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错,在影片的前中后,我的菊花分别为剧情紧了三次。 |
|
这个片子虽然有的情节惊心动魄,画面也很美,但全程其实挺可笑的。看多了那种NASA在太空中的历险及太空科幻电影,如今看两个乘坐气球的人在天上往下扔土,在一个气球上上蹿下跳演杂耍是真的挺可笑的。特别是小雀斑在片中的角色简直是猪一样的队友,整个存在的作用就是烘托菲丽希缇·琼斯角色的伟大。但可笑的是,貌似真实事件里,根本都没有女性,是俩男的升天。他们的名字是 James Glaisher 和 Henry Coxwell 。 虽然我也很开心编导给予女性机会,把男变女,塑造了一个身材弱小但体力如牛般强大的女性角色,并且故意让男主在关键时刻整个晕过去,让女主抢走所有光彩,但还是觉得有点太刻意了。 |
|
在电影院看观感蛮好的,高空景致壮美,热气球独有的危险和挑战也挺抓人的,影片的长度跟热气球在空中停留的时间一致,是很好的一个呈现纬度。从前的科学家太猛太raw了。演得也不错。但是查了一下发现当年是两个男人上去的,既然是有所本,那最好照着历史事件来,不像虚构没关系。有点不是滋味。男性曾经抹杀女性对科学的贡献,现在反过来抹杀男性的贡献并不是正确的补偿方式。扣一星。 |
|
“万物理论”CP再次合体,讲的却是个热气球版的“地心引力”故事。感觉19世纪的人都太猛了,动辄以科学的名义玩儿命,毫无准备的就冲上三万英尺高空!Sigrid的片尾曲好听,蝴蝶风暴很美,恐高症(如我)以后还是不要看了… |
|
色彩画面都还不错,视觉方面肯定是给人印象深刻的。好几处场景都让人极其惊心动魄,特别是徒手攀气球那段一边吓得恐高,一边又为女主捏了一把汗。另外蝴蝶和星星那段给人有浪漫的感觉,还以为影片会借此把男女主的感情戏牵上,但最后却并没有,这点好评。除此之外,片子就没什么惊喜了。故事的简单,加上多次的闪回更让片子显得有点无聊乏味。整体而言,中规中矩。 |
|
“霍金夫妇”的天空大冒险...本片可与《搏击太空》、《登月第一人》组成“人类升空进击三部曲”,但这无疑是当中最惊心动魄的,什么防护都没有凭借一腔热血乘热气球玩命上升至当下民航机的飞行高度,最后连吊篮都扔了,热气球变降落伞...那个时代科学研究都是拿拼命换来的...本片也可与《云中行走》《徒手攀岩》组成“恐高症千万别看三部曲”,女主万米高空爬热气球那段实在太吓人。结尾Sigrid唱的Home to you瞬间爱了。 |
|
我相信埃迪·雷德梅恩在接下这个本子的时候,就笃定了要与导演汤姆·哈伯一起成就第一主角菲丽希缇·琼斯。整个故事的推进,很像是琼斯的《荒野猎人》探索,高度付出换来高效收益。高空热气球上的戏份棚拍,非常考验导演对光线和取景方式的判断,总体来讲处理得比较出色,雨雾霜气、蝶雪细流变化频繁。当然,地面对话的部分还是略多,如果比例调整一下,戏剧冲突效果会更佳。 |
|
剧本传统,完成得很工整,一定要在大银幕观看,可能剪辑想玩下花花结果插叙展现得一般。一开场会有Amazon很有钱的错觉,刚升空还有点绿幕感,随着海拔升高剧情逐渐紧张,斑菲的演技得以更好发挥,我喜欢高空氛围衬托下两人在热气球上的大段对手戏和Felicity单人解决危机的一段,太惊心动魄了——所以最大看点还是演技。 |
|
特别朴实古典的热气球冒险片,一男一女双主角的搭配,闪回穿插,最终以永恒的女性引我们飞升(……下降)做结。女主在热气球上的杂技表演,尤其是最后站了起来,堪比《徒手攀岩》的恐高症患者小心脏爆表。为了困倦中仍然发作的恐高,值得追加一星。 |
|
