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个扯淡的一点:卓别林在一百年前就知道煽情的度,决不泛滥。看他饰演的角色和儿子的互动,踹来踹去,小偷小摸,真正底层父子的状态,无比真实。就这么点儿简单的意思,现在反而不敢拍。 |
|
第一部长片就这么完整、笑中带泪,卓别林才是真正的天才啊。前10分钟真是把我秒杀了。这种不用言语就能表达的快乐,现在真的是越来越少了 |
|
修复版画面质量超级棒!卓别林实在会拍悲剧,开头婴儿被多次转手和母亲纠结的奔走交叉剪辑,观众的情绪从此时刻被任意引导,悲喜交加。愚蠢凶恶的警察、不明所以的孤儿机构、峰回路转成为明星的母亲,都在显示着荒诞和作者本人的社会批判意识。直观感觉这个故事后来被抄过无数遍,张之亮的《流星语》不就是吗。 |
|
卓别林早期的喜剧影片都具有极强的社会批判效应,从这个方面说卓别林不仅仅是一位喜剧大师更是一位现实主义大师。他影片中的流浪汉夏洛尔总是生活在生活的最底层,和上流社会永远格格不入,却总保持着一颗乐观善良,乐于助人的赤子之心,苦中作乐却从不怨天尤人,难怪年纪越大看卓别林的电影越有感触。 |
|
结尾的梦境使电影的批判显得幼稚,所以还是叫孤儿流浪记吧。寻子遇仙记这名实在是哗众取宠、画蛇添足 |
|
1921年电影才诞生不到30年,就已经有吊威亚的技术了呢。大师塑造的角色都是把闪避技能点满,真的太好玩了。而大师之所以为大师就在于他真的足够悲天悯人,且并不避讳展现一些小人物上的缺点,又通过自己的绝对魅力消解这些缺点带来的负面影响,反而演化成可爱的成分,最终体现出足够高度的人文主义关怀,且始终带着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尖锐批判。梦境那段也算是神来之笔了,结尾给了圆满结局,只是按夏尔洛一贯倒霉悲催的运气来说,如果接着脑补下面的剧情,估计还是会很悲剧吧。最近公布的新生儿数量再次下降,当城市里的人为了培养下一代而努力挣扎,农村里的人则为拥有下一代而不断挣扎,我们作为人,请善待我们的后代。 |
|
四星半。令人心碎的不是的生活,而是那些被夺走的爱。 |
|
几个桥段,一个砸玻璃,一个修玻璃,嘿嘿,父子两演双簧维持生计,倒也是人间喜剧。1921,这片子快100年了。都是表达对底层小人物的同情、怜悯和尊重。卓别林是真正的人道主义大师,有种刻进骨子里的慈与爱。8.9 |
|
小朋友的幻想,结局没有升华,没有《城市之光》给我的感动那么多 |
|
而且好像不止一次。。。。地哭了。我最好的卓别林。 |
|
失去了亲人,却找到了天使.给社会下层人民梦幻般的力量,魔鬼的出现以及主角被警察带走等场景又给电影增加了一丝绝望的阴影。 喜融于悲,悲反衬喜;悲喜结合,恰到好处 |
|
以巴掌落空與快動作營造喜感,悲喜穿插扇動觀眾情緒,夢境反映現實更顯奇趣——電影的語彙與經典編排,在九十多年前就已建立。 |
|
生活一贫如洗,乐在其中;父子情深动人,苦尽甘来。 |
|
这大概是我这辈子看的最古老的电影。这部电影完美的诠释了经典,就是百年之后仍有的共鸣。 |
|
感人,真挚,细腻,而幽默则被放在了服务其他主旨的位置;同时,卓别林也使用了蒙太奇作为烘托气氛的工具:孩子被警察带走时,流浪汉的挣扎和孩子的哭泣是一段伟大的剪辑和表演;但开始背负十字架的基督叠影和最后遇仙的梦境显得和影片本身格格不入。 |
|
劝人向善、让人心生温暖和感动的电影!若拥有一颗有爱的心,就算生活贫困,也总会有惊奇的际遇伴随,快乐着直到圆满。 |
|
戏剧化的故事,却因动人的情感而显得如此真挚又真实:起初的无力饲养而想方设法不要孩子,却阴差阳错再度孩归捡主……蛮巧妙的设计;男孩长大,他破坏玻璃窗,而养父却若无其事地为人修玻璃窗赚钱……有意思的安排;当男孩差点被抢走时,养父奋不顾身地抢救……似曾看过?……经典佳作,满满的魅力! |
