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新电影将从《米花之味》开始。 |
|
无论表现边陲少数民族之地,还是所谓留守儿童议题,影片都显得云淡风轻,心不在焉。被稀释淡化过的野心,令画面与节奏耳目一新。面对结尾的上古洞穴和壁画暗影,影迷总是热衷于按图索骥,认为导演偷师现学了谁谁谁,却从没有想过,这是不是在中国电影的疆域里,挖掘出一道全新的,打通地下的光亮路径 |
|
通往石佛的栏杆,长得瘦才能进来;进入神庙的石阶,脱了鞋才能上来;供奉神明的溶洞,交了钱才能入内。而一个久别的村寨,需要怎样的条件才可归来?女儿说她离了婚就冲自己撒气,邻居说她挣了不干净的钱,大城市里没有她的一席之地,回到故乡竟也是闯入者。这份游离飘荡,如变味的米花,都是寂寞滋味。 |
|
自然,狡黠,沁心,观察力超凡。姿态不妥协也不激进,心境不恋旧也不崇新,所谓矛盾,就像溶洞里一个易拉罐让水滴发出不一样的声音,真是个令人惊喜的比喻。 |
|
明快的配乐、亮丽的色彩,用梦幻欢乐的基调去剖开中国的一处社会切面——无论是留守儿童现状,还是现代与传统、城市与农村的冲突与交融,都散落在鹏飞洋溢着灵动俏皮的情境氛围中,在有趣的细节和和散漫的关怀里,被轻盈地勾勒了出来。 |
|
她能接受她物质上的馈赠,她却很难走入她的内心世界,她躲在被窝里说,“还是听声音好了”,那时候,她们成了最熟悉陌生人。电影聚焦于城市与乡村,现代与传统以及两代人的隔阂这一现实生活,加以抖机灵般的情节让故事变得有趣不少,最后母女两人的舞蹈代表着和解。味道也和记忆一般,在后来慢慢变迁了 |
|
今年的标杆,红斑狼疮的小女孩如果能在病情恶化的过程中把魂魄逐渐转移给小女主人公,在结尾溶洞完成最后的和解,这样她的性格突然成熟也会显得更合理。导演在蔡明亮的背影下拍北野武式幽默,尴尬却不失风采。 |
|
清新...年度华语片第二惊喜! |
|
好惊喜的一部,在有限成本里几乎做到了最好。母女关系、宗教、城乡、少数民族,叙事量不少,外来人的介入关系也处理得俏皮巧妙。音乐加分。导演是蔡明亮的编剧和洪尚秀的助理,但影像风格似乎没受太多影响。 |
|
大人在经历,小孩在观察,以家之贫土为基础,瞥见外来者对原住民的思维侵略,构建出一个文化碰撞所产生的畸形国度,只是最终谣言四起的个体争斗被一场没有悲伤的死亡接替,野人的怒吼也不过罐头的哭泣。镜头总是对准英泽饰演的母亲一角,以其部分肢体来与去的舞动瓦解每个配角,带出个体创造的无限可能 |
|
城市与乡村的隔阂,现代与守旧的对立,科技与传统的冲突…尽在《那山、那女、那洞》。 |
|
导演还挺聪明了,提了很多诸如宗教、信仰、留守儿童和性别歧视等各种点,但他只选择了生活的横切面,做了一个立体的展示,不批判什么,不抨击什么,也不展开母女之间矛盾的主线,最后只是用血浓于水,用一场舞蹈结束了一切。不过导演对待留守儿童问题的态度,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具有争议的事情。 |
|
清新、克制、简洁,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却未做太多苦情、煽情的渲染,更多是对母女隔膜、感情疏离的日常生活侧写,在云南临沧中缅边境沧源县郁郁葱葱的初夏氛围里,民俗、宗教、教育各行其道,哪怕疾病死亡都不那么让人伤悲,只是那些早熟缺爱的孩子,纯净眼神里流露出无所谓的迷茫,让人有些揪心。 |
|
看前只听说导演体验了生活;看时觉得导演可能只接触了留守儿童的生活,外出回家的母亲一面还是纯靠自己“感悟”;看完交流,导演聊儿童的东西很顺,母亲的心理就明显卡壳。还是比较纠结这种体验式编剧的“不完整”,但整体剧本挺“讲究”的。配乐和电影营造出的空间感很棒。 |
|
蛮惊喜的一部电影。导演在云南的小寨子里住了一年创作剧本,电影也还原了本土的这份原汁原味。打工归来的母亲和留守在家的女儿,从疏离到亲密,情感的变化细腻而温柔。见到了主创,女主妹子特可爱,喜欢! |