两个难兄难妹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平安落地,真是给他们捏把汗啊。女性角色真他妈强悍勇敢,小雀斑相比之下好没用啊。这故事告诉我们:关键时刻要相信女性!12.2@海南电影节第二部 |
|
Steven Price再次给一部高空灾难片配乐。高空热气球景色很壮观,高空灾难场景有还不错的奇观效果,其他都差强人意。剧本逻辑各种问题,整体看下来只能勉强理顺头绪。意识形态上有点对科学家怀有敌意,尽管是真实历史人物,但这位科学家在故事里recklessly各种实际问题都不考虑,一直在制造麻烦。另外片中人物英语姓Wren,而片中人物拿的有她名字的法语版明信片写的Rennes。这两个词在两种语言里有什么对应关系吗? |
|
Good o’ adventure flick. 气球上的几场戏拍的非常身临其境,几乎就是19世纪的「地心引力」(作曲还正好是Steven Price),而且据说不少都是高空实拍。既然女主整个角色都是虚构的,那还不如干脆把传记片的地面戏都给删掉呢。另外,作为同样是亚马逊出品的电影,总觉得这片是James Gray选剩下的片 |
|
五千米的蝴蝶,七千米的星星,一万一千米的气球顶……放到科幻小说的语境,这是一场对边界的探索,就像特德姜的许多小说的主题。我觉得这样的小说真的非常容易产生诗意。 |
|
恐高症爱好者的福音。尤其是女主的几场惊险戏份,惊心动魄啊!这也会更钦佩那个时代的冒险家们。而电影本身,就正常吧。 |
|
人类挑战风暴需要多大的勇气,人类挑战偏见需要多大的勇气,人类挑战自己的最愧疚与悔恨的事需要多大的勇气 |
|
大英帝国最后的倔强,片尾曲不错。不愧是Tom Harper,男女一定要平等,政治正确般无聊。完全按照工业套路展开的常规拍法,闭着眼睛都能预测到剧情走向,没死过几个挚爱亲朋,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pioneer。 |
|
剧本还是传统传记片的那套吧,不功不过。观感最好的部分,来自于热气球置于3万英尺高空的几场戏,拍得蛮惊险刺激的,有点太空科幻片的感觉,称得上高空爱好者的福音了。7分 |
|
很想知道从空中丢东西不怕砸到人吗?! |
|
3.5星,其实电影故事波澜不惊,甚至热气球之外的内容都算尿点,但就是很单纯的“好看”、养眼。热气球场面绝对美轮美奂,云层、蝴蝶、光晕效果很美,三次遇险惊心动魄,尤其是琼斯姐万米高空爬热气球的场面,大银幕效果绝对爽!话说当年菲丽希缇·琼斯在我心目中一直是扮演劳拉的第一人选,可惜落空了。但这次算是开眼了,身手真不错 女冒险家范儿,这个半虚构的角色(有角色原型,但没有参与该历史事件),引导了全片的看点,没演劳拉太可惜唉。 |
|
电影很中规中矩,但先驱者精神不灭 |
|
海南电影节开幕影片:科学双人组太强了,银幕契合度好评!人类对天空的向往,很大程度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影的惊险程度不亚于太空电影。 |
|
一个简单的小故事,就2个人物,2平方米的空间,共处了90分钟,却让我感受到对于科学的执着,对于热爱的坚持,对于过往爱情的追忆,对于新生的喜悦,小雀斑从不让我失望 |
|
莫文蔚的奇幻之旅~建议看片之前在手心和脚心垫点尿不湿什么的 |
|
热气球飞行家,天气预报员。高空热气球有几场戏,看得人惊心动魄。 |
|