|
虽说笑中带泪,喜中含悲,可默片到底更适表喜,而不善释悲。因为电影(无论有声默片)中的笑声,通常是指观众的反应,角色自己并不发笑。悲却不然。苦戏几乎都是先发于内,后及于外。很难想象角色未放悲声,观众就已啜泣连连。默片偏偏无声!等于缺失了银幕上下互动机质中的重要一环……基于此,旧影回眸本片会更喜其“喜”:1一旦抱起就再也甩不掉的婴儿(自荣兼自贬)。2借邻铺的睡手摸出自己身上最后一文钱(苦中作乐)。3父子携手打弹弓修玻璃。只是破窗的人家招谁惹谁了?……发现没有,以上三款还有一个共同点:即使搁在有声时代,它们也几乎都是沉默无语的角色行为,也就意味着扬长(喜)避短(声)的功效发挥到了最大! |
|
后来,卓别林不用开头耶稣背负十字架那样的象征镜头,也不用结尾那样嬉闹的梦了。 |
|
修复版,不长却余韵悠长。喜欢这个令人安慰的happy ending,不像《城市之光》的结尾那么心酸,流浪汉夏洛在尝尽人间冷暖后终于迎来了难得的慰藉(与小宝贝团聚还有美人相迎)……话说把“弃婴”这个原本沉重的题材拍得有趣好玩又笑泪交织的,恐怕世间也只有卓别林一人可以做到了吧?最后对梦境的妙用也增强了艺术感染力。诚如开篇提示说的——好的喜剧真真是令人笑中带泪的。 |
|
悲喜交加,真挚动人,不愧是卓别林的处女作。 |
|
卓别林首部长故事片。招牌式的笑中带泪,以流浪汉收子寻子的过程折射贫富分化及人情冷漠的社会问题。与傻大个打架让人忆及[城市之光]拳击戏,只不过后者是利用裁判或紧抱等方式“智躲”,本片是眼疾手快的“明防”。天堂里也逃不脱魔鬼的骚扰与警察的追杀,这个高潮很有想法。撕斗中的碎羽毛(8.5/10) |
|
【B】小男孩演技好棒!虽然我看到最后才看出原来这是个男孩………… |
|
一百多年前的电影!感觉如今也没走多远。有笑有泪,小男孩演得很好。 |
|
A picture with a smlie-and perhaps,a tear,Chaplin为自己的电影作了最好的注解。他深知动荡不安的疾苦,于是用胶片为所有无家可归的人筑出一个梦。看他的片子很难不哭个底儿朝天,或者是因为滑稽幽默和他的一双大脚,或者是因为他总是漫不经心的就道出辛酸血泪。只有他才配得上悲剧之冠,喜剧之王。 |
|
卓别林的第一部长片,表演天赋已经开始为影片本身服务,而卓别林则让电影为自己服务,他控制了观众的悲喜情绪,“a picture with a smile-and perhaps,a tear”;细节依然出色(砸玻璃,床单),而分别的桥段以及梦境更是神来之笔。 |
|
目前为止最喜欢的卓别林电影... |
|
说实话,我不太明白最后的那个梦,个人认为和从军记的梦醒一样是比较画蛇添足的,但是整体来说那个年代能有如此即幽默又严肃的喜剧非常不容易,不仅仅是卓别林的表演,镜头的剪切和剧情的流畅也非常到位,小孩子的演技让我惊喜。 |
|
跟中期的几部杰作相比,《寻子遇仙记》还略显稚嫩。但卓别林电影最动人的元素已经浮出水面:生活的窘迫并不能阻挡善意的施予。流浪汉对所有强势力量几乎都选择回避,或者局促曲折地应对,这更像是大多数小人物的常态。但如果要剥夺他最宝贵的东西,他定会奋起反抗。叙事线条非常清晰,但故事的推进确实过于顺利。小男孩的演技太令人心疼,片中所有笑料相加也抵不了那种悲伤。卓别林对悲剧似乎总有一种不忍,他更愿意相信结局是美好的,所以梦醒后的团聚其实像是一个梦。或许这也是对观众的一点善意。 |
|
短短50多分钟的影片,却浓缩了大量的情感。用幽默和诙谐反映主人公的乐观和对于生活的热爱,通过大量细节刻画表现深深的父子情,轻松搞笑又不失浓郁的抒情,深沉的悲剧过后又带来新的希望。卓别林和小男孩的组合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优秀的默片。 |
