧在驱使 |
|
6.9 男女主如何应对躁郁症是主要冲突所在,但第二幕中这个冲突被降低到是否要吃药的问题上,放佛单靠药物就能够解决冲突,缺乏药物之外对于角色自身挣扎的描写,而它又在描写主角心理与他们间的爱情上拿捏得很对,使得它更多的像是对生活历程缺乏深度的呈现,这是很多自身经历改编的电影都会遇到的问题 |
|
双相情感障碍,难以自控。 |
|
作为疾病相关和学习资料,感受和状态都还是很不错的 |
|
郁躁症应该是什么样? |
|
了解下躁郁症患者,要终归普通正常啊 |
|
抑郁,是无法感受更多;焦虑,是感受得过多。内心的斗争,永远没有胜负。 |
|
爱🐷 |
|
Paul 是桥水基金创始人 Dalio 的儿子. Paul患有双相障碍. 这是Paul痊愈后为了帮助双相障碍的人群拍摄的电影. 在Dali的 著作<原则> 中看到对这部片子的描述. 这里的场景是真实存在于 Paul和他父亲Dalio的生活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