我想它还是值得一场大银幕。尽管从剧作和导演层面看相对规整平实,但它仍有三个高光时刻值得记录:1、第一次遭遇暴风雨时,毫无经验的男主险些葬送了此次旅程,而女主告诉男主,穿过暴风雨最安全的办法,不是下降,而是上升UP(呼应主题);2、热气球升至5000多米时,蝶群忽然蹁跹而至(昆虫借助气流能比鸟类飞得更高),证明人类在自然面前仍旧是学徒;3、为让两人都活下去,女主在几乎不可能的情况下爬至热气球顶部,那一刻仿佛魂穿《荒野猎人》《地心引力》,只是凭借勇气突破极限的角色变成了女性,顿时让本片多了些女性主义色彩(从热气球摔下虚空的镜头非常震撼)。此外,第三幕里对男女主关系的处理深得我意,两人之间始终与爱情无关,是因为都怀抱着“让世界更接近星空”的信仰,他们并肩作战,一起向天际更深处而去。 |
|
热气球版[地心引力],节奏与配乐看的惊心动魄。喜欢这句话,“这不是机会,这是责任”。致敬所有改变了世界的科学家。 |
|
整体一般,类型片里的常规元素挺全的;仅靠特效让恐高的观众紧张一下,这样的做法到底会让人审美疲劳。 |
|
大概是Amazon命中无“爆”运,其实是故事振奋人心也足够在视觉上达到出色的电影,但却再次沦为旗下众多颁奖季“哑弹”的其中一枚。Amelia打破的性别藩篱与勇敢,James的古怪坚持却最终推动的大气层研究,两人的结伴是因为对天际探索的共同渴望与对危险的不惧。而除去因求生所分享的对视之外,并无意再安插任何很鸡肋的情感互动,也属于很值得肯定的做法。戏外关于虚构角色来插入真实故事的争议,以及涉及某种议题的小聪明显得有些拙劣,不过《隐藏人物》等一干电影也做过,还是从中汲取的能量更为重要吧。 |
|
感觉高度还是不够 |
|
我要飞得更高! |
|
相当浪漫,各种意义上的,可惜菲总和小雀斑都已婚,不然又是一对神仙眷侣 |
|
因为梦想,所以探索,因为探索,所以进步,致敬那些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总是勇于尝试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们。 |
|
“天空是开放的” |
|
探索精神太有魅力了,闪闪发光。片子很震撼,惊心动魄加上视觉享受,领略了对天空的向往、对未知的追寻,大美。 |
|
3.5 至少在“精致工整行货”的预期下,中后段影片的表现还是有超期的。尤其是中段“争执是否下降”引出来的之后几场戏,无论惊险场面带来的观赏性还是主题上的分离与凝聚再到演员的精确表演,都是力道逐渐递增的状态。对于这个天花板本身就已经被压得很低的题材,以及毫无个人特色的导演而言,看得出来大家都是尽力了,不容易... |
|
云上飞蝶,悬浮雪花,头顶掉鞋,缺氧冻残只为了更接近星空,科学冒险之浪漫;虽然刚升天时风暴到处乱飞一段有点过火了,但整体还算肉紧刺激,大银幕体验很加分;《Rogue One》之后就希望Felicity Jones能多演些女中豪杰,这部算做到了 |
|
导演剧本都没有太多惊喜,好处是出品有保障,雀斑小菲你们多合作啊! |
|
啊才发现是霍金夫妇的合作,啧啧,以及观感一般 |
|
非常精彩了,不要被7.2的豆瓣评分误导,不仅仅是场面非常美,Amelia 这个角色好让人惊喜,不仅不是花瓶,还可以说是这部电影真正的主角了。仔细想一下挺有意思的是,通常被设定了“遭遇打击-陷入颓废-被说服出山-力挽狂澜”这条路线的,都是男性角色,但这部中却是女性,还做到了足够可信。她和搭档 James 之间的交流和信任也都很真实,最后也不搞 fall in love 的老套,为以上这些都必须要加分。即使仍然是很模式化的故事,对于丰富模式的努力也非常值得赞美了! |
|
iMax20块钱不亏看全屏幕 |
|
有点冒险传记片套路(冒险壮举+不断闪回准备过程),但还是蛮好看的,尤其连件外套都没带就敢义无反顾上万米高空、那种为人类探索一小步比自己生命还重要的先驱者精神,放在19世纪英国背景下,令人很神驰。类似感觉在太空、航海的冒险片里也成立。原型人物的飞行高度记录保持了45年,相当于今天的民航高度。和恐高症同伴一起看云中行走、徒手攀岩和这部(而且是IMAX),看的过程手心全是汗。霍金CP真的好搭,这部里女主太勇猛了,虚构的女性角色保护男性,最后没强行爱情结局好评 |