|
2020.10.24 卓别林对情感细节的拿捏以及对度的掌控恰到好处,这反而还是当下影视界最难做到的一个方面,卓别林和孩子日常的小打小闹,面临离别时绝望的眼神,都是最真实的情感传递,不过过程比结局好太多。 2023.06.18 #电影资料馆 卓别林实在是设计道具的天才,浇水壶式悬挂奶瓶或者可穿戴毛毯等元素都为整部片子增色不少。背负着十字架的耶稣、饭前祷告以及被射杀的天使都透露着一股宗教色彩,在对爱的诠释上二者的程度是可以等同的。只可惜故事过于潦草,让孩子毫无预兆地生病给片子带来反转,最后一分钟随意的大团圆也让前面铺垫的所有苦难失去必要性。 |
|
卓别林式非常标准的滑稽动作喜剧,标准且真诚,好像可以成为节日的电影那样,有特殊的日子即可以享受它。人们观赏着卓别林繁复的手部动作,就是一种乐趣。夏尔洛的家具陈设做得很好,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感觉,比如门口那张小地毯,比如那张破烂的藤椅,后来还再利用了一次,既符合手工艺人的习惯,又让人相信他是养得活一个小baby的。电影成功的一点在于这个天才小演员,他本质上的表演能力非常强,煎饼做早餐一场戏,卓别林就躺在床上,两个人形成了无比完美的互动,回过头来看,卓别林那么的荒诞可爱,他的影片苦乐参半,不难发现,他早早的把自己的另一半投射了出来,就是这个小孩子,在他身上的聪明、温柔、敏感(瞧他看卓别林分煎饼那场戏的表情),所呈现的就是另一个卓别林。 |
|
卓别林的第一部长片。A picture with a smile -and perhaps, a tear. 寻求喜剧和戏剧之间的正确平衡,也标志着剧情片和喜剧片的结合——剧情喜剧片(Dramedy)的诞生,在喜剧中讲述剧情让观众与角色有了情感的联系,也能探索一些深刻的主题,而不是一味的制作笑料。弃儿和流浪汉之间的关系,有感于卓别林三天大的孩子夭折的经历,影片传递的情感轻易就让人产生共鸣。孩子抡起石头砸玻璃,卓别林若无其事修玻璃,警察尾随其后,真是一段经典的场景 |
|
真是太经典了啊!短短的五十分钟,被卓别林大师利用到了极致。精彩的剧情、跌宕的情节、动人的表演,以及闪耀于全片的人性主义光辉,直直令人拍案叫绝;那温柔又浓烈的父子深情,又令人无比感动。这得是同时拥有极度的善良和极度的艺术天赋的人才能拍出的片子啊。看完全片,又在B站看了三个被删掉的片段,对卓别林大师超乎寻常的才华佩服得简直五体投地。作为大师的第一部长达50分钟的短片,卓别林对本片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努力。成果也令人欣慰。这是一部完美的电影,一百零二年来已经成为行业标杆,并且是毫无争议、永难超越的存在。仔细想想,这竟是一部民国十年就已经问世的电影,就达到了如此惊人的艺术高度。须知彼时电影这个玩意儿才刚刚问世不久啊。实在是令人难以置信!10分。 |
|
BJIFF2021#8@资料馆 恰好整整100年,各种技术翻天覆地,只有人性内核跨越时间 里面卓别林像吓狗一样吓退孤儿院巡捕是不是他的电影里唯一一次如此强势?有要保护的人的时候真是会完全不一样。另外,孩子(是不是应该叫爷爷了……)演得也太好了 |
|
卓别林之所以堪称好莱坞伟大的现实主义艺术家,是因为其作品总有关一个"相信"的终极问题:光明的结局是希望的寄托,是愿意相信的而非实然可得的;爱和救赎最终总会成为否定的因素,意蕴着自身的反面,换言之,它越是圆满,就越显现为脆弱而不可信的.震撼人心者并非"所信"或"所不信",而是同处两个极端所带来的分裂;感动我们的并非痛苦,而是叠加于痛苦之上的欢乐――有何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 |
|