|
新时代的民族电影。通过从城市返乡的单身母亲回到留守儿童身边,表达现代社会正在慢慢深入少数民族的主题,母女关系成为这两种环境之间的尴尬写照。编导并没有特意表达他们的表象,而是含蓄地通过生活细节来达到想要表达的主题,结尾回归原始的舞蹈更是点睛之笔。 |
|
留守儿童一线比笨鸟处理高明许多,野性洒脱幽默,孩子嘴里听到“我们是留守儿童啊”“这里已经被汉化了,但是他们穿的也不是汉服也被西化了”这样的言辞还是惊疑如此早熟。飞机滑翔,米酒米花变味,外来文化和本土民族的对视而不对抗。色彩风格自成一派,叙事还是破碎化,最后溶洞戏十分蔡明亮,加一星 |
|
开始有点难以进入状态,轻松简单的淡淡的旁观,很多事情不用说得太清楚,详略处理得好,有灵气,配乐和音效超级棒。p.s 还蛮喜欢这个小镇的,和导演说话的感觉就像在和这个舒服的地方聊天。 |
|
讲的内容有点多,在叙事上就显得零散了,但还是能首尾呼应。写实风格的拍摄,也使得人物情感略缺乏镜头张力。这种性质的电影,很多时候都是记录了某些变化中的地区历史,也是拍一部少一部。 |
|
一流配乐,二流故事,三流摄影,四流表演,五流剧本。表现边疆景物很有质感,表现宗教生活虽然只是泛泛,但现在已属难得,居然还拍了山神上身。女主和女儿的云南话说得半文半白,很别扭,说得最生活化的的老爸和老婆婆一听就不是本地人。画面色彩饱和过分,镜头只有夜探女儿和佛寺寻女两场有点味道。 |
|
清新空灵,提及问题但并不激烈。更没想到这个片子的拍摄与自己有那么一些关系 |
|
感觉像学生习作,生涩、混乱,想表达的很多,但驾驭不了,所以也很难打动人 |
|
运营团队窃了整个宣发模式? |
|
被片头迷住足足5分钟。难得一部有故事(留守儿童、民族与宗教、女性生存…)又有美感(云南风光、少数民族风情)的原生态电影,只是画面感稍显不够精致。 |
|
涉及宗教、信仰、留守儿童等各种社会问题,但并未深入探讨,不批评只轻盈带过。 |
|
鼓励五星。惊喜之作,年度十佳应该是没跑了,近年来难得言之有物的作者电影,充满东南亚风情,女主和女二皆佳。这么久石让的配乐果然是日本人写出来的。别说还真有点小津+阿巴斯的意思,有几组很神的镜头,导演应该是得到了天启。茶杯里的风暴于神前起舞后化解,背后留下了丰富的解读空间。 |
|
对个体的刻画呈聚焦状,对群像的描述呈发散状,素材的组合略显刻意。一切问题既是无解的,也是迎刃而解的。 |
|
妈妈这个演员很出戏,双胞胎段子和切巧克力段子用得十分影响观感,探讨浮于表面,外来视角很隔阂。除了音乐之外,没什么好的。导演太生涩了,没有气质。若有什么动人之处,只有这一句:来都来了,在哪儿跳,佛祖都能看到。结尾舞蹈写意一些,用壁上之影展现或许更好。 |
|
C / 观感很舒适。民族元素的融入十分自然,导演也有较长时间的体验式创作过程。女主角语言肢体的表演除了角色必要之外,几乎看不出外地人的痕迹。生活化的笑料幽默感很足。平淡地呈现成长、生死、宗教以及其他社会问题,呈现的方式也尽量贴近这片土地的真实。结尾的神来之笔拖长了反而过度。 |
|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国产电影只要选题讨巧拍的再烂也有人洗
22如此米花之味更甚
整片没有故事,完全是导演在云南游玩碰到事情的复刻回忆纪念,自我意淫愉悦之作
请了nb的后期 nb的摄影 nb的配乐 来充分暴露自己的愚蠢
导演真乃神人 |
|
谈不上什么新道路新电影,
不过是日本台湾传过来的新模版,
每一帧都配乐优美构图精美追求唯美,
换上民族服就是民族舞,
城里人就喜欢这些。
虽然调色过度,
但也直面问题——
变了味的米酒,
感染了红斑狼疮的土地。
提出的解决之道,
是穿过窄门,
在原始溶洞里对着天生石佛婆娑起舞,
或煞有介事绕过山神的虚无白马。
可叫魂冶不了病,
寺庙都连上了wifi,
拿起来玩的手机放不下,
全程保持假笑的脸终会僵硬 |
|