|
这女人太强悍了,这男的上天之后就是癫狂和躺尸两种状态,不带上女人他必死无疑。蛮好看。Look up. The sky lies open. |
|
人类向星月走近的故事,再大的屏幕也装载不下,幸好看了IMAX,有几幕云也好,雪也好,蝶也好,都像是萦绕在身,但对恐高症而言,惊惧被放大的效果也很强烈。Amelia这名字承载了两个女飞行员的传奇,这次也更像是女性的独角戏,仿佛当初《万物理论》角色的倾斜有了弥补。救赎与抗衡是故事最核心的高光,只是《地心引力》珠玉在前,同类戏份都会令人先有联想。话说,当她九死一生回到篮子唤醒小雀斑时,意外地想到莫文蔚。三星半。 |
|
周六晚上,和平巨幕厅不到10个人,2020年的魔幻。原来蝴蝶能飞到7000多米高。 |
|
再见,小雀斑。 |
|
是想走奥斯卡命题作文路线,拍一部古装英伦文艺片,但这个剧本不太行,小雀斑到了五十多分钟才想起来自己有演技,亮点是重头戏都在女主角那里。本以为整部电影会发生在热气球上,结果电影很快开始闪回了,女主角答应和男主角登上热气球的几场戏,充分展示了类型片写作的套路顽疾,就算是简单的过场只要推一下,叙事节奏就必须粗暴的达到那个点,哪怕是直接用配乐顶上去,这也是我现在越来越不喜欢这类好莱坞电影的原因。内容高度同质化之后,看电影的情感体验变得越来越无聊。这部电影唯一的看点就是女主角爬到热气球顶部那场戏,恐高症慎入式的视觉奇观效果类似于囧瑟夫的那部《云中行走》,但为了一场能看的戏浪费一部电影的时间,搁在电影节期间就太不值了。 |
|
“the sky lies open.”/事件本身已足够伟大,过度煽情,硬塞主题,适得其反。/在我有限的观影当中,这类影片还得是八股文的神,罗伯特泽米吉斯拍得最好,比如《云中行走》就观感极佳。 |
|
从把狗用降落伞放下来开始 我就决定要给这个傻逼姐们打1星 |
|
这个电影的wiki里说历史上的这次真实升空里飞行高度打破了世界纪录达到11,887米(38,999英尺),感觉好扯啊,继续翻了Glaisher的wiki,说达到9,500~10,900米,Coxwell的wiki里则说是10,700~11,300米,一个数据赛一个高……但两位飞行员的wiki里有一个数据比较一致,即都提到他俩在8800米左右昏厥失去意识,而coxwell昏厥前打开了放气阀,打开气阀后气球还能继续升高?那10000米+高度的说法只能解释为Coxwell打开气阀前已经撑到了10000米+(而另一个缺氧这1000多米升高过程一直昏厥且没死),珠峰高度也就8800出头啊,已经是非人的环境,一战飞行员无供氧通常在20000英尺左右及以下飞行,二战飞机开放式座舱到20000英尺也要供氧了 |
|
又一次为了Eddie加星。
整体只有及格水平,匠气过重的同时问题也是很多。
故事线中规中矩,叙事手法也平平无奇,配角的功能性真的不要太明显。
剪辑有些地方真的挺难受的(甚至怀疑是不是没剪干净…),场景切换很硬。
摄影,有些镜头给得不太舒服,拍墓碑能别晃吗?
但是我觉得最要命的是台词,地面上那几段的舞台感太重了,平常人不是这么开口就是使命天空大地的orz(而且其实James一上来就拉Amelia让她带他上天也够突兀了…)
配乐可以
特效可以
演员非常可以!!!
其实要不是因为他俩的对手戏真的太有感觉了,这部片及不了格orz
感谢小雀斑再一次接了这种服道化满分但是其实要考演技拯救全片的本子or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