100年了,是真的强,去年北影节大荧幕错过的。剧本和表演很扎实,黑白片无台词,只靠细节、寥寥几个词语,表达的还是很到位。很棒了。 |
|
你来砸,我来修
#胶片译制版,49分钟
# 20230716 资料馆卓别林回顾展,修复版,53分钟 |
|
重看@Teatro Verdi 电影本身的伟大无需多言,Chaplin举重若轻的流浪汉表演,简洁高效的细节设计和几近新现实主义般对贫困的呈现令人深深折服。但Bologna这个修复版画面太过干净光滑,显得很不自然,不喜欢。Music composed by Charles Chaplin, in collaboration with Eric James; Restored, adapted and conducted by Timothy Brock; Performed by Orchestra San Marco, Pordenone |
|
看过的卓别林电影中,这个最精炼,故事一气呵成,起承转合叙述的最流畅,没一点拖泥带水。合情合理的喜剧效果,却也真能达到开篇时所说的笑中带泪。虽然此片知名度不是卓别林电影中最高的,却是他电影中精品中的精品。 |
|
看似慈善实则残酷的收容制度,在《卓别林自传》中前几章已经写过(当然也是他本人的经历)。在路上遇到亲生父亲却是陌生路人,电影里也复刻了。《寻子遇仙记》中的孩子,其实就是卓别林本人。 |
|
現在很多電影的橋段,可能都來自這部電影,Chaplin真是奇才。 |
|
卓别林执导的第一部长片,在笑点设计和节奏上自然不比之后的大成之作《城市之光》、《摩登时代》,但喜剧大师最招牌的苦中作乐和现实批判都在此时便得以体现。一百年前利用蒙太奇制造的煽情一点不造作,小人物苦中作乐与底层父子嬉笑怒骂间的温润展现都精准的催动泪腺,流浪汉的善良更是折射了贫富分化社会里的人情冷漠。最后的梦境有点魔幻,即使是化身天使的梦中天堂也无法逃避与恶魔的纠缠,而梦醒后的Happyending或许是卓别林在这出充满悲剧色彩的故事里给到观众的温和善意。 |
|
影片一开始就提醒,这个故事会让你哭也会让你笑。然后发现,近百年来的好莱坞正能量故事也都照着它的模子来了。 |
|
1921、无声、卓别林。小孩儿好可爱~大概是后来的年代这类故事被演绎了太多所以没有笑中带泪~笑点够了就是了~ |
|
卓别林的首部长片,以滑稽窘迫姿态供人发笑的段落较少暂未占据主要地位,更多是苦中作乐以缓悲苦,数次失子寻子及至梦境虚幻充满了悲剧色彩,几乎无法将之当作喜剧来对待。然其良善悲悯已尽显。最爱的细节是修完玻璃为躲警察将孩子踢开以及旅馆中他人之手摸出最后一枚硬币,会心一颤。|52分钟版 |
|
卓别林的第一部长片(片长六卷),在风格上放弃一些过分夸张的闹剧动作,开始加入笑中有泪的人情味于完整的故事中,拍成一部相当感人的悲喜剧作品。 影片将流浪汉查理和一个弃儿间的感人故事演绎得淋栈漓尽致。卓别林和饰演小孩的杰基·考甘都有精彩表演,梦幻一节的处理予人印象深刻。 |
|
8分。充满想象力的故事与画面,对“父与子”类型故事的一次近乎完美的诠释。最令人感动的还是两人在日常生活中相互帮助,相互扶持的浓浓的父子情谊,而结尾处的“遇仙”未免有些画蛇添足了。这小演员Jackie Coogan
是什么人?他还真抢了Charles Chaplin不少风头啊! |
|
dreamland那段很意味,因为嫉妒而起纷争跌回人间再与孩子团圆。展示出了一种极度理想化的美好的父子关系,小孩和卓别林搭配的天衣无缝。 |
|
卓别林经典流浪汉形象的初步树立 他开始把他对世界的理解融入角色 “他运用像耶稣背负十字架的象征性镜头做开场用一个有天使存在的嬉闹的梦做结尾”//流浪汉表现出的人情味与世界流露出的残酷无情形成鲜明的对比 个人道德观念是可能远比教会、国家、社会的道德观念更纯正美好 具有更大的人格优越性//世影史 |