3.5;以留守儿童为镜折射社会诸多现状,母女情感的冰释融合只是诸多问题中冰山一角,细节还原度高,色彩明艳,台词趣致;保留些许族群公社生活方式,依然对神明存有敬畏之心,然而外部物质世界的渗入对其的冲击已不可挡;岩洞共舞美妙,一切喧嚣在两亿年前的石壁面前渺如尘烟,生活总要继续。 |
|
平实鲜艳的生活流,却仍然融合了许多时事议题--慈善、商业化、留守儿童还有城乡差距。某些公众号文章拿来类比颁奖季的《弗罗里达乐园》竟然一点也不讨厌这个提法;妈妈的演员竟然是香港籍,除去口音上有点出戏,mix了“余男+王珞丹+韩雪”的长相,在车上那场泪流的戏不经意打动了,还是厉害了~ |
|
#11th FIRST# 怎么看都是当地政府定制剧……原来是社工定制剧。 |
|
米花之味是团圆之味,孔雀之舞是陪伴之舞,石佛之像是敬畏之像。导演鹏飞用幽默诙谐的笔调描绘一场母亲与女儿的和解,科技与传统的碰撞,灵动且妙趣横生,接地气又充满异域风情。 |
|
@影城 加班错过电博场。开始觉得线有点散,讲述留守儿童和母女关系开始渐入佳境。舞蹈很棒!基调轻松明快。 |
|
略显生涩,无论故事,还是镜头,都不动人。 |
|
对于这个影展上的电影,已经是满分了。 |
|
3.5。看到母女一起炸锅巴的时候,留守儿童的回忆猝不及防的冲上心来,突然哭了出来……回归生活,但是没有脱离生活,智能手机和WiFi也与时俱进,神婆说米花之味已经变了,小伙伴死亡你先死吧,大人要先祭祀跳舞。 |
|
这调色调得已经严重失真了,接近摄影老法师…红斑狼疮的设定缺少必要铺垫,导致整个故事虽然是靠影像自然转折,但仍然免不了有点硬。现代化主题表现得不错,但并不新鲜(塔洛),缺乏像北方一片苍茫那样更加丰富的层次。比较难得的是情感在流动,还有意外的幽默感。 |
|
总不喜欢这种缺失细节 砍掉旁枝 只剩一条笔直主杆直达目的地的 生怕你看不懂的 叙事方法。有亮点,结尾音乐不错,环境音不知道为什么有断点。感觉拍摄技术不大成熟。 |
|
也许是一部被低估的影片。留守儿童的缺爱,母女之间的隔阂,要多久才能弥补回来?米花轻盈,诉说着中国众多乡村间的尴尬和无奈。溶洞一舞,是母女间情感的弥合,而那些永远盼不到父母归来的孩子,又要魂归何处? |
|
60/100 摄影把云南大寨那种明媚的感觉拍出来了(制作部门几乎是全台湾阵容),如果将米花之味看成一部反思资源分配不均问题的电影,它的故事则显得主旨分散和缺乏针砭时弊的态度。但如果把它看成仅仅志在刻画一个云南少数民族家庭的故事,则不乏趣味以及艺术感。 |
|
7.8 魔术是一瞬间的惊喜,舞蹈是一时段的沉迷。最后倒向了神的崇拜,原始信仰的回归消除了城乡异化、亲情疏远,却突然让留守儿童、迷信遗留、性别歧视都变成不成问题的问题,但恐怕意也不在此些吧,反而一切归给明快底色与朴实情感。 |
|
女主气质很好,小孩表演很差。想表达封建迷信害死人?(导演否认)留守儿童缺父母没教养偷东西?最后在石头(佛)前一起尬舞一段就母女和解了?女孩就不再偷东西了?拍留守儿童《石头》比这好多了。映后导演尬聊结尾可能是在火星呀科幻呀,拍戏前夜拜山神呀,幕后班底如何强是xx大导御用呀,难忍退席 |
|
留守儿童、人际隔膜、风俗迷信这些元素都被涵盖在这两个小时中。以傣族村寨作为故事发生背景,切入点不落窠臼。关于留守儿童的情节自然而真实,关于母女关系的结尾也是如此温柔。结尾好像阿彼察邦,超喜欢! |
|
好久没看过这么舒服的国产片了,不煽情,不讲大道理,画面美配乐好听人物都很实在,并且还相当幽默,我们就来平平淡淡讲个普通人的小故事好不好?剧情有点散结尾有点突然,但是生活本来就没什么惊天动地的啊。可惜电影院一天就排1场,全场就4人看,可惜了…这么好的片子应该让多点人看到啊!! |
|
操他妈居然是抄的喷了 |
|
first惊喜,音乐音效,和镜头,小聪明,顽皮活泼。题材看上去略沉重,不过处理得举重若轻,温柔,不露声色的巧妙。 |
|
很难得没有按命题作文的套路来拍 平常却不平淡 感恩十八线影城的晚场排片 来回四十公里很值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